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拯濟危難

動物遇難,人來相救。人遇患難,動物相救。豈止動物,天也垂救。此因此果,善人自救。

孫堅馬(《警心錄》)

孫堅率兵討伐董卓,有一次打了敗仗,受傷落馬,躺臥在草叢中。當時孫堅的部下已潰散撤退,這匹馬便返迴軍營嘶鳴,士兵們跟著馬來到草叢中,救回了孫堅。

李斯義點評說:這匹馬真可說與主人同心同德。當時孫堅若是陣亡,討伐董卓的各路將領就會受到打擊,最後的勝負很難預料。孫堅不死,董卓必亡,全是這匹馬的功勞!

詩曰:

江東氣壓萬熊羆,討賊無端折義旗。

主帥死生猶未定,悲嘶情急反營時。

 

苻堅馬(《警心錄》)

前秦苻堅,受到慕容沖的襲擊,他騎著一匹黃馬,不慎掉了下來,墜落在山澗中。這時追兵即將趕到,苻堅無計可施。馬慢慢走到山澗邊,垂下韁繩。苻堅夠不著,馬又跪下讓他抓住,這才登上了岸,逃往廬江。

李斯義點評說:古人稱老馬的智慧可以信賴,是說它能認識路,想不到還能這樣托付生死!

詩曰:

與人生死一心同,追騎何愁迅若風。

天助苻秦王景略,扶危馬亦出群雄。

 

馬躍水援主(《儆誡錄》)

五代時期,蜀國渠陽縣城相鄰的山中,有一位富戶叫王行思,他很喜愛自己的馬,用糧草來餵養它。一天,他乘馬進城,遇上夏季洪水暴漲。船工先把馬渡過去,再回來接王行思,船到中流,一陣狂風把船吹翻。這匹馬立刻跳入浪裡,在滔滔洪水中營救它的主人,王行思這才沒有被淹死。

詩曰:

勢難共濟浪滔天,悼主舟沉水底眠。

國士何曾忘智伯,投軀猶幸報生前。

 

向生騾(《警心錄》)

向生,樂平人,在懷義鄉有一片旱田。他讓佃戶在這塊地裡種豆,可是佃戶卻改種了穀物。一天,向生騎著騾子到這裡巡視,看到後十分惱怒,把地裡種的莊稼全部拔光。佃戶也氣壞了,回屋拿了一把鋒利的斧子,衝上來把向生砍傷。他急忙跨上騾子逃走,但因為受傷墜到地上。騾子舉起腿向佃戶踢去,又用嘴咬他,把他趕出幾十步遠。佃戶逃走後,騾子又回來看護向生,啣草蓋在他的身上。等到黃昏,有割草的人來了,騾子就嘶鳴著迎過去,帶著來看向生,這才脫離危險回到了家。

李斯義點評說:以斧子砍傷主人,固然是一場意外的變故。然而向生的做法太不近人情,讓佃戶無法忍受,這場變故歸根結底由自己引起,又能怪罪誰呢!

詩曰:

超忽追奴過孟賁,無慚都尉與將軍。

區區一頃南山豆,來歲何妨督再耘。

 

牛斗虎(《明紀》)

天長縣村民戴某,早晨出門去了。他的妻子牽著牛去野外吃草,一隻家犬跟著她。一會兒家犬跑到草叢中不見出來,戴妻牽著牛去找它,走了不到百步,看見一隻老虎正按著犬在吃。老虎見有人來了,就放下犬,過來把人撲住。牛見主人有難,憤怒地向老虎衝去,老虎又把人放開,應付這頭牛。牛與老虎互相搏鬥,沒過多久,老虎敗下陣來,戴妻終於倖免於難。太守把這件事稟報朝廷,皇上賜了一頭牛,代替原來的那頭牛耕地,讓立功的牛安享天年。

詩曰:

乳虎懷中氣食牛,未聞牛斗虎低頭。

呼聲一動千山應,風籜蕭蕭白日秋。

 

牛斗盜(《閱微草堂外集》)

護持寺村,在河間以東四十里。村裡有一位姓于的農夫,家境小康。一天夜裡,這位農夫外出。有幾個劫盜從屋簷上跳下來,揮動大斧破門,發出咚咚的聲音。當時家裡只有婦女小孩,伏臥在枕頭上戰慄,只能聽天由命。忽然家裡養的兩頭牛怒吼著跳了進來,用牛角與盜賊奮力搏鬥。盜賊刀棍齊下,這兩頭牛卻越戰越勇,盜賊受傷後狼狽而去。

原來在乾隆癸亥年,河間發生饑荒,養牛的人由於無力餵養,大多把牛賣到屠宰牲畜的市場。這兩頭牛也被賣給一戶屠夫,到了屠夫家的門口,哀鳴著伏在地上不肯向前。這位姓于的農夫見後心中不忍,脫下身上穿的衣服換錢把兩頭牛贖出,忍著凍把它們牽回家。因此這兩頭牛為了主人奮力效死,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盜賊當時在內室,而牛在外廄,它們是怎麼知道盜賊入侵的呢?況且牛也不是矯捷的動物,外門緊閉,怎麼能一躍就過了牆呢?這一定是受到了指使,若不是鬼神在幫忙又會是誰呢?

這是乙丑年冬天,我在河間參加歲試時,劉東堂對我所講。劉東堂就是護持寺村的人,他說親眼看見那兩頭牛身上各被砍傷了好幾刀。

詩曰:

斧劈重扉婦孺悲,兩牛突至盜紛披。

解衣贖命寒侵骨,牢記屠門伏地時。

 

伏波灘犬(《異談可信錄》)

伏波灘是進入廣東的要地,因這裡有漢朝伏波將軍廟而得名。某一年,有位客商收債返回,停泊在此處。船家好幾個人在夜裡持刀闖入,說道:「你今天注定要死在這裡,我們都是強盜,請你出來受死,免得你的血把船艙弄髒了,還得清洗。」客商哀求道:「我隨身所帶的財物都送給你們,如果能讓我全尸而死,不但心中沒有遺憾,還有四百兩銀子作為報酬。」盜賊笑道:「你所有的財物都已經歸了我們,哪還有四百兩銀子呢?」客商答道:「你們只知道船中的財物,卻不知道還有別的。」拿出一張銀票給他們看:「這上面的錢存在某商行,拿著這張銀票就可以去取。只是讓我這麼清醒地受死,實在難以接受,請你們讓我喝醉後,裹上破席扔進水裡,可以嗎?」盜賊可憐他,果然讓他大醉後用蓆子卷起來,再用繩子捆住,拋進河裡。

剛被扔進水裡,他隨身所帶的狗也跟著跳了下去,和他一起順流漂到岸邊。狗爬到岸上,用爪子擊打廟門。僧人問是誰,卻沒有人回答,把門打開,看見進來一條狗,渾身濕透,銜著僧人的衣服不放,好像是要帶著他們去一個地方。僧人們隨著它來到河邊,見到一具用蓆子裹著的尸體,大家便都想散去,這條狗做出遮擋的樣子。僧人們明白了它的意思,把客商的尸體抬到了寺廟,一摸他的身上,發現酒氣熏騰,鼻子裡還有微弱的氣息。把客商身上的捆綁解開,見蓆子上有被牙齒咬過的痕跡,才知道是這條狗在水裡咬斷的,給客商喝了些茶湯,讓它躺下休息。

第二天早晨,客商醒來說:「盜賊走水路,我們從陸路告官,到時候盜賊肯定會來。」斷定他們一定會拿著那張銀票去商行取錢。僧人們同意陪他一起去,到了那家商行,盜賊們果然還沒有趕到,他們趕緊告訴商行的主人,讓他不要泄露。不久盜賊們果然拿著銀票到來,商行主人表面上接待他們,叫那位客商趕緊去報官,終於被全部抓獲。

客商帶著這條狗一起回到了家,在家中度過餘生,再也沒有外出,並將自己的這段經歷寫成《義犬記》。

詩曰:

夜闌犬吠水聲中,引衲灘頭列炬紅。

搖尾歸來心事了,花村穩傍主人翁。

 

義靈(《井蛙錄》)

