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相印」在《無量壽經》裡的表達

辨體——一實相印(十如是)

下面看「辨體」,辨釋這部經典的體性。一般表述,是以實相為體。(……中略)這次就具體地針對這部經來理解一下——什麼叫實相。

實相印,印就是符印。這個印下去,相應了,才相信它是真理。實相是一切法的本源,這個本源的實相又跟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是無二無別的。所以這裡就採用《法華經》的「十如是」,來結合《無量壽經》,說一說「一實相印」到底在《無量壽經》裡面是如何表達的。

在《法華經》,佛也是放光現瑞,與會大眾生起疑惑,彌勒尊者請文殊菩薩來說明佛為什麼放眉間白毫相光,照一萬八千土,這麼殊勝的情況是什麼表達?乃至於舍利弗三次請佛來說法,佛都三次阻止,「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就是我所證的法太微妙了,你們這些二乘的行人、權教的菩薩一概不能了解,說了你們也不能相信,不能理解,還可能生誹謗心,於是就不說了。

最後,三次請的時候,佛才開始宣說,而且還再三說「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能解」,「是法」就是指這個我所證的實相法,不是思量,不是心意識裡面的事情,不是能分別的,太難相信了,所以才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只有佛才能夠了解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所謂諸法,就談到這個實相有十個層面的表達——十如是。

這個「十如是」所表達的諸法實相是一乘佛法的極則之談,是究竟、徹底、詳明的表達。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這是十法界裡面的一切諸法都具足這個十如是。這個「如」就是指真如,指實相。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所以這個「如是」窮理盡性,表達的都是實相。

十法界都有十如是,現在我們就用《無量壽經》佛法界——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屬於佛法界,這個佛法界如何表達十如是的?所以大家看這個表。

如是相——依正二報 窮微極妙

「如是相」。從佛法界的終極來說,它也是非相的,無相的,這是非相非不相,就叫如是相。既然談這個相,就是可見,可觸摸的。所以極樂世界的相狀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所莊嚴的,所以表達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無盡的莊嚴。這個莊嚴,包括它的形相、色彩、構建材質都是相。七寶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的樓閣、七寶的羅網、七寶的衣服、七寶的缽裡面顯現的美味佳餚,這些相都是窮微極妙的,都是從阿彌陀佛的願心所流現出來的,《無量壽經》談如是相談得很詳細。

如是性——性覺妙明 正道慈悲

通過這個相要理解「如是性」,就是這個相是從哪裡出來的,這就是要談性功德了。佛法界非性非不性,是為如是性。如是性,我概述兩句話,叫「性覺妙明,正道慈悲」。三因佛性有三種,有緣因佛性,有了因佛性,有正因佛性。前面三種都是談這三種的,如是相是從緣因來說的,如是性是從了因來說的。了因,就是聖種性。

在天親菩薩講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第三個是談性功德,性功德就是「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極樂世界莊嚴是從正道……正道就是平等清淨的大道,由這個正道生起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大慈悲心就不是世間的善根,乃是出世間善根,所以極樂世界的相都是從出世間的、大慈悲心的平等正道裡面顯現出來的。這叫如是性。也就是這個性是一切佛和眾生本具的性體,法藏菩薩隨順這個性體來顯現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如是性。

如是體——真實智慧 無為法身

第三談「如是體」,這就是指正因佛性,直指實相的。直指實相,就用了「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來表達。實相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真實智慧是指無量光,無為法身是指無量壽。極樂世界呈現的這種相和性都是法身的彰顯。這叫如是體。

如是力——願以成力 遍一切處

再看「如是力」。如是力,就是把三因佛性都能夠悟證到,就會產生功能作用,用「力」來表達。所以這裡概述「願以成力,遍一切處」。願,就是阿彌陀佛在作法藏菩薩的時候,那時他已經是登地菩薩了,契證到聖種性,也就是無生法忍的性。由這個性裡面稱性——稱這個法性建立了四十八大願,所以四十八大願就完全是菩提心的表達,無我的智慧,拔一切眾生的苦,給與一切眾生的樂。所以,四十八大願就是拔苦與樂的表達。

但這個願建立之後,得要用菩薩的大行去圓滿這個願。這就是法藏菩薩在無量劫又無量劫的漫長的時間當中,示現種種身份,廣行菩薩的六度萬行,最後就圓滿了這個大願。當大願圓滿的當下,這位法藏菩薩自然地就成佛了,就成為無量壽佛。於是,因地的大願在成佛的果上就產生了一種力,一種能力。這個力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輻射在整個法界的一切的剎土,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會被這種願力威神所籠罩,所以就叫遍一切處。這個力就表現為阿彌陀佛的心光,只要有眾生的地方,這個願力光明就會過去。

