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貞不渝

愛河滔滔無盡,眾生沉淪陷溺。兩情忠貞不渝,動物竟然如此。哪怕地老天荒,此情無終無始。

比翼鳳(《嫏嬛記》)

南方有一種比翼齊飛的鳳凰,無論在天空翱翔,還是休息進食,總是親密相伴,從不分離。雄鳳名為「野君」,雌凰名為「觀諱」。通稱為「長離」,意思是永遠相依相伴的愛侶。這種鳥能通宿命,知道前世的事情。死後再次重生,它們還會在一起。

詩曰:

比翼于飛薄紫霄,預思離別恨迢迢。

分明夙慧三生在,一縷情絲未盡銷。

 

許氏園鶴(《陳忠裕集》)

許氏的園林中養著兩隻鶴,後來雄鶴死了。過了一年多,朋友又送來兩隻鶴。原先的那只孤鶴獨自迴避,不和這兩隻鶴一起覓食。一天,新來的雄鶴見自己的配偶到林中小澗邊去了,有心想擁有兩隻雌鶴,便偷偷地靠近它。孤鶴引吭長鳴,與雄鶴搏鬥,直到它離開為止。傍晚時分,若雙鶴在池邊休息,孤鶴就去庭院。它們在庭院裡,孤鶴就去池邊。每當月明風和的夜晚,雙鶴翩躚起舞,一唱一和地鳴叫,聲唳雲霄。那只孤鶴卻在一處寂靜地止息,從不應和。而當風雨侵襲,天色陰暗,寒冷的急流衝擊著岩石,霜葉從枝頭緩緩墜落,這只孤鶴忽然聲聲哀鳴,淒清悲涼,好似樂音中的角(jué)音,聽到的人莫不深感悲傷。主人痛惜它的遭遇,等它的羽毛長豐滿,便任它飛走了。

正如貞婦守節的情操,鋒刃不能改變。鶴鳥守信的忠誠,寒暑不能奪走。而像《周易》「恆卦」九三爻所說的那種沒有信用、喪失操守的人,又該是多麼的可恥啊!

詩曰:

一般風月各悲歡,茹苦心頭欲訴難。

孑影碧空何處去,故園迴首暮雲寒。

 

聞鶴墮淚(《情史》)

南北朝時期的宋明帝,登基前為湘東王,一次他在竹林堂修建了新的房舍,太守鄭裒送來一隻雄鶴,雌鶴仍在鄭裒家。時值深秋,在霜高月冷的夜晚,這只雄鶴總是聲聲唳叫。那些在岸邊船隻上過夜的孤身行客,聽到後都禁不住墮淚。有一天,一隻野鶴飛到竹林堂中,怎麼也驅趕不去,原來正是鄭太守家的那只雌鶴。兩隻鶴在一起上下交鳴,翩翩起舞,叫聲或高或低,宛轉悠揚,妙合節拍。

鶴子點評說:起初獨自望空,聲聲孤唳,霜月也顯得越發淒清。而後雙鶴對影,宛轉相和,白雲也為之隨風飛舞。

詩曰:

悲莫悲兮生別離,生離重遇舊相知。

人間倘借雙飛翼,哪有徐郎破鏡悲。

 

鴛鴦悲鳴(《第一功德錄》)

北魏延興三年,在一次狩獵時,獵鷹捕獲了一隻鴛鴦。它的伴侶悲鳴著,飛上飛下,不肯離去。魏顯祖看到後心中不忍,就問左右的大臣:「這只飛鳴的鴛鴦,是雌是雄?」大臣回答道:「臣下認為是雌性。」皇上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大臣答道:「陽性剛強,陰性柔和。以剛柔的情形來推測,必定是雌鳥。」皇上感慨地說:「雖然人類與禽鳥不同,可是在秉性上又有什麼差異呢?」於是下令把捕獲的鴛鴦放了,並下詔書,禁止畜養鷹鷂等兇猛的禽鳥。

詩曰:

片語回春感至尊,秋江蓼影尚驚魂。

而今結伴雙飛去,同拜金雞下赦恩。

 

柳家燕(《聖師錄》)

元朝元貞二年,有一對燕子在河北柳湯佐家作巢。一天晚上家里人舉燈照蠍子,雄燕受到驚嚇摔了下來,被貓吃掉了。雌燕盤旋著不停地悲鳴,依舊早晚守護著鳥巢,哺育著幼燕,直到它們翅膀長成後才飛走。第二年,那只雌燕又飛回來,仍舊住在去年的鳥巢裡。巢裡好像有兩隻卵,柳家的人猜想它有了新的伴侶,便悄悄爬上去觀看,卻還是去年孵化的兩隻雛燕的蛋殼。從那以後,春來秋去,一共六年的時間,每年都見它隻身飛來,又孤身遠去。

詩曰:

雙雛誰倚隻身棲,獨返家山海霧迷。

故侶雖亡遺壘在,年年不忍補新泥。

 

報恩寺鸛(《秋燈叢話》)

吳地的報恩寺佛塔頂端,巢居著兩隻鸛,它們一起在空中翱翔,在巢中過夜,無論去哪裡都形影相隨。一天,雄鸛的腿掛進塔頂四週的鐵鏈中,雖然奮力拍擊雙翼,還是懸在空中無法掙脫。雌鸛朝下探著頭,大聲鳴叫,像在向人求救。眾人雖然可憐它,可是也沒有辦法上去。雄鸛不停地掙扎鳴叫著死去,雌鸛守在它的身旁不肯離去。周圍的鳥想來啄食死去的雄鸛,雌鸛就用尖利的嘴憤怒地驅趕,不讓它們靠近,直到雄鸛的毛骨都風化了,雌鸛才離開。每到風雨交加的夜晚,雌鸛在塔的四週來回翱翔,發出聲聲哀鳴,好像在表達自己的悲痛思念之情。

鶴子點評說:《詩經》上說:「予美亡此,誰與獨處?」當雌鸛痛失愛侶,它悲憤的情形,淒楚的叫聲,至今仍宛轉繚繞在耳目之間。

詩曰:

倒懸誰解望蒼冥,慘對飆輪未蛻形。

自此無心更鳴垤,孤飛夜傍塔燈青。

 

雌鸛表貞(《聖師錄》)

泰州鹽場的一座寺廟裡,在樓窗外的老樹頂上,有一對鸛在上面築巢。雌鸛孵卵期間,有村民趁它出去覓食,偷偷把所孵的卵換成鵝卵,雌鸛回來後並沒有發覺。過了一段時間,雛鳥破殼而出,卻是只小鵝。雄鸛驚訝地發現它和自己不像,懷疑雌鸛與別的鳥苟合,憤怒地朝它喧叫,雌鸛也委屈地鳴叫不已。不久雄鸛飛走了,過了一陣來了一群鸛鳥,一起觀察這只雛鳥,然後都朝著雌鸛大聲喧叫。雌鸛無從表白自己,就用嘴鑽入牆縫中自盡了。當地的詩人吳賓賢,號野人,作詩記述此事。

