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探討的不二法門也就是平等法門,就是要不執著有也不要執著空。因為空和有對於我們學佛上都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們面對有的時候,我們發現他沒有自性,他是無常的,我們就不再執著他。面對空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空是從有上去感悟的,所以我們還不可以斷滅,是要承當。所以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兩者之間必須相互照應,才是不二才是平等。

所以不二法門就是要改變我們自己思維觀念的一種狹隘,一種障礙。當我們執著空執著有的時候,必然會成為我們修行上的罣礙、執著,所以他就將成為我們自己的障礙,同時他又成為我們的一個機遇。那麼這種機遇你要去轉變他,你轉變他就不是障礙,他就是妙法。所以對我們來講,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都是學佛的下手處。如果你善於消化善於轉化,那麼他都是我們修行上的一種機遇,同時也是我們修道的助緣,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樣的因緣。所以《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既然是在世間為人而說法的,既然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的,所以他不離開世間而覺悟,如果離開世間而覺悟,就像我們去尋找兔子的角一樣。兔子是沒有角的,所以那是無有是處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如佛說十二部經,三藏十二部,千經萬論都是指月過程中的工具,也就是守執而已。讓你看到什麼,看到天空中的月亮,而你一再執著這個文字這個經典,而你沒有通過這個工具而達到指月的目的,那這個學佛就無有是處了。當然我們調過頭來講,從另一個角度去說,可能因緣沒有具足。你積累的過程需要一個完備。所以現在還不能下結論,說完全的無有是處。就像一個人他沒有學佛之前,他可能對佛教有很多誤會,那麼因緣沒有成熟,有一天因緣成熟了,他不再誤會了,他是歡喜的,當然他可能還沒有受益。但是通過這種歡喜,最後接受佛法,產生法喜,必將受益。如果我們的眼睛只停留在守執上,在守執上去計較去執著,則終究不能見到月亮,見到月亮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正如入不二法門品中三十一位菩薩所說所探討的都是相對而言的,因為這種探討的相對就是我們人性的弱點。我們停留在這樣的一個生死、空有、相對的一個二元世界裡,所以告訴我們要打破這種界限,打破這種局限,那麼你才有希望。所以開悟是可能的,但是我們太頑固了,我們太剛強了。《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度」剛強裡面就充滿著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是貧嗔癡帶給我們的信息,我們覺得是可靠的,事實上是不可靠的,因為他一直在變化,包括我們自己。但是我們這種強烈的執著走不出這種局限。所以就畫地為牢,轉呀轉呀,越圈越小,然後這個世界越來越小。所以哲學家說你認識的局限會導致你世界的局限。因為你的認識不到位,你只是停留在表相上。所以你的世界就這樣大。

井裡的蛤蟆,井底之蛙,他看到天只有井那麼大,一旦他出來,那當然就不是蛤蟆了,他不是井底之蛙了,覺得世界就不一樣了。那麼是用二法來還說不二法,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生活的現實,生活的現實就是二法,二就是千差萬別,二隻是代表一個現相界,男人女人、好壞、高低、貴賤、美丑,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宇宙萬有存在的現相都叫二法。通過這樣的二法來探討不二,因為這個二法對我們影響對我們傷害。所以我們要去改變,要去透視他的本質,就像我們昨天晚上所說的,所有人都是瞎子,瞎子看到的是表面。如果你看到那塊布了,那你就不瞎了。否則你就看到裙子、看到帽子、看到圍巾,那你就是執著就是煩惱,你的世界就局限。那你從那個裙子、帽子、圍巾的本質去看,原來是塊布,那你一定是自在的。當然這個很難得。

所以說修行是要面對現實,通過二法來透視不二法。那麼妙吉祥菩薩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要遣一切法,什麼叫遣,就是遣出排遣,不是這樣的,遣一切法,去掉你的執著。有的人說,你能去掉嗎,去掉你這個執著的想法,不是說把那個好的否定掉了,把那個壞的否定掉了。好的依然好,壞的依然壞。但是告訴你,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壞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沒有主宰性,但是我們還是要做好人,雖然是緣起的假相,但是你不做好人你就沒有希望。所以說妙吉祥菩薩遣一切法,還是要方便說此不二法門,遣一切法,說不二法門是不可說的,但是還是要方便說,不可說也要說。三十一位菩薩是什麼樣呢,沒有他證得,但是理論上是應該這樣,從二入不二,文殊菩薩說不二是不可說的,但是還是要方便為眾生去講,你不講大家沒有下手處。所以還是要去講。只有維摩居士一默如雷,沉默,不說,因為既然是不二了,你說了跟不二就衝突了,不能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對佛法的感悟是不可說的,說出來的,也不是真正的感悟。所以一默如雷,像一陣炸雷一樣,突然間把我們驚醒了。原來是不可說的。

