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願門的本質內涵

淨業行人的願往生心,乃濁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覺蓮華,潔淨希有。非大智大勇,難以具足如此願心。這種願心具化為厭離行與欣求行。是故淨宗願門的本質內涵,即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然對凡惑眾生來說,厭欣心的生起殊為不易。善導大師敏銳見到:「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於娑婆深生厭惡,對於極樂渴望甚深,方得往生。」釋迦本師針對曠劫輪轉的迷倒眾生,開折攝二門,激揚生死凡夫令起厭欣。

眾生耽戀娑婆五欲六塵,釋尊則極言娑婆五惡五痛五燒之苦來折伏眾生;眾生矇然不知淨土,釋尊則詳陳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無苦純樂來攝受眾生。折伏意在警醒眾生的沈迷,令起厭離穢土心;攝受意在鼓揚眾生的善根,令生欣求淨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燒逼惱;彼土清涼池,熙怡暢樂;取舍趨避,不容片刻耽延。釋迦如悲父,在娑婆穢土遣送眾生;彌陀如慈母,在極樂淨土攝受眾生。一遣一接,折攝並運,配合默契,共成普度眾生的佛事。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門的先決前提。如果我們於三界火宅中嘻怡流連,貪戀世樂,不厭不舍,對西方淨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態,於淨宗之法將不得其門而入。《觀經》中韋提希夫人作為娑婆苦惱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厭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淨業。韋提希夫人遭逢兒子阿闍世殺父囚母的惡逆,深感人心慘毒、世間劇苦,三界六道亦無安心之地,是故願舍穢身,求生淨土:「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韋提希深切的厭欣心感得釋尊宣說念佛出世大法、彌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韋提希當即證得往生。身為國太夫人的韋提希如果沒有兒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驕奢逸樂中醉生夢死,何能發起願生淨土的出世心?是故對閻浮提眾生來說,困苦憂患正是成就厭欣行的逆增上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吾人宜將五濁惡世的一切苦境作為深信切願的發起序。

厭欣心的滋培是淨業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淨宗經典所描述的西方淨土種種功德莊嚴,用以作為返觀娑婆穢土的參照系。刻刻提撕,激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慈雲大師曾將娑婆、安養二土苦樂情狀概述為十種: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

兩土苦樂鮮明對照,能令吾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心,如一條四五寸的白道,出現在深廣無邊的貪瞋濁河中。循此白道而進,即能從娑婆此岸直入極樂彼岸。

淨業行人厭離心的策發,亦可由近至遠,由正報身心到依報環境。首先觀照自己污穢的血肉之軀,唯苦無樂,常作不淨觀,發願永離三界臭穢淫慾丑陋之身,願得淨土蓮華化生的清淨妙嚴的法性生身。其次觀照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危機四伏,險象環生。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像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氾濫,日益污染失衡的生態環境,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衝突,邪教遍佈,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生存境況日趨惡化,羅馬俱樂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鐘,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釋尊亦曾懸記:「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吾人重溫這段法語,對照現前的世態人心,於當代及未來人類命運,亦不言自明。《法華經》用火宅喻來比況三界的苦境:「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淨業行人應以佛知見來觀照吾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對苦難險境保持敏銳的感受力,以此增上出離心。

是故吾人於此娑婆聲色諸境,宜常作牢獄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作糞坑想,令心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對極樂世界宜常生安隱想,生故鄉想,生解脫處想,生津梁想,令心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厭離心與欣求心一體兩面,互為增上。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以欣求極樂之淨念轉化耽戀娑婆之染心,以厭舍娑婆之大勇成就神棲安養之勝心。主伴因果,互滲相即。

生於濁世,居塵學道,應以般若慧照,長時生此厭欣之願心。淨宗五祖少康大師臨往生時,對信眾最後垂示:「當於淨土起忻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足見厭欣心的有無決定著往生淨土的成敗。宋代吳信叟進士,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自己亦從而和之,臨終無疾念佛往生。可見解決生死大事,非泛泛悠悠之浮淺心所能克辦,須具大丈夫作略,覷破世間幻緣,以出世心修淨土行,如是念佛,方可成就。

釋尊慇勤勸喻:「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淨業行人的厭欣心宜應表現在行動中,身口意三業真實厭舍娑婆世間自他苦樂之境事,身口意三業至誠恭敬、稱讚、憶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人生大事,無過於此。如此心行,庶可成辦淨業。

厭欣心表面看來似乎有小乘自了漢的味道,社會人士亦或將念佛求生淨土譏之為消極避世。剋實而論,淨宗厭欣心含攝著大乘佛教的精髓,具足大乘菩薩四弘誓願。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觀照自心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亦蜎集無量煩惱,起惑造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

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水鳥樹林,常宣妙法;分身供養十方諸佛,廣聞佛法,受菩薩記,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觀照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希有心,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求行攝。證知,具足厭欣心的淨業行人,乃大乘菩薩根機,是佛的第一弟子。善導大師曾云:「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淨宗厭欣心具攝二種迴向,一種是成就自己往生的往相迴向,一種是倒駕慈航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眾生的還相迴向,這二種迴向能成就大慈悲心。證知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即是淨宗菩提心的本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