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的真相——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丙二、別明,分二:

一、輪迴真相;二、對治方法。

別明當中有兩段:第一個,先看清楚輪迴的真相;我們再來看看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丁一、輪迴真相

想要從輪迴裡面走出來,你一定要知道真相。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一個人要放下,一定要先看破!到底我們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聖人為什麼沒有生死輪迴?這個地方的問題到底關鍵在哪裡?我們必須要把它學習一下。

佛陀有關輪迴的說法是三世的:過去而引申現在,現在引申未來,這個三世有它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我們必須搞清楚。

我們看這個十二因緣。

第一個「無明」跟「行」,代表我們的過去。我們為什麼會投胎?我們受了兩種力量的牽引。我們來先看第一個力量——「無明」。

【無明為過去煩惱之總稱,體即是癡,迷闇為性。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故為生死之本。】

「無明」就是一種很堅固的煩惱妄想。它的引申來自於一種愚癡跟顛倒,因為我們沒有看清楚真相,產生錯誤的認知而產生堅固地執著。這種「無明」一旦活動起來,它跟業力的結合,就會創造我們流轉的力量,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

前面說過,我們一開始的心態是感受,然後想像。那麼一般的妄想也就是打妄想而已,但是這個妄想形成一種執著,形成一種自我性格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妄想就是一種「無明」了,因為它產生盲點,一種堅固地執著妄想。這是第一個叫做顛倒妄想。

我們看「行」業。

【行是造作義。即依過去之無明煩惱,發動身語意三業,而造成罪福,不動諸業,名之曰行。】

只有妄想是不能得果報的,只有業力也不能得果報。但是當妄想跟業力,就是我們過去所造的這種身口意的善業惡業,只要以有所得心所造的有漏業,就形成一種業力。當我們的前生臨終的時候,我們的某一個業力起現行了,再加上我們心中的顛倒妄想,那麼妄想跟業力的結合,就創造了我們的今生。

所以我們今生是怎麼來的有兩個原因: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而我們基本上並沒有做好事先的準備,所以讓妄想跟業力成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就投胎了,我們是這樣來的。

好,當我們來了以後呢,我們是怎麼回事?再往下看「識」。

【識為初入胎識。即由過去惑業動力,使感異熟報體之賴耶識,遇緣托胎,以完成現實之生命體。】

這個「識」,指的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離開的時候它最後走,投胎的時候它最初來,它是來到母親的胎識當中,由過去的妄想跟業力的推動,就產生一種阿賴耶識的報體,在父精母血的因緣的色法結合之下就來投胎了。當然現在美國他們有些投胎,也不一定要靠母親的因緣。

像那個試管嬰兒,他把父精母血放在一起的時候,眾生的業識,他只要跟這個父母親有緣,他看到這個試管的父精母血,他照樣地投胎,他不一定要透過母親,就是只要業力跟妄想結合了,他投胎的方式是各式各樣的。

我們再看「名色」。

【名色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即組織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處未圓,故稱名色。】

我們的投胎來自於兩個因緣的結合:一個妄想,一個業力。妄想就形成我們今生的思想模式,所以我們今生有些人特別喜歡佈施,有些人特別喜歡持戒,有些人喜歡靜態地打坐,有些人喜歡拜佛,這個某種程度是繼承了過去的妄想。那麼妄想它變成了思想這一塊,業力就變成你的色法、你物質的一切受用。

但是這個時候,六根並沒有長成,也就是說「名色」位,他不能去感受外在環境的快樂跟痛苦,這個「名色」位,他的感受叫內受,在佛法叫內受,他只有自己的感受。

如果說你是一個強大的善業而來,你在母胎當中會認為你是活在一個很漂亮、充滿光明的花園當中,在那個地方到處遊玩;如果你是由罪業而來,你在「名色」位的時候,你自己會感覺到你躲在一個很黑暗潮濕的牆角,過著又飢餓又潮濕的生活。這個就是「名色」位,因為這個時候他跟外境並沒有接觸。

我們看「六入」。

【六入為六根完具位,亦名發毛爪齒位。謂於胎中由名色漸次增廣,因此諸根具足,故名六入。】

這個「六入」,入就是六根。根為什麼叫「入」呢?因為這個根它能夠入於六塵,它能夠去享受六塵,叫做「入」。

這個時候,他的頭髮指甲牙齒慢慢長出來了,因為「名色」,他接受到母親的滋養,這個時候諸根具足。諸根具足就是說,這個胎兒已經開始有感覺了,有內心的活動了。但這個時候,他還在母胎,那他的感覺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在唯識學上,叫母子連心。母親的心識的活動影響到胎兒,胎兒的心識活動也影響母親,互相影響,他們是跟母親同一感受,同一個心識的活動。

