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時,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你去維摩詰居士家中問候一下病情吧!
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這位維摩詰上人,很少有人能與之對等交流諸佛知見。(菩薩之間的稱謂是仁者,證佛位菩薩之間稱謂是上人。)這位上人具足智慧,知世間與出世間諸法實相,善於說世間與出世間諸法的最高境界,說法圓滿而大道從簡;智慧圓融而又沒有什麼難題可以障礙;對一切菩薩度眾生的所行方式都徹底明白;對諸佛說法隱藏在語言文字後面的密藏和如虛空一樣的佛性密藏,都能明瞭、明見、明知;早已證佛果而降伏魔眾;具有佛的神通自在力,並以大方便力,度脫有緣眾生。今天,我應該承擔佛旨,去問候這位上人的病情。
於是,諸菩薩和佛的諸弟子及諸天王等都在想,文殊師利和維摩詰這二位大菩薩相互交談,一定能說妙法;我們也願隨去聽一聽。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辭後,在八千菩薩、五百佛弟子、百千天王等恭敬護擁下,啟程去問候維摩詰居士。
這時,維摩詰居士已知文殊師利菩薩與大眾共同來家中問候!立即以超出人身體和思維想像的神通妙力,使其舍宅煥然一新,搬走室內所有傢具;並讓所有侍奉的人都離去,只留一床示疾而臥。見文殊師利菩薩與大眾來到室內,便打招呼說,您好文殊師利;您報身百福莊嚴的形像沒有來這裡而您的無相化身又來到這裡;雖然是無相化身,我們卻能相見。
文殊師利菩薩說,維摩詰居士您說的很對,是這樣的。我無相化身來到這裡,而真正報身的我根本就沒來,在那裡無來無去而如如不動!因為,來到這裡的我是無相化身,是出世間我性智慧隨順世間法的一種示現。所以,無所謂來,也無所謂到哪裡去。現在,為度眾生要示現讓眾生有可見到的幻化像,而又有眾生根本見不到的實相。我們暫時先不談這些事,還是先問候您得的是什麼病,病苦能忍受住嗎,治療的效果怎麼樣,是不是見好轉?佛很關心您的病情,讓我代佛向您表示慰問。同時,了解一下病因,病多長時間了,如何才能痊癒?
維摩詰居士說,我的病因,是由於愚癡沒有智慧而生貪愛。因為一切眾生有病都是這個病因,一切眾生有病就是我的病。如果一切眾生無病,我的病就得以痊癒。菩薩為了度眾生示現眾生入世間,又要示現眾生的生死;示現生死就要示現有病。如果眾生能脫離煩惱之病,菩薩也就不需再示現有煩惱之病的眾生。菩薩與眾生的關係,如同子女有病在身,父母也隨著有病在心;子女身病痊癒,父母心病也無一樣。菩薩慈於眾生,如父母愛於一子想;拔出眾生煩惱病苦之根的大悲心,是菩薩示現有病的病根。
文殊師利菩薩說,您這室內怎麼沒有侍奉的人呢?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菩薩住佛國土,觀三界諸有相皆空,心與行無罣礙,不也是這樣嗎!
又問,菩薩以什麼為空?
回答說,以空空為空。即菩薩空中皆空,皆空中有佛性妙有。
又問,空怎麼還需要空?
回答說,菩薩見知自有佛性而不去分別是空。聲聞緣覺證知空空,不知妙有而有分別,惟空空是大道而不出三界。
又問,空還可以分別嗎?
回答說,菩薩見知佛性如虛空,是自性真如。所以,有分別的見知也是空。
又問,怎麼修行才能證得空?
回答說,從持戒修行苦集滅道,滅除三界諸見知,才能證得空。
又問,怎樣才能滅除三界諸見知?
回答說,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解脫生死煩惱證得佛道。
又問,怎樣才能證得佛道?
回答說,出離於眾生,又有願力救度眾生;讓眾生也得出離,才能圓滿菩薩道,證得佛道。
剛才,您問我怎麼沒有侍奉的人。我告訴您,一切眾魔和諸外道都是侍奉我的人。因為,眾魔喜樂於生死;而菩薩雖離生死又不捨生死,常與眾魔相伴,眾魔又常與相隨。諸外道喜樂於邪知邪見,以我慢為先;而菩薩無慢心,於眾生生平等心、慈悲心,諸邪知邪見常相隨而心不動。
文殊師利菩薩說,您的病有哪些症狀?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我的病無形,也見不到什麼症狀;是菩薩因地修行的願力,願力是無相的。所以,無形可見。
又問,是身體不舒服呢,還是心裡不舒服呢?
