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

佛陀成道之後,嚴格持守戒律,廣為度化有緣眾生。在弘法過程中,即便受到惡人辱罵,佛陀也會忍辱無嗔。曾有一個惡人聽說佛陀行大仁慈,心中十分惱火,於是前來罵佛。當惡人罵佛時,佛陀默然不語。等到惡人罵完了,佛陀問:「你拿禮物送給別人,這個人不接受你的禮物,禮物還是你的嗎?」惡人回答說。當然是我的。」佛說:「你剛才罵我,我也不接受,這種罪過就要由你來承受了。作惡的罪過就如響應聲,如影隨形,最終都無法脫逃,切不可隨意作惡。」惡人聽佛教誡之後,大為慚愧,從此改惡向善。

佛陀不僅是忍辱無嗔的典範,還告誡弟子,當有惡人聽說你修善行,故意前來擾亂時,你應當禁閉自心,忍受惡行,切不可心懷嗔恨,責罵惡人。你若能做到忍辱無嗔,作惡者會自感無趣,就不再繼續作惡了。忍辱無嗔是學佛者必備的基本修養,佛陀在諸多經典中都講到忍辱無嗔的功德利益,如《大集經·月藏分》云:「忍能息諸怨,不害於眾生;忍能離偷盜,忍能舍淫慾;忍能致妄語,兩舌綺惡言;忍能除貪嗔、及離邪見意;忍力成施戒,精進及禪那,般若波羅蜜,能滿此六度。」佛陀指出,忍辱能夠使人遠離貪瞋癡三毒,成就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等六度。《出曜經》也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

佛陀認為,一個人現世之所以被人侮辱加害,都是往昔因緣的果報。當自己被人所辱時,要想到是自己往昔造作惡業的果報,如今當修慈悲心,憐憫作惡眾生,做到忍辱不嗔。《優婆塞戒經》說:「我身若被截斫分離,不應生嗔,應當深觀往業因緣,當修慈悲,憐憫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當云何能調眾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辱果。我若不種如是種子,云何獲得如是正果?」對於忍辱的方法,諸多經典都有論述,如《佛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個人若勉強忍辱,心中一定會有嗔恨和不滿,這種忍辱還不能稱為真正的忍辱。真正的忍辱,是要對人辱罵如飲甘露之味。《法句經》云:「舍恚行道,忍辱最強。」經文告訴我們,真正的忍辱是舍棄嗔恨心,忍受侮辱,精進修道。

忍辱無嗔一個學佛者為人處世應當具備的基本修養。不僅諸佛菩薩勸人忍辱無嗔,古聖先賢也都警示世人要忍辱無嗔。明末高僧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大師指出,一個人為人處世應當做到忍辱無嗔,隨緣度世,安分守己。

明代聖賢之書《圍爐夜話》云:「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不可不謹。」格吉指出,在遇到令自己發怒之事時,應當學會忍辱無嗔,若是小辱不忍,則將遭致大的禍患,因此,當謹慎對待外來之辱。

《增廣賢文》中又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即勸人要忍辱無嗔。人活於世,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自己生氣發火。在遇到發怒生氣之時,切不可太過於衝動,更不可作出喪失理智的事情,否則就會遺恨終身。因為,當人在極度發怒的時候,做事會不計後果,等到怒氣消除,再迴首自己行為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追悔莫及。

《增廣賢文》中有很多格言,都勸人要忍辱無嗔。如「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人們常用「縮頭烏龜」來罵人遇事忍辱躲避,不敢與人相爭。這種「得縮頭時且縮頭」的做法,雖然看似懦弱,但卻能做到「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也說「從來硬弓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說的是一個人太過於剛強,而不知道「得縮頭時且縮頭」,往往會受到更多的挫折和磨難。

關於忍辱無嗔的格言,還有很多,諸如「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等等,這些格言都勸人在遇到各種與人爭論,或者令人發怒的事情時,能夠少說一句不善之語,暫時忍耐一下心中的怒火,則可化解矛盾,平安度世。

忍辱無嗔,不僅可以全身遠禍,還可與人結下好的人緣。曾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一起旅行。途中,兩人因為一件小事爭吵起來,其中一個人還打了另外一個人一記耳光。被打的人覺得深受屈辱,一個人走到帳篷外,一言不發地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們繼續往前走,一直走到一片綠洲,停下來飲水和洗澡。在河中,那個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點被淹死了,幸好有朋友的奮力救助才得救。在被救起之後,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好朋友好奇地問道:「為什麼我打了你之後,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昵?」他笑著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容易忘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如果被朋友幫助,要把它刻在心靈的深處,那裡任何風都不能磨滅它。」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當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時常銘記他人的恩德,即便是無端被人羞辱,只有能夠做到忍辱無嗔,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結交真誠的朋友,贏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