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大慈大悲,為初發心的菩薩「生死有畏」這個問題要解決,所以提出這個問題,「菩薩當何所依?」於生死有畏的這個菩薩,他這個恐怖要想什麼辦法解決呢?文殊菩薩提出這個問題。下面維摩詰居士回答這個問題:「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在《阿含經》裡邊提過這件事,就是在深山裡面修行的比丘,他在深山裡面只有他一個人,不是很多人同住,只有他一個人,他就有的時候會有點恐怖,當然沒得聖道的人是有這個問題。若是已經得聖道的人,譬如說得了初果的人,得初果須陀洹的人不怕死,他不害怕死這件事;因為他的無我無我所的畢竟空觀現前的時候,沒有生死這件事,根本沒有這件事,所以他這正念提起來的時候也沒有恐怖。就是沒得聖道的、但是精進用功的人,他這個有所得的執著、我我所的執著還在。
我們也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會恐怖?」就是因為有我執,執著有我所以有恐怖;你若破除我的執著就沒有恐怖。
三果聖人,如果他沒有入定的時候,他還有俱生我執的存在,所以他也會有恐怖;若是正念現前的時候,或者是在未到地定裡面,或者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裡面,這無我觀現前的時候就沒有恐怖。若不入定、他這無我觀沒有現前的時候,他也有恐怖,原因就是因為有我、有我的執著,所以他有恐怖。
文殊菩薩大慈大悲,前面是為大菩薩的境界,教我們初發心的菩薩如是學習;這裡面提出來初發心菩薩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呢?提出這個問題。
佛在世的時候,在阿蘭若處、在深山裡面住的比丘也有恐怖,這問題要解決,怎麼辦法呢?來到佛所請問。佛說:「念佛!」念佛的時候就沒有恐怖了。我昨天也說過,念佛不是我們現在這樣「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這麼念法,它是念佛的功德,正好合這個意思,「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生死有恐怖的時候,你當求救於佛。怎麼求法呢?「依如來功德之力。」「依」這個字當個依靠講也可以;或者說就是念佛的功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的十號;十號裡面,每一名號裡邊都有甚深的意義,當然這也應該要學習。在《大智度論》裡面、《瑜伽師地論》裡面都有解釋,乃至到小乘佛法的阿毗達磨論也都有解釋;按照這個意義去念、思惟,就不恐怖了。這麼解釋這段文,應該也就是過去了。但是前後文我們讀起來,應該還有其他的意思在內。
「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我們再說佛的功德,佛有什麼功德?我們剛才說佛的十號,那是佛的功德,但是在經論裡面又說,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很多很多的功德;很多的功德裡邊最重要的功德,就是佛的智慧是最重要的。「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所以若是單獨地約佛陀的大智慧來講這句話,就是:我們初發心的菩薩要求救於佛的大智慧,要這樣做。求佛的大智慧,究竟大智慧是什麼?大智慧就是覺悟諸法實相的智慧,你要有這樣的智慧。佛的智慧的成就,就是觀諸法實相而成就的。我們初發心的菩薩求救於佛的大智慧,也應該念諸法實相,這樣子就和佛的大智慧相應,應該是這樣子。這樣講呢,「當依如來功德之力」,「依」這個字,也就可以轉變一下,當個「住」字講(行住坐臥的住),你應該安住在佛陀的功德之力,就是安住在諸法實相,安住在這裡。
我們現在學習的這部《維摩詰所說經》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另外還有一本是唐三藏法師玄奘法師的翻譯,他這一句話「當依如來功德之力」他不是這麼翻的,他說「當正依住諸佛大我」,這麼講,當正依住諸佛的大我。「諸佛大我」是什麼呢?就是諸法實相的意思。諸法實相怎麼名之為「大我」呢?這個「大我」的意思,我們沒得聖道的人、沒見諸法實相的人,我們只知道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其他都不是,其他是我的,我所有的,可以這麼講,那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而已;這個身體是我的體性,是這麼講。