這個願力光明是法藏菩薩的菩提心、慈悲心顯現出來的,所以他這種願力另外一個表達就叫慈善根力。在《大涅槃經》裡面,佛用很長的篇幅來說佛的慈善根力、無作妙用、大不可思議的種種現狀。阿彌陀佛成就的這個慈善根力就能夠實施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因地大願,所以這個威神願力是大不可思議。為什麼五逆十惡的罪人——即將下阿鼻地獄的人,只要相信這種力,念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夠頓超到極樂世界去?這是慈善根力的自然的表達。它屬於不可思議的範疇,完全不是思量分別所能夠猜測的,但要相信有如是力。

如是作——五劫思惟 稱性肇立

第五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作。在佛法界是無作,不會心意識去造作東西。但是無作而作,這就奇妙了,這就屬於「任運無功用道」。在《華嚴經》裡面,到任運無功用道,那是八地菩薩的水平,七地菩薩還是有作之心,還是要在心意識裡面。聲聞聖者更是有作,比如他要觀察一個人,他得要入定,要作意來觀察才知道。無作妙用就不需要去入定了,入定出定都在大定當中了。

如是作,概述為「五劫思惟,稱性肇立」。這是指法藏菩薩建立大願的時間是五劫,這時間非常之長啊。當時阿難尊者一聽到五劫,可能很驚訝,但是說世自在王佛那個時代的眾生的壽命有多長呢?那時候的眾生的壽命有四十二劫。如果還是我們閻浮提概念,人的壽命不超過一百歲,最高紀錄現在是一百一十七歲,搞五大劫,那怎麼弄啊?不能用我們這個減劫的五濁惡世的壽命來看。

法藏菩薩如是作,在天台講,有理具才有事造,事造是談作的。這個作是無功用道,無作而作,那怎麼理解?法藏菩薩發願的時候就已經證得無生法忍了。像圓教初住,初得無生法忍;究竟圓滿無生法忍,也就是八地菩薩的水平。他五劫的思惟,他一定要把這個大願思惟得圓滿究竟,沒有遺漏,沒有遺憾,所以他一定要考察他方世界所有的諸佛淨土,以及他方世界所有的穢土。先要考察遍,來集合他方淨土所有的精華,來摒棄他方穢土所有的殘缺,然後匯總於他的大願。

這個時間經過了五劫的時間。開始,還是聽世自在王佛介紹他方剎土的情形,那時候證悟還不高,還得要藉佛眼為己眼。世自在王佛就是把他方世界的情形像電影屏幕一樣的,一個一個剎土顯現給他看,他一一觀察。由於法藏菩薩發心很勇猛,又聽世自在王佛給他對機說法,他頓然自己也得到了天眼通、宿命通,所以他五劫的思惟,自己就能觀察,不需要藉助佛來介紹。這個五劫的思惟都是實相般若在觀照般若當中的照用,不是心意識在那裡分析、概括、推理。這叫稱性肇立,稱合法性來肇立的四十八大願,這是如是作。這個「作」是指阿彌陀佛大願建立的過程就是實相的表達,不是心意識的範圍。

如是因——六度萬行 莊嚴妙土

再看,第六「如是因」。「因」就是要談行持了,這大願建立之後,不去行持,就是空願、虛願。所以這個因,一般在大乘佛教當中叫因行——因地當中的修行。這種行一般是用普賢行來表達那種大行,意志力。毗盧遮那左右兩位大士,一個是文殊,一個是普賢。由文殊的大智——根本智,引導普賢的大行,才能成就光明遍照的毗盧遮那的佛德。

《華嚴經》因地的菩薩萬行為華;嚴,來莊嚴一乘的佛果為嚴。這叫「華嚴」。法藏菩薩仍然在因地當中,這裡就講「六度萬行,莊嚴妙土」。如果從通途佛法講因地之行,是要談四十一位修證的過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妙覺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一個菩薩趣向佛果的必須的行持。

六度,每一度裡面都含攝其他的五度,所以在阿彌陀佛因地作菩薩的時候,他就比較注重佈施。上是供養諸佛,下是佈施給一切眾生,所以每一次出生都是無量的寶藏自然現前,乃至於手掌心裡面都現出種種的資生用具來佈施給一切眾生。佈施這些資生用具是解決眾生的物質生活問題,最終要導向佛法,令這些眾生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立無上正真之道的。這種佈施裡面包含著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什麼佈施包含智慧?比如說,用般若的心來佈施,就能三輪體空——沒有能施之我,沒有所施的對境,中間沒有佈施之物。能夠體會它的空性,那當下這種佈施就是修般若行,般若波羅蜜。