比方說,舍利弗尊者的母親,舍利弗他媽媽本來是智慧很平常,就一般的家庭主婦。但是她懷了舍利弗尊者以後不得了,什麼道理一聽就懂,而且辯才無礙,突然變聰明瞭。她把舍利弗生出來以後,她又恢復以前的樣子了。所以你要懷孕的時候突然變聰明瞭,這可不是你的本事,是你這個兒子不得了!也就是說,在這個胎兒他六根開始活動的時候,他這個時候沒接觸外境,他必須要以母親做橋樑。

所以一般來說,醫學上說的胎教就是這樣來的,就是母親的想法會深深地影響胎兒,胎兒的想法也會影響母親,所以這個時候是教育最好的時光。

我們看「觸」。

【觸是覺觸,為認識之開始。謂出胎後與境相觸生起認識,然因未能識別境界苦樂,故名為觸。】

「觸」就是你從母親的胎裡開始出生的那一剎那,叫做「觸」,因為你的身體開始跟陽光空氣接觸了,這個叫做「觸」。這個「觸」,為什麼要把這個接觸這個點當作十二因緣?因為在中國也好,在古印度也好,古代的算命學,很重視你出生的時間點。

你本來是在母胎當中,沒有跟陽光接觸,你一出來的時候,會接觸到太陽跟月亮的一種不同的角度,它所釋放的不同的磁場,這個時候影響胎兒一生的性格跟很多的命運。雖然你阿賴耶識有很多的業力,但是你接觸的那個時間,會啟動某一個性格、某一個業力,大概就決定了。

當然透過修行有一部分可以改變,特別是你自己的這一塊可以改變,但是你跟眾生的互動,對不起!你怎麼修,沒有辦法改變。因為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這是眾生的因緣,就不是你個人的修學可以改變。所以你接觸的時候,你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一生的性格傾向,你今生的福報多寡大概就決定了。

我們再看,「受」。

【受為領納,即情緒作用。謂於觸對境界時而於違順中庸境上,生起苦樂舍之感覺,名之為受。】

那麼我們慢慢地長大,到了二十歲以內,我們開始透過眼耳鼻舌身六根去感受我們的人事環境,在如意的境界上產生快樂,在不如意的境界上產生痛苦,在中庸的境上產生舍受,名之為「受」。

從識、名色、六入、觸、受,到這一塊,其實只是一種業力的釋放。到這個時候,你還沒有產生輪迴的力量。我們小時候,還看不出來生的力量,因為你這個時候,完全是一種業力的釋放。真正思想的活動,按古代的說法是二十歲以後,當然現在因為媒體的刺激,現代人心識提前活動。

在十二因緣裡面,我們前半段主要都是在受用果報。就是他的生命只有快樂或者是痛苦,或者是不苦不樂,只有這三個,他沒有太多想法。我們說過,只有業力,沒有妄想不能得果報,所以這個時候,你還看不出他來生的傾向,因為他來生的業力,都還沒有表現出來,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在酬償過去的業力。所以他的人生沒有什麼好壞可言,只有苦樂可言,沒有好壞。這個是好人、壞人,通通不能這樣講,你只能夠說他活得很快樂或者很痛苦而已。

那麼一個人生的好壞,來生輪迴的啟動,從下面開始了。我們來看看下一個:

【愛以染著為義,由受而來。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所取之三有境界,於樂愛合,於苦愛離,名愛。】

這個「愛」,是受前面的感受刺激而來。那麼感受,它本來是一種直覺的反應,但是當感受在一個人心活動的時候,他加上個人的想像,就這個想蘊、這個想像,它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於境取相。感受沒有相狀,所以你看一個人小時候,他很單純,心中沒有太多相狀,沒有相狀他就不可能去執著,所以他任何身口意的表現,通通是直覺反應。但是當進入「愛」的時候,他會把外在的相狀透過自己的想像力,把它轉化成自己心中的相狀,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狀出現。你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印象、不同的相狀出來,就是你的想像力。這是第一件事情,於境取相。這個相狀本來是外境,外面的相狀,你已經成功地把外面的相狀轉成你心中的相狀。

