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人與結緣

每個人由於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養以及成長的生活環境不同,對同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他們往往以自己固有的評判標準來看待別人,對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往往加以苛求和責難。長此以往,許多本來與他相處融洽的人,便會漸漸離他而去,最後只留下一個孤零零的自己。其實,人應當養成容人的雅量,這樣,我們才會結下人緣,從而與人和睦相處。

《菜根譚》云:「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往往不會有任何魚蝦的繁殖。所以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應該有接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於孤獨狀態。

世間俗語也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水太清,魚類反而無法生存,人過於看重別人的優缺點,就會交不到或者失去朋友。可見,一個人如果太孤芳自賞不但交不到朋友,就連任何事業也很難有所成就,因為他已經陷於孤立無援狀態。一個人要想創造一番事業,也必須要有恢宏的氣度,俗話說「宰相肚裡能行船」,就是說的這個道理。能容天下的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這樣才能夠廣結人緣。所以,凡是一個能創造大事業的人一定有容人的肚量。

為了說明人應當具有容人的雅量,《菜根譚》中又云:「用人不宜刻,刻者思效者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為一個領導人,在用人的時候,應當對人寬厚而不刻薄。因為,如果你待人刻薄,即使想為你效力的人,也因受不了你的苛刻而設法離開你。

我們在看待別人時,不能以自己已有的成見來要求別人,而應該多看別人的長處,少盯別人的短處,莫去苛求與責難,學會理解與寬容。當我們寬容了別人,會使別人對我們生起感恩之心,從而能夠更加尊重我們,與我們結下善緣。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世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好人和壞人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相互轉化,好人也可能變壞人,壞人也可能變好人。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因此,好壞之間並不是絕對的,絕不能因一時一事而對某個人做出蓋棺定論。有一位古人這樣說「容得幾個小人,耐得幾樁逆事,過後頗覺心胃開豁,眉目清揚,正如品味橄欖,當下不無酸澀,然回味時滿口清涼」,實際上容忍小人有時確實難以做到。不過,假如我們能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人生態度,自然就會有「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胸襟。

作為佛教信徒,我們不但要學會寬容自己看不慣的人,而且還應當學會寬容傷害過我們的人。因為,學會寬容他人是我們必備的基本功。

當我們進入佛寺天王殿時,都會看到大肚彌勒菩薩袒胸露腹,笑呵呵地歡迎我們。彌勒菩薩就是忍辱寬容的典範。他告訴我們,對待別人的侮辱,應該採取忍辱寬容的態度來對治。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如果你對那些是非之人的中傷行為不予理睬,並且寬容他們的過錯,日久天長,會使他們的良心發現,從而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驅使下,他們會主動向你懺悔道歉,請求你的寬容。他們也會因此而寬容別人。這樣,你就減少了與人結冤的時機,而多了一份與人結緣的機遇。

雖說「出污泥而不染」才是君子之所為,但是獨善其身在現實生活中不一定能夠辦得到。其實,世間並無絕對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惡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事,只有具有清濁並容的雅量,才會有仁愛友好的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