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慚愧二字,可作入聖階梯

印祖有一筆名「常慚」,一生自稱「常慚愧僧」。

常思己過,對不起自己叫慚,對不起別人叫愧。印祖說,「抱著慚愧二字,可作入聖階梯。」

為什麼呢?常懷慚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惡。故能「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

1897年夏,開悟後的虛雲大師別眾下焦山,路過普陀,恰逢法雨寺住持化聞和尚及寺眾一再堅請印祖講經,與印祖當面結識。之後,虛老往阿育王寺為母禮舍利,印祖講完《彌陀便蒙鈔》後即於珠寶殿側閉關。時年,虛老58歲,印祖37歲。

冬十一月,化聞和尚趺坐而逝,圓寂荼毗後塔建於法雨寺護法堂邊。次年,1898年二月初一,高鶴年居士第二次訪道普陀山,在法雨寺弔念化聞和尚時,與印祖在化鼎丈室初識。次日及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又有參禮。先後敘談三次,一見如故。

多年間,印祖在法雨寺,晦跡精修,絕少他往,絕無人客過訪,及信札往來等紛擾。除閉關外,還經常打三個月的長七。

1912年10月1日,《佛學叢報》在上海創刊發行。高鶴年負責對接《佛學叢報》的印刷工作。他郵寄樣刊給印祖,臘月,印祖用「雲水僧常慚」之名回信提了九條建議。此事,後來曾對丁福保居士提及,稱「昔於《佛學叢報》,頓起杞人憂天、童子讚簀之念。因上章程九條,企其改定成規,有光法道。」「光無力作功德,擬以此言當做施經書於天下後世之信心佛子。」

1913年八月,高鶴年往上海,因多年未見,中途特來山至法雨寺藏經樓看望印祖。獲手稿七篇,擬刊登。印祖素不欲人知,特意叮囑他「署釋常慚名。印光二字,千祈勿書。」

1914年初,《佛學叢報》先後刊登印祖的四篇論,署名 「常慚」和「普陀僧」。大家讀後大為嘆服,徐蔚如居士、周孟由居士開始到處打聽作者的情況。

1916年徐蔚如在得知了印祖情況後,請《佛學叢報》主辦人狄楚青代為紹介,欲通函請益,印祖婉拒「光以人微德薄,學業膚淺固辭。」 1917年,周孟由拜訪印祖,求得多篇著作和信件底稿,後寄給徐蔚如。

1918年,印祖58歲。

春二月,徐蔚如居士以歷年搜求所得印祖手稿22篇,在北京集印出版,題名《印光法師文鈔》。三月末,徐蔚如持三十本樣書到普陀山面呈印祖。文鈔一出,反響熱烈,來山拜訪及寫信向印祖求教者日益增多,有時來信月達百多封,拆、寫、封、貼,印祖一一通歸自辦。所以,這本初版文鈔的內容後來又經過陸續增補,至1925年最終形成定本,因時局動盪兩年後方才出書,即現今流通的《增廣文鈔》。七月十五,印祖下普陀山,先至上海後到揚州藏經院刻印經典,是為印祖親手料理流通佛經善書之始。

聲名鵲起之後,對於紛至沓來的各方讚譽,印祖置若罔聞,說:「虛空樓閣,自無實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

又為人作警示,「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