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深究心佛一如

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諦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西方確指》

覺明妙行菩薩在這裡談到了觀心法門,靜坐時,當「反觀深究」。

你開始念佛,當下這一聲佛號即念,即這句佛號當下這一念,你就反觀深究,追究它的來源。能念的心是什麼?所念的佛是什麼?那麼,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了無所得。就在了無所得當中,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歷分明。實際上,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是實相,以空印空,似水投水。佛就是我當下這一念心,「是心是佛」。既然佛就在我的內心完整具足,那一切佛都是我心裡顯現出來的,不假外求,不需要到外面去求。這就是用一種智慧,叫慧觀。

前面,我們在事相上念佛,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信心成就亦能往生。但是,如果我們加上觀力成就,觀慧的力量成就,可以得到理一心,那你往生的品位就會增高。你在這樣的觀慧當中,如真如自性而住,住在這裡,也沒有能所的對待,沒有能念之心,沒有所念之佛,心佛一如,能所打破。能念的心是始覺之智,所念的佛是我們本覺之理,理和智和合,始本和合,我們清淨本然之體朗然現前,「唯一心故」。

你能夠「如是諦觀」當下這一念心,一境三諦,一心三觀,「更無二念」,當下就是清淨本然之體現前。那麼,你可不就是「修行三昧」嗎?

那麼,我們看看修行三昧,可以跟大家沿用一下徹悟禪師的一個偈頌,他寫過十首《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十首偈頌寫得非常好,看這個「聲聲心心」。

「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外尋,鞭影未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金。」

我們這句佛號舉起來,這句佛號就是我們當下的妙明真心。所以,就在當下能念的這句佛號當中,直下分明就是我們清淨本然的心體,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朗然現前。還要到外面去尋找嗎?「直下分明豈外尋」。「鞭影未勞頻舉示」,對一個良馬來說,不需要時時把鞭子舉起來,它當下就明白,馬上就跑得很快。那麼 「鞭影未勞頻舉示」指的是什麼?大白牛,大白牛比喻成摩訶衍、一乘法。你發大菩提心來執持這句名號,就能運出「古黃金」。古黃金就代表我們自性本具的,亙古亙今永恆存在的性德——如來藏。你每一聲佛號,以菩提心去念,就運出了我們如來藏的功德——「古黃金」。這是一首,還有一個偈子。

「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雙忘趣轉深,定久不知誰喚醒,滿天霜月照幽林」。

你看這個偈頌,我們要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兩忘,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都忘了,泯滅了它們的界限,「轉深」,趣入到深心裡面去,轉到更幽深的心性裡面去,這樣就得到禪定了。在這個定中,「定久不知誰喚醒」,是這句佛號把我的主人翁喚醒,還是主人翁把佛號喚醒?「不知誰喚醒」,已經是沒有主客體的對待了,已經是到了不二的情況,才沒有誰和誰的關係,所以才「不知誰喚醒」。在不二的情況下,「滿天霜月照幽林」,「滿天霜月」代表我們清涼的般若智慧光明,在這裡面,它能夠照出幽林,幽深的菩提覺林。

你看這些偈頌,都代表徹悟大師確實是證念佛三昧的人,沒有這樣的境界,他寫不出來。我們以它來理解覺明妙行菩薩講修行三昧是什麼境界,可以把這個來作一個註解。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修行念佛三昧當中,切記不要「亡形死心」。認為「我身體都忘記了,我沒有念頭了,我心死了」就是好境界。恰好相反,這不對!這落到外道和魔的知見裡面去了。那些外道修無想定,就是「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他無非就是無想定而已。禪宗講,這叫枯木禪,那都是要呵斥的。

談到枯木禪,有一個公案。在唐宋時期,有很多老婆子,都是很厲害的明眼人,有個婆子燒庵的公案。有一個婆子供養了一個庵主,就是禪和子,修禪的,供養了二十年,供他修行,給他一個修行的屋子,常常讓一個年輕的女子給他送飯,後勤工作,讓他安心辦道。有一天,這個婆子就對送飯的女子說:「你今天送完飯,等他吃完後,就一下子把他抱住,問他‘這個時候你感覺怎麼樣啊?’」這個女子還真的就依教奉行,等這個妙齡女郎一下了把他擁抱住:「這時候你感覺怎麼樣啊?」這個庵主倒是回答了兩句話:「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說了這兩句話。這個女子就放了手,回去就把這個經過告訴了婆子。這婆子一聽,就說:「原來我二十年供養的是一個俗漢。」就走過去把這個庵主趕走了,把這個庵也燒掉了。

大家參一參,為什麼?從戒律角度來看,他很講戒律,但為什麼這個婆子說他是個俗漢?你想一想,這裡是不是又進入了亡形死心的狀態?「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修行到這個程度,對嗎?

我們講阿彌陀佛名號,為什麼講寂和照的統一?寂中有照,照中有寂。你在寂中一點照都沒有,這就是枯木禪了,沒有一點「暖氣」,這就不對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還在心意識裡面,他還在對待法裡面。所以,他是一個俗漢,他沒有得到佛法的精髓。這都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