詩曰:

猜嫌毋乃太癡情,個裡疑團恨未平。

休笑牆茨難遽掃,女貞枝上月分明。

 

揚州署青鸞(《池北偶談》)

我讀《雙槐歲鈔》時,看到書中有《貞鶯》、《烈鴛》兩首詩。因此回想起以前在揚州的官署裡,有兩隻青鸞,出入覓食總在一起。一天,雄鸞被鹿給頂死了。雌鸞日夜不停地哀鳴,讓人不忍聽聞,幾天後也死去。我被它的忠貞所感動,作了一首《青鸞操》。

詩曰:

嘉名疇錫果長離,五彩翩翩對舞誰。

顧影生憎無賴月,記曾雙照夢迴時?

 

鴛鴦投沸湯(《聖師錄》)

明朝成化六年的十月間,鹽城天縱湖的漁夫,見成群的鴛鴦在湖面上翻飛,便捉住一隻雄鴛鴦,把它煮在鍋裡。它的配偶雌鴛鴦,一直跟著漁夫的船,邊飛邊叫,不肯離去。等漁夫揭開鍋蓋,這只鴛鴦就投進滾燙的開水中自盡了。

按:《情史》一書中記載,劉世用在高郵湖見漁夫捕捉鴛鴦的事,與此大致相同。

詩曰:

霎時毒霧冪湖深,逐棹何人辨苦音。

欣躍沸湯同畢命,碎身粉骨也甘心。

 

燕冢(《南史》)

南北朝時期,襄陽的衛敬瑜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妻子是灞陵王整的妹妹,當時才十六歲。她的父母和公婆,都勸她改嫁,她哭著不答應,並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放入盤中發誓,家人才只好作罷。王氏女居住的房子裡有個燕巢,一對燕子常飛進飛出,後來忽然剩下一隻孤燕。她同情它的不幸,又為自己而感傷,就對這只燕子說:「你能懂得我立志守節的心情嗎?」併用一縷線繫在它的腳上做為記號。第二年春天,這只燕子又飛來了,依然孤飛如故,腳上還繫著那縷線。她看到後心有感觸,作了一首詩:「昔年無偶去,今春猶獨歸。故人恩義重,不忍復雙飛。」這只燕子春來秋去,經過了七個寒暑。來年再飛來的時候,王氏女卻已經去世了。燕子繞著房子不停地哀鳴,家人看到了,就告訴它埋葬的地方。燕子飛到墓旁,哀叫著不食而死。家人把它葬在王氏女的墓旁,起名「燕冢」。後來唐朝的李公佐,根據這個故事寫了《燕女墳記》。

另有一種說法:這位女子名叫姚玉京,嫁給了襄州小吏衛敬瑜。衛敬瑜不幸溺水身亡,玉京守志不再改嫁。她居住的房子裡,有兩隻燕子在屋樑上築巢,常常飛進飛出。後來被兇猛的大鳥抓走了一隻,另一隻則成了孤燕,獨自悲鳴徘徊。到了秋天,它飛落到玉京手臂上,好像是向她告別。玉京用一縷紅線繫在它的腳上,對它說:「等明年春天,你還要回來與我做伴。」第二年,這只燕子果然回來了,玉京便為它作了上面的那首詩。後來玉京去世了,燕子飛來後,繞著她的家悲鳴。家人對它說:「玉京已經死了,她的墳墓在南郭。」燕子飛到玉京墳上,也死在那裡。每當風清月明的晚上,就會有人看見玉京和燕子一同在灞水邊遊玩。有人說:「玉京」是王氏的乳名,前面加「姚」,是隨她母親的姓。

詩曰:

孤壘空房各自哀,分飛猶幸聚泉台。

回頭無限春風淚,不許桃花傍冢開。

 

雁邱(《情史》)

元好問是金國人,一次到并州參加科舉考試,路上遇到捕雁的人捉到兩隻大雁,一隻死了,另一隻脫網而去。只見那只脫網的大雁,在空中盤旋哀鳴了很久,然後墜地自盡。元好問買下這兩隻雁,埋葬在汾水邊,壘上石頭作為標記,名為「雁邱」。還做了一首「摸魚兒」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別離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欒城的李治,字仁卿,也和詞一首: 「雁雙雙,正分汾水,回頭生死殊路。天長地久相思債,何似眼前俱去。摧勁羽,倘萬一,幽冥卻有重逢處。詩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風嘹月唳,並付一邱土。  仍為汝,小草幽蘭麗句,聲聲字字酸楚。桐江秋影今何在,蕭瑟欲迷堤樹,露魂苦。算猶勝王嬙青塚真娘墓,憑誰說與?對鳥道長空,龍艘古渡,馬耳淚如雨。」

李斯義點評說:或許有人會說:「這簡直就是情癡。」殊不知至忠大孝的事情,都是癡情笨拙的人做出來的。而敗節喪名的事情,卻被聰明人做盡。一念癡情正是心中真誠的表現,由此可以盡忠盡義,扶植萬古綱常。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其愚不可及」啊!

鶴子點評說:原跋很妙。上文「燕冢」,此文「雁邱」,恰是天然佳對。而玉京的詩是生前相贈,元好問的詞是死後弔唁。孤燕在南郭殞身,大雁在橫汾殉情。二者交互輝映,流傳千古。大雁在空中盤旋了很久,然後墜地自盡。揣測它當時的心情,似乎是在悔恨自己獨自脫網而去,多麼令人感慟!

