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為四?在空閑處,離諂曲心。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迦葉!是為菩薩四法,攝諸善根。

第三勝利,是「攝諸善根」。修學菩薩正行,大乘善根會不斷的增長廣大起來。如約根本說,菩提心是大乘善根。約差別說,一切善根是大乘善根。現在約能攝持善根而不失的四大要行來說。

一、「在空閑處,離諂曲心」:沒有人的地方,叫空閑處。一般人面對別人,多少會注意自己,不起顛倒亂想。怕內心有了邪曲,目光與態度,會自然的流露出來,被人發覺了,損害自己的名譽。但一到無人處,就什麼都不在乎,種種諂曲邪心都起來了。菩薩修學正行,真能表裡一如;人前人後,都能正念在前,不起邪曲心。這是菩薩的‘慎獨’功夫。

二、「諸眾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菩薩在獨居時,能正念現前;在大眾前呢,就能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廣結人緣,普施教化。四攝本是世間法,為攝眾的主要條件。菩薩要攝受一切眾生,當然要行四攝法。但與常人不同,既不求現生的報答,也不求來生的果報。只覺得:菩薩應該這樣行,應這樣的利益眾生。

三、「為求法故,不惜身命」:佛法是解脫成佛的法門,是難遇難聞的。佛不出世的時候,或生在邪見興盛的區域,或生三途惡道,長壽天等,一句一頌的佛法,也難以得到。在菩薩本生談中,有願以身體供勞役的,願犧牲身命的,以求得一頌一經。求法是如此的真誠!在傳記中,如善財的南參,常啼的東行,玄奘的西遊,都是不惜身命求法的榜樣。能這樣的‘為法忘軀’,是久修菩薩正行的勝利。

四、「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菩薩的心量,虛空一樣的廣大,海一樣的深!修習一切善根,從沒有滿足(厭)心,顯出了菩薩的無限精進,這那裡是得少為足的小乘所可及的!

這樣的獨處、處眾、求法、修善,就是「菩薩四法,攝諸善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