有一位擅長風水術的沈某,在福建時曾見到一位客商騎著青驢,後面跟著兩個人,用竹轎抬著一條大狗。當他們進酒館歇息時,大家紛紛打聽抬狗的原因。這位客商說:「我是海鹽人,在各地做貨物的買賣,經商多年。不久前從汀郡的船行僱了一條船,載著貨物運往別處。船夫劉某貪圖我的錢財,中途乘我喝醉,用氈子裹著把我扔到江心。我隨身所帶的這條狗也叫著跳入水中,銜著氈子順流而下。氈子因為被狗銜著得以不沉,又順流漂迴汀郡境內,被漁人撈起獲救。接著我又患上瘧疾,白天在大路上乞討,夜晚在古廟裡安身。想回船行,卻走不動路,就這樣過了一個月。一天,這條狗忽然自己跑到船行,銜住船行主人的衣服,把他領到古廟。我正在因病苦而呻吟,船主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找人把我抬了回去,而這條狗卻忽然不見了。過了十多天,狗又跑了回來,又叫又跳。船主知道這條狗遇到了特殊情況,就又跟著它走了幾十里,到了江邊,遇到劉某。船主向他追問我的下落,劉某臉色大變,於是就把他綁上押了回來。劉某看到我,低下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船主到縣裡告發劉某,最後將劉某搶去的貨物還給我,將他依法嚴懲。縣令有感於這條狗的忠義,給它起名叫‘義靈’,還讓我用轎子把它抬回去。」

原跋說:這條狗為了報答主人,不顧自己的安危而救主人脫險,其後又能報仇雪恨,全都是它的功勞。雖然是一條狗,卻像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鶴子點評說:忽然離去,忽然出現,這條狗的去來頗含深意。稱之為「義靈」,可說是當之無愧。

詩曰:

裹氈擲水浩無津,萬苦回生怨孰伸。

犬坐筍輿從古少,斂容看殺道旁人。

 

平望鎮犬(《果報聞見錄》)

清朝康熙元年,吳江的平望鎮有個徽商,見到有店家捆住一條狗要殺,這個商人就用四錢銀子買下放生,隨便它去哪裡,沒想到這條狗一直隨著商人所乘的船而行。這條船經過一個僻靜的地方,來了幾個強盜,把船夫沉入河裡,接著要殺商人。商人懇求他們留下全尸,強盜就用一個大袋子把商人倒著裝進裡面,紮住袋口拋入水中。強盜離去後,這條狗見後面有船過來,就向船上的人叫著,好像在訴說什麼。然後跳入水中,用嘴銜著大袋,要把它拉起來。船上的人見了,一齊用力拽上船,解開袋口把商人救醒。商人訴說了事情的經過,然後立即向官府控告罪犯,先捉住那家店的主人,追查強盜,原來就是賣狗的幾個人。官府派人將他們一一抓獲,這條狗也隨商人來到公堂上,好似在作證一樣,幾個強盜都被斬首。

詩曰:

悵望奔濤趁舳臚,誰留絲喘剩殘軀。

豈知船上操刀盜,即是街頭賣狗屠。

 

楊褒犬(《集異記》)

楊褒,廬江人,一次外出旅行,到了一個親友家。這家人很貧寒,又沒有準備,家裡只養了一條狗,就想殺了它招待楊褒,已經把刀拿在手上。這條狗跪下前腿,眼裡含著淚水看著楊褒。楊褒覺得異樣,趕忙阻止殺狗,提出想把這條狗帶走,親友便把狗送給了他。楊褒把狗帶回家,從此經常跟隨他出入。楊褒的妻子有二心,楊褒卻並不知道。一年後,他的妻子和情夫一起圖謀害死楊褒。楊褒這天晚上喝醉酒回到家裡,他的妻子等著情夫來殺楊褒。她的情夫來了以後,剛跨過門坎,狗就撲上去咬住他的腳,接著又咬傷楊褒的妻子,兩人都傷得很厲害。這時楊褒猛地驚醒,不知所措,大喊有賊。鄰居們都趕了過來,上去一搜那人的身上,有一把刀掉落在地。於是把二人綁送縣衙,審訊問明實情,二人都被處死。

詩曰:

怒窺中冓捍奇災,尚憶驚惶跪客哀。

捷報不殊桴應鼓,都從刀下戴頭來。

 

犬救溺(《聖師錄》)

湖洲有一戶姓顏的人家,夫婦倆都出去做佣工,留下五歲的女兒守家,結果掉進門前的池塘裡。家裡養著一條狗,跳入水中,背負著她上了岸,又狂奔到佣主家,大聲吠叫,作出讓他們走的樣子。顏氏夫婦吃了一驚,趕緊跑回家,見女兒伏在地上,已經奄奄一息,急忙搶救,這才醒了過來。

詩曰:

悲號幾度繞深池,倘俟爺娘救恐遲。

無限彷徨人不見,犬心並不望人知。

 

犬救火一(《警心錄》)

東晉太和年間,廣陵人楊生養了一條狗,十分喜愛它,去什麼地方都帶著,已有好幾年了。一天,楊生喝醉了酒,躺在大澤的草叢中不能起身。當時正值隆冬,野地上燃起了大火,風急火猛,不斷向這裡蔓延。狗對著他大聲吠叫,楊生卻醒不過來。前面恰好有一窪水,狗就跑過去浸入水中,再回來將身上的水灑在楊生周圍的草上,直到把周圍的草都沾濕。火到了這裡終於停下,楊生倖免於難。

後來還有一次,楊生夜間出行,不小心掉進空井,狗在上面一直哀叫到天亮。有過路人感到奇怪,過來朝井下張望,見到了楊生。楊生說:「請你把我拉出去,當有厚報。」這個過路人說:「你得把這條狗給我才行。」楊生面有難色。這個人說:「要是這樣,你還出不來。」狗用眼睛示意楊生,楊生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同意了。過路人把楊生拉出來,牽著狗而去。過了五天,這條狗自己在夜裡跑了回來。

詩曰:

人世可憐憂患多,迴思少日荷摩挲。

報恩兩度敢辭瘁,筋力非前將奈何。

 

犬救火二(《警心錄》)

李信純是襄陽紀南人,家中養了一條狗,起名「黑龍」,非常喜愛它。一次,李信純在城外喝的大醉,躺在草叢中人事不省。遇上太守鄭瑕出獵時縱火,李信純躺的地方正位於下風,狗用口拽他的衣服也沒能叫醒。北去三、五十步遠有條小溪,狗就跑了過去,跳進水中把毛浸濕,在他的周圍來回灑水,這才倖免於難。而這條狗精疲力竭,竟然死在一旁。一會兒李信純醒了,看到愛犬為救自己而活活累死,悲痛不已,將此事稟報太守,太守下令將它埋葬。現在紀南還有這座「義犬墓」。

李斯義點評說:這與楊生免於火難的事幾乎一樣,不過這條狗竟然活活累死,真是可惜!這不正是人們所說的鞠躬盡瘁嗎?

詩曰:

主人沉醉幾時醒,九地難埋一點靈。

厚葬多勞鄭賢守,墓田春草至今青。

 

犬救火三(《聖師錄》)

上黨人盧言,曾見路旁一條狗非常瘦弱,馬上就要死去,心生憐憫就收養了它。一天喝醉後躺下睡覺,正趕上鄰家失火,這條狗急忙竄上床,對著盧言的頭部嗥叫,又銜著衣服使勁拽他。盧言猛地驚起,此時大火已燒著了屋裡的樑柱,於是趕忙冒著濃煙衝出去,這才得以倖免。

詩曰:

災已燃眉勢莫禁,黑甜鄉里醉沉沉。

喪家骨立何人顧,當日渾無責報心。

 

犬咋虎(《聖師錄》)

樂平縣人章華,在唐朝元和初年曾養了一條狗,每次進山打柴,這條狗都跟著。元和三年冬天,鄰居有個叫王華的人和他一起上山打柴,這條狗也跟著。忽然一隻老虎從草木叢中躍出,把王華捉住壓在地上,但還沒有受傷。章華嚇得邊叫邊跑,老虎放下王華,上去追趕章華,把他捉住後也壓在身下。這時那條狗正躲在深草叢中,見章華被老虎咬住,猛地竄了出來,跳上虎頭,一下咬住老虎的鼻子。老虎意想不到它會突然出現,嚇得趕緊逃走。二人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像喝醉了一樣。狗用鼻子對著章華的嘴呼吸,他的嘴裡開始吐出口水,這樣幾次以後,章華漸漸甦醒。狗又用鼻子對著王華的嘴呼吸,王華也漸漸甦醒。二人過了很長時間才能動身,相互攙扶著起來。這條狗卻累得趴在地上起不來,過了一夜就死了。當時前山有砍柴的人,親眼目睹此事,所以才為人所知。