詩曰:

片碣苔花古墨香,勝他瘞玉白楊旁。

至今秋影荒蘆畔,雙照汾河舊夕陽。

 

雙雁樓(《聖師錄》)

王天雨說:我的居所後面住著一戶姓張的人,曾經捕獲一隻大雁,把它養在庭院裡。第二年,天上有大雁哀鳴,院裡的大雁應聲鳴叫。過了一陣,空中有一隻大雁飛下,兩隻雁彼此用脖子相纏,雙雙絞死在樓前。後來這個樓就叫做「雙雁樓」。這是明朝正德年間發生的事情。

詩曰:

一別茫茫兩度秋,悲嘶幾盡白雲求。

斷魂不得雙飛去,煙黯空庭月黯樓。

 

雁憤偕死(《情史》)

明朝弘治年間,河南虞縣有人捕獲了一隻雌雁,把它翅膀上的羽毛剪短,養在場院裡,用來引誘其他的大雁加以捕捉。每當看見雲中飛翔的雁群,這只雌雁都要抬頭仰視。第二年,大雁再次北歸時,它的配偶與群雁一起飛鳴而過。雌雁聽出了它的叫聲,仰空大聲鳴叫。雄雁也聽出了雌雁的叫聲,就飛落在場院中,二雁脖頸相依,其聲嗚嗚,好像在訴說久別的思念。過了很長時間,雄雁飛到半空中,徘徊著想要飛走。看見雌雁不能飛,它又飛落在地上,繞著雌雁號叫,聲音愈加悲傷。這樣飛去又飛回,三、四次以後,看到雌雁確實飛不起來,雄雁就與它互相咬啄踩踏,悲憤地相撞而死。

按:《聖師錄》記載,在顧敬亭的園地旁邊,有人捕到一隻雁。它的配偶在空中聽見叫聲,飛落到地上。兩隻雁彼此脖頸相依,聲聲哀鳴,鮮血流盡而死。兩件事十分相似。

詩曰:

仰霄無計奮雲端,幾度徘徊去就難。

義不獨生誓同死,當天曒日照心肝。

 

鎮江隨舟雁(《警心錄》)

明朝萬曆癸丑年,鎮江錢參將的部下,有一位士兵捉住一隻大雁,用籠子裝著放在船尾。空中有一隻大雁隨船飛行,不停地悲鳴,船中的大雁也連聲應和。船在江中行駛了一百里,空中大雁一直跟隨著不肯離去。快要登岸時,籠中的大雁伸頸向外大聲呼叫,空中大雁迅速飛下,兩隻雁用脖子緊緊交纏在一起不肯鬆開。船上的人非常吃驚,趕緊上前分開,卻已經都死去了。錢參將知道後大怒,下令把這條船上的士兵全都杖打一頓。那個捉到大雁的士兵,病了一個多月後死去。

詩曰:

百里隨舟不暫違,死時交頸兩依依。

長江有盡情無盡,悔傍蘆花淺水飛。

 

民舍雁(《聖師錄》)

王一槐曾在銅陵任職,他說那時有一戶民房,除夕夜裡燻煙,以祛除不祥。一隻雄雁被煙熏暈掉了下來,這家人認為是不祥之物,就把它烹食了。第二天早晨,一隻大雁在他家屋簷上繞著鳴叫,幾天後墮在地上死去。

鶴子點評說:狠心作這種殘害生靈的惡事,才是真正的不祥!

詩曰:

無端虐焰誤戕身,香遍屠蘇慶歲新。

鼎鑊殘魂應待妾,願隨金谷墜樓人。

 

銃落鳩(《矩齋雜記》)

我的老友陳大介,曾應請在山中的一戶人家教書。看到一個獵人用火銃射中一隻斑鳩,墜落在地上。另一隻斑鳩飛過來探視,銜著東西餵它卻沒有反應,又用翅膀上的羽毛蘸著水,擦抹它受傷的地方。最後見它已不能復活,無奈地垂下頭,哀鳴著飛走了。過了一會兒,這只斑鳩從樹頂墜下撞地而死,原來是因為痛失伴侶,過度悲傷而自盡身亡。陳大介叫住那個獵人,勸告他說:「你射中一隻斑鳩,卻使兩隻斑鳩死去。鳥兒竟能為情義而死,難道你還忍心傷害它們嗎?」獵人聽了他的話,便折斷火銃,從此改業。

施愚山點評說:這個故事與後面講的獵人射死鹿子,而鹿母肝腸寸斷的故事,有很多相同之處。那個故事說的是母子情深,這個故事說的是夫婦情篤。

詩曰:

百計求生無望矣,傷心慘目竟如此。

到頭死別勝生離,地下重逢悲又喜。

 

高郵烈鸛碑(《聖師錄》)

高郵州有一對鸛,雙雙棲息在南樓上。有人射死了雄鸛,只剩下雌鸛孤身棲息。過了十多天,一群鸛鳥帶著一隻雄鸛飛來,讓它與雌鸛共巢,好像是在說媒。雌鸛一整天也不肯與這只雄鸛相伴,於是群鸛就都飛走了。這只孤鸛哀鳴不已,突然把嘴鑽入巢隙中,懸足吊在空中自盡了。當時的遊人看到後無不驚訝感嘆,紛紛作詩憑弔它,還為它立了「烈鸛碑」。

詩曰:

風雨南樓孑處哀,群雌粥粥浪疑猜。

墨花一片韓陵石,消受詩人下拜來。

 

鴿斗死(《聖師錄》)

元代出任江浙平章政事的大臣巙巙,家中養了兩隻鴿子,其中的雄鴿被貓吃了。家人找來另一隻雄鴿和雌鴿相配,雌鴿憤怒地與它搏鬥而死。

謝子蘭作了一首《義鴿詩》來哀悼它,詩中說:「翩翩雙飛奴,其羽白如雪。烏員忽相殘,雄死雌躄躠。絕食累數日,悲鳴聲不歇。蒼頭配他偶,捍拒項流血。血流氣亦憤,血盡氣乃絕。嗟爾非鴛鴦,天配不再結。嗟爾非雎鳩,所性殊有別。於人擬共姜,之死同一轍。奈何閨壼內,往往少貞烈。夏姬更九夫,河間不堪說。聊為義鴿行,以激夫婦節。」

詩曰:

血灑雪衣甘斗死,心懸天日忍偷生。

援琴漫撥求凰引,聽否悲吟義鴿行。

 

相思鳥(《聞見偶錄》)

相思鳥產於江蘇沿海一帶,福建中部也有。它的大小與麻雀差不多,紅嘴,黃綠色翅膀,外形非常可愛,聲音細小悅耳。雌雄二鳥飛行時一起同飛,休息時一起棲止。每到秋季,鄉下的人用網捕捉,拿到集市去賣。愛鳥人喜歡用雕刻精美的鳥籠餵養相思鳥,鳥籠分為兩格,只要把其中一隻鳥關著,另一隻即使放出去也不會飛走,它總是在鳥籠的上下左右來回飛翔,過一會兒就回到籠中。如果死掉一隻,另一隻也會悲鳴而死,這和比翼鳥很相像。

詩曰:

朝朝暮暮苦相思,思到魂銷欲盡時。

心有千行萬行淚,何能說與主人知。

 

鄱陽烈雞(《警心錄》)

