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離娑婆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1686~1734年),活動於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間。大師宗教兼通,精進實修。早年依紹曇法師深研經教,對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無不通貫。紹曇法師為授記,傳天台靈峰法脈,為第四世。後來大師又叩靈鷲和尚於崇福寺,參「念佛是誰」話頭,禪修精進,歷經四個月,恍然契悟。靈鷲和尚欲傳法嗣,付以衣拂,大師不願意接受,告辭而去。大師參禪開悟後,一心以淨土為歸,單提佛號正令,晝夜精進念佛,並作《淨土詩》等,闡揚淨宗。

縱觀省祖一生德業,不尚虛談,篤實修行,為淨業行人樹立了良好的典範。恭讀大師的著作,字裡行間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師弘法護教的悲心和深厚的宗教情懷,幾百年後猶能發人深省。

《勸修淨土詩》作於大師三十歲到三十三歲間。據省庵大師的《勸修淨土詩》(並敘)自述,這組詩乃是有感而發。大師深刻洞見淨土念佛一法,乃是末法時代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唯一途徑。然而今時泛泛悠悠念佛者多,具有深信切願者少。或者呵斥淨土一法為著相,是心外求法;或者貶低念佛的人是愚夫愚婦,是小乘自了漢。並由不讀佛陀金口所宣的經文,妄以凡夫的知見揣測,建立不正確的觀點。自古以來,這樣的人都有很多。這些錯誤的知見蔓延開來,致使自他二利俱失,可悲可嘆。大師因此感慨,大發慈悲,譔寫了這組詩,發揮淨土宗的教理,解疑釋難。這組詩雖然是大師早期的作品,但是處處以西方淨土為指歸。在大師後期的著述如《西方發願文注》、《東海若解》中所闡述的關於禪淨界限、破斥狂禪等內容,在詩句中都有所涉及,從中可以看出,大師當時的淨土思想已經成熟,知見圓徹。

我國是一個詩教的國家,自古以來,便有以詩言志的傳統,很重視詩歌的教化功能。它的特點是語言精煉,以略攝廣,在簡短的語言中展示廣大的義理境界。西天東土的祖師大德,都善於用偈頌、詩歌的方式來抒發情懷,弘讚淨土,闡釋淨土宗深邃、廣大的義理。像古印度的天親菩薩造《往生論》,以偈頌的形式讚詠淨土,表達往生的情懷。中土的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作《念佛三昧詩集序》,稱讚念佛三昧。此後,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等都有詩作讚揚淨土。民國印光大師對省祖的《勸修淨土詩》非常推崇,贊云:「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娑婆。振起蹉跎,證波羅蜜多。」這一百零八首詩感化人心的作用,就像一個陷入困境之人,聽聞到四面楚歌(比喻極樂家鄉的音信),頓生厭離娑婆之心,被催生出了奮發的力量,振而奮起,往生極樂淨土,證波羅蜜多(無生法忍)。《勸修淨土詩》流傳甚廣,印光大師重訂《淨土十要》時,將全詩收入第五冊「附本」《蓮華世界詩》後,足見印祖之重視程度。

前幾年,宗柱在東林祖庭親近大安法師,佛七期間曾經聽法師講解《勸修淨土詩》,深受其益。值此省庵大師誕辰三百三十週年之際,祖庭召開大師思想研討會,因緣際會,茲選取大師詩作三首以為線索,略申文意,談一點學習體會。

其一:

我教原開無量門,就中念佛最為尊。

都融妄念歸真念,總攝諸根在一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如來金口無虛語,歷歷明文尚具存。

這是《勸修淨土詩》的第一首,開篇之作。省祖高屋建瓴地點示出念佛法門在一代時教中的地位、修行的方法,以及它奇妙的功德利益。在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裡,隨機演化,開顯有無量的法門。在這些法門當中,其他的法門都屬於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唯有念佛一法是特別法門,直接仰靠佛力,帶業往生,圓成佛道。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從阿彌陀佛的果覺名號入手,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這樣勝異方便的一個法門,在所有法門當中最為尊貴。它是「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法門。

