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心世界中找到一個不變的理體

我們的本來面目有兩個相貌:第一個是不變性,第二個是隨緣性。我們凡夫失掉了不變,二乘人失掉了隨緣。我們簡單地講一下。

凡夫的心是變來變去的,到處亂變。你看我們的心,跟如意的環境接觸,產生一個樂受,就有貪愛的想法——我一定要越多越好;我們接觸的環境是我們不如意的、不喜歡的,產生苦受,就跟著這個感覺走了——我們產生瞋心,這個東西對我越少越好;我們產生一個不苦不樂的感受,就產生情執,產生愚癡的想法。所以我們的心是變來變去的,一下子起貪、一下子起瞋、一下子起癡。

怎麼會這樣呢?我們就是被感覺——這個「受」牽動,心隨妄轉,被它帶著走。所以我們凡夫變到最後,連自己是什麼相貌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誰,完全被感覺(感受)、被外境來牽動。所以我們凡夫失掉了不變的理體。

你要在身心世界當中找到一個不變的理體,然後在不變當中再從七大而顯現出種種的清淨法界、種種的莊嚴。

二乘人失其隨緣之用。二乘人是完全不變,完全不動,因此失去了積功累德的機會。所以《楞嚴經》講「隨緣」,講得很清楚。

你看《楞嚴經》它講空性,發明不變的「體」,講得很清楚;它講因緣觀、假觀,講得更清楚。講到因緣法是怎麼樣?循業發現。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因緣當中,你有你的小因緣——它講到共業跟別業,我們又有一個大因緣。我們的小因緣,又在大因緣中繞轉。

那這怎麼辦呢?從《楞嚴經》的觀念,主要就是修六個字:明相位,立德業。

首先我們要在因緣當中找到這個相狀,這是什麼樣的因緣,然後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個人很容易犯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站錯位置。在整個僧團、在整個佛教界,都有自己的定位,因為我們深受過去業力的影響。在佛法修學,不能否定過去的業力。

《楞嚴經》說你要怎麼樣?就路還家!要從因緣當中回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定位。第二個更重要,立德業,在你的因緣當中去修學。

整個《楞嚴經》的觀念,就是在發明怎麼樣地隨緣不變,第一個工作先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後告訴你怎麼樣從不變當中來隨緣積功累德。整個十卷的經文就講這兩個觀念:一個從假入空,一個從空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