詩曰:

虎奔坐守敢辭疲,起死回生此犬奇。

縱使主人魂不返,已拌薄命夜台隨。

 

犬斃蛇一(《聖師錄》)

東晉泰興二年,吳地的華隆,喜好射獵。他有一條獵狗名為「的尾」,經常帶在身邊。後來有一次來到江邊,華隆週身被一條大蛇纏住,全靠這條狗把大蛇咬死。華隆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這條狗在他身邊彷徨吠叫,又順著路來回張望。家裡的人覺得奇怪,便隨狗而行,找到華隆,把他用車拉了回來,過了兩天才醒過來。在華隆還未甦醒的時候,這條狗怎麼也不肯吃東西。

鶴子點評說:江邊行人不斷,而毒蛇卻唯獨纏住華隆,不能不說是他平時喜好打獵的報應。

詩曰:

死生與共寸心安,御難倉皇力已殫。

防護未先滋疚甚,悲來雖餓下嚥難。

 

犬斃蛇二(《警心錄》)

有一位讀書人,性情慈善。他的一戶親戚家,有一條狗生了四隻小狗崽,親戚家以為是不祥之兆,打算把它們都扔到河裡。這位讀書人看見了,就把這四隻狗崽要回來,在自己家中餵養。一天傍晚,忽然聽到如風雨來臨般的巨大聲響,草木隨風倒伏,震撼山谷。遠遠看見一條大蟒,身體如車輪般粗壯,目光閃閃,朝著這位讀書人直奔而來,轉眼就要把他吃掉。這時他養的這四條狗猛地撲向大蟒,或登或跳,纏住蟒頭競相嚙咬,居然把這條大蟒咬死了,讀書人最終安然無恙。

李斯義點評說:當這位讀書人收養幼犬的時候,只不過由於心中感到不忍,而居然免除了一場大難。所以凡是行善事,只要盡心去做就好。若有心求報,那麼為善的力量就會變淺,其誠意不足以感動物類。

詩曰:

身纏毒蟒吐腥煙,並力酬恩始快然。

溺犬路人尚憐死,自家溺女不知憐。

 

燕侶營巢(《聖師錄》)

郁七的家中,有燕子在巢中馬上就要孵出雛燕,此時燕巢卻日久而毀。鄰舍的燕子紛紛前來啣泥築巢,往來如梭,一會兒就把燕巢重新築好。第二天,在巢裡孵出了幾隻雛燕。人們這才明白,在這家燕子倉皇急難的關頭,鄰家燕子都是前來出力相助的。

詩曰:

卵完難必覆巢時,駭聽嘵音相顧悲。

來去啣泥風更雨,家家黃口正啼饑。

 

鸚鵡救火(《警心錄》)

有一群鸚鵡飛到遠處的一座山中,那裡的飛禽走獸彼此間都很友愛。這群鸚鵡想:「這裡雖然很快樂,但還是不應停留太久。」於是便離開這座山,飛回原來的地方。過了幾天,那座山起了大火,鸚鵡們遠遠看見,紛紛前去相救。它們相繼浸入水中打濕羽毛,然後飛起來灑水滅火。天神看到後對它們說:「你們雖有心救火,可是這麼大的山火,憑你們怎麼救得了呢?」鸚鵡們說:「我們雖然也知道無法撲滅大火,然而曾經住在這座山中,與山林裡的飛禽走獸如同兄弟,實在不忍心見它們被大火吞沒。」天神聽了為之感動,立刻幫助它們把山火撲滅。

李斯義點評說:凡是朋友身處危難之中,雖然勢不能救,也當竭力相助。如果以為事不關己,漠然置之,能感到心安嗎?

詩曰:

如山義重力慚綿,知己難忘邂逅緣。

烈火陸渾誰撲滅,丹心一縷貫蒼天。

 

畫眉警盜(《警心錄》)

黃祝,黟縣人,南宋慶元年間擔任鄱陽主薄。他在官署中的住處,有盜賊趁著黑夜潛入,進到室內盜竊衣物,裝入兩個袋子。官署內有一隻畫眉,非常馴順聰明,能解人語。這天夜裡,家中人都在熟睡,畫眉忽然在籠中上下跳躍,不停地大聲鳴叫。聽到叫聲的人以為它被貓抓傷,趕緊起來探視。盜賊受驚逃走,將袋子遺落,家裡的東西才沒有被盜走。

詩曰:

盡室甜眠盜穴垣,夜深柝靜掩重門。

籠中未敢輕饒舌,飲啄多年被主恩。

 

鸛吞蛇(《聖師錄》)

在一戶人家的園亭中有一棵古樹,有喜鵲在上面築巢,馬上就要孵出雛鳥。一天,兩隻喜鵲在屋子上來回飛翔,不停地悲鳴。不一會兒,又有幾隻喜鵲彼此相互鳴叫,漸漸向這邊飛來,頭朝著鵲巢探視。隨後這幾隻喜鵲對著嘴鳴叫,好像在互相商量,便一起飛去。很快有一隻鸛從空中飛來,「閣閣」地叫著,喜鵲跟在後面。這群喜鵲對著它鳴叫,好似在訴說什麼。鸛又發出聲音,似乎答應了它們的請求,朝樹上看了一眼就直飛上去,從鵲巢裡銜出一條紅蛇,把它吞吃掉。這群喜鵲歡叫飛舞,好像是在相互慶祝並感謝鸛來相助,原來是喜鵲前去請鸛來殺蛇相救。

詩曰:

何處飛來閣閣聲,口吞赤虺鵲心平。

莫非迎到虯髯客,怒掃腥煙一劍橫。

 

龜濟將軍(《搜神記》)

東晉時的將軍毛寶,有一次在江上乘船時,見漁夫釣到一隻白龜,就將它買下放回水中。後來他在邾城戰敗投江,身下有東西馱著,一直把他送到對岸。仔細一看,原來正是當年所放的那只白龜,龜甲長四尺多。白龜回到江心,還回頭望著毛寶。

李斯義點評說:人若平時常存護生之心,雖然遇到災禍也會化險為夷,其間機緣巧合,好像是有神明在相助。

詩曰:

鼓鼙聲死哭貔貅,龜載將軍達岸頭。

反顧江心陰霧起,長天無際暮濤愁。

 

巨魚救商(《懸榻編》)

有個徽商帶著錢財從淮水返家,誤上了盜賊的船。路上碰到有漁夫捕到一條大魚,商人花錢買下將它放生。這天夜裡,強盜將商人綁上,準備投進水中。正巧一里多外有巡邏士兵的船停泊在那裡,那條大魚奮力躍入船上,船身震盪把士兵們驚醒。士兵們看到船裡有一條大魚,十分高興,就到商人所乘的船上取火,因此抓獲了這夥強盜,解救了商人,而那條大魚卻傷重死去。商人心裡非常哀痛,將它收殮起來,按照人的禮遇加以安葬。

徐仲光讚道:楚國郢都被吳軍攻破,申包胥入秦哀哭七日請求救兵。為報燕太子丹之仇,荊軻攜匕首刺殺秦王。前面的道路充滿艱險,壯士卻早已視死如歸。幸已脫網生還,豈難掉尾而去?即使身為低微的魚類,負恩不報依舊會深感羞愧。

詩曰:

好生一念動江神,少緩須臾浪裡身。

誰遣邏舟飛到此,是魚智士亦仁人。

 

鱔救火傷(《異談可信錄》)