回答說,不是身心不舒服,是心與身相離,心如幻不真;身無常,也不與如幻化的心相合在一起。
又問,是骨、肉、血、呼吸的哪部分不舒服?
回答說,我的病不在這四大部分,又沒有離開這四大部分。因為,眾生的病從這四大部分而起。所以,我的病也沒有離開這四大部分。
文殊師利菩薩說,菩薩應該怎樣去慰問身體有疾病的菩薩呢?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菩薩知示現身無常,也說身無常,但不說討厭示現身。因為脫離眾生身相,不能度眾生。菩薩也說身有苦,不說永在涅槃樂而不來度眾生。因為,菩薩修苦樂法,在眾生那裡是苦,在菩薩心裡是樂。聲聞修生滅法,滅苦樂生。眾生是在生滅法中,煩惱生死不息。菩薩也說身空、心空等法中無我,這是真實而不是賣弄炫耀,為了教導眾生自己去持戒修行,證得性我解脫於三界諸法。菩薩也說性空,彼岸智慧無極限;但性我要踐行因地願力,報佛恩與眾生恩,不做自了漢,不說畢竟寂滅,還妙有續慧命,自利利他。菩薩也說懺悔往昔諸惡業罪,說自受惡業果報輪迴過程,這是以身示教:告訴眾生回頭看,生死是苦;往前看,煩惱無盡是憂;往左看,誰都比我強是嫉;往右看,誰都不如我是慢;往上看,我不如佛神通自在是空;往下看,我志凌雲而雙腳留地是恨。唯有當下一念清淨心是福,一念清淨覺是慧;而不去執著過去世聲色犬馬的習氣,也不說把過去世的恩怨情仇種子保存下來。因為,菩薩已了諸惡業,已無惡業報;所以,為度眾生,說示現餘業報而已。同時,名義上自己示現有病,實際是憫眾生的煩惱生死病而施法藥。菩薩既自知過去無量劫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苦行,廣修清淨命業,廣種無量福田,又心無憂惱,精進於菩提行。菩薩應該用這樣的清淨菩提行來慰問身體示現有病的菩薩,這樣才能讓菩薩得到安慰,心裡歡喜。
文殊師利菩薩說,示現身體有病的菩薩怎樣調節自己的心態呢?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這樣的菩薩就要像演戲一樣,演員就得演啥像啥,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才能達到觀眾自我受教的目的。菩薩要當好演員,就要隨順世間,在眾生的心目中就是普通的一員。怎麼自我調節心態呢!我的病是從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行顛倒的煩惱而得,雖然身體無常,還執著為常,以假名之身我,造作無量惡業,這是生死煩惱之病的病根。既然知道病根,怎麼對症治療呢!是父母因和合與自我業緣的諸法和合,才有我身和合之相。諸法因緣的生起與滅失又各不相知相代,唯有造業自作自受,自負因果。光有這樣想法還不夠,還要想怎樣行作才能脫離這樣的業緣諸法。一是想脫離身我諸業煩惱;二是想脫離三界諸法則的束縛和懲罰。有這樣的想法以後,就要依佛法修戒定慧。證空相智慧後可以脫離身我諸業煩惱;如果再發菩提心破空才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再脫離三界諸法則的束縛和懲罰。這時,又對往昔世與自己有緣的無量眾生生起大悲心。我現在逃離了三界火宅,還要想辦法去三界火宅中救度昔日的父母、兄弟、親友等也能逃離三界火宅。這樣才能治療病根。三界火宅是眾生煩惱之火,火勢太猛,不能一下子撲滅,只能救度一個是一個,救度一千是一千。菩薩救度眾生不是來求眾生,而是傳授自救方法教其自救。示現身體有病的菩薩就這樣調節心態。這樣的調節心態,是菩薩調節自心,自己雖斷生老病死諸苦,還要示現生老病死諸苦,救度眾生也脫離生老病死諸苦,這就是菩薩智慧的標誌。否則,只能是戰勝怨賊的勇夫,是聲聞緣覺,不能稱是菩薩。