那麼由此而感悟到真正不二法門,真正的從生命的局限、相對的世界裡走出來,那麼你的離心力,也就是你要透視兩者之間那種二的不可靠性沒有主宰性,你走出來了,這種走出來是你觀念走出來,不是你不面對現實,是你面對他。古人有一句話叫「但無心於萬物,何方萬物常圍繞」如果你不講較,不執著他,何妨他圍著你轉呀,你無所謂呀。就像你在想一件事,你前面邊的人過來你沒有注意,為什麼,因為你在想一件事,當然今天我們在想著一個,原來他是不可得的沒有實在性的,那麼他過來的時候,你是不需要去執著他的。因為你知道他是不可靠的,你只要稍稍的忍耐一點點,改變了,好多事情就是通過這樣改變的。

此沉默對一般人而言表示會感覺莫名其妙,為什麼不講呀,為什麼不說呀,但是真正的感悟真的是不可說呀,事實卻是無聲的獅子巨吼。為什麼佛教裡面把佛陀說法叫獅子吼,獅子代表無所畏懼,萬獸皆驚,百獸皆驚,都傻了。凡是獅子一叫,其他動物全都老實了,萬獸之王呀,獅子吼,所以佛陀說法能夠破邪顯正,能夠使所有的邪知邪見沒有空間,所以如獅子巨吼。不再聽瑣碎之聲,百獸之聲。所有的佛法的法門都自默的,回歸根本。那麼佛法講是依,這根本是什麼,依法不依人呀,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你看到的是假的,如果你去透視的,那個是智慧。是呀,依靠智慧,不需要依靠你的那個眼睛耳朵舌頭,身體那個分別的假相。第三個是什麼呀,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的,就是你要從那個局限從輪迴中走出來的,這是了義。不了義,怎麼樣呢,算命呀,陞官呀,發財呀,這是不了義呀,因為他終會無常呀。第四個是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是工具,我剛才已經交待大家,那是指頭要看月亮,如果你沒有看月亮,那就是依語了,這個工具了,你抓住他幹什麼。他是船,你得到彼岸去呀,你到去了彼岸這個船才有價值。如果到了彼岸你還背著船,那你還沒到彼岸呢,所以依靠四依來完成根本佛法的那種認知默契。

如果就是見性而開悟,見到本質了,就像我們說的得意而忘形了,得到那種自性了。空於是外在的東西不再執著,雖然你得到這個空性是通過外在的而感悟內在的,但是你一旦感悟內在了,外在的東西你就很坦然的面對了,承當遊戲。就像有人說,我叫張三,但是你還有名字,你還有小名,還有你在母親面前你還是兒子,你在爺爺面前你還是孫子,你在兒子面前你又是父親,你的角色很多呀,你在國家你是公民,你在工廠裡你是職工是員工,但是都是你呀,不是別人,就一個人,有很多名字。我們說,佛性、如來藏、諸法識相,妙名真心呀,還有實相呀,還有理性呀,理體呀,空性呀,都是一個呀,他只是有不同的名字。那類眾生聽到了佛性他解脫了。那類眾生聽到如來藏解脫了,下手處不一樣,所以不二的下手處首先要解決生死的問題,生是主宰性的嗎?死是主宰性的嗎?沒有的,所以我們就不怕生也不怕死,要不然的話,生離死別是傷害人的,感情是最折磨人的,所以說感情也是我們修行的最大障礙。有人說那我就不要感情了,也是錯誤的,感情知道是緣聚珍惜他,緣散再見,灑脫的向他告別,因為你糾纏也是沒有用的,不能真的解決問題,不能重新開始。所以說我們通過學佛要珍惜因緣,同時因緣散了,要灑脫的告別,再見,非常自在,這就是修行和不修行之間區別。

那麼如果我們能夠見到本質,通過這種外在感悟到內在,於是你醒來了,於是突然你間自在了。原來不過如此呀,其實你想想呀,我們整天憂心重重,煩惱重重,有用嗎,沒有用呀,你沉住氣,你稍稍挺一下,也都過去了。事物會有轉機,就是因為你越想越多,越多越複雜,越複雜你越去想,麻煩了。凡事要沉往氣,你為什麼要沉住氣了,因為你有智慧,因為你知道他會過去。就像那個鍋一樣,他已然碎了,就讓他碎了,如果再有鍋的時候,把他捆牢一點,我不會犯第二次這樣的錯誤,我不會被一種石頭拌倒兩次,這就是智者。如此我們的耳朵邊經常的會有獅子吼,我們探討不二法門,佛陀在諄諄教誨,一直都會提醒你不要上當不要受騙,那是假的沒有主宰性。雖然你要去承當,你去負責,但是你的心裡不要留痕跡,不要認為他是負擔,這就是解脫。誰敢傷害你?能傷害你?沒人傷害你,沒人傷害得了你,都是你自己傷害自己。佛已經告訴你了,你假的,不上當,不受騙。此時妙吉祥菩薩大加讚歎。整個經文就是這樣的。剛開始三十一位菩薩講,然後文殊菩薩說,最後維摩居士沉默。最後維摩居士這種沉默面對這個沉默,妙菩薩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大加讚歎,善哉善哉!好呀好,妙不可言,的確如此。乃至無有文字、語言,也沒有文字也沒有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才是真正的感悟了不二法門,進入不二法門,平等,看到空要看到有,看到有知道他是空。所以你活得自在了,你要承當要負責任你還自在。你要自在還在面對,還要負責任。因為在面對中去鍛煉自己,鍛煉自己不再去執著,不執著你才更好的去擔當去度眾生,度眾生利於自己。我所有的功德都不要,我都給諸位,但是你知道我這個賬算得很好,我一點點都不要,我得到的更多,我要一點我得到的就不夠多。只有打破我執,真正的我具有如來藏寶藏,否則那就一點點功德。有我執的總是局限的總是輪迴的。

