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邁向解脫,必須通過戒、定、慧的修行。佛陀製定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和解脫相應的生活方式。我們沒有學佛受戒之前,所有行為都是貪瞋癡不良串習的延續。而這種串習是和煩惱相應的,是和輪迴相應的。如果不依戒律徹底扭轉的話,我們就會在串習形成的洪流中繼續沉淪。

為什麼說戒律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解脫的生活?戒,為防非止惡之義,以此幫助我們止息生命中的不良相續。需要注意的是,戒律不只是一種行為約束,因為心才是一切行為的源頭。所有習慣,都是心理活動的延續。我們止息不良行為,目的是要止息不良心理的相續,這才是持戒的關鍵所在。

我們希望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就要立即停止心行的不良發展。所以,我對戒律的定義是——生命健康發展的交通規則。生命會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正是取決於我們的心行。心念會成為心態,心態會成為習慣,習慣會成為性格,性格會成為人格,人格會成為生命品質,決定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也是生命發展的因果。

我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樣的人?根源就在於每天的起心動念。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是我們所有想法和行為的積累。我們想過、做過的一切,在客觀上會消失,但內心卻會忠實記錄每個行為產生的痕跡,並逐步積累力量,最終造就我們的人格和生命品質。

在佛教中,將生命形態歸納為十法界,即六凡四聖。六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六道,分別為天、人、阿修羅三善道和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四聖,則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這些生命形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各自的所作所為決定,由各自的不同選擇決定。

對一般人來說,面對選擇往往是盲目的,身不由己的。但對學佛者來說,應該看清生命發展的軌道,從而主動選擇,把握未來。所以,我們必須時時進行檢查,對照當下的行為是否和戒律相應,是否和佛菩薩的行為相應。一旦發現這些心行將帶來不良生命結果,應立即停止其相續。否則的話,最後必然走向惡道。所以,戒律也是幫助我們選擇善惡之道的交通規則。

如果我們認識到戒律的作用和意義,就不再會覺得戒律是一種外在約束。沒有誰不願意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沒有誰不願意自己有一個良好的未來。基於對生命的負責,我們一定會自覺約束自己,自覺以戒為師,因為這是抵達解脫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