再有,調節心態還要想,演員演戲中人的病有苦像、苦名,不是真實有而是幻有。而眾生的煩惱生死之病是真實有;從個體無常相上說,又不是真實有。如世間說為,久病纏身又苦不堪言的人死了,是享福去了等。而從出世間說為,今日修道,明日成道,諸煩惱苦又在哪裡呢!這麼想後,即生法忍,捨離身心愛見,有堅定心逃離生死。逃離生死後,立下宏深誓願,性慧真我永遠不再為身心愛見的無明煩惱所欺騙和束縛。還要將解除束縛的方法,讓有緣眾生都知道而去自救。菩薩在示範解除束縛方法的過程中,身中禪悅,法喜充滿。雖身在娑婆,卻享受到極樂的待遇。但是,不應有執著心。還要以方便的智慧,善巧的方法去弘法利生。既能讓眾生了知,又能讓眾生成就上報諸恩,下濟諸苦,發菩提心,莊嚴自性佛淨土。這裡的方便智慧是修定證空,身心清淨,空無相無想。這裡的善巧方法是於貪慾、瞋恚、邪見等煩惱的地方,圓滿自性真我的菩提功德;再將功德迴向無上正等正覺。示現身體有病的菩薩,還應該這樣觀諸法。
再有,這樣觀諸法後知,演員演戲中人物今天可演這位,明天又去演那位;演人物的苦不是演員真苦;演員所演人物也不是真我。按照這個道理,演員藝術表演的生離死別等故事情節,目的都是讓觀眾得到歡欣利益。而演員不疲倦的表演是方便,演員的表演藝術是智慧。菩薩這樣調節心態,既是調伏自心,又不能固定自心而不調伏自心。固定自心而不調伏自心,是愚癡人的作法;如固定的去調伏自心是聲聞人的作法。菩薩行人要固定調伏自心,又不固定調伏自心;又能於空無相無想中,不見、不知、不覺調伏與不調伏。菩薩行人這麼做,既離凡夫相,又離聲聞的賢聖相;既沒有污垢,又不是純淨;既早已破魔,又示現破魔;既求一切智慧,又早證得一切智慧;既觀諸法不生,又不停留在生與不生之間的正位不動;既觀緣起是空,又示現入諸邪見的眾生中;既智慧超過一切眾生,又不執著眾生的喜愛;既樂報在佛淨土,又依願力來娑婆;既往來於三界,又不增減自我法性;既妙有行於空法,又能紹隆佛種;既無相而行於三界,又能廣度眾生出三界;既法性無所造作,又示現造作之身;既無有善行的開始,又行作一切是善;既行六度萬行,又知眾生各有各的因緣想法;既隨法現五眼六通的自在,又示現有為不得漏盡的眾生;既行於四無量心,又不貪著大梵天之樂;既行於禪定解脫三昧,又不住於定中;既身心行於四念處,又身心隨順世間之法;既身心行於四正勤,又不捨棄世間的身心精進;既行於世間的四如意足,又早已證得出世間的神足通;既自身行於五根,又觀察眾生的根基利鈍;既身心行於三十七道品,又離三十七道品而求無上菩提;既示現聲聞緣覺身,又不捨菩提行;既證佛道、轉法、入大涅槃,又不捨菩薩行等,這就是菩薩行人的調節心態。聽聞維摩詰居士這樣說法後,隨文殊師利菩薩所去的大眾,都發菩提心。
這裡的名詞,在其它經中講過,諸位也聽過。所以,這裡不講。
【不思議品第六】
這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座位而心裡想,我們這些隨文殊師利菩薩一起來的大眾應該坐在哪裡呢!
維摩詰居士知舍利弗所想,便對舍利弗說,仁者是為聽聞說法而來這裡還是為座位來到這裡呀!
舍利弗回答說,我是為聽聞您說法而來,不是為座位而來!
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說,凡是以至誠心求法的人,不會貪著自己的軀體身命,何況座位呢!凡是以至誠心求法的人,要有無我的心態來求法,不應有色受想行識假我之相;要有無求而求的自願自覺心來求法,不應有於三界有求有得的假有之想;要有無得而得的平常心來求法,不應有心裡想聽法慾望的滿足和得到有形財物的滿足之感;凡是以至誠心求法的人,要專一其心的向內求,讓自心發生變化;不要心外求法,執著於向佛求、向法求、向眾生求;最後佛法通過心法而達到性我解脫的目的。凡是以至誠心求法的人,要鄭重而不能戲論,知實相後直奔目的而不是半途而廢;只為自利不為利他為戲論,修苦集滅道而不發菩提心為半途而廢。因為,出世間法源於世間,世間法是相對的,求生則有滅,求滅又有生;出世間法沒有染著;如果對出世間法有相有想就是有染著;出世間法是無為,無須行作,有行作之法是有為;出世間法是不增不減,世間法是有取有捨;出世間法是宇宙普遍規律,不是哪一佛國土獨有的;出世間法無相可求,性我真空;出世間法不能固定不變,如果固定不變就沒有菩薩乘願再來之事;出世間法不能用世間的見聞覺知感知到,是證悟知或自性覺知;出世間法是無為覺者與無為法的相統一,世間有為眾生修持有為法成為覺者才能入無為法。有這樣的至誠心,為求法的人;否則,不是真正求法的人。維摩詰居士說此法時,五百天子知道什麼是清淨法,怎麼求得清淨法。
這時,維摩詰居士說,文殊師利菩薩游於無量佛國土,知道哪尊佛國土有上好上妙功德所成就的座位?
