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心思先看淨土經典

一般的人,特別是對於有文化程度的人,一接觸佛教,就恨不得把三藏十二部全都讀遍,博覽、多聞,這是他讀書人的本能的衝動。尤其現在是信息時代,網上的東西太多了,於是他就什麼都聽。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光盤,看了很多視頻,頭腦當中可能就是一盤漿糊。看看這個看看那個,都覺得好,那就麻煩了。於是都覺得好,他怎麼修行呢?今天修修這個,明天嘗試這個,並且還說,等我都嘗試完了,比較完了之後,我再來決定我到底修什麼法門。

那這裡的風險很大。一則,你能不能都嘗試完?二則,嘗試完了之後,你有選擇的能力嗎?佛說的種種法門,只要佛說的都有他的法味,佛說的就像蜂蜜,「中邊皆甜」。你深入一個法門,都有他的一點味道,於是這個味道,你就覺得越來越有味道,但是這個味道、這個法門能不能解決生死問題?能不能應你的根機?這是一個大問題。雖然大乘經典很多、很好,是不是像印祖所說的,暫時歇手,全都放下來,一門心思就看淨土的經典,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本人原來接觸淨土,從89年以來,還幸好有一個出版社讓我搞一本《淨宗法語大觀》。因為要搞那本書,就讀了很多淨土宗的經典。讀了之後,還要從裡面摘一些比較重要的出來。名詞、名相概念要把它查找出來。查找出來之後,還要把這段淨土經論文句翻譯成白話文。其實這裡面還是很不容易的。那就由於要搞這本書,就迫使我就在淨土經論裡面不斷地看,不斷地去斟酌,去挑選,去比較,才使這個淨土的一些理念慢慢地在內心當中有點感覺。就是那個書出來,校對都要校好幾遍,幾遍的校對,又慢慢地熟一點,才感覺到這個淨土法門所講的那個境界、那個義理太高了。而我們的心性當中的東西,距離這個淨土的境界有相當的距離。

所以這個相當距離,在我們的業力層面、認知前面,它本能地就有一個很大的隔離層。這隔離層用佛經的話來說,就是油和水的關係,這個油就只能夠在水上,入不進去。那怎麼要入進去呢?一定要長期熏修,一定要做鈍功夫,慢慢地才能滲透一點進去。滲透一點進去,你能得點利益,嘗到一點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