佛為什麼說「依義不依詞」——依含義不依詞句呢?聞法方式裡講過「五不持」,其中有「持文不持義」,是一種過患。「持義」主要說的是要懂得佛法的含義,不是要懂得詞句。真正的佛法不是詞句上的,而是勝義諦的,是不可言、不可喻,超越我們的語言和思想範圍的。我們能表達、能思維的,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勝義諦的。然而你們現在是「依詞不依義」,只學些詞句,不修持它真實的含義。而無我的智慧和空性的智慧這兩種智慧都是勝義諦的,是需要通過修行,最後才能證得的。

我們應該怎樣修行?我講過法門平等,不能有分別。但你們總是覺得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不好;這個法門殊勝,那個法門不殊勝。你們哪有判斷能力,哪有資格說這些啊?你們怎麼知道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不好呢?

還有的人認為都是平等的,不能分別,然後就像換鞋墊一樣,到處換法門。《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平等與不平等,分別與不分別也是一樣的,即平等而又不平等,即不平等而又平等;即分別而又不分別,即不分別而又分別。心裡無分別,但表面上還是有分別的;體上無分別,但相上還是有分別的。諸法的本性是空的、平等的,但緣起是不平等的。如果緣起是平等的,那就沒有善惡、高低、長短之分了。

比如:如果不分別飽和餓,那肯定沒有肚子飽,也沒有肚子餓的時候,不然應該總是飽,或者總是餓的狀態。平等的就是不能變化的,不能變化的肯定就總是飽的,或者總是餓的狀態,而且這個狀態不能變。這樣對人來說吃飯就沒有作用了,就不用吃飯了。都是平等的、不變的,還吃飯幹什麼?所以說是即平等而又不平等。平等即是不平等,不平等即是平等;分別即是不分別,不分別即是分別。這是在相上和體上分別講的,站的角度不一樣。

修行要靠誠心誠意、一心一意。有人說:「在道場不能穿裙子,這個人穿裙子了,這是對上師三寶的不恭敬。」也許是這樣,也許不一定是這樣。如果學佛修行不是誠心誠意,對上師三寶不是一心一意,才是最大的不恭敬。佛為什麼說不如法修行,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為什麼說不如法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的因?因為佛法是從恭敬心和信心當中得來的,應該以恭敬心和信心求法。所以說一心一意是成就的根本,一門深入是成就的要訣。

為什麼說上師不觀察弟子如跳懸崖?那些不誠心,不是一心求法的人,是三寶的油子。給這樣的人傳承、傳法,把這樣的人領到道場,會污染傳承,污染道場,這叫「跳懸崖」。弟子再壞也不可能把上師帶到懸崖上去,然後把上師推下去,不是這個意思。污染傳承,污染壇城,才是真正的「跳懸崖」。

一門深入、死心塌地地修行,是成就的一種訣竅。根本不用有顧慮:「是不是我只學修一個法門,就學修不到其他的法門了?是不是我只親近一個上師,就親近不到其他的佛菩薩了?」不可能的。一精通一切精通。你親近了一個具德的上師,實際上是親近了所有具德的上師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因為上師和諸佛菩薩是一體的。

既然法門是平等的,具德的上師與佛菩薩是一體的,但是為什麼佛還講這麼多法門,為什麼還要化現這麼多上師呢?這是為不同根器、不同因緣的眾生而幻化的,是必要的。

很多大德高僧的傳記裡都記載過他們依止上師的過程,你們可以看看。當你有修行、有定力、有自己的見解,有修行的定解的時候,可以接觸其他法門,可以接觸其他善知識,不會影響你的修行,不會動搖你的信念,只會對你的修行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