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造作的,將來都要付出代價

人非聖賢,誰人無過呢?我們還沒有成聖成賢,那也就是說在我們沒有成佛之前,我們有身就有行為——行住坐臥,做事,這就難免做錯事。嚴重的錯事就是殺生、偷盜、邪淫,這是重的。那還有輕的,就不要說了。我們有嘴巴,除了吃飯,最多的就是用嘴巴來說話的。我們說的話,是不是都能夠如法呢?這就不可能了,可以說。所以我們有嘴巴就難免打妄語呀、欺騙人呀,有時候是故意的,有時候是不故意的。

為什麼妄語很容易打呢?在經典裡也說,因為無始劫來,我們虛妄的種子很多。有時候想的我不故意來說,結果不知不覺就打了妄語了。所以這個業習呀,這是很難一下子改變的。那罵人呢?你看人們現在這樣罵人,那樣罵人。嚴重的我們就說惡口,在經典裡不讓人們隨便地詛咒,發那些惡願,這些都是不可以的。

為什麼?就說有一顆心,這顆心就是我們的思想,不斷地會想。我們學了佛法以後就知道要想好的,要想善的。那我們是不是就因為想的都是善法,慢慢就會導致語言、行為也在往善上面來做?語言也慢慢變得愛語,行為離開那些惡法……

所以這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學了佛法不懂得來調整自己的思想,那也就是說,不懂得用佛法的智慧來克制自己的情緒,那你對自己一定是放任的:我想說我就說,我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我想做反正我就做,我也不考慮給別人帶來的損害。

學佛法為什麼先從戒開始呢?就是持戒,不打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也不說無意義的綺語;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那我們想想,如果一個人能夠遠離這些不好的行為、不好的語言,那不說他是聖人,那你想想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那我們就知道了,要和諧社會、和睦我們的家庭,實際大家要能夠恪守佛告訴我們的戒律。

在世間儒家也講「仁義禮智信」這些,實際都是告訴我們在做人的時候,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仁慈之心,講仁義道德等等。只不過是它沒有揭示就像《三昧水懺》裡面講的「因緣果報」的道理。就說我為什麼要做個好人,因為我不做好人,要幹了壞事,說了壞話,就會根據我們所做的,這就是我們常常說「造業」,來受報的。

怎麼樣造的業呢?就是我們的行為語言有造善業,也有造惡業。「業」就是一個造作的意思,是你造作的,將來你都要付出代價,你要去受這個果報的。

所以我們現在覺得自己很好,那也是你過去生中修來的;如果你覺得我現在很糟糕,那也是你過去造作來的。在這個世界上因果就是如是的,你自己做的,你自己必須要承受。所以在懺本後邊說了,想改變自己,那只有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