王楫是鄱陽的一位算卦占卜的人,家裡養了雌雄兩隻雞。有一天,母雞正在照看小雞,家裡來了客人,王楫讓家童捉來公雞,把它殺掉待客。公雞大聲呼叫著,母雞聽見叫聲走過來,雙眼凝視著王楫,哽咽悲鳴,好像是哀求他不要殺公雞。王楫沒明白,還是把公雞殺了。母雞徘徊哀鳴,不再管這群小雞,整晚唧唧作聲,不吃東西,在台階下站著不動,呆呆的像醉了一樣。一會兒氣血上溢,堵塞了喉嚨,它便急促喘息著死去了。

詩曰:

求生不得枉號呼,割愛何心顧眾雛。

如醉如癡滿腔恨,可憐到死尚模糊。

 

顏氏鵝(《警心錄》)

南宋慶元三年,有一位商人離開榷場,前往淮河地區,途中住在一家姓顏的人開的旅店。顏某告訴妻子,明天殺了公鵝招待客人。晚上聽到欄中群鵝悲鳴,早晨去捉那只公鵝時,群鵝上前咬住顏某的衣服,擋著不肯讓路。顏某拿著棍子把它們趕開,最後還是把公鵝殺了。它的那只雌鵝和兩隻小鵝,都悲痛地騰躍而死。其餘的鵝也都撲在地上,拍打著翅膀,連續七天不喝水也不進食。

詩曰:

雛隨母死婦隨夫,同類摧腸絕復甦。

釜繞遊魂齊掩泣,旁觀談笑動心無。

四、慈愛幼子

閩楚一帶有溺女的風氣,吳越一帶有焚子的習俗。忍心戕害自己的骨肉,上天的震怒遠未止息。請不要漠視身旁的鳥獸,它們對幼子的慈愛刻骨銘心。

鹿慟子腸斷(《警心錄》)

許旌陽年輕的時候喜歡打獵。一天,他射死了一頭小鹿,看到母鹿不停地為死去的小鹿舔舐傷口,過了好一陣也死去了。許旌陽覺得奇怪,就剖開母鹿的肚子查看,發現裡面的腸子全都斷裂了。許旌陽生起深切的悔悟,折斷弓箭,入山修行,後來得道成仙。

李斯義點評說:一旦悔悟,即可步入聖賢之道。人們只是由於不知悔悟,若能誠心懺悔,痛改前非,其成就不可限量。

鶴子點評說:「過了好一陣」這幾個字中,有多少心中的血淚!

詩曰:

殺心放下即仙心,慘聽哀鳴淚不禁。

沉痛盡頭共兒死,此情無古亦無今。

 

鹿胎草(《人譜類記》)

陳朝的惠度,曾在剡山射中一頭懷孕的母鹿,它受傷後產下一頭小鹿,用舌頭把小鹿的身體舔乾,母鹿才死去。惠度見到後十分難過,便扔掉弓箭,出家為僧,在嵊縣東修建了惠安寺。後來在母鹿死去的地方長出一種草,人們稱為「鹿胎草」。

詩曰:

舐兒痛恨徹心頭,禮懺蓮台悔未休。

芳草萋迷埋鹿處,斑斑猶有淚痕流。

 

孕鹿哀跪(《警心錄》)

邵文立是梁朝人,世代以屠宰賣肉為業。有一次殺一頭母鹿時,正值它要臨產,母鹿哀切地向邵文立跪下,眼裡流著淚水。邵文立認為不吉利,把它殺掉了。不久他的身上起了惡瘡,於是他為自己的惡行悔恨自責,把家產全部變賣,修建了小莊嚴寺。

詩曰:

不恤充庖念子哀,血飛霜刃已戕胎。

誰知哽咽心頭語,跪訴屠前怒未回。

 

鹿母悲鳴(《警心錄》)

有一個叫章邵的人,富有而貪婪。一天凌晨外出,在林中遇見了鹿,母鹿看到人便趕緊逃走,他抓住小鹿把它殺死,丟棄在林中。母鹿遠遠看見,不停地悲號。這天章邵本來有別的計劃,他的一個兒子剛剛成年,已經趕在他之前出門,走累了就在一棵大樹下打盹等著父親。章邵路過這裡時,看見有衣物包袱就起了歹心,抽刀刺穿他的喉嚨,搶了行李就跑了。等天色漸亮,他看看搶來的行李,發現殺的人正是自己的兒子。於是他大聲哀哭,痛悔不已,但已經晚了。

鶴子點評說:無端殺害母鹿的幼子,頃刻之間自己的兒子也遭殘殺。天道的報應竟在一天內應驗,真令人敬畏!此人居心貪婪狡詐,平時若用因果報應的道理相勸,他必然態度蠻橫不信。即使惡報臨頭,也會以為命當如此,絕不改悔。他又哪裡知道,那些被殺的冤魂是決不會放過他的!

詩曰:

滿腔殺氣莽縱橫,不到兒亡氣不平。

轉盼殺人還自殺,林中未斷鹿悲聲。

 

麈愛子(《宣室誌》)

廬陵有一個叫吳唐的人,喜歡打獵,箭無虛發。正值春暖時節,他帶著兒子出門打獵,遇到一頭母麈與它的幼子在林中嬉戲。母麈發現了吳唐,立刻帶著幼麈逃走。幼麈卻不知害怕,跳躍著又跑了過來,吳唐發箭把它射死。母麈遠遠看到,驚慌地跑回來,發出陣陣哀鳴。吳唐趕緊把幼麈放在地上,自己藏到茂密的草叢中,等母麈回來舔舐幼子,又發箭把它射中。這時又來了一頭麈,吳唐剛把弩拉開,弩上的箭忽然自己射了出去,正好射中他的兒子。吳唐扔掉弩,抱起自己的兒子,捶著胸口大哭不止。忽然聽見空中有聲音喊道:「吳唐!母麈愛子之心,與你有什麼區別?」他驚訝地環視四週,忽然一隻老虎撲了出來,折斷了他的胳膊把他殺死。

詩曰:

抱子號啕首試回,弩機未發萬靈哀。

葉飛谷動風悲嘯,鬼導山君白日來。

 

麑母隨號(《警心錄》)

戰國時期,孟孫在一次打獵時捕到一隻幼鹿,派秦西巴把它帶回去。母鹿跟在後面不停地哀鳴,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幼鹿放了。孟孫知道後發怒,趕走了秦西巴。過了一年,他又把秦西巴召回來,做自己兒子的老師。左右的人問:「秦西巴曾違背您的命令,為什麼現在又讓他做公子的老師?」孟孫回答道:「秦西巴連一隻幼鹿都不忍心傷害,怎能不善待我的孩子呢?」

詩曰:

乾坤萬古不銷沉,只此慈悲一寸心。

誰放西巴仙佛手,空山目送淚涔涔。

 

猿乞子(《搜神記》)

臨川東興有一個人,進山捉到一隻幼猿,把它帶回家,那隻母猿也一路跟到了他家。此人把幼猿綁在院裡的樹上給母猿看,母猿立刻向他叩頭,好像苦苦哀求的樣子。此人還是不肯放過幼猿,竟然把它打死。母猿大聲悲啼,撲地而死。剖開它的肚子,裡面的腸子已寸寸斷裂。事後不到半年,當地瘟疫流行,這家人全都死光了。

顏光衷點評說:不忍心傷害一隻幼鹿,可以成為公子的老師。而在母猿哀求之下狠心殺死幼猿,還配再做人嗎?我同時又有這樣的感想:母子親情出自天性,即使是身為動物,其痛失幼子的極度傷悲,還能感召疫鬼,何況是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呢?何況是仁人孝子的至誠之心所感動、所會聚,怎麼能不興雲澍雨、裂石貫日呢?