高懷中在揚州小東門賣鱔面,每天都要殺掉數十條鱔魚。一個婢女心懷憐憫,每天夜裡將缸中的鱔魚悄悄從後窗拋入河中,一連幾年都是如此。一天店裡失火,這個婢女踉蹌逃出,被火燒傷,由於睏倦就躺臥在河邊,夜深時睡去。等醒來後,疼痛已經頓然減輕,火傷都好了。仔細一看,有河中淤泥堆在燒傷處,而鱔魚在地上爬過的痕跡非常清晰,才明白是以前放生的鱔魚前來救治自己。高懷中因為這件事而深受感動,於是便停業不再賣鱔面。等拆灶時,裡面的洞穴中還藏著好幾石活鱔,把它們取出都放進了河裡。(醫書上說,河底泥可用於塗在燙傷和燒傷的傷口處。)

[附錄] 《聖師錄》記載:宋朝的時候,傅慶中家中捕得一隻大鱉,家裡的婢女不忍殺死它,就在水溝裡把它放走了。一年後這個婢女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夜裡有一隻大鱉背著泥爬上她的胸前冷敷,居然痊癒了。另外,黃德環家中煮鱉時,將箬笠蓋在鍋上,揭開的時候發現這只鱉向上把著箬笠,背部都被蒸爛了,但頭和四肢還能伸縮。家人可憐它,悄悄把它放入河溝裡。後來這位家人患了熱病,生命垂危,夜裡有個東西徐徐爬到他的身上,頓時覺得十分涼爽。等天亮時看見自己胸口上都塗了淤泥,那只鱉在地上一邊爬一邊回頭看他,漸漸離去,他的病當天就好了。

鶴子點評說:店舖之所以被火焚燒,都是由於殺鱔的毒心將自家燒燬。婢女之所以能活命,都是由於救鱔的慈心將自己救活。

詩曰:

德怨分明報不空,青衣亦復抱慈衷。

痛心殺業何時了,酣夢沉沉火宅中。

 

仁蜂(《廣虞初新誌》)

太倉人張用良,平時最討厭蜂蟄人,見到了就要撲殺。一天,他看到一隻飛蟲誤撞在蜘蛛網上,蜘蛛把它纏住,情況十分危急。忽然飛來一隻蜂要蟄蜘蛛,蜘蛛避開後,這只蜂又幾次銜水沾濕飛蟲,過了好一陣飛蟲才得以脫身。他因為感念這只蜂的仁義,從此再也不殺它們了。

張山來點評說:佛家所說的「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果然如此。

鶴子點評說:放出密網中的鳥雀,救活即將渴死的魚兒,一切拔困扶危、仁民愛物的善行,都是由這一點慈祥的心念擴充而來。

詩曰:

蟲裹蛛絲望救窮,遊蜂乍見切慈衷。

有生牽掛悲塵世,更待何人脫網中。

 

蟻嚙械(《警心錄》)

浙江富陽縣有一個人叫董昭之,一次乘船過錢塘江,到了江的中央,看見一隻大螞蟻爬在一根短蘆葦杆上,急切不安地來回走動。董昭之說:「它這是怕死啊!」 就伸手從水裡拿起這根蘆葦,打算把螞蟻放在船上。船裡的人罵道:「這種蜇人的毒蟲,我非把它踩死不可!」董昭之心裡還是很可憐它,就找了根繩子把蘆葦繫在船上,等船到了岸邊,螞蟻得以爬上岸。晚上他夢見一個穿著黑衣的人,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前來感謝,說道:「我是蟻中之王,今天不慎墮入江中,多謝您的搭救。今後若有急難,就請告訴我。」

十幾年之後,當地遭到盜匪搶劫,董昭之被無端指控為主謀,關押在餘杭的監獄裡。這時他忽然想起蟻王的夢,正在考慮的時候,有兩三隻螞蟻爬了過來,董昭之就把它們放在掌中,說了自己的情況。晚上果然又夢見黑衣人說:「你要趕緊逃到餘杭的山中,用不了多久就會遇到天下大赦。」醒了以後,螞蟻已經把他身上的刑具咬斷,因此得以逃脫。過江進入餘杭的山中,不久遇到大赦而得以倖免。

鶴子點評說:憐惜螞蟻的人得到這樣的善報,那麼殺害螞蟻的人又將怎樣呢?一念慈忍,禍福攸分,天理就是如此。

詩曰:

渡江飄葦意含淒,莫報洪恩與海齊。

休訝元駒能斷械,試看一穴潰金堤。

十一、報恩酬德

別人的恩德一定要報答,動物中也是如此。行善豈是為了得到酬謝,原本只是天性的流露。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如何對待你。就像拉弓發射,箭就應聲而出。

鹿報恩一(《警心錄》)

楚元王出外狩獵時,鹿群紛紛逃往山後,他帶兵在後面追趕。見鹿群全都逃入山谷,便派兵四處堵住路口,準備第二天一早全部獵殺。天亮時,兵卒將鹿群團團圍住,這時一頭體型高大的鹿突然衝出重圍,來到楚元王面前,跪下請求說:「我是群鹿的首領,被大王所追,已經無路可逃。然而古代的禮儀規定,狩獵時不能將獸群殺盡,以示仁德惠及群獸。我願意每天送一頭鹿,使大王的庖廚不缺鹿肉,我們鹿群也能得以繁衍,可以嗎?」楚元王扔掉弓箭說:「你是一個真正的鹿王,懂得愛護你的鹿群。」於是下令:「殺鹿者與殺人同罪。」後來吳國進犯楚國,上萬頭鹿乘著沒有月亮的黑夜衝向吳軍的營地,好像萬馬奔騰。吳軍受到驚嚇,就立即撤走了。楚王為此建了一個「鹿王廟」。

李斯義點評說:鹿王的話語哀傷而婉轉,可以打動楚王。立下的功勞奮勇而神奇,可以酬報恩德。不過君子應以愛物為心,立廟往往導致殺生祭祀,所以建「鹿王廟」並不恰當。

詩曰:

萬鹿飛馳萬馬聲,昏黃蹴踏破吳營。

獵場兵合無噍類,想到王恩淚雨傾。

 

鹿報恩二(《南史》)

南北朝時期的吳興人孫法宗,心地慈善,每當遇到獐鹿落入羅網,他總是想辦法放掉,用自己的錢物給狩獵者作為補償。後來他患了頭瘡,夜裡有一位女子前來對他說:「我是上天派來的使者,特向您的善行表示感謝。您這點小病不用擔心,用牛糞煮後敷在上面,馬上就會好。」說完就不見了。照著所說的一試,果然就好了。

詩曰:

麇至羅中向客哀,誰憐梃走角雙摧。

頭風不待陳琳檄,冉冉花前鹿女來。

 

華容象(《聖師錄》)

唐朝上元年間,華容縣有一頭大象,來到一戶農家的院子裡臥下。它的腳掌紮進了木刺,這家人幫它取了出來。大象伏下身子讓人騎著,進到深山裡,用鼻子刨開土,取出數十根象牙來報答他們。

詩曰:

芒刺微傷亦累深,多勞妙手喜回春。

也同一飯千金報,滿目悠悠負德人。

 

虎助祭(《安城記》)

都區寶是後漢人,父親去世後,他住在墓旁的小屋裡守喪。附近的人們追殺老虎,老虎逃進他的小屋,他用蓑衣蓋住老虎,把它隱藏起來。人們順著老虎的蹤跡進來詢問,都區寶說:「難道還有人會可憐老虎並把它藏起來嗎?」後來老虎給他送來禽獸,作為上供的祭品。都區寶的孝心和仁慈都到了極處,所以能感通神明,他也從此為眾人所知。

詩曰:

不腆微誠當野蔬,離離白草谷風徐。

虎心善等人心善,隨拜斜暉孝子廬。

 

虎送新婦(《紀聞》)

勤自勵年輕時以勇猛聞名,有一次路過一座山,聽到有老虎的咆哮聲,他四處尋覓,見一隻老虎墮在陷阱裡。勤自勵看它可憐,就把它救了出來。後來他加入了軍隊,五年都沒有回來,傳聞他已經死了,他的未婚妻的父親就將女兒又許配給了別人。迎娶的那天傍晚,迎親隊伍途經一座山,忽然暴風四起,竄出一隻老虎,把迎親的人都嚇跑了,老虎銜著新娘而去。沒過三天,勤自勵因為軍功被授予官職,回家探親,路過此山時,看見老虎馱著一位女子,跑到他的面前,把女子放下就走了。勤自勵仔細詢問,才知道是自己所聘的未婚妻,原來那隻老虎是前來報恩。他們兩人彼此對視,都感到十分驚異,回家後就成了親。

