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裡鋤草,迎面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隨即問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對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乙說:「我現在拚命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享受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很累。」

信徒們不以為然:「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名譽,乙說愛情,丙說金錢。

無德禪師說:「那為什麼有的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

信徒們無言以對。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佈施於窮人,才有價值。」

一般人想擁有財富、名譽、地位、權力,而苦苦追求。這種貪慾的心理火焰,是非常猛烈的。當你內心強烈地去追逐,火就越燒越旺,痛苦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

柏拉圖曾經說過:「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不少人為過上好日子,所採取的手段是拚命賺錢、工作來滿足、追趕自己增長得那麼快、那麼主觀的一種慾望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實際生活上的需要。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內心對世界錯誤的認知,並由此產生的種種迷茫的行為。要想從根本上解脫痛苦,就要不斷糾正片面乃至錯誤的認知。思維決定了語言和行為,善的語言和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惡的語言和行為會給人帶來痛苦。當你起心動念都以一種利益別人的心、讓身邊人快樂的心去做,你內心的種種計較、分別、執著也就放鬆下來,讓你可以自在、快樂、歡喜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