終於我們回家了,這種回家就是覺悟了,我們終於從這個圓圈裡從這個六道輪迴裡走出來了。那麼永嘉禪師《證道歌》裡邊說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其實我們是在做夢之中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覺後空空無大千,就面對六道輪迴,突然間醒來,原來沒有實實在在的六道輪迴,原來是幻化的假相,所以自在了。但是必須要面對輪迴,然後你走出這個輪迴。這就是不二。那麼如此我們不要歧路,不要走到岔路上去,說不二的時候你就覺得好壞都平等了,然後你要去幹壞事,而且還說不二,煩惱就是菩提,然後自己原諒自己,在痛苦在煩惱招別人煩惱,錯了。所以不要走到岔路上去,不要誤解了佛法。因為歧路亡羊,因為岔路上去會把羊丟了,會把我們的佛性丟掉,會把我們的法身慧命丟掉。所以說大家要注意,不要因為學了不二法門品誤解他,誤會他,容易走錯了路。

下面我們走入經文。經文是「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就在維摩詰說偈完了之後,也就是接上一品,隨即又對在場的三萬二千,這個法會菩薩有三萬二千,當然還有在香積佛國品裡面,九百六十萬的香積世界的菩薩也來到這個法會,當然更多了,非常之多。所以對在座的眾位菩薩說,各位仁者,善良的人,真正的修道的人。那麼《六祖壇經》裡面有這樣一個公案,六祖慧能大師當年到法性寺也就是如今的廣州光孝寺,在門前遇到兩個沙彌,看到寺廟門前掛了一個幢,風一吹幢就動。沙彌甲就說風在動所以幢動,沙彌乙就說,因為幢動所以風動,兩個人爭來爭去。六祖慧過來說,非幢動非風動,乃仁者心動。你若不分別,哪裡有風哪裡有幢呢。有人說了幢借助風,風借助幢。是呀,如果是二的話,那這二者之間他有自性嗎?他有主宰性嗎?沒有呀,假的,不會永遠是這樣,那是不可得了,平等了,仁者心動。所以說各位仁者,發心修行的菩薩,怎麼樣才是菩薩證入不二法門呢,我們怎麼樣能從二元的世界裡走出來了不再去執著呢,請大家各隨所證的契機因緣。每個菩薩,在座有很多菩薩,因為你是菩薩,你也是利他的,同時你也是生活的現實中感悟的,你在也證入不二法門的,你們有你們的因緣,你是怎麼樣證悟的,你可以給大家說一說呀,隨緣說呀。佛法是民主的呀,一直都是兩個人說,現在是放開了讓大家說,發揚民主。讓大家說,然後我再發表意見,一直都是這樣。所以維摩讓大家說,你們說說看,然後我再說,這樣互動的。不像我們今天,一直都是我說,你們不說,我不知道你們在想什麼,所以我也希望如果有因緣的時候大家互相說,解決問題呀,真的解決問題。沒有問題了,自己就活自在了。很快樂,學佛真好。如果你真的很罣礙很痛苦很煩惱,那我們學他有什麼意義呢,不要學了。

有人曾經跟我說,佛菩薩會不會生我氣會不會報復我呀。你說千萬不要這麼認為,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你得罪誰都可怕,你得罪佛菩薩沒關係,他不會跟你計較,他不會報復你。最可怕的是什麼,是人呀,你千萬不要得罪他,他老是耿耿於懷的,總會報復你,多少年的故事他都記得,想起來他就消化不要。所以不要怕得罪佛菩薩,不要得罪你身邊的人,廣結善緣。所以放開讓大家說,大家不說你怎麼解決問題呀,大家說了,知道你有什麼問題。你對佛法的感悟感覺是什麼樣的,所以這樣的佛法就活起來了,互動,互相動才能夠互相受益。