詩曰:

五載從軍返故都,山前放虎記哀呼。

報恩雄快多情甚,憐汝羅敷自有夫。

 

病馬報恩(《亦復如是》)

元生公是我的曾祖父。我小的時候聽我父親說,曾祖父有次見到一位西部的客商用騾馬馱運皮貨,其中有一匹馬的脊背都破爛了,血肉淋漓,臥在地上起不來。客商用鞭子抽打它數百下,它在地上翻來翻去,最後還是站不起來。

曾祖父心中不忍,說道:「這匹馬看來已不能再馱運東西了,何苦還要打它呢?」客商說:「不這樣,難道把它扔在這兒?」曾祖父說:「為什麼不把它賣了?」 客商答道:「它病成這個樣子,誰肯要呢?」曾祖父問道:「你想賣多少錢?」客商說:「這匹馬是用三十兩銀子買的,現在能有一半就行。」曾祖父把錢如數給了他,客商另外僱馬馱著貨離去。當時旁觀的人都笑話曾祖父太傻,還說這匹馬肯定站不起來了。曾祖父試著牽它,馬勉強支撐著站了起來,於是把它牽回家,調養了一個多月。它的傷口痊癒後,體格肥健,性情馴服,從不受驚失態,讓曾祖父十分滿意。

一天,曾祖父騎馬到親友家赴宴回來,因為飲酒過量,沒走幾里就在馬背上睡著了。途經山腳,旁邊就是深澗,路上崎嶇難行。馬到這裡不再往前,而曾祖父卻沉睡如故。馬大聲嘶叫,他還是不醒。眼看太陽已經下山,馬便不停地大聲嘶鳴。村裡的人聽見馬的叫聲有些異常,走過來一看,原來是曾祖父睡著了,急忙把他喚醒。曾祖父驚訝地說:「馬如果冒險往前走,一定會有不測之禍。這匹馬果然沒有辜負我啊!」後來馬死了,曾祖父流著眼淚將它埋葬。

詩曰:

伏櫪誰憐縷喘存,俯鞍沉醉怯黃昏。

青山埋骨頻揮淚,何日駑駘再報恩。

 

鄔氏犬(《陳忠裕集》)

我小的時候有個叫尤愚的僕人對我說,以前他跟著我曾在刑部任職的祖父,住在莘村別墅。相鄰有一戶姓鄔的人家養的狗很兇猛,早晚都在各家門前搖尾,大家都喝斥它,只有我的祖父經常讓尤愚用剩飯餵它。春天的時候,祖父帶著尤愚一人到農家飲酒,喝醉後從田間的小路上返回,四週菽麥茂盛,一眼望不到邊際。忽然草叢中發出嗤嗤的聲音,從裡面跑出來一條瘋狗,迎著人突然衝了上來,相距只有五步。傳聞人被瘋狗咬傷就會死去,兩人驚慌失措,一邊跑一邊回頭。忽然看見那戶姓鄔的人家養的狗,從旁邊的小路橫著衝了過來,截住這條瘋狗,彼此狺狺吼叫著咬在一起,兩人這才得以脫身。第二天再到那裡去看,兩條狗都死了。那條瘋狗是被這條勇猛的狗所制服,它自己卻被瘋狗的毒所害。祖父就讓尤愚把它埋葬在竹林裡。

作者陳臥子說:這條狗的忠勇多麼令人感慨!春秋時的晉國曾有一位桑樹下的餓夫,因為一頓飯的恩惠,後來在急難中挺身救出了趙盾。如果不是這種知恩報德的人,即使每年都給他優厚的俸祿,天天都享用豐美的飲食,又有什麼用呢?

詩曰:

區區一飯已淪肌,瘈狗摧鋒竟脫危。

食客三千俱碌碌,毛生去後報恩誰!

 

蕪湖犬(《聊齋誌異》)

周村有個商人,在蕪湖經商,賺了很多錢,租船準備回家。他看見堤岸上有屠夫捆住了一條狗,就用兩倍的價錢買了下來,豢養在船上。這條船的船夫是多年的盜匪,見商人的行囊豐厚,就把船划到隱蔽無人的地方,拿起刀要殺商人。商人哀求他留個全尸,盜匪就用氈子把他裹上扔到江中。這條狗見了,也哀叫著跳到水裡,口裡銜著裹著商人的氈子,在水中與商人共沉浮,漂流了不知有多遠,直到遇上淺灘才停下來。狗從水裡游出來,到有人的地方狺狺地哀吠。有人感到有些異樣,就跟了過去,看見氈子裹著一個人浸在水中,從水裡拉出來,剪斷繩子,裡面的商人還沒有死,把他的遭遇說了一遍。

這位商人另找船夫載他返回蕪湖,打算在那裡等著盜匪的船回去。上船後商人發現那條狗不見了,心中覺得很難過。回到蕪湖碼頭三、四天,商船林立,沒有發現盜匪的船。恰好在這裡遇到同鄉的商人,就決定和他一起結伴回家。上船後忽然看見那條狗跑來,對著他吠叫,剛要招呼它,它卻轉身就走。商人下船追趕,見它奔上一條船,咬住一個人的大腿,怎麼打也不鬆口。商人上船去呵斥它,發現被咬的那個人正是先前的盜匪。他的衣服和船都換了,所以一直沒有找到。把他綁上在船上搜查,被搶走的錢還在。

令人感嘆的是,僅僅是一條狗,卻能夠如此知恩報恩。世間那些沒有心肝的人,應該在這條狗面前感到羞愧!

詩曰:

倍值售身荷主慈,囊空主在喜兼悲。

蕪湖關外千艘泊,愁絕茫茫覓賊時。

 

龕中犬(《聖師錄》)

扶風縣的西面有一座太和寺,坐落在山的高岡之上。下面有一座佛龕,就像廳堂一樣寬敞,裡面住著窮人趙叟。他沒有妻子兒女,腳有毛病,背也駝著,常拄著枴杖在村落中乞討。人們可憐他又老又病,窮困無依,都願意把食物給他。他每次得到食物,經常先招呼群狗來吃。一年後,趙叟受了風寒,臥在龕中。當時下著大雪,他沒有衣服穿,裸露著身體趴在地上,一邊戰抖一邊呻吟著。群狗聚集到他身前,搖著尾巴吠叫,然後圍著他的臥席,競相用身體為他遮擋風雪,他的寒冷才有所緩解。十多天後,趙叟終於因為寒冷而死在龕中,這群狗一起哀鳴,晝夜不停。

詩曰:

垂憐群犬日摩挲,老病交侵喚奈何。

繞榻溫存號且泣,飽颺饑附勝鷹多。

 

閽者犬(《宣室誌》)

司空郭釗,在太和年間,從梓潼調任西涼府太守。當時官署有一位守門人,謹慎老實,郭釗很喜歡他,經常委派他去辦事。一天,派他去購買帶有繡花圖案的絲綢一百多段,價錢是平時的兩倍。郭釗認為他欺詐錢財,把他關進了監獄,審訊定罪後,下令在庭院中鞭打他。忽然有十幾條狗,爭相用身體護著他的後背,行刑的吏卒無法制止。郭釗大感驚異,向他訊問原由。守門人說:「我平時愛誦《金剛經》,從小就常用食物餵狗,別的就不知道了。」郭釗感嘆說:「這些狗尚能感念他的恩惠,我又怎麼能不施恩呢?」於是下令放了守門人。

詩曰:

犬聲喧雜杖聲中,驟免公庭背血紅。

分痛情甘身不顧,一時感動郭司空。

 

母犬投兔(《後周書》)

張元,稟性仁孝。有條小狗被人遺棄,張元見到就收留了它,把它帶回家餵養。他的叔父生氣地說:「你收留這麼個東西幹什麼!」他回答說:「凡是有生命的物類,無不愛惜自己的性命,所以就收養了它。」過了沒多久,這條小狗的母親銜來一隻死兔,放在張元的面前然後離去。

詩曰:

