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佛雖然出現世間了,佛本身沒有去度化眾生,而是變化一個人去度眾生,「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釋迦牟尼佛也有這種事情。

佛在世的時候,頻婆娑羅王(摩揭陀國的國王)他和另一個國王做朋友,另一個國王叫做弗迦沙。這個人和頻婆娑羅王是好朋友,所以他有什麼好東西,他就送給頻婆娑羅王。

這個時候,他就用種種的珍寶製成一朵蓮花,然後把它包裝起來,就送給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得到這個寶蓮花,心裡也很歡喜;但是應該怎麼樣酬謝他呢?就是想不出來怎麼辦法才好。於是乎他就到釋迦牟尼佛那裡請問。

佛就說:「你給他寫《十二因緣經》,你再另外寫一封信,勸他讀《十二因緣經》,會得大利益。你用這個寶的花送給我,我用佛法的花、用法為花送給你。」佛這樣說,頻婆娑羅王就這樣做。

這弗迦沙王得到了,一看,他就讀《十二因緣經》,讀得很有味道,讀了又讀、讀了又讀,感覺到要修學聖道才對,做國王不是個好事情。他立刻地就把王位給他兒子做,他就自己把頭髮剃了、就著上袈裟,就到王舍城來,要來見佛。他來到王舍城的郊外,太陽要落了,他心裡想:「今天晚了,我明天去拜佛。」他就在一個瓦師(製陶器的地方)那裡住下來。

這件事,釋迦牟尼佛知道了。釋迦牟尼佛想:「哎呀!這個人很可憐,他明天來見佛。」他的意思,明天去乞食,中午乞食,吃完飯以後來見佛。佛心裡想:「他明天中午就死掉了,不能見佛了。」這怎麼辦呢?佛就變化一個人,變化一個比丘,也到這裡來見他,來見弗迦沙比丘。

到這兒來,這個陶師是主人,化比丘就和主人說:「我到你這兒來住一宿,好不好呢?」主人說,剛才有一個比丘來住,你們兩位在一個房住好了。」就到裡面去了。化比丘就對弗迦沙說:「你出家多久了?」「我就是頭幾天才出家。」「你拜誰為師呢?」「我還沒拜師父,我打算明天中午吃完飯,要去拜佛,以佛為師。」「你見過佛沒有?」「沒有見過。」

這時候,這化比丘就對他說:「人生是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說四念處的道理。「你作如是觀。」當然就是修奢摩他、毘缽舍那這樣修行。一修行,就得了三果!(得了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了三果的時候,佛就現出來本來面目,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這時候,他見佛了,他就拜佛。佛說:「明天你去乞食吃飯,你的怨家來了,你不要害怕。」說完這話就不見了,忽然間就不見佛了。他是得了三果的聖人,還有一點恐怖心。到阿羅漢就沒有恐怖心,可以說沒有恐怖心,但是也小小有一點,但是比三果聖人更輕微了。

第二天,這個三果聖人就到城裡面去乞食。乞完食的時候,走到城門這個地方,對面來一個牛,來一個母牛,一下子就把這弗迦沙比丘撞死了。佛這時候在竹園精舍就對大眾僧說:「現在去辦理這個比丘的後事。」

這件事,這也是可以說,「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用化比丘、用化人作佛事的還是很多,不只這一件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