這些六度萬行都要迴向的,迴向到哪裡?就是迴向他自己的發願,要建立一個超勝十方諸佛國的至極莊嚴的剎土。要以成就這樣的剎土作為整個法界的第一道場,來安立他方世界所有的眾生到這裡來修菩薩道,來成就佛果的。所以阿彌陀佛發願之後,他的全過程就是這樁事情——一向莊嚴,清淨妙土,不可思議的國土。妙土也就是從空性當中,從願心當中所顯現的清淨的剎土,這叫如是因。

如是緣——隨形九界 廣結法緣

第七「如是緣」。「緣」是指成就菩薩道的助行,所以這裡用兩句來表達,「隨形九界,廣結法緣」。因為法藏菩薩要普度一切眾生就得要結眾生之緣,於是他因地修行隨形九法界,跟一切眾生來結法緣。結法緣就有四攝法——佈施、愛語、同事、利行,這四攝法來跟眾生結法緣。

為什麼菩薩很重視佈施?把自己的財物,乃至於身命、頭腦、骨髓、國土、家親眷屬佈施給需要的眾生,你就結上緣了。這個眾生曾經得過你的恩德,以後你成佛的時候,這些眾生都會到你的剎土裡面作你的弟子;你沒有結上這個緣,甚至都是惡緣,一點眾生緣都沒有,就是成佛了,也是孤家寡人,沒有人哪。你說的法雖然很好,但眾生沒有緣就聽不進去的。

所以,眾生能不能得度,佛能不能度眾生,最重要的是看一個字——緣。佛不度無緣之人,就是你沒有結上緣,你度不了他的。於是,法藏菩薩動經無量劫隨形九法界,廣結一切眾生的法緣,我等眾生今生在人道裡面聞到淨土法門,還能相信這句名號,甚至聽到了淚流滿面,都是說明過去多少劫曾經接受過法藏菩薩的恩德的人。這叫如是緣。

如是果——國如泥洹 常樂我淨

再看「如是果」。「果」就是由於因行和助緣所結的一個果。有因才有果,所以這個果表達是「國如泥洹,常樂我淨」。就是法藏菩薩因地當中的所有的修行,最後成就的這個極樂世界就是大涅槃的境界——常樂我淨。

所以他的國土無衰無變,無有春夏秋冬,無有生老病死,這是「常」,壽命無量。

「樂」,就是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極樂。不僅沒有受苦的事實,連三惡道種種痛苦的聲音、名稱都聽不到,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苦不堪言,一上班豎起耳朵,別人咳嗽一句,他就像福爾摩斯一樣:這要注意,是不是他一個噴嚏過來了,就把我傳染了?所以,這場疫情可能都會深層地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感更為加強。很苦啊!本身我們已經夠分別了,在任何時候提防的心已經夠重了,現在再強化,同體感會越來越淡薄。

「我」,就是自在義。極樂世界的這種自在,那真正是張揚著生命的主體價值。阿彌陀佛建立的這個剎土多麼人性化!一切隨心所欲,所以就是一切尊重你的自由意志,你的自由的選擇。比如八功德水,想讓它涼一點,它就涼一點,想溫暖一點就溫暖一點,想淺一點就淺一點,想深一點就深一點。不能說,我這八功德水就是溫暖的,溫暖的雖然好,但是有的眾生喜歡涼一點的嘛;我的這個水就是這個深度,那就不自在嘛。七寶缽器,這個飲食最好,就只能吃這個,它不是這樣的,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

穿的衣服,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想什麼色彩就什麼色彩,想什麼款式就什麼款式。住的宮殿,想讓它大一點就大一點,讓它小一點就小一點。說壽命很長,很好,但是阿彌陀佛竟然說,你想壽命長,就待在極樂世界壽命長;你想壽命短一點,也可以,到他方世界去。連壽命的長短都交給你去選擇。不是說好的東西,就必須這個樣子。必須這個樣子,就不自在了。尊重一切眾生的自由意志!這是我們看《無量壽經》非常感動的一點,我們在這個世間太不自在了,受的約束太多了。這是「我」。