文殊師利菩薩說,東方須彌相世界,須彌燈王佛那裡有樣式和裝飾都第一的座位,看著高大又坐著舒服。
維摩詰居士即現神通力,須彌燈王佛即讓使者送來三萬二千大座位放入室內。隨文殊師利菩薩一起來的大眾見, 室內變的高廣寬大,容下這些座位後還顯的很寬鬆。維摩詰居士請文殊師利菩薩與大眾入座。由於此座位高入虛空,有神通的菩薩都能入座;而新發意菩薩和佛的諸弟子不能升高入座。維摩詰居士對舍利弗等大眾說,你們禮拜須彌燈王佛後,仗佛神力才能升高入座;否則,沒有功德坐這樣的座位。舍利弗等大眾即禮拜須彌燈王佛;然後,得升高入座。
舍利弗說,維摩詰居士,我們沒聽聞過也沒見過這麼奇特稀有的事,這麼小的室內,既容得下這些大眾,又容下這些座位;這些座位一座城市也很難容下,卻能容於這室內,太不可思議。
維摩詰居士說,諸佛菩薩已證得不可思議的神通自在力,能將須彌山安置於一粒小菜籽中;而須彌山不增不減,忉利天與四王天等諸眾生不知不覺。又能將大海之水安置於一毛孔內,既不影響水類諸眾生的生存,又讓它們也不知不覺。還能將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掌中,拋出銀河系之外,諸眾生照樣生活,又不知不覺;然後,再將三千大千世界放回原處。這是在物質上的不可思議神力,在時間上也一樣讓你們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有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但還歡喜長久住世弘法利他,可以將七日延長讓他以為是一劫時間,然後將他接引到佛淨土;對不喜歡長久住世的,還可以將一劫時間讓他以為是七日,然後將他接引到佛淨土。一劫的時間有多長,從人十歲開始算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再從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在空間上也一樣讓你們感到不可思議。可以將十方佛國土的莊嚴情況,集中表現在此世界上的一國之內,展示給眾生,讓眾生都能見到。值佛住世的眾生才能有此福報,佛入大涅槃後眾生業力不斷加重,無此福報。還可以將十方佛國土的眾生放在右手上,遍游十方讓眾生都看得見,而十方佛國土的眾生又於本處沒動。眾生在十方佛國土供養佛的用具上也一樣讓你們感到不可思議,可以於一毛孔中見到十方諸佛國土眾生供養佛各式各樣的用具;還可以見到十方世界的日月星辰;又可以用口吸盡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而身內無損又身外樹木等無傷;又可以將十方世界一切劫火吞入腹中,火照樣燃燒而於內無害;又可以將諸佛國土化為一佛國土,用手舉在空中,如用一針尖舉一樹葉;又可以現佛身、緣覺身、聲聞身、天王身等為眾生說法,所說法音又讓十方諸佛國土眾生都能聽得到。這樣不可思議今天是略說,若廣說永遠也說不完。
大迦葉見聞維摩詰居士神力和說法後說,世間一切有智慧的人,誰見聞這樣美妙之法,還不發菩提心呢!如果一切聲聞人再不發菩提心,就等於是焦芽敗種;就應該大聲哭一場,讓三千大千世界都能聽到哭聲,讓一切不能發菩提心的聲聞人生懺悔心;讓一切魔眾自卑下劣,無地自容。大迦葉這麼說以後,隨文殊師利菩薩所來天眾都發菩提心。
這時,維摩詰居士對大迦葉說,十方無量世界中的魔王,多數是具有神通妙力的菩薩,以方便力示現魔王身既統領魔眾,又教化眾生。還有無量菩薩化現各種各樣的人,向修行人乞討手足、耳鼻、頭目、腦髓、血肉、皮膚、皮骨、城鎮、妻子、人民、財寶、衣服、飲食等,以方便力試一試堅固力。因為,用難事逼迫修行人這種事,凡夫愚癡又無能力這麼做;如龍象蹴踏重力方可為之,非驢輕力所能堪任。所以,只有這些住不可思議解脫智慧的菩薩,才有這樣的方便之力。
修行四眾,如遇到逆緣或上述諸難事,一定要生歡喜心;通過考試就具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了,是與菩薩有緣。如經不住考試,就落入聲聞乘,所發菩提心為虛不實。
【觀眾生品第七】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說,菩薩應該怎麼觀眾生呢?