下面經文「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麼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這是第一位菩薩。三十一位菩薩要講要發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研討會,大家都要發言。法自在菩薩第一個站出來發言,所以慈悲菩薩與法自在,對於法已經自在了。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法沒有自性,法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所以自在了,不會執著不會罣礙了,我們執著我們罣礙。所以我們面對法自在菩薩我們要去反醒自己,自己的身口意,面對法自在菩薩我們不好意思,我們沒有自在,所以要跟他學。他為我們提供了修學的一種榜樣,我們的身口意要跟他自在。契入諸法實際,空性沒有主宰性,我們今天老想抓一根救命蹈草。事實上我們舉個例子了,我們今天知道,告訴你諸法實相是什麼,是零。我們不知道零,怎麼樣呢,我們用一來跟他比,說這個零跟一比沒有都沒有。但是我們現在又抓住一個一,一我們也不知道,又用二來比,事物越來越多,越來越麻煩。本來簡單,回歸就是零,一個修行人本來他很簡單,他上樹上去修行,老鼠把他的衣服就咬破了,老鼠咬破衣服怎麼辦呢,他想養一個貓吧,當然過個故事不要追究他是否合理,我們只是要講一個道理。養一隻貓這個問題又來了,貓又不能讓他吃肉,讓他去喝牛奶,就得養牛,又要買一頭奶牛。買一頭奶牛的問題又來了,你又得僱人去放,僱人放的問題又來了,你還得給他開工資,還得去化緣,問題越來越多。所以我們活得不自在,所以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找的,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告訴你,學佛是減法,思想越簡單越自在,輪迴是加法,沒事找事,找來找去越找煩惱,輪迴了,無事生非呀。所以減法就很自在,加法就很痛苦。最後背來背去你背不動了,我就往下去了。減法越減越自在,就往上去,這個圈就裡出去了,很自在很快樂的。所以我們要學會著用減法,不要去用加法。所以稱作法自在菩薩,對於法他是自在的,因為對於法他明白了,這個法不是真的,不是實在的,他是沒有主宰性的,緣起的,變化的,幻化的,包括我們自己。

歷史上曾經三論宗有個僧肇大師,第二代祖師,他在《肇論》裡說所謂幻化人,就是法師中幻化的法師,居士是幻化的居士,這都是幻化人。非無幻化人,是說不是沒有幻化人。幻化人非實也,只是幻化人都不實在,於是入二法門了,於是於法自在。這位菩薩他就發言說,各位仁者呀,用眾生的眼光去看,用人性的眼光去看,生與滅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就像沒有生沒有死,沒有死沒有生,對立的。但是你記住,你現在生著,你現在正在死著,你現在正在死你現在正在生,你要調整你的觀念。是呀,你的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掉了,新的細胞生了,一個小孩子長大了,但是父母卻老了,生死死生,同時在進行。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就沒有生。所以看起來生和死是兩個對立的東西。而生和死是對我們修行是最大的障礙。我們一直都喜歡活著,一直都怕死,痛苦,誰都這樣、但是哪個不死呀?一直在死你知道嗎。那麼事實上法之本體,生與死之間如金與器物,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金子和金子所製造的首飾,各種精美的首飾,佛教徒他也有戴耳環的,戴項鏈的,戴金鐲子的,他們都是金子製造成的。器相雖生,雖然有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金鐲子,雖然出現了,但同一金性。我們就執著,那是耳環,那是戒指,那是項鏈,那是鐲子,我們表面上是看到這個東西,但是本質是金子。耳環是金的,項鏈是金的,戒指是金的,鐲子是金的,所以你要看這個,不要看表相,我們的輪迴就是因為執著外在,那是環呀,那是鐲呀,那是鏈呀,這個是錯誤的。我們的執著給我們的世界帶來局限,所以我們成了加法,減法原來就是金,一下就看到他本質。所以這個金子不生不滅,本質呀,因為生成了鏈子,把這個鏈子又毀掉做鐲子,把這個鐲子毀掉再做耳環,他有生有滅。項鏈沒了耳環出來了,耳環沒了鐲子出來了,有生有死。但是你看到本質的金子,馬上說沒有生沒有死,沒有生沒有滅,原來都是金子沒有改變。從性而言,所以說沒有生沒有死。所以我們說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並不是你沒有了,只是這樣的狀態沒有了,這樣一個存在的狀態沒有了,但是又變換另一種存在的狀態。就像我們頻道的電視劇看完了,又換成另一個頻道,可能更好呀。這個狀態,這個樣子沒有了。物質不滅定律,就說他不是沒有了,他只是改變成另一種存在的狀態。那你怕什麼呀,你不用害怕。但是另一種存在的狀態是根據你今生的一種所作所為的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所決定的,所以我們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我們沒有白做任何功德。任何的佈施、功德都是沒有白做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舍得舍得的,我舍了我得了,我舍了是把我的我執舍出去了,那麼你得到的是什麼,是自在,走出生命的局限,剛才我們說了走出生死。