「淨」就是極為的清淨,沒有任何的染著。

這是如是果。這個果,我們會在《無量壽經》看阿彌陀佛的果地所呈現的極樂世界是多麼的輝煌、自在、快樂。

如是報——成就三身 酬願度生

第九是「如是報」。這裡用「成就三身,酬願度生」。這個報跟果有關係,一般講因緣果報,如何去理解因緣果報四個字?因,就是有這個動機;緣,正好遇到了這個緣,因緣遇上了,去做這個事就產生了結果。這個果就會留下信息、印象,就會作用於未來,反應於未來的果報,叫報應。

舉個簡單例子,理解一下因緣果報。比如說,上公交汽車,看到一個老人顫顫巍巍地上來了,這時候主動讓座,老人感謝。這個事情實際上就有因緣果報。因,就是你有這個善心,有幫助他人,特別幫助年老體衰的人的這個因心,這是善良意志。忽然坐公交車就碰到了這個緣,機會來了,這個老人顫顫巍巍地拄著枴杖上車了,你一看,趕緊起來,讓座。是由於你有這個因,這個緣碰上了,這個叫因緣。

這個結果,這個老人坐下了,他表示感謝,很自在。你站起來,也沒有什麼,你是中青年嘛。這個果出現之後就有報,這個報是什麼?你感覺到非常的愉快,幫助了別人了,飄飄欲仙了,於是你的身體狀況都很好。這叫如是報。

阿彌陀佛成就的國土,成佛之後,他的報就自然地成就了他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就是契證大涅槃自然的一個報。法報應三身成就,他就自然地可以酬答他因地的發願,實施圓滿他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大願,就能圓滿。這酬願度生。

法藏菩薩為了實施酬願度生的這個目標,建立了最簡單的一個法門,就是名號度眾生。這《無量壽經》我們會談的,那個偈子很感人的,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倶來我剎中」。就是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我要建立無量壽的名號去度眾生。他方世界一切的眾生,只要聞到我這個名號,產生信心,肯念這句名號,都能夠生到我的剎土。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遺漏!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讚歎阿彌陀佛,也就是讚歎名號諸功德的這個核心點。

所以也是《無量壽經》表達他方世界在自己的剎土來讚歎,怎麼讚歎?就是「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是他方世界說的一個偈子。「其佛」就是指阿彌陀佛,他因地發了大願、本願,這是指因地;在果——成佛了,就產生力,叫本願力。

這個本願力核心的表達就是「聞名欲往生」,就是一切眾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皆悉到彼國」,都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去之後就「自致」——自然而然地成為阿鞞跋致菩薩,圓證三種不退。這是非常超越的,非常圓頓的,是十方諸佛的教法當中沒有辦法出現的功能、作用。

所以才會感得十方諸佛那樣的讚歎,來證明。阿彌陀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報身是度化一切地上的菩薩,應身來應凡夫眾生示現八相成道。阿彌陀佛不僅僅是在極樂世界,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都在示現作佛度眾生。還有他的化身——從應身顯現的化身,就不是作為佛身,而是應度眾生的需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乃至於變化為魚、鳥來度眾生。這種酬願也都是任運的、無作的、慈善根力的一種自然的顯現。

如是本末究竟等——因果不二 全體一心

再第十,來看「如是本末究竟等」,這裡用「因果不二,全體一心」來概括。如是本末,「本末」就是指前面的九種,「本」就是如是相,「末」就是如是報。第一個如是——如是相,第九如是報,這就叫本末。始和終為本末,窮盡為究竟,就是從如是相到如是報,這個九如是都趣向於同一個實相。「究竟等」就是究竟平等,究竟平等是諸法的實相,乃是一切眾生現前一念的心性,本自具足。這叫性具。

所以談實相,在體性當中,可能天台會談三個方面:一個是「性量」,現前一念心性週遍十方,含裹虛空法界;第二是談「性體」,不生不滅,常住堅固凝然,亦是指阿彌陀佛智斷圓滿的覺體;第三是談「性具」,性具就是十法界的依正、因果、性相都是一切眾生性具的。所以一切都趣向於究竟平等的實相。在實相當中是沒有聖凡、因果、性相的差別相的,所以這叫因果不二,生佛不二,依正不二,性修不二,聖凡不二。所以這些全體歸到一心、實相,你說這個是不是甚深的義理境界?窮盡一切法的本源,窮理盡性。

只有理解了《無量壽經》全體是實相之印所印的,從如是相到如是本末究竟等,全體都是實相、一心的表達,我們對《無量壽經》所開顯的淨土法門——往生一法才能夠建立甚深的信心,這個信根才能紮下來,信根才能產生信力,遣除一切的懷疑。由這個猶若金剛的信心,生起一往情深的往生的願,由這個深信切願來建立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行持。這些都跟我們現前一念的實相相應,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