維摩詰居士說,如魔術師見所變之人。現今世上,人活百歲古來稀,誰見長壽千歲人。只知今生我是人,不知下世是何身。業感眾生萬千像,因緣生滅人不醒,今人重複故人事,今人輪迴是故人。所以菩薩觀眾生,如有智慧的人觀水中月,鏡中花一樣幻而不真,如空中鳥跡,水裡魚蹤等一樣短而不常。既是眾生,又非眾生。
文殊師利菩薩說,菩薩應怎樣的慈悲眾生呢?
維摩詰居士說,菩薩觀自己往昔迷時就是這樣的眾生,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有智慧,要為昔日的同伴說明宇宙人生真相;這是菩薩所行的真實慈;說明如何逃離生死的途徑,這是菩薩所行的寂滅慈;說明如何滅除煩惱之火的方法,這是菩薩所行的不熱慈;說明人生三世因果循環不差的規律,這是菩薩所行的平等慈;說明世俗世論是聰明不是出世間智慧的緣因,是菩薩所行的無爭慈;說明身體假我不真而性我是真,而又借假修真,這是菩薩所行的不二慈;說明只要有信修的開始,必定有成就的結束,是菩薩所行的不壞慈;說明身修苦行心為樂,寧可身毀壞而道心不毀,這是菩薩所行的堅固慈;說明自我身見思二惑是結夥而來的怨賊,欲自劫家財,這是菩薩所行的阿羅漢慈;說明持戒修六度身心安穩為清淨行,這是菩薩所行的菩薩慈;說明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功德成就,這是菩薩所行的如來慈;說明佛度眾生是讓眾生轉迷為覺,這是菩薩所行的佛之慈;說明眾生皆有佛性,佛性一切智慧具足,這是菩薩所行的自然慈;說明唯一佛乘才能出世間,這是菩薩所行的菩提慈;說明諸愛是一切無明煩惱之根,斷諸愛而又有得道之心,才能於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是菩薩所行的無等慈;說明只有發菩提心,行菩薩乘,才能拔出諸煩惱的苦根,這是菩薩所行的大悲慈;說明修戒定慧,在定空三昧中知性我不受三界諸法的束縛,這是菩薩所行的無厭慈;說明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什麼都不隱瞞,是什麼真相就說什麼真相,這是菩薩所行的法施慈;說明修行的人雖有犯禁戒,是自身業力召感,是福報不具足,但能一慚二愧三修後,一樣可以證解脫果,這是菩薩所行的持戒慈;說明修行的人在逆緣中或有反面助道的人,是千金難求的真善知識,這是菩薩所行的忍辱慈;說明修行既為利己,又為救度無量眾生,這是菩薩所行的精進慈;說明修行自己得三昧樂,還要讓更多的人也能得三昧樂,這是菩薩所行的禪定慈;說明佛救度眾生不分時間、地點,只要有真誠心就能得到救度,這是菩薩所行的智慧慈;說明諸佛菩薩來世間示現眾生,和眾生一樣有血有肉,但已不是六道眾生,性我已出三界火宅,入火宅是為救同伴,這是菩薩所行的方便慈;說明直心的清淨行才不間雜,佛說密藏對凡夫不信不修不證是密,是自性之密而不自見是密,這是菩薩所行的無隱慈;說明世間的五欲樂與出世間的法樂是不可兼得,是業力的力,不能同時具有正方向力又具有反方向力一樣,只能選擇一個方向,待化身成就後示現世間時,無業之力,不是正反兩方面力有與沒有,而是同時具有十方向力,這是菩薩所行的深心慈;說明世間空相與實相的關係,實相與空性的關係,即無常與諸有的關係,諸有與性我的關係,無常的有相有想與真實無相無想性我的關係,這是菩薩所行的無狂慈;說明佛的常樂我淨是永恆的、無止境的、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的、真實不虛的存在於另一時空世界,這是菩薩所行的安樂慈。菩薩所行慈無量無邊,行慈不是說慈;行慈是做中說,說慈是光說不做。
文殊師利菩薩問,怎麼才為悲呢?
維摩詰居士回答說,菩薩所作積累的功德和一切眾生共同享用;讓眾生既享用到離苦的功德,又得到往生佛淨土成就佛道的功德。
又問,怎樣才為喜呢?
回答說,菩薩所行一切都是為眾生帶來利益和好處,而且歡喜無悔。帶來利益是眾生求什麼得什麼,好處是永離三災八難,得身心安穩。
又問,怎麼為捨呢?
回答說,菩薩用正語、身力、財富等為眾生帶來幸福和護佑;沒有任何希求,既不希望回報,又不希望讚歎。哪裡眾生有苦難,哪裡就有菩薩捨身、命、財,而且是無聲無息、積極主動、自願做好,讓眾生感到世上還是好人多,為繼續生存帶來希望。菩薩的慈悲喜捨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既有內在聯繫,又缺一不可;互為功用,不可分割。
又問,世間人人畏懼生死,菩薩行人依持什麼而無所畏懼呢?