但是諸佛菩薩不是這樣想法,就是連一切眾生、一切的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一切佛都在這裡,都在諸法實相這裡,諸法實相是個「大我」,是這樣意思。我們凡夫雖然也在諸法實相裡頭,但是我們不覺悟,我們不明白,我們不知道。得阿羅漢道的聖者、得辟支佛道的聖者、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和佛,他們證悟了諸法實相,他一念相應、和諸法實相相應的時候,他就在那裡面住。這樣講,那就是涅槃了,諸法實相也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我再說一段,也就算是找一個根據說這句話的意思。佛的大弟子裡面有個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臨命終之前被木杖外道所打,就是把他的身體打扁了。我們這個身體,主要是頭部是非常重要;把頭打扁了,把身體也都打扁了。按我們的想法,這個人就是被打死了;但是目犍連尊者究竟是聖人,他能夠恢復正常的樣子,就像沒有受外道的打害一樣,還可以行住坐臥、可以正常地這樣走路。當時阿闍世王聽說大目犍連尊者為木杖外道所打,阿闍世王這時候信佛了,就把這些外道通通都驅逐出國、驅逐出境了,然後要找醫生給目犍連尊者治病,說:「如果你不能治好他的病,我要殺你們!」然後這些醫生對目犍連尊者說:「你這個病是沒有辦法治了!若治不好,國王要殺我們,這事不合道理,你和國王說一說,不要殺我們。」目犍連尊者說:「好!」
目犍連尊者這個時候就像正常人一樣,到城市里面托缽,然後去見阿闍世王。有守門的人就對阿闍世王說:「目犍連尊者來了!」哎呀,他心裡很歡喜,必是病治好了。就是很正常地見阿闍世王。阿闍世王說:「哎呀,阿闍黎!你現在恢復正常了,哎呀,真好!」就給他磕頭。
目犍連尊者說:「不是的!不是恢復正常,不是的。」這完全是他的道力的境界!目犍連尊者是大阿羅漢,還被木杖外道打得那麼程度,那他的修行白修行了?得了阿羅漢也和一般人一樣嗎?這個地方就是不一樣。所以他就對阿闍世王說:「你不要去殺害這些醫生,不要殺他們。」這個問題是這樣,他說了幾句話,他說:「我今何用膿血身,荷負眾苦無休息,今已除盡蚖蛇毒,安隱當趣涅槃城;……佛及聖眾在中居,輪轉愚夫不能入」,說這麼幾句話。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大目犍連尊者告訴阿闍世王:「我要入涅槃了!」說這句話。我簡單解釋這個偈頌。
「我今何用膿血身」,這個身體就是膿、是血所集成的,這樣身體不好,我不要了,我不要這個膿血身。「荷負眾苦無休息」:它有什麼不好呢?「荷負眾苦」,這個身體走來走去的,裡面有很多苦惱,沒有個完;它叫我苦惱,沒有個完的,一直叫我苦,很苦很苦啊,「荷負眾苦無休息」。但是我們凡夫都有這種身體,都是很苦惱的。你能入涅槃嗎?凡夫不行,但是阿羅漢可以。「今已除盡蚖蛇毒,安隱當趣涅槃城」:就是經過這麼久的修學聖道成功了,把五蘊裡面的貪瞋癡的毒都消滅了;消滅了,我可以很自在地到涅槃那裡去。
這個地方,「安隱當趣涅槃城」,「涅槃城中絕諸患」:「涅槃城」,就是諸法不生不滅這個地方,沒有這一切的生死大苦的事情,沒有。「緣生眾苦悉皆無」:因緣所生的苦惱的事情,這裡完全沒有,涅槃這裡是非常和平的。「佛及聖眾在中居」:我們的本師佛陀和一切的聖人都在這個地方住。「輪轉愚夫不能入」:在生死裡流轉的、貪瞋癡常活動的眾生,他不能到那兒去,不能去。這是目犍連尊者(臨命終之前)入涅槃之前說出這幾句話。這裡邊有一句話「佛及聖眾在中居」,這些聖人棄捨了這個臭皮囊之後,他到那兒去了呢?現在這個偈頌「佛及聖眾在中居」,都在這個地方住,就在諸法實相那裡住。
所以這上面說,玄奘法師的翻譯「當正依住諸佛大我」,這個諸佛的大我,就是一切眾生、一切聖人、一切佛都在這個地方住,都在那裡住。這樣說呢,「當依如來功德之力」,玄奘法師翻個「當正依住諸佛大我」,就是在涅槃那裡住,涅槃也就是諸法不生不滅的意思。
那麼我們初發心菩薩於生死有畏,怎麼能破除生死的怖畏呢?就是要觀諸法空!觀諸法空的時候就沒有怖畏了,沒有恐怖這件事;要這樣學習,你才能遠離生死的怖畏,所有的恐怖都能得解脫。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你這怖畏不能解除,很多很多的怖畏時時都會在心裡面現起,心裡老是不安的。
所以這上面維摩詰居士告訴我們:「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這句話有淺有深。淺的說法,就是我們念佛陀的功德,我們也會解脫這些怖畏;深一點說,我們要觀察諸法實相、畢竟空寂,這樣子能解脫一切怖畏。若念佛陀的這一切有為的功德,是我求救於佛,然後解脫怖畏;若是觀一切法空,你自己智慧力與諸法實相相應,能解脫一切怖畏,得到這個根本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