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何地都應依止良師益友

凡夫人本來就容易隨友伴等外緣而改變,所以,我們在何時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師益友。打個比方說,普通的一節樹木落到瑪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經過數年之後,就會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自然散發出芬芳的檀香味。

同樣,就算是特別普通的人,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大德,久而久之,自己也會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為都變成他那樣。

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說:「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隨行彼。」

當然,作為修行人,若想得到上師的意趣、功德,依止的時間要越長越好,不能只是一天兩天。

現在有些人今天得個灌頂、求個法,明天就回去上班了,以為只要上師蓋個章,自己就萬事大吉了。

其實,如果上師具有無比的加持,弟子也有前世的宿緣、不共的信心,這樣的因緣聚合下,弟子很快的時間就豁然開悟,生起無與倫比的境界,這在歷史上也是有。但一般來講,我們作為普通根基的人,在修行過程中,依止上師要越長越好。

關於遠離惡友、依止善知識,《佛本行集經》中講過一則公案:

往昔難陀出家後,盡管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化,可他仍不喜歡梵行,常跟惡行比丘結為朋黨,從早到晚只談論不如法的事。

一次,佛陀為了調化他,就把他帶進城裡,來到一家魚店。在店裡的茅草鋪上,放著一百條臭爛的死魚,佛陀讓難陀抓一把茅草,過一陣子再放下,然後問:「你聞一下手上是什麼味?」難陀回答說:「腥臭撲鼻。」佛陀告訴他:「親近惡友也是這樣,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會染上惡習,令你惡名遠揚。」

像有些修行不好的人,特別喜歡聽音樂,別人偶爾去他家吃個飯,聽些亂七八糟的歌後,從此,就很容易染上他的「臭味」了。

我有時候路過有些道友的家,覺得他們很可憐,為什麼呢?因為城市里的人沒看破世間尚且情有可原,但他們既然舍棄一切來到寂靜地方,頭髮也剃得光光的,還拿個破收音機、破錄音機每天聽,這有什麼意思呢?還不如享受法義上的美味好。

然而,有些人在家習氣特別重,來了學院以後,雖聽了不少殊勝教言,但自相續還是改不了。外表倒像個寂靜的出家人,別人一看就生信心,可是內在的話,不要說別人,連自己也深感厭惡,這即是《親友書》中外成熟、內未熟的類型。

接著,佛陀又把難陀帶到一家賣香的店,讓他把香囊抓在手裡,過一會兒再放下,然後問:「你聞聞手上是什麼味?」難陀回答:「有微妙的香氣。」

佛陀說:「同樣,如果親近善知識,常常熏染他的功德,自己也會功德增上、美名遠播。」

其實,這就是世人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無論是什麼人,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不管接觸惡友還是善友,哪怕時間特別短,只有一兩天或一兩個月,自己也會有很大的變化。甚至有些經典中還說,登地菩薩也受環境和惡友的影響,那作為凡夫人,就更需要注意這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