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品第十一】

阿難向佛請法說,是什麼因緣讓佛說法道場突然間變化為高廣博大,都是金色等祥瑞之相呢?

佛說,是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菩薩等大眾共同前來禮佛供養,才有此祥瑞感應。

這時,維摩詰居士即以神通自在力,將諸大眾與所坐座位一起,放在右手掌上,共同來到佛的道場,又放在地上,按順序禮佛後避座,站於一面。佛讓諸菩薩與大眾復座,並如法問候!

佛說,舍利弗你見到菩薩的神通自在力所作為了嗎!你是怎麼想的呀?

舍利弗回答說,我當然見到了!而且見到菩薩所為佛事太神奇不可思議,出乎我的思維想像和測度。

阿難向佛請法說,這是什麼香氣這麼香,我們從來沒有嗅過,香氣是怎麼來的呢?

佛說,是眾香世界來的諸菩薩身上毛孔所散發的香氣。

於是舍利弗對阿難說,我們身上毛孔也有此香氣,是維摩詰居士從眾香世界取來香積佛送給的齋飯,食用後身上毛孔就有此香氣。

阿難問維摩詰居士說,這樣的香氣能存在多長時間呢?

維摩詰居士說,此飯食消化完香氣就消失了;此飯食消化完需要七日時間。但是,所說七日是對文殊師利菩薩與我這樣的人而言,對於其他人另有說法。聲聞人阿羅漢果未圓滿的,要圓滿後此香氣才消失;如果是阿羅漢果圓滿的人,此香氣要證得心解脫後,在三界無煩惱才消失;如果是未發菩提心的人,此香氣需要達到新發意菩薩時才消失;如果是新發意菩薩這樣的人,此香氣需要達到菩薩果位後才消失;如果是菩薩這樣的人,此香氣需要達到一生補處,即如彌勒菩薩時才消失;如果是有幸食到的人,此香氣滅除體內一切煩惱諸毒後才消失;這樣的人如煩惱未滅除再來受人身時,身上還有香氣,不過這樣的人極少。

阿難向佛請法說,這樣的香飯也能作佛事嗎?此世界上是沒有這樣的事啊!

佛說,以香飯作佛事是真實如此。有的佛國土以佛的光明而作佛事;有的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的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的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的以佛的衣服臥具作佛事;有的以飯食而作佛事;有的以園林而作佛事;有的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作佛事;有的以佛身作佛事;有的以虛空作佛事。作佛事是根據眾生根基能接受;能持戒和依法修行來確定。還有的佛國土,以夢、幻、影、響、鏡中像和水中月、熱時炎等各種比喻而作佛事;還有的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還有的以清淨佛國土的寂默無言,無說無表示,無有想,無有行作而作佛事。諸佛所行所作和威儀進止等一切都是佛事;佛事就是說法度眾生的道場。因為諸眾生有為之疲勞的生老病死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諸佛就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無量度眾生脫離煩惱的法門。諸菩薩是演繹諸佛法門的人,既當演員,又歸納世間原理為佛法。如果見到清淨佛國土,不以此為喜,不對此貪著,不覺得比別人高;如果見一切不清淨的佛國土,不以此為憂,不對此有罣礙,不因為不清淨而隱沒不來。諸菩薩對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諸佛功德平等,國土清淨,只是為教化不同眾生而現國土不同。阿難,你見諸佛國土無量,虛空無量,佛身無量,智慧無量;而教化眾生的諸法,戒定慧解脫之見,大慈大悲知行,說法的時間等都相同相等,是無上正等正覺。而且,無可限量。

阿難向佛請法說,從現在起,我不敢再說我是多聞第一的佛弟子。

佛說,你不要心生退轉之意。因為,佛說你, 多聞第一是在聲聞眾弟子中第一,而沒有說你在菩薩中多聞第一。所以,你不要這麼說。阿難,你還要知道,海水可量而菩薩的禪定智慧、能力才幹、一切功德無有限度不可量。同時,你還要知道,維摩詰居士雖然一時所現神通之力,而聲聞緣覺在百千萬劫中無論怎麼用力也不能做的到。

這時,眾香世界諸菩薩說,我們初見此世界,認為這裡太下等低劣了。現在,我們自悔自責,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因為,諸佛以方便智慧隨其眾生業力,隨應現不同國土。所以,是我們的智慧不足。諸佛慈悲,能為我們少說一點法,回歸眾香國土後留作受教而憶念您釋迦牟尼佛。