道旁聞吠費沉吟,母犬酬恩感戴深。

見善若無真膽識,多緣片語易初心。

 

獺賄(《異談可信錄》)

涼州地區多產旱獺。在吐魯番,人們把它腌製後出售,每頭一百錢,味道就像南方的果子狸,但比它還要肥大。有一位武生名叫折蘭,膚施人,長著卷曲的連鬢鬍鬚,身材高大,飯量能頂好幾個人,尤其喜歡吃旱獺。雍正年間,他隨軍隊出塞,經過山丹道上,看見有旱獺數十頭,都像人一樣立著,拉著手臂奔跑。折蘭下馬追趕,旱獺轉過身來,向折蘭跪下,一起發出叫聲,清晰可辨,同聲說:「饒命!饒命!」折蘭與同行的四個人都聽見了,大為驚異,於是便放了它們。當天夜裡他們在野外露宿,聽見帳蓬外有簌簌的聲音,出來查看,只見一群旱獺用草葉裹著沙棗,各自挾著放在門外的障礙一旁然後離去。把這些沙棗收回來,共有二斗多。折蘭因此發誓再也不吃旱獺。後來遇到有人勸他,折蘭說:「我曾經接受過旱獺的賄賂,怎麼還能再吃它們的同類呢?」

詩曰:

裹棗贖身類巧狙,老饕大嚼且躊躇。

可憐物命貪生共,夜夜溪喧喜趁魚。

 

鼠薦卷(《聞奇錄》)

有一個名叫李昭嘏的書生,參加秋天舉行的鄉試。主考官在午睡時忽然醒來,見枕前有一份試卷,閱後覺得很一般,也沒怎麼在意,就讓辦事人員放在架上。剛準備繼續午睡,往側面悄悄看去,見一隻碩大的老鼠銜著那份試卷,又送到枕前。這樣拿走放回好幾次,只好勉強把他錄取了。李昭嘏中榜後,前來拜見主考官,主考官問起其中的緣故。李昭嘏說:「我的祖先有什麼陰德,我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家裡三代都沒有養貓。」主考官說:「這是老鼠前來報恩。」李昭嘏在第二年春天舉行的會試、殿試中又接連告捷,考中了進士。

[附錄] 《宣室誌》記載:唐朝寶應年間,有一個姓李的人,忘了他的名字,家住在洛陽,他的祖輩幾代戒殺,家裡沒養過貓。到了他孫子這一輩,仍能繼承先人的善德。一天,他們家召集親友,在廳堂裡聚餐,坐好後,忽然門外有幾百隻老鼠像人一樣站立,兩隻前腳互相拍擊,好像非常高興的樣子。家僮感到驚異就前來稟告,大家都跑出去圍觀。這時廳堂忽然坍塌,這家人十分幸運,竟沒有一個人受傷,很快老鼠也都散去。我知道這件事後,不禁為世人的忘恩負義感到悲哀!老鼠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尚且能知恩報恩,何況是人呢?因此施恩的人應使恩德更加深廣,報恩的人也應全力予以回報。

詩曰:

家家貓喜食魚肥,世庇茅廬報棘闈。

不俟簾官三度薦,點頭卷已拔朱衣。

 

鼠捧珠(《異苑》)

南北朝劉宋景平年間,東陽發了大水。永康的蔡喜夫,避難住到南壟的高地上。夜間有一隻大老鼠浮水而來,趴在蔡喜夫僕人的床角,僕人出於憐憫並沒有趕走它,還常用飯餵它。水勢退後,蔡喜夫返回故居。老鼠用前足捧著一個青色的布袋,裡面有一顆直徑一寸左右的寶珠,放在僕人的床前,發出啾啾的聲音,好像要對他說什麼。

詩曰:

陽侯驅迫共高原,患難相憐豈市恩。

自愧青囊珠徑寸,千金一飯有王孫。

 

鶴銜珠一(《感應篇注》)

噲參,對母親非常孝順。有一隻鶴被箭射中,無奈之中便來投靠他。噲參將它收養,並為它療傷,等傷口癒合後,把它放走。後來鶴在夜裡來到噲參的家門,噲參拿著燭燈一看,見雌雄兩隻鶴各銜著一顆明珠,放在地上離去。噲參用它們換來數萬緡錢,因此致富,得以更好地孝養自己的母親。

詩曰:

銜珠孝子舊衡廬,蒙憫傷弓負痛初。

海碧天青無限意,春暉長願奉潘輿。

 

鶴銜珠二(《張氏家傳》)

張禧,任敦煌縣令的時候,有一隻鶴中箭後落到庭院裡。張禧用甘草湯給它清洗傷口,敷上藥,留養了十多天才飛走。過了一個多月,這只鶴銜來兩顆赤珠,放到他面前。

按:《搜神記》記載:隋侯在路邊看見一條大蛇受了傷,用藥為它塗抹傷口。後來這條蛇從江中銜來寶珠報答他,寶珠一寸大小,純白色,發出的光可以照亮整個房間,世稱「隋珠」。這是蛇銜珠報恩。

《三輔決錄》記載:昆明池中有神泉,漢武帝夜裡夢見一條魚,請求去掉它嘴上的釣鉤。第二天,漢武帝來到池上,見一條大魚銜著釣線,游到他的面前,於是下令把它的釣鉤去掉。三天後,在昆明池側得到一對明珠。這是魚銜珠報恩。

詩曰:

驚弦鶴墮憫嘵嘵,靈藥回生手自調。

不待三年拜君賜,銜珠充佩傍王喬。

 

夢雉拜(《北史》)

北魏的裴安祖,時值盛夏悶熱,在樹下乘涼。有老鷹追逐一隻野雞,野雞慌忙躲閃,撞到樹上暈死過去。裴安祖可憐它,就把它放在陰涼的地方一直守護著,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很高興地把它放了。夜裡夢見一位穿著彩繡絲綢衣服的男子向他禮拜,說道:「十分感激您救了我,特來表示感謝。」

詩曰:

驟逐鷹鸇墮殺風,幸留殘喘返幽叢。

感君無量纏綿意,都在深深再拜中。

 

雀啣環(《警心錄》)

漢代弘農人楊寶,九歲時在華陰的山北看見一隻黃雀,被梟鳥抓傷後墜落在地,受到螻蟻的圍困。楊寶非常可憐它,就把它帶回家放在屋樑上,又擔心被蛇吃掉,就移到巾箱中,每天采黃花餵它。黃雀的羽毛長好後,早晨飛出去,傍晚再飛回來。忽然有一天和一群黃雀一起飛來,繞著楊寶一邊飛一邊哀鳴,幾天後離去。一天晚上,楊寶夢見一位黃衣童子向他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去蓬萊時經過此地,被梟鳥抓傷。感謝您搭救了我,多日來悉心照料。現在我被派往南海送信,不能再朝夕與您相伴。」流著眼淚向他辭別,並贈給他四枚白玉環,說道:「您的子孫品行高潔,位列三公,就像這些白玉環一樣。」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尊崇他的德行,封為「靖節先生」。他的兒子楊震,楊震的兒子楊秉,楊秉的兒子楊賜,楊賜的兒子楊彪,四世都位登三公,果然與白玉環的數目相符。

李斯義點評說:無論人還是動物,當他們處於危急之中,都應當出手救援。靖節先生積德很厚,他的兒子楊震(字伯起)拒收他人私下贈送錢財時所說的「畏四知」,孫子楊秉(字叔節)所說自己不受酒、色、財誘惑的「三不惑」,其兒孫的品格愈加高潔芬芳。黃雀銜玉環相贈,正是他們祖孫美德相承的徵兆。

鶴子點評說:黃雀啣環報德,其中隱含著「天道好還」的深意。

詩曰:

瑤池奉使到蓬山,小劫紅塵喜再還。

童子何知知惻隱,幾曾奢望報啣環。

 

雀獲盜(《警心錄》)

