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之孝悌

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歉缺,故名為人。——印光大師《人字發隱》

「人者,任也」。任什麼?這就是談到著名的八德。做人要有八德,但這一點我們講的人太少了,其實現在我們的倫理學就應該講八德。「任」有符合的意思,你的行為要符合這八點;任也有擔當的意思,要努力去做的意思,這叫「力任」——努力地去做。

八德,第一是「孝」。孝稱為「德之本也」,道德人格的基礎、根本。曾子專門寫《孝經》——十三經就有一部《孝經》。「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這天之經、地之義是天地之道裡面所含的意思,所以作為人得要行持它,這是作為一個人的知恩報德的基本的道德素養。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的恩德都不了解,都不去報答的話,他就沒有做人的資格,他做人的基礎沒有了,他的人格一定是瓦解的。所以,孝是貫穿著八德的始終的。

孝又有層次上的不同。曾子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一個孝子,大孝是讓父母雙親在整個的人群當中受到尊重,就是得要立身揚名,建功立業。就好像虞舜得天子位,以天下來養他的父母,這叫大孝。其次,做不到大孝,「弗辱」,不要讓父親受到侮辱。比如你蹲監獄了,二進宮了,讓父母在人群裡面都抬不起頭了。再其次,「能養」。能養,就是在物質生活當中能夠讓父母的衣食不愁,能養父母,這是最低限度了。但很遺憾,現在能養父母都受到挑戰了。在孔子眼裡,只是贍養父母的物質生命層面,這是動物都能做的,羊都有跪乳之恩的。所以,孝要順,要養志,不是養身。

曾子就做到了養志。養志就是讓父母開心,快樂,一切順著父母的心。曾子養父母,能夠給父母提供很好的吃的東西,肉什麼的。吃的剩下來的,曾子還要去跪下來請問父母剩下來的怎麼處理。父母說怎麼怎麼處理,他就聽父母的話,怎麼處理。這叫養志。到了他的兒子就差一點了。他的兒子叫曾元,養曾子也比較恭敬,也能夠給他好吃的,但是吃完之後不問父母怎麼處理,他自己處理,這就有點遜色了。

站在一個儒佛的道德層面來看,不僅養身,不僅養志,而且要給父母以大道——養他的法身慧命,讓他來修道。這就是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父母雙親能夠離開三界的輪迴,作為為人子的孝道才算成就了。

這是第一個——孝。

第二個字是「悌」。悌是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的,稱為「德之序也」,序就是有次序、次第。作為弟弟的,要順著兄長的這樣的尊位,有謙遜的心,所以叫「善事兄長為弟」。這種關係處理好了,在人群當中對一切年齡比你長的,你都會像對待兄長一樣地謙遜、隨順。

孟子講「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堯舜的聖人之道就是做到這兩個字。虞舜原來是一個農民,躬耕於歷山,就是山東濟南一帶。他就是孝出名了。孝順比較好的父母,那是大家都做得到的,但是他的父母可不是善人。他的母親是一個後母,父母就常常要害死他,那不是一般虐待他,就是要把他置於死地,這個不好孝順。

然而,虞舜竟然對要害死他的父母行大孝,感化他的父母,感化他的弟弟,才被堯所知。四岳推薦虞舜,堯就看中了他,先派兩個女兒為他作妻子,來觀察他的內政,然後讓他攝政,派他的兒子作為他的下屬。經過二十八年的考驗,很不錯,禪讓天下給虞舜了。說明唐堯、虞舜都是看中孝的,以孝治國,「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