佛說,菩薩有盡和無盡解脫法門,你們應該修行。什麼是有盡解脫法門,就是修行的有為法。什麼是無盡解脫法門,就是證悟的無為法。菩薩的願力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是對度眾生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永不疲倦,永不厭離。廣說佛法,是經常憶念修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紹隆佛種,培育眾生善心本行,永不疲倦,永不厭離。志願久常而安穩不變,為了以方便智慧行於世間;示現求佛正法不懈怠,說佛正法不吝惜,精勤供養諸佛。為踐行因地所發願力,入生死而無所畏懼,於諸榮辱而不憂喜,不輕慢不信佛法的眾生,恭敬信仰佛法的眾生如佛一樣,讓有煩惱的人得生正念,離五欲等世間樂不以己貴,不執著自己法樂而欣慶有修行人得證法喜,雖在世間禪悅之中猶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觀賞園林風光一樣輕鬆,對求法的人恭敬如最善恩師想,捨身命財等諸有為圓滿自己慧德想,對毀戒的人如憐憫一子的救護想,以六度萬行為父母,以諸法道品為眷屬,以踐行自己所發善心無有等同的限制,以莊嚴自性佛淨土無有限制,以圓滿自性佛相好而除一切惡及淨身口意業,有勇氣生死無量劫並受持佛無量功德而心不倦,帶領眾生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並代受出離三界眾生的業報而心不倦,以定觀三昧而知出世間實相智慧,以不貪著世間樂為少欲,以上報四重恩為知足,雖出世間而不捨世間法,雖不捨世間法而不破壞威儀,用神通自在力根據不同根基來引導眾生念佛、聞法、斷疑、說法等,讓初信之人修十善道而得人天福,隨喜讚歎諸天善法,說佛住世正法,身口意不放逸而深修善法,依大乘教不失本善而成就菩薩真僧。

菩薩不住無為是,修空不以得定空為有所證得,修空無相無作而不以無相無作為有所證得,修行定空心不起念而不以心無念為有所證得。而是,觀世間無常而不厭離善本,觀世間苦而不厭惡生死,觀諸法無我而教誨眾生之心不厭倦,觀我性於三界寂滅而度眾生願力不寂滅,觀身心修善而身心又遠離名聞利養,觀三界無有皈依處而自然行於善法,觀性我無生而於三界示現有生代受出離眾生苦果,觀性我真僧無漏而又示現不斷諸漏的有情眾生,觀性我真僧無有行作而示現身修行依法教化眾生,觀諸法空相無我而不捨大慈大悲,觀正法久住而知行正法艱難又不隨順小乘法,觀世間諸法虛妄不真而以不滿足的本誓願力不讓修行福德智慧的時間空過。

總之,菩薩具足福德才有願力不住佛淨土之無為,菩薩具足慧德才有能力不盡世間之有為;菩薩具足大慈大悲心才有願力不住佛淨土之無為,菩薩具足願力才有能力不盡世間之有為;菩薩具足無量佛法才有願力不住佛淨土之無為,菩薩具足方便智慧才有能力不盡世間之有為;菩薩知眾生諸病才有願力不住佛淨土之無為,菩薩為滅眾生諸病才有能力不盡世間之有為。這就是菩薩修行無盡的解脫法門。你們應該認真地依法修行。

眾香世界諸菩薩聽聞佛說法後,皆大歡喜,以多種香供養佛、供養法、供養諸菩薩,禮佛後還歸本佛國土。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這時,佛對維摩詰居士說,你是怎麼觀佛的呀!

