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合稱為三寶,所以叫做皈依三寶。佛是覺義,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故稱為佛。法是軌持義,所謂「教法、理法、行法、果法」能成無上正等正覺之軌道,故名為法。僧是和合義,有事和理和二義。事和,能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理和,能證無為擇滅之理。由此事理二和,上弘佛道,下化眾生,自度度人,故名為僧。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看護者。非佛無以說法,非法無以度生,非僧無以弘法。故三寶如苦海之舟航、暗室之明燈、病者之良藥,有度人濟世之功,故稱為寶。

皈者反義,反黑為白,反邪歸正,翻染成淨,轉有漏成無漏,轉凡成聖,故稱為皈。如遊子之歸家,叛徒之歸國,有歸順反正之義,名之為皈。依者托義,如嬰孩依托父母,孤兒依托慈善家,弱國依托強國。一切眾生漂淪生死,無救無依,唯有仗三寶之教手,拔出苦海,救濟沉淪,故須皈依。

有許多人不明白皈依的意義,他說:「我只要信佛,何須儀式,何必要皈依? 」殊不知佛教的教理雖多,而綜括之不出信解行證。所謂皈依三寶者,首表乎信;即信佛,信法,信僧是也。今信尚無,況解行證?蓋因信而求了解,因解而修行,因修行而證佛果。眼見世之學佛者多,而偏缺者亦不少;有全不信者,有信而不求解者,有雖解而不修行者,有雖行而不能證果者。其故何哉?蓋佛果如寶,不信何以求寶;雖求而不識真寶,雖識而不願取寶,則寶雖現前,不得實用,於己何益?

更有進者,每見一般學佛之人,或信佛而不信法信僧者,或信法而不信佛信僧者,還有單信人而不信佛信法者。信佛而不信法信僧的人,大多數是一班愚夫愚婦,信偶像有靈感,只求媚佛,把佛當神待。無論陞官發財,添丁平安,求之即得,而對於親近知識,聽聞正法,好像是沒有他們的事情一樣。但信法而不信佛信僧的人,這種人自己標榜是知識界只研究佛學,當一種學問研究而已,不但不信仰僧尼,連佛菩薩他也以為是迷信。還有一班人,不但不信佛不信法,連僧他也是不信。這種人只專信仰一個人,不管所信仰的人有學問,無學問,有道德,無道德,只要他是我的師父就是好的;其他僧尼,有時候不但不恭敬,反加誹謗。所以在中國學佛的人,雖然稱多,而正信學佛的人,恐怕還是少數。究竟能有幾人,先拜明師,研究佛法,信佛功德,學菩薩行,行菩薩道,自行化他,同成佛果呢?恐怕連神佛都分不清楚,佛教和外道混為一談的還多得很!這就是不求明師,不聞正法的過失所致!所以學佛須先皈依三寶,是第一個進門的條件。

次說五戒。五戒是:(1)不亂殺,(2)不亂取,(3)不亂淫,(4)不亂語,(5)不亂飲食。佛家的五戒,就是儒家的五常--不亂殺就是仁,不亂取就是義,不亂淫就是禮,不亂語就是信,不亂飲食就是智。蓋四維八德都從五常中流出,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每聽許多人說:「我又不出家,何必要受戒呢?」殊不知你雖不出家,難道人格也不要了嗎?因五常、四維、八德,就是人格的標準。古來凡國王受位時,百官受位時,都要先去受菩薩戒,然後才受位;這就是表示,依佛的教法,去自行化他做人模範呀!

我常常有這樣一個問題來問人:「你為甚麼要學佛?」意思就是想要他答:「因為想做一個好人。」說到好人莫過於佛,假定一個人連五條最簡單、最應當的五戒都不能受持,你還說甚麼想要學佛嗎?所以學佛的人,是以三皈五戒來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