法自在菩薩給我們的感悟是這樣的。就像龍樹菩薩《中觀論》裡說,有一個偈子叫「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什麼意思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諸法不自生,我問大家,牛能生牛嗎,有人說是呀,牛能生牛嗎,人能生人,馬能生馬。可是一個牛怎麼生,一個牛就沒有辦法生嗎。說從他生,說牛從馬那生的,不可能,牛只能從牛生,當然單純的牛是不能生的。從馬那生出牛來,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沒有這樣的因緣呀。馬生牛不是亂套了嗎,根本就沒有情理。但是下面又說了,不共不無因。共生,說一隻牛不能生牛,那兩隻牛可以吧。兩隻牛,一隻公牛一隻母牛,還得有這個因緣才可能生,就像我們每個人有父母有母親,還得有阿賴耶識,這是一個緣起。共生就是沒有主宰性的,可以變化的,請問他有實在性,沒有。他沒有真生,是假生。下面是無因生,沒有任何原因就出來了,沒有這事。我們說《西遊記》孫悟空,他是石頭殼裡蹦出來的,還需要風吹日曬雨淋最後他成精了,當然這個不可能的,石頭子裡蹦出來不現實呀。沒有任何原因是不對的,沒有這樣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所以說這種生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最後說,是故說無生,這個生就是沒有主宰性的,沒有實在的生。

如果說緣起的幻化的,有,但他是假的,你為什麼還要上當受騙。所以你也不要高興,但是我也不要傷心,當然你要珍惜他,但是我也不要執著罣礙他,所以是故說無生,無生法忍,就是要必須這樣才能夠證悟的。那麼已有無有生,已經生過了不可能再生了。如果生無窮過,永遠不斷的生下來,那不麻煩了嗎。像母親生兒子,已生無有生,已經生過了,再生另一種因緣,這種因緣沒有了。再生就是無窮過。永遠不停的生誰也受不了,這個世界膨脹,這個地球肯定完了。無已生也不生,沒有這因緣怎麼生,沒有辦法生。說離已生未生,說離開了已生和未生,更無生時生。有人說生時生。我們舉個例子,半生半不生,半生不是生,半生是生,半不生也不能生,這種對立和矛盾還是不能生。於是我們有理由說,無生法忍的依據就來自理論,沒有這種理論請問我們不執著嗎,我們還在執著,是生了,生是緣生。告訴你,滅是緣滅,不是一個徹底斷滅,緣聚則生聚散則滅,滅了不是永遠沒有,沒有生也不是永遠沒有緣,是因為還沒到。就像春天播種了,播種之後,我們著急,到田地裡面把種子扒出來看,你得給他時間呀,你不給他時間,你昨天播種了,你今天就看,明天你又來看,看來看去,把他看壞了,他真的生不了了。你不著急,你播種了,你給他因緣給他水給他溫度,慢慢的就長出來。一支玉米要兩三個月三四個月才能結果實。你栽下一支果樹,可能要好幾年才能結果。你怎麼可以說我今天佈施了我明天一下子就有回報了,不可能,因緣還沒有成熟,不要著急早晚的事。越是不著急的人越是能幹大事,越是能夠在佛法上有更大的感悟,這是有說服力的。那麼如此無生法忍,如果你能夠這樣去認知他,去調整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你就會消融生死二法。你不再執著生,生而何歡,你也不再畏懼死了,死而何懼,不在乎了。所以一個真正的解脫者,臨死的時候,非常的快樂自在,沒有什麼恐懼的,這才是解脫了。不然的話說我害怕,這不是最好的佛教徒。最好的佛教徒,換個頻道,沒有關係我會演得更好,我乘願再來,我會得到一種鍛煉,我會跟眾生結緣,你才有資格來成佛。要不然你沒有資格沒有因緣。那麼這種打破生死的觀念就是契入不二法門。生不樂死也不懼,那你說你怕什麼,然後還問,你死後到哪去了,你都不在乎了還怕什麼。那就是自在,那就是極樂世界了,就是這樣呀。這種打破觀念就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相應了。輪迴這個局限,輪迴這個生命的局限,說白了就是有量了,你打破這種局限了,出來,無量壽,沒有辦法去衡量的,走出一個相對的世界。所以無量壽是可以的,所以如果你學淨土,那你要不怕活著也不怕死,如果你怕活著不行,你怕死不行,所以你要隨緣去,活著也好,死了也不懼怕。

走出一個相對的世界,所以無量壽是可以的。所以如果你學淨土你要不怕活著也不怕死。如果你怕活著,不行;你怕死,不行。所以你要隨緣去,活著也好,死了也不懼怕。這樣話你才能真正的解脫。