維摩詰居士說,如觀自身實相一樣;即對佛性的實知實見。但是,我觀佛不從色相觀,不從受想行識觀,往前觀不見來者,往後觀不見去者,觀當下不見住者。真正的佛身等如虛空,不是地水火風所成肉體,無六根對六塵,也無六入,不在三界,遠離貪瞋癡三垢,隨順世間示現戒定慧,具足三昧光明智慧,示現之肉身與眾生的無明身一樣,沒有不一樣的地方,示現相又不執著相而空無相,示現此岸又不住此岸,示現彼岸又不住彼岸,示現中道而不入中流教化眾生,觀佛性寂滅而不永滅,不能用世間相對法來推斷論定,又不能用世間智慧想像,不能用人的意識來分別,不是昏暗也不是光明,沒有名稱也無形像,既不強壯也不弱小,既不清淨又不污穢,既不在什麼地方又不離什麼地方,既不有為又不無為,既無有表示又無言說,既不佈施又不慳吝,既不持戒又不犯戒,既不忍辱又不瞋恚,既不精進又不懈怠,既不禪定又不散亂,既不智慧又不愚癡,既不誠實又不欺騙,既不見來又不見去,既不見出又不見入,一切言語道斷,即言而無道,語而離道,語言文字說道不是道,只是證道與悟道;既不是福田又是福田,既不應該供養又應供養,既不能拿來又不能捨去,既沒有相又不能說空無,既以高能量高智慧等同法性一樣真實存在又不可用什麼去稱呼與衡量,超出人的思維能力,不能利用一切手段稱量是大是小、是看見是聽到、是覺到是知道,既示現眾生就同眾生一樣有血有肉又隨順世間法則行住坐臥等沒有區別,既無所得又無所失,既無濁惡又無煩惱,既無行作又無起心動念,既示現無生又示現滅而不滅,既示現生死又對生死無有畏懼、無有憂悲、無有歡喜、無有厭離、無有過去、無有當下,無有未來,不可以用一切語言文字表示出來。如果能這樣觀或達到這樣觀的智慧,為正觀。否則,為盲人摸象猜想觀,是邪觀。

舍利弗說,維摩詰居士你過去世生命是從哪裡結束而生於此地的?

維摩詰居士說,舍利弗你現在修行之法有終了和新生嗎?

舍利弗說,所修行之法不是我創立,也不是現在佛創立;不因為我不存在而終了,也不因為佛入涅槃而終了。

維摩詰居士說,法既沒有終始相,你怎麼問過去世生命從哪裡結束而生於此地呢!你怎麼會想性我真身能如同變魔術一樣一會是男、一會是女、一會生、一會死呢!

舍利弗說,我聽佛說法諸法如幻相,你怎麼會沒有生沒呢?

維摩詰居士說,佛所說諸法如幻相是那麼回事;而你所問是另外一回事;所謂沒者為終了,說法有結束的敗壞之相是虛妄亂說;說法有結束與開始的相續之相也是虛妄亂說。因為,菩薩雖示現身體有滅而本誓善願沒有盡,雖示現生於五濁惡世而不見增長惡法。

佛說,舍利弗依你聲聞知見有生沒,那告訴你,維摩詰居士是從妙喜國土無動佛那裡沒而生於此土。

舍利弗說,我不相信會有人能捨清淨佛國土而喜歡生到多怒有惱害的地方來。

維摩詰居士說,太陽光芒照耀的地方,還有黑暗嗎?太陽又怎麼會照耀這個世界呢?

舍利弗說,太陽光芒照耀的地方無有黑暗;這個世界的自然規律就是光明去除黑暗。

維摩詰居士說,菩薩為教化眾生,示現生到這個不淨的世界也同太陽照耀這個世界一樣。光明不與黑暗同時同地存在,智慧不與愚癡同時同人存在。菩薩示現生此不淨世界,就是以大智慧的光明,破除眾生愚癡的黑暗。

維摩詰居士知大眾想見一見妙喜世界和無動佛及諸菩薩等,即身心不動入於三昧,顯現神通自在力,以右手斷取妙喜世界安置在此世界。

這時,妙喜世界諸菩薩、聲聞、天人對無動佛說,是誰將我們連同這個世界都取走,請無動佛護佑。無動佛說,是維摩詰居士用神力所作。妙喜世界雖入此世界不增不減,沒有變化,眾生生活等也不受影響。我們這個世界不因又來一個妙喜世界顯的狹小,一切無有變化。

這裡的妙喜世界,也是化身佛國土,一有聲聞,二有天人。維摩詰居士也是等同無動佛的化身佛的示現。一尊報身佛可有無量化身,如十方分身釋迦文佛,又如釋迦文佛在東方淨琉璃世界示現護法身等。

佛說,你們可以觀看妙喜世界和無動佛,妙喜世界的國土清淨,菩薩行淨,聲聞弟子清白。如果諸菩薩願力成就妙喜這樣美好的世界,就應修行無動佛所行之道。無動佛所行之道在哪裡?維摩詰居士所說是。我們有幸見到妙喜世界和無動佛的無量人與天人,都發菩提心,願往生到妙喜世界。佛當時證記,當生滅後就可往生彼妙喜世界。為什麼佛當時證記,因這些人、天人已與維摩詰居士結善法因緣。讀誦受持此經的人,也有法緣往生到妙喜世界。佛事已辦,妙喜世界還歸本處。

佛又對舍利弗說,你見到妙喜世界和無動佛了嗎!

