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這個法門最直捷、圓頓

佛陀施設教法,我們可以分成「實法」跟「權法」,好比我們今天要過河,河的彼岸是我們的目標,但是我們要到達彼岸一定要假借坐船的方便,雖然這個船本身不是彼岸,但是它能夠引導我們趨向彼岸。所以,在整個修學佛法當中,選擇一個契理、契機的方便法門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你沒有方便法門,你就不可能趨向於真實!這個地方是說「方便有多門」。

我們在選擇之前,應該要很理智地來抉擇,哪一種方便法門對我們是特別的適當。第二段就把這些方便法門作一個全面性的比較。

第二段「別顯淨宗」分成二科,先說明淨土的橫超殊勝:

別顯淨宗─淨土橫超勝─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在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當中,他開設了無量的方便,假設我們今天要選擇一個方便法門,它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必須至直捷。就是我們已經對於三界的生死產生畏懼,不想一次又一次地流轉,承受這些老病死的痛苦,我們希望「拚個今生永做閑漢」,所以我們今生要離開三界,必須是一種最快、最直捷了當的成佛法門。

第二個,必須至圓頓。我們不但希望修行的時間短,也希望它的功德特別圓滿,是一佛乘可以直接趨向佛道的,而不只是人天果報或是二乘的涅槃,是一個成佛的修行法門。

我們今天對方便法門有兩種要求,必須是直捷了當,今生能成就;而且所成就的功德,是圓滿的佛道。如果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是以念佛的方便而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是滿足直捷、圓頓這兩個條件。

在方便法門當中,智者大師匯歸成兩種所觀境:

第一個,就是選擇「聖道門」。這個聖道門的所觀境,是一種「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智者大師說這叫作「無相行」,就是你的內心以「空性」為歸依處。行住坐臥,恆觀無性——不管是吃飯、睡覺……,內心安住在畢竟空的體性當中。但是這樣的方便會有三個問題:

一、就是你內心這種「有所得」的明瞭的心,要趨向於空性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有煩惱,煩惱跟空性是互相排斥的,所以你要趨向空性,煩惱不同意,煩惱會障礙你。你的情緒──貪慾的煩惱、瞋恚的煩惱,有所得的這些嫉妒、高慢心,它會障礙你趨向空性。

二、罪業也會障礙你,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這些殺盜淫妄罪業,它跟空性的體性也是相排斥的。當這些罪業現前的時候,你也是作不了主的。

三、我們這個果報體,色身有老病死的問題,身體的衰老病痛,乃至於死亡,也會障礙我們趨向於空性。

所以,假設我們今天以自力的法門,完全靠自力趨向於空性,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三種障礙,「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只要稍微地疏忽,就很快退到原點。

如果我們選擇的所觀境是「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以阿彌陀佛的功德為所觀境來當作我們修習止觀的所緣境,因為有佛力的加被,我們仰仗阿彌陀佛的攝受而求生淨土,在淨土的殊勝環境當中再來修學空性,這樣子的修學,蕅益大師說「譬如順風之舟,疾到岸矣」,就是這個船是順風的船,很快就能趨向於空性,趨向於涅槃。

所以,剛開始修學佛法,你要很冷靜地選擇,你到底是以「空性」為所觀境,或者是以阿彌陀佛廣大的功德為所觀境。而這兩個不同的所觀境,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相貌。這是我們必須要加以抉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