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

這就具體地解釋文殊師利菩薩。這個法王子,首先看這個法王。法王是於一切法得自在。法王,王有自在義,有主宰義。那麼,於一切法得自在、主宰者,就是法王,唯佛能稱為法王。那麼文殊為什麼稱為法王子呢?他是這個佛的真子,能夠繼承佛的家業,這個續佛慧命,就稱為法王子。

那麼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法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菩薩,大乘經典常常出現,在小乘經典當中他示現的是一位婆羅門家庭出身的,在大乘佛典當中稱為七佛之師,過去已經早已成就的一尊古佛,叫龍種尊王如來,得一切種智,這一次是倒駕慈航來做釋迦牟尼佛的這樣的座下的菩薩。所以他具有無量的智慧,智慧第一。所以文殊菩薩在佛教是表智慧。他手上拿著的是如意,或者寶劍,都是表智慧的意思。

那麼文殊放在第一,也就表明這個淨土一法,非勇猛實智,這個實智就是實相的智慧,稱為根本智。在這個《華嚴》裡面,文殊的智慧就是在十信位滿,開根本智,是善財童子的這樣一個表法。這個根本智表明,沒有這種根本智是很難證解淨土法門的,因為淨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沒有甚深的般若智慧開發勇猛的根本智,是不能當下擔荷的。

所以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他另外還有三個不同的稱號:有的時候叫妙首,妙首呢,就表明表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是一切功德的頭首就叫妙首。又稱為妙吉祥,表明這個以根本智所引導的一些行持,能夠吉祥如意。吉解之行,稱為妙吉祥。又稱為妙德,妙德就是表智。所以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法當中表信,表妙行,表妙智。

所以他跟淨土法門是非常具有深刻因緣的。我們看一部經,講以文殊根本智修一行三昧,修一相三昧,就是指修念佛。由於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成就無量的功德,成就種種陀羅尼。

在我們東林寺啊,這個文殊菩薩跟我們東林寺也有很深的因緣。這個般若云台,這是慧遠大師啟建白蓮社的地方。他為什麼在般若云台,這個地方建齋,發誓求生淨土?這裡也是表達著般若的智慧才能夠把這種深刻的信願給啟發出來。

慧遠大師生前,當時有一尊金文殊像,是阿育王制的,也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因緣。在這個湖北的寒溪寺有一個官員想把他運走,結果沉到江裡去了,他就這個官員派了很多人打撈都打撈不上來。結果是慧遠大師這種祈禱啊,感應哪,那個金文殊從江裡面出來了,到了東林寺。所以當時建了一個文殊閣,來供養這尊金文殊。這尊金文殊據說,我們的寺院老比丘說,文革的時候被毀了。如果這尊金文殊還在的話,應該說這是國寶級的文物了,阿育王制的。他最先的緣起是出現在廣州一帶的海底裡面,放光打撈出來的。

所以我們想這個慧遠大師在這裡建文殊閣,啟建般若云台,他是深刻地理解到這樣的大乘佛法,文殊的實智,包括前面舍利弗所表現的在聲聞眾當中的智慧第一的權智,對於證解淨土法門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了解諸法的空性,就很難把握淨土的妙有,以及由真空妙有所體現的佛的大慈悲心、大願力的這樣的功德。所以正因為這樣,就把文殊菩薩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