第二個更可怕的是——施設名言,你開始對這些相狀表達你的看法。這個人是我的好朋友,這個人不是我好朋友等等,你已經開始安立名言。所以人生的對立,輪迴的啟動,就是從這個「愛」開始,慢慢慢慢產生徵兆。因為你前面在這個受用果報的時候,它沒有對立的思考,所以當它「愛」的時候,它產生影像,開始產生不同的名言分別。

我們再往下看,「取」。

【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集成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愛」,它只是一種內心的活動。內心的活動要轉成一種向外的力量,去推動身口意產生行動力,必須要落入「取」。也就是說,我們昨天講到第六意識,其實本身它沒有強大的推動身口去活動的力量,它也只有打妄想。但是當第六意識跟執著——那個恆審思量的自我意識結合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它產生一個叫堅固妄想,或者叫顛倒妄想,那麼這個時候就會開始造業了。

其實這個「取」,它的問題在於兩塊:第一個它開始造作一個新的業力;第二個叫潤生,這個「取」,它也會去激發前生同類的業力,這個是最可怕的。你說一個人,他怎麼就墮無間地獄了呢?他今生沒造太大罪業,問題是他今生可能沒有太大的業力,但是因為他的執著太重了,他把過去的重大罪業給激發,它本來睡覺睡得好好的,他把它喚醒,這個是最可怕!

尤其臨終的時候你一旦動了「愛」、「取」,你去觸動過去的業力,基本上你就不可能往生,因為那個勢力太大了!臨終的時候,產生貪愛還亂不了,但是當貪愛跟執著結合的時候產生「取」,你一定要去追求,產生堅固的妄想的時候,這個時候它會產生一個可怕的力量,叫做「有」。

我們來看看這個「有」,已經開始跟來生產生關係了。我們的生命這個水流,從過去繼承業力、繼承妄想,到「愛」、「取」的時候,其實都還沒有來生的概念。但到這個「有」支的時候,你來生的力量已經開始出現了。

我們來看看,「有」是怎麼回事。

【有是存在之義,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為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這個「有」,就是一種活動熾盛的業力,簡單地講叫增長業。就這個業力透過你一次一次地造作,它數數現行, 就像滾雪球,它不斷地在增長當中。那它是怎麼來呢?因為「愛」跟「取」的結合,發動了你的身口意三業去造業。一方面造了一個新的業,一方面去激發你前生同類的業力。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一種得果報力量的業力。

諸位!我們前生所釋放的業力,其實釋放到我們的一生,它已經結束。現在我們在乎的,就是說,當這個業力釋放完的時候,為什麼會有新的業力出來?這個是我們比較在乎的,就是來生的業力是怎麼產生的。佛法,它不在管過去,反正現在業力已經釋放了,你說它業力,前生我為什麼起顛倒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我來生的業力是怎麼來的,這個是我們淨土宗要去關切的。

諸法因緣生。為什麼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是很輕鬆的離開,好像這個人完全沒有力量在干擾他,一點業力都沒有;為什麼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他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是痛苦萬般,充滿了業力在障礙他?這個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些人可以瀟灑地安然坐化,有些人他必須在加護病房不斷地掙扎,那麼來生業力是怎麼產生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窮的業力,為什麼有些業力會表現出來?有些人業力不能表現出來?

我們淨土宗往生的原則,就是當我們臨命終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必須要多一分的願力,少一分的業力,你就往生了。多一分的願力,就是你對淨土的好樂有多重,這一塊我們後面再來談。我們現在比較在乎的是先處理業力這塊,我們必須把離開娑婆世界所有的障礙,先做徹底地清除。

業力的來源有兩塊:

第一個,是你今生所造的業。這一塊,是屬於明顯的業。你如果不懺悔,臨命終在死亡到來之前,它就會現出來,你臨終的時候就很不自在,一定充滿了病痛,充滿了障礙。所以今生的業力是來得又粗又猛,這一塊你要提前處理,這是明顯的業力。

第二個,是隱藏性的業力,就是你心中的愛取。它本身不是業力,它不就是一種執著嘛,但是你可別忘了,這種執著在平常出現的時候問題不大,所以你就會忽略它的可怕。但是當臨命終的時候,第八識現前,你第六意識產生執著,那會去刺激第八識的業力,它有這個潤生的作用。它雖然本身不是業力,但是它會喚醒業力,這個問題在這兒。