詩曰:

乞子猿哀顙搏庭,忍看併命血風腥。

霎時樹杪陰雲合,恍惚虛空怒百靈。

 

猿號追子(《傷心錄》)

東晉時,大將軍桓溫率軍進入四川,路經三峽時,有人捉住一隻幼猿。母猿沿岸哀號,隨船走了一百多里也不肯離去,最終跳到船上,剛到就氣絕身亡。在剝取母猿的皮時,發現它肚中的腸子已寸寸斷裂。桓溫知道後震怒,下令把捉猿的人從軍中趕走。

詩曰:

百里追兒徑躍航,峽雲陰慘不飛揚。

沾裳只聽三聲耳,啼到無聲聲更長。

 

猿遺乳(《傷心錄》)

有一個姓彭的人善於射弩,進山打獵時,見到溪流對面一隻老猴正在給幼子餵奶,就用弩射去,正中老猴的胳膊。老猴知道自己支撐不了多久,勉力抱起小猴餵奶,讓它吃得飽飽的。還摘下幾片樹葉,把剩下的奶汁擠在上面,放在小猴身邊。它的嘴裡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在教小猴怎樣取食,然後大聲悲叫著死去。幾隻小猴圍在它身邊,也嗚嗚地又叫又跳,悲傷不已。

詩曰:

念乳無多暫止饑,相看含淚兩歔欷。

秋風也似淒情甚,不忍溪頭卷葉飛。

 

猿垂死乳子(《警心錄》)

武平出產一種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絲一樣閃閃發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為奇異,它們性情馴順,總不離開母猴。母猴機敏難以捕捉,獵人就用毒藥塗在箭頭上,伺機射殺母猴。母猴受傷後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灑在林中讓小猴吃,灑完後即氣絕身亡。獵人剝下母猴的皮,對著小猴鞭打,小猴見了就會悲鳴著爬下樹,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著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著母皮跳著撲地而死。

李斯義點評說:母猴與小猴,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獵人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殺其母,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詩曰:

毒矢相加顧子悲,藏身無計誤金絲。

乳中滴滴心頭血,腸斷慈魂入夢時。

 

老猿悼子(《南史·魚復侯子響傳》)

齊武帝在華林園設齋,祭奠他的兒子蕭子響,嗚咽痛哭了很久,左右大臣莫不垂淚。幾天後經過景陽山時,遠遠看見一隻老猿跳躍悲鳴。隨行的後堂丞說:「這隻老猿的幼子前幾天掉到懸崖下摔死了,老猿到處都找不到它,所以才這樣傷心。」齊武帝聽後又思念起子響,嘆息哭泣了很久,難以自制。

鶴子點評說:一個是嗚咽痛哭,一個是跳躍悲鳴。淚水為什麼止不住地流淌?喪子之痛為什麼如此難以承受?是唯有人類才這樣呢?還是所有動物都有同樣的愛子之心呢?

詩曰:

悼子崖顛骨未收,聞猿駐蹕幾回頭。

景陽山畔秋蕭瑟,水咽雲低各自愁。

 

猿哀子不食(《合璧》)

從前有人養了母子兩隻猴,一天,小猴被一隻老鷹殺死。母猴哀鳴著不吃任何東西,到廚房取來一片肉,頂在頭上,站在院子裡等著。那隻老鷹果然來叼這塊肉,母猴迅速將它擒獲,兩手用力撕下它的翅膀,咬碎腦袋,吞吃它的腦髓。

詩曰:

隻影淒涼老淚垂,啼聲不斷自忘饑。

區區一臠償兒命,快絕猿心痛絕時。

 

聞牛鳴(《左傳》)

春秋時期,介葛盧到魯國訪問,聽見一頭牛的叫聲,就說:「它的叫聲是說:‘我所生的三頭牛,都被用做祭品殺掉了。’」有人向飼養牛的人詢問,情況果然如此。

鐘伯敬點評說:這位智者的話語,使人頓生敬畏,不敢隨便殺生。不用等到彌勒菩薩降生,然後再說法勸化眾生。韓范曾經說過:「介葛盧能聽懂動物的語言,晉代高僧佛圖澄能從鈴鐺的聲音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各種事物彼此相通的道理,往往超出了常人的經驗範圍。」讀書求知的人,對自己沒有見過的事,不要輕易加以否定。

詩曰:

悔生騂角失團圞,哽咽人前欲訴難。

迴首三犧成往事,可憐老淚尚闌幹。

 

羊慟羔自躑(《同生錄二編》)

宋真宗在汾陰舉行祭祀時,看見一隻羊在路邊徘徊,感到很奇怪,就詢問是怎麼回事。左右侍從稟告說:「今天御廚把它的羊羔殺掉了。」宋真宗聽了很不高興,從此宮中不再宰殺羊羔。

鶴子點評說:據《冊府元龜》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前往九成宮,路過顯仁宮,親手給皇太子寫了一道詔書說:「我昨天看見鹿群懷孕的很多,即使是沒有身孕的母鹿,它們的幼子也剛生下來不久。母鹿若是死去,幼鹿自己無法存活。這些動物沒什麼智慧,君王應當從自己的切身感受去保護它們。」

又據《甲申雜記》記載,北宋時,御廚特意用羊羔的肉做成一道菜。宣仁皇太后說:「羊羔剛生下沒多久就遭宰殺,我對它的夭折感到很難過。」便拒絕食用,並下旨,今後在準備御膳時不得宰殺羊羔。