宋朝井陘縣負責治安的縣尉名叫何經,廣昌人,性情仁慈。每次外出時,只要見到有人捕捉鳥雀,就毀掉捕鳥的器具。見到活的鳥雀,總要買下放生,戒令捕鳥人改換別的行業。三年任期將滿時,境內發生了鄉民被盜匪劫殺的事件,上官要求盡快將罪犯捉拿歸案,催辦得很急,他卻一直找不到盜匪的線索。正在這時,忽然一群鳥雀有好幾百隻,迎著他的馬頭飛來,何經感到很奇怪,隨後便見這群鳥落在百步外的茅舍上。何經率領士兵進去搜查,看見有七個人喝醉了躺在裡面還沒醒來,搶劫的贓物就在一旁。將他們抓起來審訊,正是要捉拿的那夥盜匪,於是將他們押解到郡裡,依法判處死刑。何經任期滿後,被提升為東陽縣的縣令。

[附錄] 餘晦齋說:明道先生(宋代理學家程顥)曾經擔任過上元縣主簿,他曾經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能盡心愛護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一定會對人有所利益。我剛到縣城上任時,看見有人拿著竹竿,在路邊黏捕回巢過夜的鳥,就把竹竿拿來折斷,教他以後不要再這麼做。等到任期已滿,乘船離開,停靠在郊外。聽到幾個人在一起說:‘自從主簿折斷黏竿以後,鄉民子弟都不敢再畜養禽鳥。’」由程子的話可以推知,人如果能常懷慈愛惻隱之心,視人和動物為一體,那麼扶人未必用手,幫人未必用口,凡天地間一切能夠萌發、能夠呼吸的生命,都使它們得以自然生長,不致夭折凋零,使萬物不斷繁衍生息。在自己的心裡,才是真正的儒者氣象。

李斯義點評說:人如果真能積累善行,遇上無法解決的困境,一定會有奇緣巧合。何經被提升為縣令,當然是他心地仁慈的善報,但如果不是抓獲盜匪使自己免於處罰,又怎能得到提拔呢?

詩曰:

何來群雀馬前迎,獲盜謳歌四境清。

又聽仁聲程主簿,滿腔慈愛豈邀名。

 

黿報恩一(《警心錄》)

唐朝江西觀察使韋丹,在他年近四十的時候,參加「五經科」考試沒有考中。一次他騎著跛足的驢子來到洛陽橋,看見漁夫捕到一隻黿,長幾尺,放在橋上,只剩下微弱的喘息。韋丹覺得它非常可憐,問漁夫賣多少錢,回答說要二千文。當時正值隆冬,他看自己的衣襖不能典當,就用所乘的驢換下這只黿,把它放回水中,自己徒步而去。

當時有一位胡盧先生,占算事情非常靈驗,韋丹就找他給自己算命。胡盧先生高興地說:「我的朋友元長史,談起您來讚不絕口,很想認識您。您可以和我一起去見他,您的福壽,到了那兒自然就會知道了。」兩人結伴來到通利坊,見有一扇小門,上去敲了敲,看門人把他們請了進去,裡面的大門非常壯觀華麗。不一會兒,走出一個高大魁梧的老人,眉毛、鬍鬚都已發白,自稱元浚之,見面就先向韋丹禮拜。韋丹吃了一驚,趕緊回拜說:「我是一個貧賤的晚輩,想不到老人家卻對我這麼客氣,我實在是有所不明。」老人說:「在我快死的時候,承蒙您的搭救才活了下來,怎能不報答您呢?」款留了他們一整天。到了傍晚,韋丹向老人告辭。老人從衣袖中取出一份案卷,說道:「聽說您來問卜,我就在天上的仙官那裡抄錄了您一生的官祿情況,作為對您的回報。」又對胡盧先生說:「請借五十緡錢給韋丹君,讓他再買一匹馬,以便早日動身西行前往長安趕考,以滿我的心願。」韋丹向他再次拜謝而去。

第二天,胡盧先生如約而來。查閱那份案卷,上面詳細記明瞭韋丹將在明年五月份的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又在某一年被委任為尉官,然後有十七次陞遷,每次都有詳細的年月日和時辰。最後在某一年升任江西觀察使,至御史大夫為止。再過三年,當廳前皂莢樹開花時,壽數將盡,就應該返鄉北歸了。後來韋丹的歷次任職情況,果然如案卷中記載的那樣。元和八年,韋丹在洪州任職,廳前的皂莢樹開花,於是他便辭去官職,在返鄉的途中去世。他的兒子韋宙,官至尚書僕射,同平章事。另一個兒子韋岫,官至福建觀察使。

詩曰:

謁祠我幸識公孫,軼事曾聞德報黿。

長史蠡湖勞入夢,西江雁戶共沾恩。

 

黿報恩二(《警心錄》)

江西軍吏宋某,曾經到星渚採購木材,見漁夫捕得一隻大黿,就用一千文錢買下,放回到江中。幾年後,他所乘坐的船停泊在龍沙,忽然有一個老僕人找到他說: 「元長史請您前去相見。」宋某感到很茫然。到了那裡之後,看見一位長官出來迎接,就座之後問道:「您還認識我嗎?」宋某想了想,確實未曾謀面。又問道: 「您還記得星子江中放黿的事嗎?先前我因為有罪,天帝將我貶為水族。若不是您的恩惠,早已死去了。我現在當了九江的官長,請您來相見,是有一件事想要報答您。您有個兒子,命中應當淹死,現在有一人與他的姓名相同,也該淹死,所以我就用他來代替您的兒子,請你們趕快登岸。」宋某拜謝而出。幾天後那條船果然遇到風濤,宋某的兒子得以倖免。

詩曰:

豫且脫網拜嘉多,欣晤龍沙掛席過。

救物哪知還救子,免教老淚灑西河。

 

龍宮方(《警心錄》)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隱居太白山,煉氣養神,精心研究醫藥,以濟人利物為心。一次在外出時,見牧童把一條小蛇打得流出了血,他就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小蛇贖出,用藥給它包紮好,放回草澤中。一個多月後,路上遇到一位白衣少年,邀請孫思邈來到一座宮殿。有位戴帢帽、穿絳衣的人出來,高興地上前迎接他說:「前些天小兒獨自出門,被人打傷,承蒙您將它贖救。」又有一位王妃帶著穿青衣的小兒,再三拜謝救命之恩。主人慇勤設筵,留孫思邈住了三天,臨行時拿來輕綃、金珠贈送給他,他辭謝不肯接受。主人又拿出三十種藥方,說:「這個可以幫助您濟世救人。」派僕人備馬護送他。孫思邈回來後,這些藥方每次試用都很見效,於是編入《千金方》中傳世。到了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孫思邈清晨起來,沐浴更衣,然後就尸解成仙了。

李斯義點評說:志在救濟眾生,正是學道的根基。謝絕金珠而接受藥方,與世人相比真有天淵之別!

詩曰:

大德淪肌浹髓深,龍宮秘授勝千金。

利人濟物渾忘報,但盡區區一寸心。

 

龜引路(《廣異記》)

唐朝劉彥回的父親,曾任湖州刺史。有一位下屬在銀坑逮到一隻龜,長一尺,把它獻給了刺史。官吏們都祝賀說:「得到這只龜的人,壽命能活到一千歲。」他的父親辭謝,說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於是騎馬把這只龜送回銀坑。十幾年後,他的父親去世了。劉彥回被委任為房州司士,帶著家屬前去就任。路上遇到山洪氾濫,平地全部被淹沒了,一家人都惶恐不安,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這時來了一隻大龜為他們引路。劉彥迴和家人商量說:「龜是有靈性的動物,現在來給我們引路,一定有原因。」於是全家三十餘口,都跟在龜的後面,所過之處都是水淺的地方。走了十多里,終於到達平地,全家人都很驚喜。這天晚上,劉彥回夢到這只龜對他說道:「以前在銀坑時,承蒙您的父親相救,因此前來報恩。」

李斯義點評說:所謂壽命能活到一千歲,不過是獻龜者的諂媚之言。把大龜送還原處,便是懂得知足,為自己和後人種下了善根。其後全家三十餘口得脫水難,雖說是靈龜前來報恩,實際上還是刺史自己種下的福分。

詩曰:

爭介湖州刺史卮,愀然五馬送靈龜。

十年夢示銀坑事,恰遇郎君失路時。

 

龜授方(《警心錄》)