舍利弗說,見到了!我願讓一切眾生都能證得如無動佛,成就如妙喜世界一樣的清淨佛國土;神通自在力如維摩詰居士。我們這些佛弟子有幸供養親近維摩詰居士這樣的人,很快就能得到善行的利益。如果在未來,佛滅度後,有人能聽聞此經也得到善行利益;何況聽聞又能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等,或親手請到此經的人,等於得到法寶之藏,善行利益無量。如果有人讀誦、解釋經義並如是修行,就會有諸佛護念。如果有人能供養受持、解說、依法修行此經的人,其功德等於供養佛。如果有書寫此經的地方,其室即有佛護佑。如果有人聽聞此經後能隨喜讚歎,這樣的人非常有智慧,未來世也有智慧。如果有人能信解此經或一四句偈,自依法修行又為他人講解,一定是佛為授記之人。

此經義理深,難解亦難聞。受持修行者,為佛授記人。

白衣佛不輕,菩薩在其中。天王有供養,唯人不識容。

【法供養品第十三】

這時,忉利天主玉帝向佛請法說,我雖然在佛與文殊師利菩薩這裡聽聞百千卷經,還是第一次聽聞到這麼不可思議的神通自在的決定實相的經典。如我理解,如果有緣眾生能聽聞到此經佛法,信解、受持、讀誦,不用懷疑一定是得聞佛說法發菩提心之人;如佛說修行此經的人,一定是行菩薩道的人。這樣的人,已經關閉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善門,為諸佛所護念。這樣的人在內心已降伏外道經論,摧滅魔怨,持戒修行佛道,身心安穩處即是道場,在履行和實踐佛所行願。如果有這樣的人所在的地方,我就帶領眷屬前去供養並為其服務。此經在的地方或講解此經的地方,我將帶領眷屬前去聽受此法、受信此法並護佑道場。

佛說,你這麼說佛為你賀喜,此經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說,能成就佛道,功德不可思議。如果有受持、讀誦、供養此經的人,等於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果有人一劫供養十方諸佛,佛入般涅槃後又一劫起七寶塔供養十方佛的全身舍利,以這樣百千億劫說不盡的福德,不能與聽聞、信解、受持、讀誦、修行此經的人所得福德相比。因為,諸佛證得菩提皆如此經之法而成就,佛的功德不可限量。所以,有此因緣而得福不可量。

佛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上,為最第一。什麼是法供養呢!如過去有大莊嚴劫,藥王佛住世。當時有一位四天王寶蓋,與其眷屬五劫供養藥王佛。又告訴他的一千王子又五劫供養藥王佛。千子中有一名月蓋王子想,還有什麼樣的供養能超過現在的供養呢!空中有一天人說,法供養可以勝過諸所供養。怎麼樣為法供養,你可去藥王佛道場請教。月蓋王子立即就到藥王佛那裡請法。

藥王佛說,法為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世間一切眾生難信難受持又微妙難以見聞到,清淨無染又不是眾生能思維到的深經法藏。

這樣的法藏為諸菩薩所行持,與菩薩心秘密相印,直至佛道而不退轉。這樣的法藏,能成就修行六度,讓受持的人既善解法義,又順行能證得菩提,為眾經之上。這樣的法藏,能讓受持修行的人,性我真身證入大慈大悲的菩薩地,離諸魔事邪見,又能隨順世間因緣法而不染著世間,無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心無起作而度眾生又能讓得度的眾生坐道場說法,讓諸天龍神等讚歎,得成佛道。這樣的法藏,為諸菩薩所行之道,並依此法藏實相之義,明明白白、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地將佛說無常、苦、空、無我的滅除眾生煩惱的清淨之法,講說給眾生。這樣的法藏,為菩薩所用救度一切毀戒眾生,救度諸魔眷屬,救度一切外道,救度一切貪慾著樂的受苦眾生。依這樣法藏修行的人,為十方諸佛讚歎,離生死苦,示現常樂我淨的大涅槃樂。如果有人能聽聞、信解、受持、讀誦、解說並為大眾分明法理義趣、又有願力守護這樣的法藏,為法供養。在此法供養的基礎上,又對其它經典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法,遠離諸邪見,禪行定觀三昧,諸法空相,得無生法忍,實知實見諸法無我又無眾生,現在的我與眾生只是假名的我與眾生;對因緣果報的因是果、果又是因的因果律不爭論、不懷疑,不以人見、我見、眾生見為標準;而依於義不依語為標準,義為佛法深義,語為禪機言詞;依於智不依識為標準,智為佛的智慧,識為人的思維;依於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經為佛說經典,不了義經為外道經論,了義為智慧了義,不了義為法不了義;依於法不依人為標準,法為常態的三寶一體相、是常住佛法僧,人為無常相、是有毒之身;在世間要隨順世間法又要恆順眾生,是示現身入世間,皈依示現有為的佛法僧,而性我真身已出世間,不入世間諸法,不皈依世間有為,於生死無明已畢竟解脫;在世間的無量眾生,又因業力循環於因果律中,十二因緣法無有盡相,不捨有緣眾生又示現諸相。能做到這樣的人,為最上法供養。法供養和最上法供養都是一個體系,都是自己有修有證為受持的基礎上弘法,弘佛說正法,弘大乘佛法而不捨小乘;而不單是依文解義或東尋西找名人幾句禪語加起來就是弘法、就是法供養。難得人身一回,難聞佛法一次,千萬別誤在幾句口頭禪上,枉死在花架子上。法供養和最上法供養在世間是苦行,是苦樂法,是無功德!此經屬於十方三世諸佛所說深經法藏,玉皇大帝能護持此經,信受此經,已成就法供養功德。所以,佛為之賀喜!

