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實論》云:「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

2.行者常觀前人本末因緣,或於過去為我父母,養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報恩,何須起瞋!或為兄弟、妻子、眷屬;或是聖人,昔為善友;凡情不識,何須加毀! 」

3.《攝大乘論》云:「由觀五義,以除瞋恚:

一、觀一切眾生,不問於我有恩。

二、觀一切眾生恆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欲加之以苦?

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於中欲生損害?由此五觀,故能滅瞋。 」

4.《報恩經》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噁心。」

5.《成實論》云:「行慈心者,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

6.《遺教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7.如《大寶積經》云:「忍辱有十事:

一、不觀於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種姓,

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

五、觀無常想,六、修於慈悲,

七、心不放逸,八、舍於飢渴、苦樂等事,

九、斷除瞋恚,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於忍。 」

8.《月燈三昧經》云:「佛言:若有菩薩住於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

一、火不能燒,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

五、為非人所護,六、得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

八、隨其所樂生於梵天,九、晝夜常安,十、其身不離喜樂。 」

9.《私呵三昧經》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為六?

一、得身力,二、得口力,

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

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

10.《六度集經》云:「復有四種忍辱具足智慧。何等為四?

一、於求法時忍他惡罵,

二、於求法時不避飢渴、寒熱、風雨,

三、於求法時隨順和尚、阿闍梨行,

四、於求法時能忍空、無相、無願。 」

11.《菩薩藏經》云:「夫忿恚者,速能損害百千大劫所集善根。若諸善根為瞋害已,復當經於百千大劫,方始勤苦修行聖道。若如是者,阿耨菩提極難可得。是故我當被忍辱鎧,以堅固力,摧忿恚軍。

12.舍利子!我今為汝廣說其事。我念過去為大仙人,名修行處。時有惡魔,化作五百健罵丈夫,常尋逐我,興諸惡罵。晝夜去來,行住坐臥,僧坊靜室,聚落俗家,若在街巷、若空閑處,隨我坐立,是諸化魔以麁惡言,毀罵訶責。滿五百年,未曾休廢。

13.舍利子!我自憶昔五百歲中,為諸魔羅之所訶毀,未曾於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 」

14.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

15.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

16.佈施不望彼報。若得人惠,毫髮以上,皆當咒願,慚愧奉受。

17.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18.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

1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知內、外之教,其本均同。雖形有黑白,然立行無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內外?

20.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無明暗惑。猶若良醫,隨疾授藥。是名內教。天道無親,唯仁是興。是名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