下面的經文是「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的意思這是第二位菩薩站起來發言了。既然是放開、民主,大家發言了。第二位菩薩繼法自在菩薩說完不二法門之後,一位叫德守的菩薩站起來說不二法門。這位菩薩他能夠持守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也就是三德涅槃,三德是這麼來的。般若德,般若跟空性相應的,那就是我們曾經探討的《八大人覺經》說「唯慧是業「,慧就是般若的解脫。所以般若德能夠擁有大智慧,解脫德因為這種大智慧你從生死的局限裡走出來。你不再執著二元還有法身德,法身以法為身,遍一切處。

我們兩邊的是什麼呢,是很多佛像,法身叫毗盧舍那佛,翻譯過來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法之所在,空性所在,即是法身佛所在,所以說三德,所以稱他為德守菩薩。他能夠在解脫德、般若德和法身德之中能夠恆守,能夠保持。他站起來說,一般凡夫以為,四大五蘊業報身為我,六塵緣影的環境、外鏡為我所。什麼叫四大,地水火風。什麼叫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舉個例子我們的骨骼比喻地,堅硬,骨骼很堅硬。水是我們身體的血液和尿夜流動。火是我們身體的溫度,是有溫度的。風是我們的呼吸,所以地水火風就是我們生命存在一個現象,地水火風組成了我們生命的現在的現象。但是如果有一天,如果我們的血液,如果我們的骨骼,如果我們自己的呼吸有了問題,只要哪一個有了問題,我們的生命就壞了。我們認為四大組成的我,是實在的錯誤。我們認識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我們身體的現象,身體外在的肉體。受想行識屬於精神的範疇,也就是我們精神和物質組合的現像我們認識是有主宰性的,是有實在,就成了錯覺。我們認為他是我,每個人都是這樣。

那麼六塵緣影的外境為我所,我面對的色受想行識,面對的是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五蘊面對的外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認為外境的各種存在現像是我所有。包括我的家庭,我的子女,我的信仰,你認為這是我所擁有。但是你不知道他原來是一個緣起的合作現象。如果我都沒有,還有我所嗎。我們再回顧一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我們都知道的,打開智慧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身體是沒有實在性的,這是我,我所有。下面又說「是諸法空相」,我之外的所有宇宙萬有的存在的現象都是空。那麼我是空的,我所有是空的。事實上這是不可得的,不是沒有,不實在,不可靠,一直在變化,哪裡有實在的東西呢。外道以八識見分為我,所以能認識的外道,能認識的我的神經系統,我一看,我的眼根和眼的神經和我注意距離這樣的一個因緣,他覺得這是是我。以六塵緣影幻現的色相為我所有法;其實我法二執。我之外的那種存在現象,認為是我所有的。

二乘以有能見煩惱的人為我。二乘人說我面對的一個輪迴,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個是我,以所證的偏空涅槃為我所有法。也就是認識到,常樂我靜他認為是我所有法,憑空的。所以他認識到這種錯誤的認識的局限,他覺得是無常的。二乘人他偏空,凡夫認為是有的,凡夫認為那是男的是實在的,女的是實在的。二乘人他認為沒有實在的男的,沒有實在的女的,沒有實在的桌子,所以他就證得涅槃。他偏空了。菩薩不一樣,菩薩說,就是因為我面對這個外景,他能夠給我一個啟迪,他是沒有主宰性的,是無常的。我面對的過程之中,他改變了我的這種執著,所以我要面對,我要去利於眾生,我要跟他去結緣,這個不是偏空了。二乘人做不到這一點,他不敢面對,趕緊揮身滅智,馬上走了。二乘人是局限,聲聞人、覺緣人是局限的、是狹隘的。不度眾生自己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權乘菩薩以人為我,以法為我所有法。權乘也就是位次不高的菩薩,剛剛進入學菩薩道的菩薩,以人為我,他認為人是有主宰性的,以法為我所有法。當然他沒有去感悟深刻的東西。剛剛去發心,剛剛去認知佛法,他發心,但是他的局限還存在。諸多種種,都無非是金子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耳環、項鏈、戒指、鐲子,都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外表的相難免是千差萬別的,所以他是二,二就代表二以上的存在的種種現象,是二,都是不確定的。他可以是這樣的,也可以是那樣的。就像一杯水,放以圓的杯子裡他是圓的,你把他放到方的杯子裡他是方的,你把他放到長的杯子裡他是長的,你把他放到短的杯子裡他是短的,他是不確定的。但是裡邊的水卻沒有變。也就是金子本身沒有變,外在的表現形式變了。但是我一下子就認出來你原來就是金子,你原來就是水。這個就走進了不二法門。

