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有一種裝潢精美的物品與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繫。無論是在機關、學校、醫院、賓館、影院、民宅,還是在車站碼頭、大街小巷、田間地頭乃至公共廁所,你都可以見到它那白色的身影,閃著點點火光,冒著絲絲青煙,含著近千種有害物質,撲向你的面龐,鑽入你的心肺,常常使人無法迴避,無法抗拒。無論是主動吸收還是被動吸入,均易染患肺癌、喉癌等十餘種致命的疾病,以至一些學者稱之為「白色瘟疫」。它就是商店、酒吧、小攤上隨處可見到的消費品——煙。

隨著改革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伴隨著如潮的香客遊人,煙民也大量地走向佛教的名山古剎,極少數青年僧人竟也沾染此習,從而給清淨佛地的管理和安全帶來了隱憂。對此,佛教界已不能也不應置之度外!那麼佛教應如何看待吸煙呢?就這一問題略作探討,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指正。

佛教中的戒律眾多,對僧人的衣食住行等都規定得仔細入微,那麼有沒有關於吸煙,吸毒的戒規呢?沒有。因為釋加牟尼佛製定戒律都是根據當時在組建僧團、弘宣教義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合教義、不合時宜的現象,本著維護僧團形象、保持團結、有利修行、方便教化的精神而製定的。而煙草是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兩千餘年後才傳到印度的,自然律藏中就不會有戒煙的條文了。但這並不表示佛教對於吸煙可以網開一面。恰恰相反,根據佛教的制戒精神及對修行的要求,佛教是堅決反對吸煙的。下面就這一問題從八個方面試作分析。

1.佛教根本教義之一就是要通過修行熄滅貪瞋癡。而嗜煙成癮即為貪,煙刺激神經易動怒即為嗔,明知有害無益而為之即為癡。吸煙助長含嗔癡,顯然有背佛教。

2.佛教禪修講究呼吸柔和,氣脈清淨,心無罣礙,故強調戒酒、戒五辛等。吸煙刺激氣管,熏染臟腑,造成尼古丁依賴,妨害禪修,必然在戒除之列。

3.佛教為了能精進修進,十分重視四大的調養,所謂借假以修真。而吸煙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減損壽命,顯然是一大障道因緣。

4.佛教講究行儀,以利弘化,以至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之說。而吸煙傷目、損貌,給人形象猥瑣之感,與僧人作為人天師表的要求豈非格格不入。

5.寺院環境清幽,殿堂莊嚴神聖,畫梁雕棟,富藏文物。吸煙污染環境,妨害他人,兼易招致火患,與佛教的環境要求實不相宜。

6.佛教崇尚儉約。而卷菸屬奢侈品,破費錢財,徒增施主負擔,顯然為僧人所不宜。

7.香煙實為俗人無聊時的消費品,習之則易,戒之則難,易被人譏為意誌薄弱。而修行人了生死如救頭燃,意志堅定,自應拒絕與煙為伍,成為煙的俘虜。

8.佛陀制戒強調避世譏嫌。如今大多數人都知道吸煙是一不良嗜好,信教修行之人怎麼能甘冒世人之大不韙呢!

通過以上八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是有「煙戒」的,只是沒有形成文字而已。我想凡是與酒一樣能麻醉人或毒害人的鴉片、嗎啡、海洛因乃至煙草,佛教徒都應當與之遠離,也不宜去種植、加工和販賣。事實上,絕大數佛教徒都不吸煙,彷彿具有天然的免疫力,當然更無人去吸毒了。尤其可喜的是,不少煙民自皈依佛教或出家修行後竟戒掉了多年戒不掉的煙癮,令人感嘆佛法的不可思議。實際上,在吸煙與戒煙的諸多因素中,個人因素是最主要的。可見宗教尤其是佛教在戒煙運動中應該也完全可以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佛經中缺乏關於戒煙的論述,一些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在講經弘教的過程中也未能理直氣壯地提倡戒煙,多少限制了其作用的充分發揮。極少數沾染上煙習的僧人尤其是應赴僧以律無明文而為自己的嗜好自作開脫,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僧人乃至佛教的形象,這是應當引起佛教界同仁重視的一個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寺院在自定的規章制度中基本上都有禁止吸煙的規定。

中國佛協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的《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通則》也明確列出了禁止吸煙的規定,表明佛教有了「煙戒」,相信它能切實地得到執行。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佛教界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也能在社會的戒煙運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