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則不病,不勤則病

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慈父彌陀,數數親覲,可以永年,況乃卻病。」(《西方確指》)

這八句偈頌講得非常直白。看過去好像沒什麼,仔細思惟,這裡面包含著佛教甚深的義理和心性上甚深的利益。

那麼從這段開示來看,耳之可能是一個性情上比較懈怠、放逸的人。根據這個來加以對治——「勤則不病」。一個人要勤勞,勤奮,勤苦,精勤。無論是世間的事業還是出世間的道業,都要勤奮。這個勤奮在六度裡面就稱為精進波羅蜜。那一個人在世間,他能夠什麼事情都自己動手去做,遇到事情都能夠動腦筋去想,身心都很勤快勤勞,他身心的各個部分——五臟六腑、大腦的神經細胞,都能夠活躍,他就調動了人潛在的免疫系統,就能不生病。反之,不勤奮、不勤勞就容易生病。我們看現代人,雖然好像物質生活比古代提高了很多,但是為什麼病這麼多呢?現在你要到醫院去——現在最跑火、生意最好的就是醫院——醫院蓋多高的樓還是人滿為患,病人特別多。

這裡面跟不勤有關係,現代人都容易放逸。比如現在發明的一些東西,都是很容易導致疾病的。大家都喜歡去買汽車,一個長期開車的人他容易生病。不願走路的人,一出門就想坐車;一上樓也不爬樓梯,就上電梯:這些都容易導致疾病。一般的是身體動、心靜,這個人身體會比較好。但現在的情況是身體不動——坐沙發、坐汽車、坐電梯,身體很舒服;但是心很亂,心亂想,正好相反。這就導致種種的疾病,尤其是心理上的疾病。

不勤則病,關於這一點,我們中國上古的古聖先賢都很了解勤奮跟放逸的利害關係。大家注意看《尚書》,其中有一篇叫《無逸》。這是周公寫的,周公輔佐成王——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武王比較早去世,成王還很小。周公輔佐他,等到成王長大成人就即天子位。周公是他的叔父,就恐怕他年輕耽逸,放逸享樂,所以就作這一篇《無逸》來教訓他。那麼《無逸》這一篇呢,主要是教成王要曉得民眾耕稼種田的艱難,以這個作綱領入手的:由農民種莊稼的艱難來推崇簡潔朴素,來節制那種田野遊玩,要聽從周邊諸大臣的忠諫,遠小人,守先王的法度,能夠容忍各種誹謗——這些內容,來教育成王。

如果能這樣做,就能夠得到壽命長,國家也就能夠興旺發達。國家的興衰、治亂,跟一個君主是否勤奮和放逸有關係。其中提到了一些歷史的好的一面,比如像殷商有幾個國君非常英明,像中宗、高宗、祖甲,他們的享國都很長久,有坐天下三十多年的,七十多年的,五十多年的。一般他們都能在位這麼長時間,而且導致天下大治,都是由於他們對老百姓非常關心、勤於政務、對天命有敬畏來獲得的。所以這些人他們不僅國家得到興旺,自己的壽命也很長。反之,那些一登上君位就開始放逸——遊樂、放縱五欲的快樂,這樣的君主往往都是國家很難治理好,自己在位的時間都會很短,有的就是十年、八年,乃至於五年、三年。這方面的君主也很多。

所以一個人壽命的長短也就看他的修德。這個德方面就包含著勤奮。當你生病的時候,你不要以為這是以前的業障,實際上就是你現生放逸、懈怠、不勤奮的報應。這個六度裡面精進波羅蜜,為什麼很強調?就在於你無論持戒、忍辱、禪定,沒有精進波羅蜜一切都會落空。那麼當一個人很精進、勤奮的時候,就能夠引發他善的種子,善業就能夠有相續;當一個人放逸的時候、懈怠的時候,他的煩惱就會現前,就把他以前不好的業力種子引發出來。再加上放逸、懈怠,當一個不好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他也沒有自性健康的力量來對治,都是煩惱跟煩惱相應,就加大了身心的疾病乃至種種的障礙。所以就得要勤奮。

那勤奮行善——勤奮要落在善上,在世間所有的善裡面,唯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高的善,是第一的善。所以你能精勤的就像上一段講「南無阿彌陀,念念恆相續」的話,那麼阿彌陀佛大慈悲父,我們就能夠常常親眼見到。如果精勤的去念彌陀的萬德洪名,就可以延長壽命。阿彌陀佛本身就是無量壽!你天天念無量壽,那可不是令我們現世也能延長壽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完整地獲得像阿彌陀佛同等的壽命了:可以永年。並且可以「卻病」,就是身心上的疾病在我們念佛的過程當中都能夠治癒,一切疾病都會遠離。

這一點在種種開示裡面講到。念彌陀名號就能治病,那麼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會相信這一點。像我們上個禮拜怕流感就要放醋,覺得只有放醋能夠殺病菌,好像你念佛就不管用。其實對阿彌陀佛名號有決定的信心,我們都在彌陀名號的持念當中,難道還不能夠拒絕一點感冒的病毒嗎?!最終還是信心問題。所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萬病總持,一定是能夠治癒各種疾病的。我想這幾年無論是我們打佛七還是閉關的活動,使很多人親自感受到念佛就能治病。前不久我們閉關活動裡面有個女居士談到,她的癌症真的就治好了。就在這裡做了一個十天百萬佛號閉關,走了一個晝夜念佛的修行,回去後一檢查,什麼癌細胞都沒有了。這樣的例子還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