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偏空涅槃只是個化城

然此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而同斷見思,同出三界,同證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

在《阿含經》的三乘人,他的過程不太一樣。有的從四諦,從苦諦觀察下手;有些從十二因緣的無明滅下手;有些人從整個六度的修行當中去體驗無常無我,這過程不一樣,但是結果是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同斷三界的見思,同出三界的生死,同樣證得我空的涅槃。他們在整個成佛之道五百由旬中,只走了三百由旬而進入化城。化城就是說,這個東西是一種虛妄的假相。

所以在《法華經》上說,沒有真正的阿羅漢。諸位!你想想看,一個人有色身,有內心,有身心世界,然後一直修、修,修到最後這個人消失了,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這個人是本來有,修到最後變沒有,有這種事情嗎?這個人沒了,灰身泯智了,他到底到哪裡去了呢?

在《法華經》上說,世間上沒有「偏空涅槃」這個東西,「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它是個化城,佛陀變化的一個虛妄的假相,每一個阿羅漢都投生到十方淨土的方便有餘土去,繼續親近諸佛,回小向大。

《法華經》講一個譬喻:有一個大富長者家裡面有很多小孩。房子起火了,起火時這些小孩你要他出去,他不出去,強拉也沒有用。大富長者就說:「你們不要在這邊玩,這邊危險,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有些人喜歡羊車,佛陀就說外面有羊車給你坐,有牛車給你騎。

這些人各有所好,有些人喜歡羊車,有些人喜歡牛車,有些人喜歡鹿車,都出去了。出去以後一看,欸,就問大富長者說:「你不是說答應給我們羊車、鹿車、牛車嗎?」大富長者說:「這三種車都沒有,只有大白牛車,更好。」

就是說,佛陀為了引導眾生出去時,設立了一個偏空的涅槃。因為聲聞人一聽到萬德莊嚴他不生好樂,他喜歡那種寂滅的偏空涅槃,佛陀就先用這樣的假名字來引導他,所以「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了。

現在我們要了解,阿羅漢在整個成佛之道,他的定位到底是什麼,什麼叫三百由旬。他了了三界的生死,但是他對於心性功德的開顯,對於一切波羅蜜法的自在力,這一點就比較弱了。所以,阿羅漢於業力得自在,於妄想得自在,但是他在法上不得自在,因為他有法執。只有菩薩能夠於法自在。

什麼叫於法不自在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說一件事情:有一天,大樹緊那羅王菩薩,就是帝釋的樂神,他應佛陀的邀請為大眾彈奏了一首曲子。大樹緊那羅王菩薩不是一般人,是菩薩示現。他雙手弦音一動,阿羅漢受不了,很多阿羅漢就站起來了,手舞足蹈隨著音樂開始跳動,乃至於尊者大迦葉也跟著大家左邊擺一下右邊擺一下。

這時天冠菩薩看不下去,就過去向迦葉尊者問訊說:「尊者!您老人家是佛陀的大弟子,又是頭陀苦行第一,您怎麼能夠如此失態呢?」大迦葉尊者說:「我沒辦法。」他說:「一棵大樹,大風來吹襲它,這棵大樹如如不動;但是如果是用壞劫的風來吹它,這棵樹就會連根拔起。」

他說:「你用三界的快樂果報來障礙阿羅漢,阿羅漢是能夠不迷、不取、不動,但是你用佛陀的實報莊嚴土那種功德莊嚴來現給阿羅漢,阿羅漢就控制不了了,他只好手舞足蹈。」就是只能夠隨音起舞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明,阿羅漢在我空這一塊得到很大的成就,但是法空這一塊還有需要努力的空間。就是為什麼佛陀必須講通別圓教,因為他於法不得自在。

如果以《法華經》上來說,一個乞丐已經成功地脫離了貧窮,他從貧窮中脫離出來,但是他還沒回家,他剩下就必須要回家了,他才能夠繼承他爸爸的珍寶,開顯心性的功德。所以,為什麼說他走了三百由旬,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