回答說,菩薩行人於生死中無所畏懼,是依持諸佛的功德之力;一是報身在佛國土;二是依仗佛力加持,諸佛護佑諸菩薩,如護持佛的眼目。
又問,菩薩想依持佛的功德之力,應該固定的做些什麼?
回答說,示現眾生,承傳佛法;用真實的行作讓佛法在眾生心裡發揚光大;再仗佛的功德力化度眾生,滅除煩惱,脫離生死苦海。
又問,怎麼行作才能滅除煩惱?
回答說,菩薩教化眾生專心憶念善法的正念,以身行正法、口說正法、心念正法,明心見性後,煩惱自然滅除。
又問,怎麼行於正念?
回答說,菩薩教化眾生持戒修定,在定中觀諸法空相,自性真常,不生不滅。
又問,什麼法不生,什麼法不滅?
回答說,菩薩教化眾生心行善法。讓不善法不生,讓善法不滅。不善法不生成就自性福德,善法不滅成就自性慧德。
又問,善與不善誰為本,怎麼才能判斷?
回答說,心想口說為標,以身力行為本。菩薩教化眾生聽聞佛法為標,依教奉行為本。想道說道不行道,等於無本。無本等於自欺,以標為本又說於他人是欺人。
又問,在身體裡誰又是本?
回答說,菩薩知眾生的身體裡以慾望和貪著為本,凡夫之人為惡欲惡貪,以六道輪迴的惡果相隨。菩薩教化眾生轉惡欲為善欲,轉惡貪為善求。善欲為清淨梵行,法欲為樂,禪悅為食。善求為求善知識教,為求證道悟智,為求往生佛淨土。
又問,身體裡的慾望與貪著誰為本?
回答說,菩薩知眾生身體裡的慾望貪著和得到滿足與不能得到滿足的分別為本。可是最終連虛妄分別的身體都被無常力破壞掉,成為虛妄不久常,分別不常住。唯有菩薩教化眾生的善欲善求所證無分別的道果與出世間的智慧才是久常,不能為世間的無常力所破壞,不為世間的肉體毀壞而毀壞。
又問,虛妄與分別誰為本?
回答說,菩薩知眾生有無常為常,無樂為樂,無我為我,無淨為淨的四顛倒,而有心、想、見、行四顛倒想。菩薩教化眾生修觀身、心不淨、苦迫、無常四種正義;再積極修行斷除惡法,增長善法的四種精勤力,破除眾生的顛倒想。
又問,顛倒與顛倒想,誰為本?
回答說,菩薩知眾生的顛倒想,都將被無常力所壞掉,不能固定不變;同時,菩薩用一切善行也可讓其轉變,也不能固定不變;故無所住而生其心。
又問,無住誰為本?
回答說,而於諸法中,心捨空苦相,遠離顛倒想,證法中無我。
文殊師利菩薩說,從三界諸法無常中,又安立諸法,變化是規律;菩薩既離顛倒無我 ,眾生又著顛倒有我。
這時,室內有一天女聽聞維摩詰居士說法,即現身為大眾散花;諸菩薩身上所散天花都飄落於地;而飄落在佛的大弟子們身上的天花,卻不能落地,用什麼辦法也不能讓其離身。
天女問舍利弗說,你們為什麼讓身上的天花落地?
舍利弗說,天花落在身上弄不掉,這樣的天花不如法。
天女說,此花品質上乘,供養諸佛菩薩所用。況且,花無想也無分別誰尊誰貴,而是你們身心有差別想,於佛法中為出家而出家,才為不如法。所以,習氣未盡,花著其身。如果為證菩提而出家為如法,諸菩薩花不著身就是這個緣故。
舍利弗說,天女你在這裡多長時間了?
天女說,我於此室的時間不長,而我解脫的時間是你們無法知道的。證得解脫的人無所言說,離文字相。所以,無法知道。
舍利弗說,遠離淫怒癡不就解脫了嗎?
天女說,誰在相上這麼說解脫,誰是增上慢人;既不懂佛法,又不能謙下。佛說解脫是我性遠離淫怒癡諸法相。
舍利弗說,你與我辯論的說法,有什麼依據證明你說的正確?
天女說,我無法證明;如果我說要得到證明,是對佛的不尊,是對佛法的不敬。
舍利弗說,你於三乘喜歡修哪一乘?
