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收錄有關菩薩所應受持戒律之經典。可分為四類:(一)北涼曇無讖所譯之菩薩地持經,凡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二)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之梵網經,凡二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三)菩薩瓔珞本業經,凡二卷,姚秦竺佛念譯,又稱瓔珞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四)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之三種菩薩戒本:(1)菩薩戒本,全一卷,北涼曇無讖譯,又稱地持戒本,係自上記菩薩地持經卷四之方便處戒品別錄出之戒條,以利受持誦讀。(2)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全一卷,劉宋求那跋摩譯,為地持戒本之同本異譯。求那跋摩另譯有菩薩善戒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3)菩薩戒本,全一卷,唐代玄奘譯,又稱瑜伽戒本,係玄奘所譯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卷四十一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之別出戒條。 上記各律典中,依歷來各家之說,又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瓔珞經與梵網經同屬梵網戒本,其餘皆可攝屬瑜伽戒本。此二大系統之戒典,最大之區別為:(一)梵網戒本為釋尊所說;瑜伽戒本為慈氏彌勒所說。(二)梵網戒本具明十重四十八輕,為道俗兼攝之頓立戒;瑜伽戒本則以三聚淨戒、四種他勝處法為基準,雖亦通攝道俗,然必先受小乘七眾戒而久已成就無犯者,方能受持,故為一種漸立戒。(三)梵網戒本較為嚴格繁瑣,受者應絕對依教奉行,善守律儀,遮止一切輕重垢染;瑜伽戒本則較方便善巧,通權達變,是染非犯,有開有遮。

於我國,歷來梵網戒本較為盛行,西藏則受持瑜伽戒本,而不信識梵網。於近代,太虛大師則專倡瑜伽戒本,以為四眾弟子行持之依準。[菩薩戒本箋要、菩薩戒經義疏卷上、歷代三寶紀卷九、卷十三、律宗綱要卷上、瑜伽菩薩戒本與梵網經略談(明性,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八十九冊)、戒律學綱要(聖嚴)](參閱「菩薩戒本」5217) p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