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與「攀緣」本質上的不同

問:隨緣與攀緣如何解釋?

大安法師答:這兩個概念有本質上的不同。「隨緣」是具有著佛法智慧的一個名相,就隨順時節因緣去做事。「攀緣」就是有心意識去勉強地、有策劃地去攀比,攀上某種機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隨緣,比如說我們要做一件善事,或者要建一個寺院,或者要去做一個弘法的事情,為什麼我們要講隨緣去做?就時節因緣成熟了,就去做,絕對沒有任何勉強的東西。

其實古人比如要到一個寺院做住持,這個不像世間要搞競選,我有資格做,我來競選,我去自告奮勇。這都是不可以了。一個寺院的方丈和尚是要十方選賢制的,福德因緣到了那個能夠住持佛法、教化一方的時候,自然就有人來請了,叫龍天推出。而且自己還要推辭幾次,辭不獲已,才去應這個崗位。這就叫隨緣。

建寺院也是時節因緣成熟,眾生有這種需求,而且也有功德主來發心,隨順這個因緣來做。如果沒有這個因緣,我要策劃在這裡建一個寺院。那錢從哪兒來?又搞了很多策劃,又要搞宣傳,又要去攀緣某些有點錢的人,或者跟人家去合作。這些都屬於攀緣。攀緣就很累了,你就有求於人了。有求於人,你的人格就比較低下了,就不自在了。

隨緣的人就是少欲知足。隨緣的人,他的立足點是放在自己這個地方,自己就是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充實。沒有緣分,就完善自己;有緣分,還要觀察時節因緣是不是可以去做點事。

孟子也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就是我們福德智慧還沒有到那個分上,不圓滿的時候,這叫窮。窮的時候就獨善其身,料理好自己,你就自己誦經、念佛、拜佛,自己修行。達則,就是通達了,福德智慧深厚了,這時有兼濟天下的能力了。還要看因緣成不成熟。因緣成熟,可以隨分隨力地做一點;因緣不成熟,不要去動念頭。

在佛門當中,不能有事業心,不是在搞企業。搞企業,就是有目標,有策劃,有手段,有衝力。世間法可以這樣做,出世間法不能這樣做。因為我們都是凡夫,雖然是在做一件慈善,或者一個什麼推動佛教的事情,但是用事業心去做,裡面是免不了有名利心。名利心一來,就會跟誰去合作。人就會結黨結派,結黨就營私,以後就把自己的私心的煩惱都夾雜進去了。

所以這個時代做事絕對不能有事業心。不能說我要把它做大做強,做得走向世界。這都是自尋煩惱。還是隨緣!

隨緣就是低調。隨緣絕對不是消極。隨緣是有智慧。世間的一切,我們有多少可以值得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事,值得做的,是自己好好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要成辦這件大事!這是你的本分事業,是一件最大的事情。有因緣,隨分隨力地幫助其他人來完成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事情。這就叫深報佛恩。在這個原點上去弄,就比較自在。

如果非得要攀緣:我要幹多少事業,我要辦多少分店,我要建多少寺院,我要有一個多大的僧團,都是想得很大。要把佛法推向全球,要這樣那樣,口號都很響亮,也值得讚歎。但是這裡面可能是微細地來說,可能會有攀緣。有攀緣就是世間法的範圍,隨緣就是佛法的智慧在裡面。

希望大家隨分隨力地隨緣地度過這一生。隨緣是隨順時節因緣,不要去勉強,去攀緣。如果是出家人,保持出家人的僧格的形象。如果是居士,也要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居士。守本分,低調一點做人,更多的心力放在自己念佛求生淨土的這件大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