天女說,若以生、老、病、死教化眾生時,我為聲聞乘;若以十二因緣教化眾生時,我為緣覺乘;若以六度萬行的大悲法教化眾生時,我為佛乘。我來此室十二年時間,從來沒有在這裡聽聞到聲聞緣覺二乘之法,聽聞到的全部是菩薩大慈大悲的唯一佛乘之法。
此室常有八種難得諸法;第一種難得之法是,此室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之光為明。第二種難得之法是,此室清淨無比,沒有諸灰塵等污垢之物。第三種難得之法是,此室經常有諸天王來此聽法,也經常有他方國土諸菩薩來集會。第四種難得之法是,此室所說是出世間彼岸無極限的六度不退轉法。第五種難得之法是,此室經常有天人中第一的無量法化的音樂妙聲。第六種難得之法是,此室有佛藏常樂我淨之法寶,無窮無盡。第七種難得之法是,此室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佛、寶炎佛、寶月佛、寶嚴佛、難勝佛、師子響佛等十方無量諸佛,廣說諸佛密要法藏之所。第八種難得之法是,此室如諸天王宮殿,於此室中能見十方諸佛淨土。這樣不可思議的難得諸法誰見到了,又有誰證明給你們看呢!你們這些聲聞弟子能理解得了嗎!
舍利弗說,你怎麼不轉為男身呢?
天女說,我十二年來,好不容易才求得女人相,為什麼要轉男身呢!你這樣問是不正確的。
舍利弗說,人身又不能像變魔術一樣可以變來變去;我所說女轉男身是下世之事。
天女說,一切諸法沒有固定不變的,不需要下世也可以女轉男身,男轉女身。但是,轉不轉身,什麼時間轉身,要根據教化眾生的時機而定。世間也有這樣的事,目的是引起世間人的警覺,是佛法不可思議。天女邊說邊以神通力,自變化為舍利弗,舍利弗變化為天女。天女以舍利弗像問如天女像的舍利弗說,你現在需不需要女轉男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說,我現在都不知為什麼和怎麼樣就轉變為女身了。
天女以舍利弗像說,我能轉女身為你舍利弗,你舍利弗也可以男轉女身,說明一切女人雖現身為女人,而又不能固定永遠是女人;佛說諸法也無男人相和女人相。世間的男人相與女人相,既是自身業力召感身,又是佛法為度化眾生所設迷魂身。假像迷真魂,貪愛是禍根。性我非男女,覺迷才識真。說到這裡,天女又以神通力變化為原形,舍利弗也變化為原身。天女問舍利弗說,女身的色相現在在哪裡呢?
舍利弗說,我明白了,女人色相不存在又無處不存在。
天女說,一切諸法也是如此,見不到存在又無處不存在,存在又在不斷變化當中。這樣的法是世間法,既相互矛盾對立,又可轉化為統一。
舍利弗說,你天女此生結束後,下世應該生到什麼地方去?
天女說,依持諸佛功德,化身往來於三界眾生處,如你舍利弗一樣。
舍利弗說,化身是不是等於沒有生。
天女說,化身成就的菩薩,實際是報身的無量功德所成就;化身不是一身,而是無量身,是報身願力的妙用。眾生自性也具足這樣的化身成就,只是眾生迷而不信、不修,無有功德。所以,眾生沒有成就化身,只有報身的生生死死。
舍利弗說,你是不是也早已證得菩提了?
天女說,如你舍利弗一樣,大凡夫一個;我不敢當成就菩提了。
舍利弗說,你說的不正確,我不可能是大凡夫。
天女說,我現在也不可能證得菩提。因為,菩提不是固定的等級名稱,是不可能得到的。
舍利弗說,現在,諸佛得菩提或得菩提的大菩薩有無量恆河沙那麼多,你怎麼說不可能得到呢?
天女說,你所說都是眾生的世俗說或文字數而已,是方便說有過去、現在、未來,而菩提性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概念。你舍利弗不是大凡夫,你得阿羅漢道了嗎?
舍利弗說,身無所得而性我所證得。
天女說,諸佛菩薩也是這樣,於色相上無所得而又證得無色相的道果。
這時,維摩詰居士說,舍利弗你知道嗎!這位天女已經供養過九十二億諸佛,具足菩薩的神通自在和願力,得無生法忍,是住不退轉地的等覺菩薩,隨宜能示現十方諸佛國土,教化眾生。
【佛道品第八】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說,菩薩怎樣修行才能直接通往而且達到佛道呢?
