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四重二諦」

第一重:以「有」為俗諦,以「空」為真諦。

第二重:說空說有皆是俗諦,非空非有為第一義諦。

第三重:空有為二,非空非有為不二,二與不二皆是世俗諦,非二非不二才是第一義諦。

第四重:前三重二諦皆不離言說,故皆是教門,皆是世俗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名無相,才是第一真諦。

 

這四重二諦有兩種意義:一是前後淺深義,二者是前後無淺深義。

前後淺深義者,初重只破有不破無,故淺。第二重空有皆貶為世諦,非空非有才是第一義諦。第二重雖明不二中道,然對二明不二,猶是相待假,故第三重非二非不二方是真諦。第三重雖是二不二雙泯,然有言說。凡有言說皆是世諦,故有第四重,言忘慮絕,才是第一義諦。

前後無淺深義者,乍看起來,似乎前者為淺,後者為深,其實並不盡然。這四重二諦是為根機不同而設立的,若是上根人,聽到第一重,便能悟得無言之道,若是中下根人,聽到第三第四重也未必能悟道。故前者為上根人說,後者為鈍根人說。對下根若不重重破遣,難以悟無言之道,為此故立四重二諦。

又此四重二諦,若就教理分者,皆可說俗諦為教,真諦為理,輾轉適緣,靈活運用。

雖有四重二諦,但早期中觀宗多用初重,後來三論宗多用第二重,所以三論宗常說,若空若有皆是教門,非空非有是中道第一義諦,說二諦是教,就是根據第二重二諦說的。如他家說:《三論》《般若》是通教,只談二諦,不談中道,今明我第二重二諦,已說非空非有為中道,怎麼說不談?第三重中,若二諦若中道,空假中三諦皆是我家俗諦,非三非不三方是真諦。攝論師說:三性(三諦)是安立諦為俗,三無性非安立諦為真。今明,凡有言說皆是世俗,言忘慮絕方是真諦。

所以建立四重二諦者,因為眾生的根性不同,受悟有別,為適應根性的不同,故此建立四重二諦。

又為釋於經論,建立四重二諦。經論中或說有為世諦,空為第一義諦。如《大品·具足品》說:「菩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世諦第一義諦。」即是初重二諦意。

《大品·道樹品》說:「若有若無,世諦故說,非第一義。」即是第二重意。

《華嚴·性起品》云:「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大品·十善品》說:「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是第三重二諦意。

《華嚴·十住品》說:「諦了分別諸法時,無有自性假名說,悉欲分別世諦義,菩薩因此初發心。一切諸法言語斷,心行寂滅如虛空,悉欲分別真諦義,菩薩因此初發心。」即是第四重意。

因為經中明二諦不同,為欲解釋經令學者易懂故,所以建立四重二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