因為有了我,才有我所有。因為你認為有每個人的主宰性實在性,於是你才會有一個與我而相對的我所有的物,這是二元,我,我所有。但事實上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我是四大五蘊的,我剛才已經分析了,他並不是沒有,是假的,我所有的也是假的。那麼《金剛經》告訴我們在佈施的過程中要完成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佈施功德無量無邊。能施所施中間物,能施的是我,了不可得,沒有主宰性。所施的是寺廟,某某法師,也是了不可得,外在是法師,外在是一個寺院。但是興如幻佛事建水月道場,都是假的。中間的物是錢是物都是假的。你看到本質於是你就解脫了。所以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我,則沒有我所有物,即是相待的存在。如此相對的就不可靠了,你就走進了不二法門。因為不可靠的東西你就不住在裡面了,不再執著了。這個過程中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做完功德你願意做了,做完之後你不後悔了。做完之後你不再要求說你要回報。你已經有回報了,你已經把煩惱把你的執著全都給出去了,你還哪裡有煩惱呢,沒有了。自在了。

下面經文「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這是第三位菩薩站起來發言。眴是什麼意思呢,是眼睛老眨,人不眨眼睛根本不正常,眨眼睛叫眴,不眴就是不眨眼睛盯著看,叫不眴。人眼是往上動的,天眼則上下都動。你試試呀。所謂不眴,那麼這位菩薩因恭敬佛之形相,因為同佛之空性相應,目不轉睛,一直不會去有一點點的空隙不相應,完全相應。所以說慧眼常開,對諸法不作分別想,所以稱為「不眴」。當德守菩薩講完之後,不眴菩薩就接下來說「不二法門」。他說,眾生不覺,就沒有醒來。則有執受心,就會有執著有感受,就會有苦呀,有樂呀這樣的感受。即能領納苦樂諸法,稱之為受;於是有感受他就避苦而求樂,人都逃避,這個不好,不好我躲。他不知道不好是鍛煉是機遇是考試,所以求樂,樂也是暫時,所以說這種避苦求樂,稱之為受。菩薩為了感悟緣起性空的幻相,這種苦也好樂也好,還是不苦不樂的感覺也好,都是緣起的,沒有主宰性的,是一種假相。你不要去執著。所以苦樂等感受分明是我們每個人主觀的對外境緣起分別的結果。我們分別了,為什麼,我們就覺得事物應該是這樣的,而不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他這樣的,我們就覺得這是苦,如果這樣了我們就覺得樂。所以是緣起的分別的假相。緣起相本來是沒有自性的,但是你一分別就是有了自性就有了實在性,於是你就有苦樂的感受。這種苦樂的感受是一種錯覺,而事物的真相則是沒有這種苦受,是你的期望。沒有愛就沒有恨,事實上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要走出愛恨的局限。用二乘人的觀點,也就是聲聞乘人、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乘人的觀點去看,眾生的受和菩薩的不受是二法,我們受有苦有樂,菩薩的不受是沒有苦沒有樂,從這種局限中走出來。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兩個法門,是相對而言的。所以舍受就取不受,舍掉這種苦的感受、樂的感受,而選擇沒有苦沒有樂的這種感受。事實上錯了,因為有取舍的心,因為你說這個是不好的,我放下,那個是好的,我選擇。只要有取舍的心仍然是受,仍然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則還是有執著,有罣礙,所以依然要去改變他,要去不執著他。正如《般若經》告訴我們說,般若是什麼,是佛母呀,如果你有了佛母你將來就是佛子呀,你將來也會成長,長為佛。所以一切法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一切法我都沒有這種苦呀樂呀,不苦不樂的這種感受,乃至沒有苦樂不苦不樂的這種感受我也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不受我也沒有感受,我不執著,無所得我也無所得,我也不執著無所得。也如《六祖壇經》告訴我們,佛法告訴我們什麼。不思善,不思惡,正是當相。正這麼時就是當相,是你慧明上座本來面目。是你慧明法師的真實面目。佛法就是你不執著這兩邊。所以說「若法不受,則不可得」。所以不受沒有苦沒有樂,沒有那種苦樂的感受,那就是沒有,不可得。因為不可得的緣故,所以則是本不可取,當然也沒有舍,沒有取就沒有舍,我既然不可得我就不去執取,沒有執取哪裡有舍,那個取和舍是相對的,沒有取就沒有舍,沒有我就沒有我所。因為不可得的緣故,所以則是本無可取當然也無舍了。沒有可取自然沒有凡夫的善業和惡業,不是沒有呀,善業和惡業都是無常的,是變化的。如果你去感悟他,你就會很自在。沒有可舍,也沒有二乘的寂滅行。所以你也不用說舍生死入涅槃了。原來生死是沒有的,於是你當下就涅槃了。如是無作無行,你又沒有照做,你也不用去努力,去改變。改變觀念就行了。是菩薩入不二法門。菩薩從這個舎和受之間走出來了。所以不舍之間就走出來了,所以你自在了。所以不眴菩薩他給我們的感覺應該是這樣的。