念佛法門的特點,是從我們現前的一念入手。因為凡夫都是有念的,無念靈知唯有佛才有。我們的煩惱妄想無量無邊,妄念生起的時候,就是以無明熏真如。現在念佛就是用這一念來代替無量的妄念,以楔出楔,用兵止兵。由於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真如實性,所以念佛就是與真如相應,以真如熏無明。

《楞嚴經》中, 大勢至菩薩開示念佛圓通的要點, 是「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像是六個窗口,接觸外面的六塵,向外奔逸,劫奪我們的功德法財。大勢至菩薩的根大圓通,就是將六根收攝過來,統攝在一精明,使其不再向外逐塵。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念佛圓通,其實是整合了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念佛即淨而禪,就已經無餘無欠,就不需要在念佛之外還去尋找什麼禪,再去禪淨雙修。由此聯繫到省祖在《示禪者念佛偈》中的開示:「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任他佛不喜聞, 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大師其實不主張禪淨雙修,而是消禪歸淨了。

念佛一法從佛的果地入手,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不像通途法門,單靠自力了生死,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辛辛苦苦地積累福德智慧資糧。只要信願持名,憶念「南無阿彌陀佛」,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佛力加持念佛人,彈指間往生極樂世界,但憑六字洪名即能解決生死問題,跳出乾坤(三界)。

這樣不可思議的修因證果,用通途的教理是很難去解釋的,我們依靠自力難以相信。然而卻是佛陀金口所宣,淨土經典中,明文歷歷具載。我們即使不能做到自力信解,也要做到仰信。相信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會講妄語,是一切種智者,佛經真實可信。我們能夠仰信佛言,就能夠得救了。

其二:

境勝由來道易修,多生習氣一朝休。

盤中甘露珠圓轉,樹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蓮台承足穩,真金華瓣襯身柔。

三車已息馳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這是《勸修淨土詩》第三首。這首詩以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觸,描寫讚歎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道場殊勝,勸令眾生生信。

首先,指出極樂世界境界的殊勝,給往生者提供一個優良的修道環境。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我們的五根接觸到五塵,都能夠增進道業,斷煩惱。比如,百鳥偕鳴的聲音、水流的聲音,風吹寶樹以及羅網的音聲,晝夜六時都能演說妙法,宣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諸佛相好,令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極樂世界的道場樹,眼睛見到它的色,耳朵聞到它的音聲,鼻子嗅到它的香,舌頭嘗到它的味道,身體接觸到它的光,乃至思惟憶念功德,都能夠獲得甚深法忍。見此樹者,得三種法忍(音響忍、柔順忍和無生法忍)。在這樣一個修道的環境裡,我們多生多劫的煩惱和習氣,就能夠一時頓休。這就體現了極樂世界修道的一個特點—快捷、方便。

然後在極樂世界的依報裡,具體介紹寶樹和蓮華。極樂世界七寶樹的樹葉,就像是一個玉盤,甘露珠在上面圓圓地旋轉。從七寶池中的如意珠王中生出的摩尼寶水,循著寶樹上下流轉。極樂世界的水質輕軟,可以向下流,也可以往上走。而且水的音聲微妙,還可以講經說法。不同於一般的水,它是從如意珠王(阿彌陀佛的心王)中所生。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

蓮華是往生者的生處,誕育法身慧命的處所,也是宴坐修行的寶座。在碧玉所成(其實不僅限玉一種,是由種種珍寶合成)的蓮台上承接足跡,步伐穩健,真金的蓮瓣裡面包裹著身體,身心得到淨化,往生者的身體變得柔軟調順,自然隨順法性。

由於西方淨土是一個大乘的法界,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都具有大乘的種性,在這裡,馳求「三車」—代表著三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的念頭自然就止息了,不會再墮落到聲聞、緣覺二乘,乃至權教菩薩的陷阱裡去,直接在露地安然地坐上大白牛車(《妙法蓮華經》譬喻一乘佛法),直趨大乘佛果,圓滿無上菩提。

其三:

若執往生為妄想,豈言住此便成真?