就隱藏性的業力,你看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好好的,什麼障礙也沒有,但是助念到一半,突然間出狀況了,那肯定不是業力起現行。業力起現行早就起現行,這是顛倒妄想在作祟。心中的地雷沒有清除,踩到地雷了!他過去生有些特別愛著的影像,沒有把它消除掉,這個時候那些顛倒妄想的影像,開始出現了,然後他就起顛倒了。這個人一起顛倒,他一定會觸動過去的生死業,然後就得果報了。

所以,我們除了對於這種外在明顯的業力的懺悔,還得要注意內心的這種執取。因為它本身不是業力,但是它會激發你的業力。本來業力它不是「有」支,它本來在那邊睡得好好的,等到你「愛」、「取」一激發,變成「有」了,變成一種活動強勢的業力了,這個是突如其來的,你根本沒有心理準備。

好,我們再往下看。那麼到了「有」支的時候,你就不可抗拒,那你就只好準備輪迴了。我們看「來生」。

【生是未來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潛在業力,而於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來之新生命,名生。】

「生」它就是一種來生受生得果報。那麼它是怎麼來呢?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於外在的。今生所造的業去得果報,也可能來自於潛在愛取的觸動,產生業力得果報。在哪裡得果報呢?在三界六趣四生中得果報,又變成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叫做「生」。再往下看。

【老死為身心演變之必然結果。未來之世,既然受生,則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而與之俱來。】

那麼一個人受生,當然就必須要經過老病死的過程。就是不管他福報大,福報小,他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這個就是他來生的命運了。我們現在比較在乎的,就是說我們透過前面的懺悔皈依發願,已經成功地把今生所造的業給調伏下來,那麼後面也開始如法地持戒。

理論上我們今生的業處理得很圓滿,但是我們現在怎麼才能不去激發前生的業?現在我們看看到底要從哪裡下手,因為你不可能對所有的法都去對治,你精神體力有限。

我們來看看,感受有沒有錯?「受」,是從「受」下手嗎?感受沒有錯。你說,我現在什麼都不感受,我也不吃飯也不睡覺,把這個眼睛鼻子都把它蒙起來,這一方面也不現實,一方面也沒有必要,因為感受沒有錯。感受不會激發業力,它只是過去業力的顯現。

你說「愛」,從「愛」下手,有一點強人所難。你說一個人不打妄想,除非你在三昧禪定當中。你說,我現在開始什麼想都不要了,一切法無想,你做不到!不可能!你只要在散亂當中,你一定會打妄想,所以這個「想」,它也不是問題。

真正去觸動過去業力來自於「取」——執著。只有打妄想不能啟發業力,因為它是一個生滅相。但是當這個妄想跟執著結合以後,它產生一種堅固的、相續的力量,就變成執著了。

妄想跟執著最大的差別,來自於妄想它沒有想要付諸行動的意樂;執著,它有明確的付諸行動的意樂。比方說,我很喜歡喝咖啡,不障礙往生,但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礙往生,因為你是「取」。我一定要喝咖啡這種念頭,就容易去觸發過去的業力了。

所以,諸位!你現在不要再去對治你的妄想,問題不在妄想,而是要去注意你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個問題在這兒!每一個人的執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生命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些漏洞,這個是除了懺悔外在的業力之外,你必須修補內心的漏洞!

比方說,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他說,有一隻袋鼠,在這個動物園裡面跳來跳去。它被關在一個木頭制的圍欄當中。那第二天的時候,這個袋鼠跑到外面去了。這管理員一看,這個袋鼠太厲害了,這個圍牆一公尺竟然能夠跳出來。這個管理員就把一公尺的圍牆改成兩公尺。第二天的時候,袋鼠又跑到外面去了。這管理員又把兩公尺的圍牆改成三公尺。

但是三公尺,它隔天又跑到外面去了。這個長頸鹿就看不下去了。長頸鹿就說,你到底是多會跳啊?為什麼你三公尺高的圍牆,你都跳過去了?袋鼠說,不是啦,這個管理員每一次進來餵東西的時候,都忘了關門,我是從門裡面出去的,不是跳出去的。

佛陀意思就是說,雖然我們如法地懺悔持戒,我們認為我們業力這一塊已經處理很好,為什麼它臨終的時候還是起障礙呢?你忽略了潛在的業力,就是你的執著。

你對娑婆世界的人事產生堅固地執著,其實這個就是一種潛在的業力。你不是只是懺悔持戒而已,你必須處理心中的漏洞。否則,你會從漏洞裡面,落到輪迴裡面去,最後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