又據《同生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祭祀前,按照禮儀規定進行齋戒。禮部尚書牛諒說:「古時的禮儀中有規定,在重大祭祀的齋戒期內,可以宰殺牛犢為食,以補養精神。」太祖說:「像這樣以太牢為祭禮的重大祭祀,每年也不是常有。如果持齋三天,就要宰殺三頭牛犢來供膳,這樣豈不是太奢侈了?儉約可以節制慾望,恬淡可以順養真性。如果不加節制,一味奢侈浪費,只能使損害物類的心得到增長,而對禮敬神明,為天下蒼生祈福,卻沒有任何益處。」牛諒說:「《周禮》是古人製定的,不能說是奢侈。」太祖說:「《周官》上所規定的禮法,後世不再沿用的很多。可對那些生活享用方面有利於自己的,就要藉口傚法古人,這是什麼用心呢?」

古代那些仁德的君王,能以這樣的胸懷愛護生靈,是多麼令人敬佩!這些君王的話語極為重要,對於愛惜民力物命,培養國家元氣,具有重大的意義。

詩曰:

黼幄推恩軫物情,道旁羊躑訝哀鳴。

玉盤片片羔兒肉,暗有慈魂哭子聲。

 

羊乞產後死(《昨非庵日纂》)

白龜年曾經到過仙人的洞府,得到一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因此能識別鳥獸的語言。有一天他路過潞州,潞州太守知道他有異能,就把他請來面談。當時正好有軍士趕著大約三十隻左右的羊群經過庭院,其中有一隻羊怎麼鞭打也不肯走,還發出陣陣哀鳴。太守問白龜年:「這隻羊說了什麼呢?」白龜年回答道:「這隻羊說: ‘我的腹中懷著羊羔,馬上就要臨產。若能等產下羊羔再殺我,死了也心甘情願。’」太守讓人留下這隻羊,驗證一下白龜年說的對不對,果然沒多久就產下兩隻羊羔。

李斯義點評說:即使聽不懂鳥獸的語言,它們的歡喜和悲哀,仍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動物愛護自己的胎兒,與人類又有什麼不同?因此對於有胎孕的動物,應該更加憐惜。

詩曰:

人羊轉轂詎荒唐,爭羨盈庖李讚皇。

休怒行遲鞭見血,為兒一步一迴腸。

 

溺女感化(《廣信府誌》)

弋陽的方家墩有一戶姓吳的人家,家裡的母狗生了幾隻幼崽,吳某讓僕人拿去扔到河裡,僕人卻私下把它們烹食了。當時母狗跟在僕人身後,親眼目睹了這一幕慘狀,它悲憤地嗥叫著,用頭撞柱而死。村婦們知道後感嘆說:「連一條狗都知道愛護它的幼子,何況是人呢?」從此當地溺女的風俗便逐漸停止了。

詩曰:

母魂慘慘繞刀盤,溺女滔滔欲挽難。

休薄吳兒心木石,村姑片語且迴瀾。

 

犬埋子骨(《述異記》)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元徽年間,石元度養了一條黃狗,生下一隻白色的幼崽。母狗對它特別疼愛,總是銜著食物餵它。等白狗漸漸長大,常隨石元度出門打獵,這條母狗總在門外張望等候。後來石元度患了氣喘病,漸漸加重,生命垂危。醫生說:「必須用白狗的肺熬湯喝。」家人到集市上去買,沒有買到,只好殺了家裡的這條白狗,用它的肺敖湯。母狗痛失愛子,一連好幾天又跳又叫。家人把狗烹煮了,與客人一起吃,骨頭扔在地上。母狗就銜到一個空房裡,又移到後園的桑樹下,刨土掩埋,從早到晚都對著桑樹哀叫。石元度的病情最終還是沒有好轉,臨終前他對身邊的人說:「白狗湯也救不了我的病,卻枉殺了這條狗。」他的弟弟石法度,從此再也不吃狗肉。

李斯義點評說:《左傳》記載,楚靈王聽說他的幾個公子被殺,傷心地撲倒在車下。讀了這些記載,就會知道愛憐幼子之情,人類和動物都是相同的。

鶴子點評說:《呂氏春秋》記載:趙簡子的一位手下將領陽城的渠胥,患了重病。醫生說:「要能找到白騾的肝臟,病就能好,否則必死無疑。」趙簡子便殺了自己喜愛的白騾,取出肝臟給他。這與石元度病重,殺白狗取肺的事很相似。渠胥的病是否痊癒,不得而知。而石元度卻因為造下殺業,反而使病情加重而死。世上給人看病的醫師,千萬不要忽視動物的生命,否則會使病人的病情加重以致死亡。石元度臨終時所說的「枉殺」,不要以為是他的囈語。當知冤冤相報,人類和動物沒有什麼不同。他在說這話時顯得非常痛悔,大概是在彌留之際見到白狗向他索命,才有感而發的吧!

詩曰:

埋骨荒園桑土新,幾回銜飼歷酸辛。

怕揮老眼思兒淚,滴到黃壚草不春。

 

豚媼哭聲(《迪吉錄》)

唐朝有一個人叫果毅,鄠縣人,每逢家裡來了客人,他總是買豬殺了招待。衛士家養的母豬生了十隻小豬,都被他買光了。最後買的那隻小豬在鍋裡還沒有燉熟,果毅正與客人們坐著交談,忽然聽見一個女人的哭聲。果毅以為是他的妻子,進屋去看,哭聲又沒有了。回到客廳,又聽見哭聲。再進屋去看他的妻子,哭聲又沒有了。這樣來回幾次,後來進到屋裡,就聽見哭聲在門外。到了門外,又聽見哭聲在屋裡。客人們都很震驚,在席上心神不寧。仔細聽這哭聲,好像在說:「生了兒女十個,都被果毅吃光了。」聽得清清楚楚,令人傷感,客人們個個都散去了。果毅受此驚嚇便得了病,過了幾十天就死了。長安城裡的人們都在傳說這件事。

鶴子點評說:古德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屠門夜半聲。」像這樣陰陰慘慘,真是滿門都被殺氣所籠罩。前來做客共享美味的人很多,討還命債時要找的卻只有一個。試問那時所受的痛苦,有哪個客人肯替你承擔?

