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眾生如何降伏其心,除念佛外還有其他嗎?
大安法師答:當然有啊!佛應眾生的根機,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降伏其心的方法。四念處,五停心觀,數息法,不淨觀……這些都是在降伏其心的。那包括《金剛經》說,須菩提問「菩薩如何降伏其心?」——那就是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佛在《金剛經》講了「無住生心」,你要發菩提心,你要度化一切眾生,而在度化一切眾生又無一眾生可度,無一眾生可度又熾然地去度眾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降伏其心。
大乘經典、小乘經典說了種種的降伏其心的方法,那我們淨土法門這句名號,就是最好的降伏其心的方法。何以故呢?《金剛般若》講「無住生心」,「無住」就是對一切幻相你不住。然而我們眾生都是住相的,看到比如金銀珠寶、五欲之相、六塵之相,馬上他就住在那裡,「住」就是貪戀、執著。一貪戀執著,你的心就被它黏住了,粘滯在那裡,你就「住」了,在住的過程當中你自己起惑造業。「無住」就是你知道它的空性,像行雲流水,你不貪戀,你不執著,它就是幻化的,這是無住,這是談空性的。
但空性你又不是斷滅空,又不是頑空,他還要生其心。這個「生其心」就是在空性當中生修一切善法的心,生菩提心,生六度萬行的心,這樣才能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契證到空性的體,由體起用,你就修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善法,你就在積累菩提的資糧。
那無住生心,這個原理放在念佛上是非常恰當的。比如我們執持這句名號的時候,就在「無住」,當下你住在名號上就不會住在五欲六塵上,你就離開了世間乃至出世間的所有的東西,我就住在名號上。但名號不給你分別的餘地,不給你……哦,這是什麼意思啊,是什麼味道啊……,他就是當體即空的,一種音聲,一種符號。不讓你去起妄念,這就「無住」。
名號當中的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的功德,就給我們無住的、這種空性的、一個深層的內涵。同時,這句名號你又作用於我們的耳根在聽,孤明歷歷,你這句佛號能夠念出來,念清楚、聽清楚,這就在「生其心」。無住生心,生心又無住,當體即空,這就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當下你這個心不會亂跑了,因為你這個心安住在佛號上,就安住在無上正等正覺上了。
那眾生的心都是彎曲的、分別的、貪戀的、執著的,我們的心是離不開貪瞋癡慢疑這些根本煩惱,以及隨行煩惱的。所以你讓眾生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是很難的。所以就像龍樹菩薩有個比喻,眾生的心就像這個蛇,蛇的本性就是要盤起來的。你天天指著它:你不能盤,蛇身要直,你讓它直,它直得起來嗎?它就是本能地就盤在那裡。凡夫眾生的心本能地就在那裡打妄想、分別。所以你得要有善巧方便,你要讓這個蛇把身子直起來,有一個方法,搞一個竹筒子。讓這個蛇鑽到竹筒子裡面。那這竹筒子是直的,蛇身進去了,它也不得不直。
眾生妄想分別彎曲的心,讓他(幹)什麼?給他一個名號。名號是清淨的,是正直的,這就是你去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就等於這條蛇鑽到了竹筒子裡面,不得不身子直了。這就是叫「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他也就慢慢地趨向於佛心那樣的清淨、正直、平等、慈悲、廣大、菩提、智慧。他是這麼一個——包括止觀,一般天台家說你不修止觀是很難踏上修證菩提大道的。但我們說你執持名號就包含著止觀。剛才講無住就是指止的方面,你生心就是觀的方面。
我們念佛的時候以無量壽的寂定就生起了一個止的功能,我們當下都攝六根,不就在止嗎?都攝六根,遠離世間的十八界,五欲六塵,這就是包括世間的一切境界之相,這都是修止的範圍。修觀的範圍一般是講觀這個因緣所生法,你能夠清清楚楚觀起來。那我們當下就是把這個佛號念清楚,聽清楚,這個觀就在裡面,那你的觀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是建立在無量光的基礎上。正因為有無量光的妙用,這句名號,他才能生得起來,這句名號作用於我們耳根的這個聰力,他就能夠聽得清楚。你能夠念清楚,聽清楚,是建立在無量光的功能的這個範疇當中,無量光就建立了一個觀的一種內在的生命內涵。所以念佛,執持名號,你老老實實去念,確實是降伏我們的煩惱心、散亂心、貪慾心、嗔恨心、無明心的一個最好的善巧方便,這叫「方便中第一方便」。
所以一個念佛人,你念得跟名號相應,慢慢的我們的心就有點佛心的那個氣氛,你就可能身心比較柔軟了。就不像那個原來那麼剛暴了,碰到什麼事情,你可能會從自身找原因。看到窮苦無告的人,可能你的慈悲心也會上來了。對自己的行住坐臥的行為,反省力量上來,這個慚愧心能夠生得起來,這些都是接近佛心的一種——我們凡夫的那種粗糙的輪迴心在轉凡成聖的這麼一個過程。當我們念佛,能念的凡夫心和所念的彌陀名號的那個佛心高度耦合的時候,我們還真的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切念佛的眾生最終都能成為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