東西不著尤非理,淨穢雙忘亦是塵。

生本無生生四土,見猶離見見三身。

須知真妄原同體,迷悟由來總在人。

這是《勸修淨土詩》第二十首。省祖在本詩中破斥狂禪,廓清謬見,令人斷疑生信。原詩附有小字註解,這是省祖對詩文的補充和解釋。禪和淨土本無矛盾,但是由於法門施設的不同,所以在下手處會有差異。淨土宗從事相上入手,禪宗以無相為宗。禪宗的祖師在接引學人、隨機開示的時候,往往採取遮詮的方式,為學人解黏去縛,掃蕩一切,指歸本分。比如六祖慧能大師,在回答韋刺史問西方事的時候,開示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這是禪宗的祖師為了剿滅眾生的分別情見,一機之談,不可以作實法會。如果隨語生解,就將醍醐甘露翻為砒霜毒藥了。

所以蕅益大師云:「達摩西來,事出非常,有大利,必有大害。」唐朝時期,善知識如林,眾生的根器尚利,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利益眾生。但是到了五代及宋以後,眾生的根機漸鈍,真修實行的人少了,其中的弊端也就日益明顯。很多參禪的人並沒有真實的體悟,往往執理廢事,以禪謗淨。或者說唯心淨土,言往生西方是心外求法。或者說處處都是西方,往生西方是著相,是妄想。如是種種知見,不一而足。殊不知淨土法門是釋迦本師金口所宣,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所共同證明讚歎的,障礙他人往生,即是在造破法重愆。這些錯誤的知見流毒蔓延,不但有害於禪宗,而且對淨宗也產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歷史上, 像永明大師、蓮池大師等都曾經駁斥狂禪,融通禪淨。省祖所處的時代,也不乏這樣的人,所以省祖奮而繼起, 摧邪顯正,破斥狂見。《勸修淨土詩》中有多處批駁,這是其中的一首。

有一些人站在宗門的立場,用宗門的觀念錯解念佛往生。宗門中講無相無念,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們指責說:「念佛本來是為了按捺妄想,若發願求生西方,是在打妄想。」省祖反問:「如果說往生西方是妄想,住著娑婆世界,是更大的一個妄想。」

這些人還會進一步辯解: 「 我既不求生西方,也不住此娑婆世界,兩邊都不執著。得大自在,隨意受生。」省祖駁斥道:「既不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又不是應化世間的聖人,全然一介凡夫,煩惱愛慾還沒有斷除,生死的業緣沒有斬斷。如果不往生西方去,一定會生此土。既然生在此土,則仍舊在生死輪迴當中,被浩浩的業力所牽引,三惡道都有分。怎麼能夠說出隨意受生這樣的大話呢?」這些人又說: 「淨穢雙忘,不加分別。」省祖指出:「只此淨穢雙忘這一念,本身就是凡夫的情計,還屬於法塵所攝。如果真的淨穢雙忘,也不妨礙求生極樂。」

省祖指出:不可輕視淨土法門,淨土法門雖然是從有相入手,但這是「真空妙有」的「有」,大乘的第一義諦,圓頓了義。往生雖然從現象上看是有生,但本體上是無生,生本無生。雖然無生,但又不妨礙宛然有生,生到極樂世界的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生到西方,見到阿彌陀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能見所見性空寂。這就如長蘆宗賾禪師所說:「夫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意謂:以念為念,以生為生,這是一般人常見的執著,常見之所失;以無念為沒有念,以無生為沒有生,這是又墮到了另一種顛倒,執著於斷見,被邪見所迷惑。即念而為無念,即生而為無生,才是大乘的中道第一義諦。

須知真如和妄念本來是同體的。全真成妄,返妄則全妄即真,就像水因風動而成波浪,全水成波,風息則全波即水。所以,迷悟在個人。

從以上三首詩作可以看出,省祖知見透徹,悲心深切,智慧無礙,洞悉人情。其《勸修淨土詩》每一首都很精彩,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解決淨業行人的實際問題。這些詩作都是省庵大師從念佛三昧

中真實流出,既是淨土的明珠,又堪為淨業行人修行的良導。吾人當反覆吟誦揣摩,理解體會。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