詩曰:

彭生豕立逐與啼,媼哭豚兒更慘淒。

說與老饕渾不信,暌車翻笑《易》無稽。

 

狙指腹(《湘山野錄》)

南唐後主李煜,一次在青龍山狩獵,網住了一隻母猴。它看見李後主,淚如雨下,倒地叩拜,用手指著自己的肚子。李後主吩咐守林的官吏看護它,當晚生下了兩隻小猴。回到朝中,李後主前往負責刑獄的大理寺審查案件,發現關押著一個被判死刑的婦女,因懷有身孕而推遲刑期,不久在獄中生下一對雙胞胎。李後主想起打獵時遇到的那隻母猴,心有感觸,就減免了她的死罪,改為流放。

詩曰:

敢同暮四與朝三,但乞生兒死亦甘。

解網主恩同感泣,一時佳話遍江南。

 

鼠狼救子(《北夢瑣言》)

相國張文蔚的莊園在東都的北坡,莊內有一個黃鼠狼的洞穴,裡面有四隻幼子,被鑽入的一條蛇所吞食。當時這對黃鼠狼父母情急之下,便在洞口外培土,使出口剛能容下蛇頭通過。等蛇從洞穴裡出來,在培土的地方探出頭,黃鼠狼趁它來不及轉身,攔腰咬斷。然後剖開蛇的肚子,銜出四隻幼子,還有微弱呼吸。這對黃鼠狼父母把它們放在洞外,銜來豆葉,嚼碎了敷在身上,四隻小黃鼠狼都活了。如此微不足道的動物,竟有這樣的真情與機智!

詩曰:

狼子休雲盡野心,狡猊智勇讓渠沉。

長蛇浪喜撐腸飽,殺業深時怨毒深。

 

鶴自拔氅(《警心錄》)

隋朝大業二年,太守何稠責令轄區各州縣,按規定數量上交羽毛。於是百姓四處捕捉,當地鳥類幾乎絕跡。烏程縣有人進山捕捉,見一棵大樹高百丈,上面有鶴築巢養子。想去捕捉,可是樹太高上不去,他們就找來斧頭準備伐樹。鶴知道這些人一定不會放過它,擔心樹被伐倒,會摔死自己的幼子,就用嘴拔下身上的羽毛,一片一片從樹上投下來。

詩曰:

氋氃戢影老岩阿,無術將雛避斧柯。

願舍己身全子命,喜心比似怨心多。

 

慈鶯一(《同生錄二編》)

吳遁客在御花園裡陪侍皇上,宮中有人捉走一隻小黃鶯鳥,母鶯悲切地高聲叫個不停,直到把小黃鶯送回,叫聲才安靜下來。於是他作詩記述此事,詩中寫道: 「不念飛禽愛子情,綠陰深處捕雛鶯。可憐調舌綿蠻韻,變作驚心痛裂聲。要識放麑堪託子,須知渡蟻得延生。還渠子母融融樂,禁苑須教莫浪驚。」

鶴子點評說:教雛鶯調舌鳴叫,是天地間活潑潑生機。失去幼子而驚懼不安,是天地間陰慘慘殺機。生與殺,全在人心之一念。古人有詩:「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讀來淒切動人。昨非庵有詩寫到:「鳥鵲哺雛時,萬分心愛護。一啄十餘呼,一飛十餘顧。辛苦養將成,驀被罟師捕。哀鳴及追逐,我不忍聞睹。」 屠赤水《戒殺詩》說:「物我從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號慘殺人。」普願天下一切有愛心的人,為捕鳥人含淚誦讀這些詩句,這也是在勸化眾生啊!

詩曰:

睍睆聲和侑玉卮,宮娥笑打小黃鸝。

煙花還我春無限,母子枝頭話別離。

 

慈鶯二(《太平廣記》)

有人捉到一隻小黃鶯,養在竹籠中。黃鶯父母翅膀挨著翅膀,從早到晚在籠外哀鳴,不時前來餵它,見了人也不躲避。一天,這家人把小黃鶯移入另一隻籠子,悄悄藏到別的房間。這對黃鶯父母銜食回來,看見鳥籠空了,就旋繞著飛來飛去,不停地悲鳴。其中一隻投入火中而死,另一隻撞鳥籠而死。

詩曰:

此恨綿綿死未平,為兒激烈太傷情。

金衣公子心悲否,無復爺娘喚汝聲。

 

免母鸛悲傷(《警心錄》)

江蘇太倉劉家河有一座天妃宮,是明朝永樂年間修建的寺廟。一天,廟裡的僧人從外面回來,看見鍋裡煮著兩隻鳥蛋,就問是從哪裡來的?童子回答說:「在鸛巢中掏來的。」僧人讓他趕緊放回巢中。小童說:「鳥蛋都煮熟了,放回去也活不了。」僧人說:「並不指望它們能活,只是為了讓母鸛免除悲傷。」過了幾天,忽然從巢中飛出兩隻小鸛。僧人頗感驚異,就叫童子再到鳥巢去看,果然是那兩隻煮過的鳥蛋孵成的。鳥巢內還留下一塊木料,長一尺左右,上面有五色花紋,散發著馥郁的香氣。小童取下這根香木,供在佛像前面。後來有日本的船隻躲避風浪停泊在河濱,船上的人到寺裡看見這根香木,願出五百兩銀子買下,僧人同意了。幾年後,這位日本人又來中土向朝廷進貢,順便拜訪那位僧人,卻已經去世了。僧人的弟子問起那根香木是什麼寶物?他回答說:「這種香木焚燒時,能使死去的靈魂返回身體,它是聚窟洲所出產的返魂香。」

詩曰:

縱非完卵免親傷,三復僧言意味長。

安得眾生無夭札,不煩更覓返魂香。

 

鳥帶箭餵雛(《同生錄二編》)

魏國大將鄧艾率兵攻打涪陵時,看到一隻鳥正在餵雛鳥,就用弓箭向它射去。第一支箭射來,那隻鳥趕緊躲避,可是幾隻幼鳥還在原處,它不忍心飛得太遠。鄧艾接著再發一箭,將它射中。那隻鳥帶著箭一個一個餵完雛鳥,又銜來食物放在它們身旁,好像是在教它們自己取食,然後哀鳴著氣絕而死。這幾隻雛鳥圍著它,一起一伏地哀鳴不已。鄧艾非常悔恨,說:「我違逆了物類的本性,恐怕是不久於人世了!」

詩曰:

驚弦欲避顧雛棲,帶箭驚惶意慘淒。

至竟英雄迴首易,悔心幾個鄧征西。

 

黃衣女乞兒命(《警心錄》)

衢州的一位里長到一戶村民家催租,這家人很窮,沒有東西招待他,唯有一隻正在孵小雞的母雞,便準備把它殺了。里長恍惚間好像看見桑樹下有一位黃衣女子,前來向他乞求饒命說:「我自己死了倒沒什麼,只是為我的孩子還未出生而深感難過。」他非常驚異,就走到房子旁邊,看見一隻母雞正在孵小雞,這家主人正要宰殺它,里長趕忙加以阻止。下次再來這戶人家時,這隻母雞正照管著孵出的小雞,見到里長,它又蹦又跳,好像是在謝恩。里長離開這戶人家,剛走了幾百步遠,一隻老虎突然跳了出來。這時那隻雞飛撲上去,用嘴啄老虎的眼睛,他才脫離危險。