佛說,月蓋王子從藥王佛那裡聽聞法供養後,解寶衣供養佛,出家修行善法,精勤菩薩道,弘揚正法,守護正法,化度無量眾生得阿羅漢和辟支佛果或發菩提心生於人天。當時的四天王寶蓋即現在世的寶炎佛是,王之千子即賢劫千佛是,月蓋王子我釋迦牟尼是。賢劫千佛從拘留孫佛開始,至最後樓至佛,即韋陀菩薩是。

【囑累品第十四】

佛說,彌勒菩薩,在今天的法會上,佛要將無量劫諸佛所說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之法,全部囑託交付於你。如此經這樣的大乘經典,在此世界末法時代,你要以神力廣泛宣說讓其流傳世間。因為,在末法時代有發菩提的人、天人、龍、神、乾闥婆、羅剎等,要生於世間,喜歡大乘佛法。如果聽聞不到此經和其它大乘經典,失去得善行利益的機會,空來人間一回。所以,一定要以神力讓此經等大乘經典住世。發菩提心來此世間的人,聽聞此經後一定會歡喜信受,發珍貴的稀有心去頂戴奉行、解說此經,讓眾生也得到善行利益。

佛說,彌勒菩薩你要知道,在末法時代行於世間的菩薩有二種相。一是喜歡經文中有禪機的語句或用文字裝飾自己,弘法只求轟動效應。二是對佛經深義不畏懼,精勤正法修行,證悟到佛法實相,重視度人的效果。第一種人為新發意菩薩來此世間相,第二種人為久行菩薩道的菩薩來此世間相。來此世間的新發意菩薩,有的由於入胎之謎,忘記前世因緣;於末法時代,難修行證悟,又不能憶起前世願力,雖有機緣聽聞到此經,但有兩種情況。一是聽聞此經或大乘經典後,會吃驚世間有這樣的佛法嗎!是不是神話呀!懷疑世間能有菩薩住世嗎!能有按佛說經典修行之人嗎!不能隨順信受此經或法師講法之義,旁敲側擊,譭謗不信。二是對護持、解說此經的人,不能親近、恭敬、供養,而是專心挑語句的過失或挑人的過失。這樣來此世間的新發意菩薩,既自傷菩提,又不能調伏自心;雖來此世間,只是了業,舊業未了又添新業。來此世間的新發意菩薩,還有二種情況。一是自己不信此經和大乘經典,自傷菩提後,還輕慢世間發菩提心的人或知而不教世間的新發意菩薩。二是根據自我喜歡意趣,對此經和大乘經典,用取捨相和分別心去信受,有的說到行不到,有的表面信而心不信。心與法為二,不能心法合一。

彌勒菩薩說,此經新奇妙義我是第一次聽聞。如果在末法時代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此經,要知道就是我彌勒神力建立的道場。我要全面奉持諸佛所說諸法,讓此經等大乘經典住世,讓求大乘的人親手請到此經等佛法寶藏。

佛說,彌勒菩薩你有這樣的願心,佛也會幫助你,也為你賀喜!

一切菩薩都發願於十方世界廣說此經,四天王表示要護持此經。

阿難向佛請法說,此經為何名?

佛說,經名為《維摩詰所說經》,也可稱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

佛說此經後,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感謝諸位請法!感謝諸位擁護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