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賜與高僧大德之紫色袈裟或法衣。又稱紫服、紫袈裟。唐代載初元年(690),則天武后以紫衣賜予重譯大雲經有功之僧法朗等,為賜紫衣之嚆矢。佛制原不許用紫色、緋色,惟我國自古即許高官披著紅、紫色之朝服,復設朱、紫、綠、皂、黃等綬絛,以區別官位之高低,緇門乃仿此而有紫衣之披著。五代、北宋以後,賜紫衣之範圍放寬,舉凡從事譯經之外國三藏,或負有外交使命來朝之使僧皆贈予紫衣。宋代開寶二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69~979),每於天子誕節,召請天下僧至殿庭,試以經律論之義十條,全通過者即賜紫衣。此種自天子處獲得紫衣之僧人稱為「手錶僧」。其後漸濫,遂有功德使上奏而廢止,改由親王、宰臣、地方長官之推薦者中選出,再由門下省授予「紫衣牒」(即准予披著紫衣之證明文件),稱為「簾前紫衣」。

於日本,紫衣之披著,始於玄昉。靈龜二年,即唐玄宗開元四年(716),玄昉來唐,受玄宗之供養,尊為三品,著紫袈裟,回國之後,聖武天皇亦賜予紫袈裟。禪宗僧人之著紫衣,始於建長元年(1249),永平寺之道元受贈禪師號並賜紫衣;淨土宗僧人之著紫衣,始於建治年中,然阿良忠應召入宮中傳授圓頓一乘之戒,蒙賜紫衣及法具。古時紫衣居上位,緋衣次之,近代兩者同等,各宗本山之住持或在高位之僧,方得採用。寬永四年(1627),皇室賜紫衣予大德寺、妙心寺之僧,然江戶幕府以其違反寺院法度而起衝突,引發日本佛教史上之「紫衣事件」。[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之一、大宋僧史略卷下賜贈紫衣條、佛祖統紀卷四十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八、卷五十三] p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