詩曰:

片念仁慈轉殺機,伏雞誰遣幻黃衣。

柔腸兒女尋常事,不料雄心奪虎威。

 

雞囑兒女(《勸誡類鈔》)

常熟有一位差役到鄉下催糧,住在一家旅店。夜裡他聽見鄰居有一位婦人叮囑兒女說:「明天早晨主人要殺我招待官差,我死後你們要各自小心,門檻內外不要停留,主人的腳下不能去。」第二天,差役挨戶催糧,由那家鄰居負責供飯,主人捆住母雞,已經操刀準備宰殺,一群小雞繞著母雞悲鳴。差役急忙上前說:「趕快停下!你把這隻母雞和這群小雞送給我放生,我來替你交公糧。」這家人欣然同意,把這些雞都給了他。

幾年後,這位差役到三峰寺要求出家。寺裡的長老說:「你如果真心想削髮出家,必須請求全寺的僧人同意三天不燒火做飯,這樣才能收留你。」差役挨個懇求僧眾的同意。滿三天後,正要出門取火,忽見一隻猛虎守在門口,大家紛紛埋怨他。差役說:「大家已為我挨了三天餓,我就是死了也甘心,讓我去取火吧!」便出門取火,老虎並沒有傷害他。後來他終於悟道,修成了正果。

[附錄] 《廣信府誌》記載:興安有一位姓鄭的差役,到鄉下催糧。夜裡就宿時,隱隱約約聽見隔壁有人在說:「我明日就要被殺,你們要自愛,不要擾害人。」再仔細聽,其聲咿咿喔喔,原來是母雞在和小雞說話。清晨,他對這家主人說:「不用殺雞招待我,還是把它送給我放生吧。」差役帶著這隻雞離去,路過岑山時,它突然奮力飛入一個山洞。差役跟著進去,看見裡面滿地都是銀子。他感嘆道:「這是上天賜給我的吧!我該怎樣使用它們呢?」於是建橋修路,盡力行善。後來他棄家為僧,終身奉守戒律。

詩曰:

蠹吏迴心便好人,雞窗絮語豈前因。

餘生虎尾掉頭去,笑悟碧空身外身。

 

雙鯉救子(《迪吉錄》)

吳江人劉子嶼,自己有一所魚塘。到了冬天,他修了一個擋水的低壩,準備把魚塘裡的水放掉,然後捕捉塘底的魚。水放了將近一半,他看見兩條大鯉魚跳出低壩,然後又跳回來,這樣進出好多回。劉子嶼覺得奇怪,就走過去看是怎麼回事,原來有幾百隻剛產出的小鯉魚聚集在一個洞裡,被低壩擋住游不出去。這兩條鯉魚往來跳躍,用口銜著小魚救它們出去,即使身陷死地也在所不惜。劉子嶼心情沉重地嘆了口氣,便挖開低壩把魚放走了。過了兩年,他在鋤地時挖到了金子,因此成為巨富。

顏光衷點評說:世上正是這些情深意重的生靈,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讓人憐惜和感動。這兩條鯉魚奮不顧身地搶救幼子,活生生地刻畫出仁人孝子慈悲博大的胸懷,充溢於天地之間。

鶴子點評說:彭尺木《南園放生池碑銘》說:「勿謂是魚,其形甚細。苟含生性,天地同氣。」又云:「爾有室家,魚有妻子。相呴相濡,至於沒齒。」讀來令人猛發慈悲心。

詩曰:

銜兒騰出幾躊躇,盡室難依丙穴居。

同隊不須過河泣,主恩波及到枯魚。

 

鱔護子(《傷心錄》)

學士周豫的家中有一次烹煮鱔魚,其中一條鱔魚向上弓起身子,用頭和尾煮在鍋裡支撐著。驚訝地剖開它的肚子,原來裡面有很多魚卵。這才明白動物們甘心忍受痛苦,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幼子,竟然到了這種程度。

俞仲寬點評說:佛經上說:「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所以遭到捕殺的禽鳥飛上書案,向魏君請求救助。無路可逃的走獸躲進廬舍,向歐氏請求庇護。最近又聽說周學士家煮鱔的事,更加感嘆一切生命對幼子的愛戀之情,令人倍加哀憫。當它們遭到捕捉,望著身邊的親人卻不能再次相聚,獨自在痛苦中走向死亡,在悲憤中結束生命。它們或是慘遭宰殺割裂,或是被活活投進滾燙的水中,受盡折磨,痛徹骨髓。令人想起來汗毛直豎,說起來心神不安。今天的人們只要自己的孩子受點小傷,就心疼得不行。可殺害動物時卻恣意妄為,手段慘毒,沒有任何憐憫。真是太沒有同情心了!

劉念台先生在《人譜》中說:「鱔魚又叫護子魚,善良的人不忍心吃它們。」試看這條鱔魚在被烹煮時還不忘舍身護子,吃的人可以盡享美味,讀者卻不免鼻中酸楚,流下淚來。鳥庵道人的詩中說:「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魚鱉無聲類,見死瞪兩目。掙命砧幾間,張口不能哭。死猶護其子,鱔烹將身鞠。」還有詩人在《戒殺瑣詠》中寫道:「毋謂動物蠢,愛生同吃緊。黑魚惜其胎,曲腰就湯殞。」說的都是鱔魚護子的事。

詩曰:

饔人鹽豉久調和,沸鑊旁觀慘若何。

一點護兒心不死,自身餘肉已無多。

 

魚乳(《冊府元龜》)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在西宮觀魚,他看見魚在水中不斷躍起,就問是什麼緣故。捕魚的人回答說:「這是魚正在產卵。」太宗於是下令停止捕魚。

鶴子點評說:此時的西宮水面上,一片生機洋溢。這和《詩經》中頌揚當年周文王巡視靈沼,水中魚兒紛紛躍起的歡快景象,是多麼相似!

詩曰:

微生呴濕沐皇仁,新乳魚兒躍錦鱗。

藻影花光朝雨後,綠波灩灩十分春。

 

魚為子貸命(《慈心寶鑒》)

李沖元準備殺一條魚時,想起了做過的一個夢。夢中有一位穿黑衣的婦人對他說:「我腹中有五千個幼子。我若是活著,這五千幼子就能活。我若是死了,這五千幼子就得死。請您慈悲哀憐,饒我一命。」於是李沖元就把它放生了,並立志戒殺。後來在水邊拾到了一顆寶珠。

詩曰:

曾聞薛偉化魚身,魚腹如何也幻人。

但貸兒生甘就死,慈心極處每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