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是在爭成敗爭對錯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前面的妄因妄果其體本真,偏重在「達妄本空」。這一段是講「知真本有」,真實的心性它俱足菩提涅槃二種功德。

比方說有一個金礦,身為一個金礦當然有很多的泥沙,但是它也夾雜了很多精純的黃金。這個黃金就是菩提的智慧,也就是一種涅槃的安樂。「菩提」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涅槃」就是斷除二種生死,那種寂靜安樂。

在金礦當中,其實本來就夾雜了精純的黃金,只要我們把這個金礦拿到火中種種的鍛煉,把沙的雜質去掉,顯現出精純的黃金,這時候就再也沒有雜質了。

這是第一個譬喻,第二個譬喻——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說:這木頭你用火去燒,燒成了灰燼。燒成灰燼這個本質改變了,這個灰燼什麼時候要轉成木頭呢?不可能。

諸佛的這一念,從虛妄的分別心,而轉成菩提涅槃,這個時候,菩提涅槃也不可能再生起生死輪迴的果報「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以後,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失掉。

智者大師他講一個譬喻也不錯,我們可以聽聽看——

問:我們凡夫的清淨心,跟佛的清淨心有什麼差別?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佛的心也是清淨本然,那有什麼差別?

智者大師說: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的心,就像太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佛陀的清淨心就像太虛空多了一個太陽,多了一個修德。

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的淨心只是虛空,我們不能抗拒烏雲的生起。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對煩惱沒有對治的力量、沒有對治的力量。沒有錯啊!你是清淨,但是對煩惱沒有抗拒力,所以烏雲一來的時候,烏雲遮日,又是一片黑暗。

雖然一片黑暗,你的清淨心還是沒有消失掉,那麼太陽一出來的時候把烏雲照破了,又恢復清淨。這時候,佛的心在虛空之外,多了一個三大阿僧祇劫修來的這個太陽的觀照,差在這個地方。

「觀照」,我們再講一個寓言的故事,給大家參考參考。

有一個人在逛商店,看到一幅很漂亮的畫,他覺得這幅畫非常好,很有意境,就把它買回來。買回來以後,看一看,誒!掛在客廳不錯,就找了鐵錘、找了鐵釘就把它釘上去。釘上去的時候,發現這鐵釘的力量太薄弱了,撐不住這幅圖畫。

他想說:唉喲!應該找一個木板,先釘上去做一個支架,然後再把鐵釘釘在木板上,所以他要找一塊木板。找到一個木板,而這木板太大了,就找一個鋸子,而這個鋸子沒有手把,他又去找一個手把。一直找下去,找到最後,把所有的工具都齊全以後,都忘了他不曉得要幹什麼了,我到底想幹什麼?

我們講「舍本逐末」,我們這一念心,開始在攀緣外境的時候,我們已經忘了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很重要!你一個修行人,你要進步的快,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目的是在幹什麼?

我講實在話:你如果要進步的快,你從今以後,遇到外境,不要管對錯;不要管說你錯我對,我對你錯,很浪費時間。你所有的事情「法法消歸自心」,你看到事情就迴光返照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空的。

我們今天來到人生,不是在跟人家爭對錯的,你跟人家爭對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經浪費時間了嘛!

修《楞嚴經》的人,第一個、你要站在一個真如本性的角度來看事情,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在動就好了。你念頭一動就是你錯,世間上沒有對錯,你念頭一動就是你錯。你用這種觀念修行你進步很快,不要向外攀緣,先不要管別人怎麼樣。

你就是觀照你這一念清淨心,保持不迷、不取、不動,反正我先不動。就算我做對了,別人譭謗我、看不起我,這也是我的業力,我也認了,事出必有因嘛!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知道,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來開顯我們自性的功德,把這一念的智能跟慈悲開顯出來,其它的外境都是助緣。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在開發你自性的功德,你對外境會看得淡一點,那是參考用的。

就像佛陀說的,你是金礦,我們真中有妄,我們生命的目的是把妄的部分消滅掉,把真的部分慢慢開顯出來,在我們死亡的時候就覺得今生很值得。

所以說: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開顯我們內心自性的功德」,不是在外在的環境,爭成敗得失、爭對錯。這個是《楞嚴經》的基本思想,正念真如。

有些觀念諸位要好好的體會體會,才能夠轉成你內心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