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發這四種力量

我們明白了修行沒有退路,應該怎麼精進呢?發四種力量。

一、發勝解力——此中勝解,即是意樂。

我們對於所修的法門要生起意樂。比如說念阿彌陀佛,我們思惟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句佛號是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它能夠使令我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對於佛號,對於所皈依的心生起意樂,這件事情很重要,很多人都忽略了修意樂。因為你沒有先修意樂,你今天所作的定課就沒有力量,悠悠泛泛,很難生起跟法相應的力量,生起那種強大的力量。第一個你在修之前,要思惟你所修的這個法,它的功德。

二、發堅固力——即於彼事,究竟不退。

你對於這個功德一定要究竟不退,不要法門換來換去。今天念阿彌陀佛,明天持大悲咒,後天持往生咒,這樣一事無成。就是說任何的功德出現,要成就三昧,一定要心一境性,所緣境不要換來換去。

三、發歡喜力——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

我們修行就像老饕吃東西一樣,它吃再多的東西,永遠不滿足。我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我明天再拜,後天再拜,拜個十年、三十年,我總是覺得沒有滿足的感覺;念佛亦復如是。心中不會得少為足,不欲斷絕,無飽意樂,發歡喜力。

四、暫止息力——於中若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就是有時候定課不要定的太多,或者我們剛好有因緣到外面去弘法辦事,身心非常疲累,這個時候,定課要稍微緩一緩。為什麼呢?因為你強迫你自己做,效果不好是另外一回事。這個強迫作的事情,心中會產生一種厭惡。內心中深處產生厭惡,你好不容易,前面去思惟法的功德,跟這個法建立這麼一個濃厚的感情。因為你太強迫,太疲勞,把前面你產生的勝解力、堅固力、歡喜力,都破壞掉。你以後一念佛,隱隱約約要念下去就有一個排斥的感覺。

我為什麼有這個印象呢?原來我哪一天身心疲勞的時候,太過於勉強。就像吃東西一樣,你很喜歡吃這個東西,你哪一天吃得太多,吃到吐,你下次再看到這個東西就怕,厭惡。你好不容易對這個東西的功德,它的營養,它的好處,修觀了。但是因為你吃的太猛,太猛厲了,以後對你未來的精進會有障礙。

這個修行是一個心地法門,還不在乎你身體、嘴巴在那個地方動來動去。就是說修行是內心跟法的相應,這件事情不能勉強。你內心跟法的相應,一定是建立在歡喜的角度,這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宗大師提出暫止息力,如果你身心非常疲勞,暫時停下來,等到你正常後,再繼續用功。這是講到精進的四個原則。

這個精進,它的重點是在一種恆常心。基本上從經論上看,我們的精進,佛法功德的成就,它還不在乎你三天、七天不睡覺,還不是很在乎這個。它很在乎你的定課,你今天念佛念三千聲,念得不多。但是你今天念,明天念,後天念,念一年,念十年,這個境界就有力量。你說我一天拜一部《八十八佛》,但是你一部《八十八佛》拜十年,這個《八十八佛》對你就有力量。精進重點在那種恆常的相續心,它偏重在這個地方。你偶爾作一兩次,對你成就聖道沒有多大幫助。

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精進,滴水常流,則能穿石。就是說它之所以能夠穿過石頭,可貴的是常流。就是精跟進,進就是相續,精就是專一,它所緣境專一。說這個水怎麼能夠穿破過石頭呢?因為它的方向沒有換來換去,它今天滴到這個點,明天也滴到這個點,同一個點滴久了,就把這個石頭給穿破,所以這個就是專一、相續,任何法門都能夠成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