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中有三個內容: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財施就是用財物來佈施,使令眾生在物質上不缺乏。第二是法施,就是說法,使令眾生能夠明白道理。第三是無畏施。無畏施就是施給他無畏。這個眾生他內心當中有恐怖畏懼,你能夠適時的安慰他,鼓勵他,來消滅他的畏懼心,使令他變成無畏,叫做無畏施。
佈施當中有兩個功德,第一個生善,我們能廣結善緣。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積集很多的善緣。
第二個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有資財,我們總是能夠在人天裡面得到可樂的果報。這個是約生善;
第二個破惡。度慳貪,就是能夠破除,能夠對治我們內心的慳,慳就是吝惜不捨,已經有的東西你不願意捨。貪你沒有的東西,你貪求無厭,就是慳貪。這個是佈施的內容,跟它所引生的功德。
龍樹菩薩在《智度論》裡面講佈施度。他講完以後強調一個觀念說,在家居士偏重在財施,出家菩薩偏重在法施。財施跟法施的差別,龍樹菩薩提出兩個主要的差別。第一個是有漏跟無漏的差別。說財施給眾生,他能夠得到一時的安樂,但是不能消滅他的煩惱,不可以。那麼法施,你用佛法開導他,使他能夠心開意解,得到安樂。而這樣的安樂能夠對治煩惱,是無漏,它對煩惱有對治的力量。所以財施、法施,有漏跟無漏的差別。
其次有有量跟無量的差別。說今天他沒有飯吃,你給他一碗飯。他生病了,你帶他去看醫生。這也是對,也是好。但是這樣一種對他的安樂,是有量的。就是你只能暫時的解決他一時的安樂。那麼法施,你讓他明白道理,明白業果的道理,讓他主動地去斷惡修善,給他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你對他的影響力是生生世世的。
換句話說,你給他這樣的一個善根,在他未來生命當中,他心中就生起了一個光明。他經常就會去創造善業,或者趨向可樂的果報。就是說他的生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有決定性的,那個影響是無量的影響。財物的佈施,並沒有說是決定的影響力,只是暫時地解決他一時的痛苦。但是他內心因為沒有智慧,還會創造罪業,還會有痛苦,那就沒辦法解決。所以法施有無量的作用,財施只有有量的作用。就是有這樣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