黃叔達是宋代人,同鄉好友捕到一隻龜,正準備剖開它的殼,黃叔達看它可憐,就買下放生了。後來他病勢危急,他的兒子前往京城探視,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說:「我姓歸,從前差點被殺,幸虧你的父親相救才倖免於難,這個大恩我還未報答。你父親所得的病,是因為吃魚過多,停積在胸部,應趕快用姜附湯來治療。」 說完就不見了。黃叔達服後果然病癒,這才明白兒子所遇到的老人,就是從前救的那只龜所化現。

李斯義點評說:兒子前往探望父親的疾病,心中是何等的急切。得到治病的良方,心中是何等的欣慰。因此放生便是救病的良方,做兒子的應當珍視,切莫遺忘。

詩曰:

老人道左致纏綿,好慰高堂病即痊。

憐物十分生意滿,危時物亦十分憐。

 

禹門鯉(《好生傳》)

莊麟是山西永寧州臨縣的村民,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成家。夏天他到河裡洗澡,看見一條大鯉魚被困在漁網中,重約一百多斤,張著身上的鰭,好像是在求救。莊麟看它可憐,就把它從網裡放了出來。鯉魚一邊向前游,一邊還回頭張望,然後躍入波濤之中不見了。

後來有一次莊麟在隴上打了個盹兒,夢見一位秀才前來,後面跟著許多騎馬的隨從,個個都俊逸瀟灑。這位秀才對莊麟作揖說道:「我特別感念你的恩德,已經向家父提出請求,要把我的妹妹嫁給你,請你不要推辭。」莊麟說:「我是山澤之中一個清貧的人,與你素不相識,哪裡會有什麼恩德?何況性情粗野也不般配,豈敢結為婚姻?」秀才說:「你還記得河上的鯉魚嗎?我是禹門龍王的第三個兒子,化身為魚出遊,被漁網所困。當時要不是你,就要在市場上被宰割了。我的妹妹賢淑謹慎,是一個稱心如意的配偶,您為何要拒絕呢?」莊麟聽到後,惴惴不安地說:「水府與人間道路有別,承蒙您的厚意,原來是想讓我現在就死,我實在無法接受。」秀才臉色很不高興,但還是從懷中取出一顆水晶送給莊麟,說道:「如果遇上大旱,您拿著它祈禱,馬上就會下雨。」

等莊麟醒來,發現這顆水晶就在自己手上。遇到旱災,每次用它祈禱都很有效,人們都稱他為「雨師莊老」。凡是州縣贈送給他表示謝意的財物,他都一概不要,遠近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順治初年,他七十多歲,臨終前三天,又夢見那位秀才說:「您的壽數將盡,水晶應歸還給我。」莊麟從懷裡取出水晶還給了他。秀才說:「您仁慈而正直,死後將受到當地人的祭祀。」他去世後,人們在河邊為他立了祠堂,堂裡的匾額上寫著「放鯉」,裡面塑了他的像,每次禱雨仍很靈驗。

詩曰:

無心放鯉締奇緣,不願龍宮坦腹眠。

羅拜祠前旗卷雨,靈風颯爽尚年年。

 

鯉報延齡(《渚宮故事》)

梁朝的劉之亨,在南郡做官。曾經夢見有兩個人姓李,到他的面前請求饒命,劉之亨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天亮之後,有人送給他兩條活鯉魚。劉之亨說:「看來這就是我做夢的原因。」於是把它們放了。當天晚上,又夢見那兩個人來謝恩說:「已經讓您的壽命延長了。」

華棲梧點評說:能給人託夢,還能使人延壽,這兩條鯉魚大概是龍的子孫吧?

詩曰:

刀砧折算怨何人,入夢分明信有神。

奚俟延年雙鯉告,生機活潑滿懷春。

 

放鯉增紀(《警心錄》)

有個人名叫屈師,在元村遇到兩條鯉魚,就買來放生。後來夢見龍把它請到水府,對他說:「您的壽命本來已盡,因為您救了這兩條魚,所以增壽一紀。」(一紀就是十二年。)

李斯義點評說:遇到紅鯉魚,並不知道它們是龍的化身。買來放生,也並不是為了求得福報。偶然的一次放生,便得到這樣的善報,即使不一定有這樣的酬報,也應當留心放生。

詩曰:

買鯉元村喜動天,慈悲無限寄長川。

放生都笑渾閑事,不易延生十二年。

 

鯉負舟(《異談可信錄》)

江南有個書生,夜裡夢見一個身披鎧甲的人跪著請求他說:「明晨我將有難,在您的朋友某某家,請您慈悲前去相救。」書生驚醒後,急忙起身到了朋友家,見一位僕人挎著竹籃進來,就問道:「裡面是什麼?」僕人說:「早上在集市上買的魚,準備早餐時吃。」上前一看,是一條活鯉魚,身上的鰭拍動著,不停發出聲音,目光閃爍,好像在求人憐憫。書生對朋友說明原因,把魚放入江中。一年後,書生乘船過揚子江時,忽然遇到狂飆,把船吹到山下,水中的礁石劃傷船底,馬上就要沉沒。眾人驚叫著,誰都沒有辦法,都以為活不成了。這時船卻隨著大風,鼓浪前進,好像有什麼東西在下面托著船行走。船裡雖然進滿了水,但卻行進得更快,竟然到達了對岸。回頭望去,只見一條巨大的鯉魚搖尾而逝。

鶴子點評說:這條魚不給他的朋友託夢,轉而請求書生前去相救,他的這位朋友肯定不是一個稟性特別慈善的人。然而聽到書生講述夢中的情況,就把鯉魚放生到江中,畢竟還是善根路上的人。

詩曰:

今朝江上魚援我,去歲江中我放魚。

百丈飛濤負舟起,回頭相視樂何如。

 

群魚解毒(《警心錄》)

李景文曾經將漁夫捕獲的魚買下,仍舊放回水中。他平時喜好服用丹藥以求長生,用火燒煉丹砂,吃了以後積熱成疾,背上長了毒瘡,用什麼藥也治不好。有一次在昏睡之中,好像有一群魚用嘴唇沾濕他身上的毒瘡,感覺清涼爽快,不久就痊癒了。

詩曰:

同在清涼世界行,臨淵底事殺心萌。

求仙不少丹砂誤,哪識長生即放生。

 

定風珠(《韻圃群芳》)

從前有一位在遠方做官的人,在官署中和妻子一起用餐時,看見窗前有一隻大蜘蛛,常爬下來就食,他的妻子就分一點食物給它。吃完後,蜘蛛仍沿著蛛絲爬上去,這樣有好幾年。到他離任的時候,蜘蛛將一顆寶珠放在桌上而去,以此酬謝他們的恩德。這個做官的人在返鄉時,遇到風濤大作,其他的船隻都沉沒了,只有這條船安然無恙。一個見多識廣的人說:「這條船上一定有寶物,我觀察上面的雲氣就可以知道。」這個做官的人從箱中找到寶珠,那個人說:「這是定風珠,可以避開水難。」

詩曰:

布帆無恙謝蜘蛛,飽德難忘每飯俱。

平地波濤何處度,人心各有定風珠。

 

蟻入闈(《警心錄》)

明朝的胡僖,字伯安,家住蘭溪,他做官當到按察使,一生救活了無數的龜、鱉、螺、蛤蜊等類的動物。他當初做書生的時候,進省城參加鄉試,住下後想找一個僻靜的地方搬過去,選中了潘氏園。進去打開房間一看,裡面到處都是螞蟻,有數十萬隻之多。書僮點火準備燒死它們,胡僖皺起眉頭說:「為了我能睡一個好覺,就要傷害數十萬條生命,實在於心不忍。」急忙返回原來的住處。進入考場之後,他感到文思枯竭,十分無奈。到了黃昏的時候,有很多螞蟻聚集在筆端,怎麼也趕不走。又過了一陣,文思忽如泉湧,七道考題很快答完,螞蟻這才不見了。考中之後拜見主考官,考官說他有神人相助。胡僖知道這是螞蟻報恩,從此好生戒殺更加盡力了。

李斯義點評說:學子平時在窗下譔文,總是文采飛揚。一旦進入考場,卻往往江郎才盡,這難道不是被上天奪去了聰明嗎?此時應當猛然醒悟。

詩曰:

宋郊救蟻又胡僖,萬命回生寸念慈。

下筆飆馳有神助,報恩多在入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