維摩詰居士說,菩薩修行於不是佛道上,而成就佛道。
怎樣修行於不是佛道上呢?為度眾生,示現入無間地獄而沒有煩惱和氣憤;示現入其它地獄,沒有罪業而又不受污垢所染;示現入畜生道,沒有煩惱和憍慢;示現入餓鬼道,沒有餓苦而又具足功德;示現入色界與無色界,也不覺得殊勝;示現入淫捨或示現淫女,說其過惡又能遠離染著;示現凶神惡剎,外教化眾生遠離過惡,內又對眾生沒有氣憤和罣礙;示現愚癡相,念「掃帚疙瘩」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以智慧調伏眾生放逸懈怠之心;示現貪婪吝嗇,既是教化眾生惜福,又為救度眾生不惜身、命、財;示現犯戒,既教化眾生知犯戒過惡,又對小罪過如大罪過一樣對待,防微杜漸;示現很凶的樣子,心裡常懷慈恩;示現懶散,心裡常精勤修行功德;示現整日胡思亂想,身心常於定行;示現愚頑,既知世間世理,又有出世間的智慧;示現能說會道,既如法又善行方便;示現傲慢無禮的樣子,卻甘作眾生度過困苦的橋樑;示現諸煩惱相,心內懷清淨梵行;示現魔王,卻隨順佛智慧;既統攝教化魔眾,又從反面助修行成道;示現入聲聞乘,而為眾生說大乘法;示現入緣覺乘,而用大悲心教化眾生;示現貧窮人,卻又心靈手巧,什麼技術活都會做;示現身體殘疾,教化眾生修諸善行得相好莊嚴;示現低能下賤的乞討之人,讓眾生種悲田得佛慈悲功德;示現丑陋身像,教化眾生證得佛身,讓一切眾生見生歡喜心;示現老態或死狀的難堪樣,教化眾生永斷生死病根,而又不畏懼生死,於生死中救度眾生;示現家資萬貫,教化眾生知道財富屬王賊水火共有,不應有所貪著;示現有妻妾婇女,教化眾生既能遠離五欲而出家,或在家人修出家行;示現木訥遲鈍之人,教化眾生不要以相貌取人,貌似平常卻能於無聲處響驚雷,語驚四座;示現以歪門邪道幫助人,教化眾生莫入歪門邪道,要以正道救濟他人;遍觀於六道中,教化眾生斷其六道因緣;現涅槃而又往來於生死,讓佛種性不斷。
這時,維摩詰居士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什麼是佛種性?
文殊師利菩薩說,眾生的身體是種,無明貪愛是種,貪瞋癡是種,四顛倒是種,五蘊是種,六入是種,十不善業等一切煩惱是種。因為,世間一切善法與不善法對立而存在,沒有不善法,也就沒有善法。佛種性存在於善法與不善法中,既不在兩邊,又不是中間。如果離開煩惱和不善,就不會有清淨之善,就沒有生死輪迴。處於無生無死的正位中,就不能發起成佛道的菩提心。所以,煩惱即菩提。
有人會說,我寧可處於正位也不願有生死煩惱。我告訴諸位,一是三界法則,不是人為意志可以改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轉化、相互依存之中。二是有的人善惡不明顯時,要生到北俱盧洲的人道中,既享人福,壽命也比這個地球人的長;但不能修道,只是空過時間,最後又入善惡輪迴。按照這個法則,蓮花不可能生長在高原的陸地上,而是要生長在有水的污泥中才能鮮艷;莊稼不可能生長在虛空中,而是要生長在糞土裡才能茂盛;無價珍珠在高山上不能找到,而是要入大海才能尋到寶珠。所以,世間法中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又不是佛;歡喜煩惱處,煩惱菩提行。
這時,大迦葉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按照您的說法,塵勞短壽的凡夫,持戒修行都有可能成為佛種;就是犯五無間罪墮地獄的人都有可能發心修於佛法;唯有我們這些聲聞人發菩提心很難嗎?
文殊師利菩薩說,凡夫修行佛法有反覆,而且經常有;而聲聞緣覺中有果位的人,修行佛法無有退轉。正是有修行佛法而又經常退轉的凡夫,才能在反覆中發起無上道心,使佛種性不斷絕,又不斷的紹隆佛種。即在人道中的各果羅漢,容易發菩提心,一知眾生苦,二知報佛恩,三知菩提於煩惱中;而在天道中成就的三至四果阿羅漢,經常聽聞佛法而久聞其香不知其香,雖不退轉佛法而高高在上只見其高不見其低。所以,發菩提心很難。如同國王捨王位做一平民,富翁捨富貴做一乞人。
這時,有一位普現色身菩薩說,維摩詰居士您的父母、妻子、親屬等都是誰,又都在哪裡呢?
維摩詰居士說,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捨;弟子眾塵勞,道品善知識;諸法為等侶,四攝為妓女;四禪為床座,戒品為塗香;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火中生金蓮,是可謂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