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這次怎麼沒提極樂世界呢

問:法師您好!《華嚴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可是在《法華經》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卻勸發眾生受持讀誦《法華經》。為何同樣是普菩薩表法,卻不提極樂世界呢?

大安法師答:每部經都有它所攝受的、應機的眾生。我們看《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乃是《華嚴經》結穴歸根的重要一 品,主要講普賢菩薩向善財童子稱揚讚歎如來無盡的功德。怎樣才能圓滿這樣無盡的功德呢?必須修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能修圓滿嗎?也有相當的難度。要圓滿十大願王,圓滿如來的功德,有一條捷徑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武則天時期,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華嚴經》,講到讚歎如來功德的時候就「結束」了。這個「結束」並非真的結束,而是「文來未盡,於普賢說偈讚佛後未結而終」。

到了唐德宗時期,南天竺烏荼國王進獻《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就是八十卷《華嚴》的《入法界品》,但內容要詳細一些。第四十卷是晉唐二譯都沒有的(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均未結而終),是普賢菩薩稱讚佛功德後,勸進往生西方之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普賢行願品》。後來將這一品接在八十《華嚴》之後,成為八十一卷而普遍流通。

如果沒有這一卷,很多人就會疑惑,善財童子證到了等覺位,他在什麼地方最後成佛?是不是到此就萬事大吉,「上無諸佛可成,下無眾生可度」?很多人就會從宗門下來理解這個事。

《華嚴經》最後一卷告訴我們:善財童子是在極樂世界成佛的,是在極樂世界圓滿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無量相好的。所以,這一品經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依照這個路子去走。

《法華經》的宗旨主要是從大乘純圓的角度來「會三歸一」,和盤托出「一佛乘」,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然後為與會的四眾弟子一起授記作佛,圓滿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本懷。

每部經各有它的特點,比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是面對大勢至菩薩說的,也沒有提到極樂世界的問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沒有提到極樂世界的問題,那為什麼非得要普賢菩薩提極樂世界的話題呢?

普賢、勢至、觀音三大菩薩與西方極樂世界關係極大,《法華經》中卻沒有讓他們或對他們談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談到,但《法華經》卻又是倡導念佛、指歸西方的一部「經王」。

如《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方便品》中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諸如此類,經中所在多有。

因此,蕅益大師才斬釘截鐵地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阿彌陀經》)矣!」

印光大師也說:「《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

從祖師旗幟鮮明的論斷,我們就知道應從總體著眼來看問題,不能局限於一品一會而下結論。

因此,盡管每部經都有它的使命和特點,但都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共同點。這也就是省庵大師所說的:「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也是印光大師所說的:「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