那麼下邊經文「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這是第四位菩薩的探討,感悟。經文的意思是說第四位菩薩,這位菩薩所修的德業也就是般若解脫法身三德已經具足圓滿,所以稱為德頂菩薩。圓滿了,再也超不過去了,究竟圓滿,所以稱為德頂菩薩。在不眴菩薩講過之後,他站起來說「不二法門」。他探討,他感悟的是什麼樣的呢。他說垢法和淨法就如同煩惱與解脫,煩惱就是垢呀,這個垢就是罣礙就是執著。淨就是解脫,這個比喻是恰當的。用凡夫和二乘人的觀點看,二乘人就是聲聞乘、緣覺乘,也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的,阿羅漢修四諦法的,辟支佛修十二因緣法的。所以用凡夫和二乘人的觀點去看,以為是二法。凡夫認為煩惱是實在的,所以被煩惱所纏繞,就輪迴。二乘人認為煩惱是空的,所以就去追求涅槃,以為他是二元的,以為是二法,事實的真相則是垢淨二相,都是無明所導致的分別心的結果。無明就是沒有光明,沒有光明就是說我們沒有智慧,我們看不透他的真相,只停留到外在的假相。所以這種分別心就是因為愚癡的分別結果,就如同糞便一般。豬狗以為是美餐,當然了可能新加坡沒有豬,狗恐怕也不吃糞便了。我們只不過是做個比喻,他的業力所牽引他看到這個糞便他以為是美味佳餚。人則以為垢的,是髒的東西,那排泄物哪裡是好東西呢?如果去除豬狗與人的業力,豬狗認為是好吃的,美味,那麼人則認為是髒的,這是兩種對立的,一個是淨一個是垢。這兩種是對立的一種觀念。如果去除豬狗與人的業力,是呀,你的分別心導致的結果。所以豬狗認為是美味佳餚,人則認為是髒的可怕的。那是思維的慣性,這種力量你不這麼認為都不行。

我們昨天說了,因為你戴著眼鏡你看那東西是紅的。所以因為你的分別心,你認為糞便就是髒的。但是髒的東西一直都是你的局限和罣礙,你依然要輪迴。當然認為淨的也是輪迴,所以你要走進不二法門,從那個局限中走出來。當然這個慣性是非常可怕的,這個力量非常之強,打破這個局限沒有大智慧不行。那麼如果我們能夠改變這種業力,這種強大的這種生命的局限,那麼就將是怎麼樣呢,沒有垢也沒有淨。是緣起,是由緣而牽引的這種一個垢和淨的局限。他不是一個固定的,他不是一個實在的,他不是永恆的。那麼即是諸法實相,你不再認為有主宰性的一個垢的主宰性的一個淨,都是緣起的假相,於是你走出來了。也就是見垢的真實性,如是也無有淨相,髒的東西的真實性是什麼,沒有主宰性,是假的。那麼如果你看到真實相之後沒有這個東西,你不會障礙你不會討厭,同樣沒有垢也就沒有淨,因為這個垢是相對淨而言的,沒有了垢這個淨還有嗎,沒有了好還有壞嗎,沒有了。如果你說沒有好,我這個壞還有,沒有壞,我這個好還有,那不成了獨立。我們活在比量的世界裡,我們說張三長得很帥氣,為什麼帥,他是因為跟旁邊的李四比,如果跟王二一比,張三就不夠帥氣了。所以這個固定嗎,不固定了。一尺你說長還是短的呢,對於寸而言一尺是長的,對於丈而言一尺是短。哪裡是固定呢,你不要執著他,你不要去上當。當然我們要有信心也要有足夠的耐力面對一尺,面對一丈,面對一寸,無所謂,但是你不要執著,你不執著才能沒有牽掛沒有罣礙。所以你要去訓練自己的這種能力。你要是具備這種能力你就打破生死。

那麼沒有淨相,就一也沒有,何況是二。一都沒有了,哪裡有二?二也沒有,一也沒有。我們說的有是主宰的,實在的。假想的可以,假相你又不上當。如果有主宰的,有實在的那你就會執著,你的生命就是局限。所以說「如是則隨順天然空性的寂滅涅槃。」於是你就知道,垢也是假的淨也是假的。你若不執著何妨有垢有淨呀,你若不在乎他又能耐你何呢,無所謂了。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走進不二法門。但是這個是德頂菩薩的感悟。你有沒有這樣的感悟呢,需要契機的,不能白學,來對照自己跟德頂菩薩相距有多遠呀。你要照鏡子,原來我不夠好,那你要改變一下,你要學佛,你要跟佛學得一模一樣。今天你要對待菩薩,你也要跟菩薩一模一樣,這才是學。

下面的經文是「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這是第五位菩薩。此菩薩如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說,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第三代祖師。那麼我所在寺院哈爾濱極樂寺就是天台宗的傳承,當然他也是禪師的傳承,當然我們也說他也是以淨土為自己的宗,為自己所宗。所以說中國寺院裡的宗派的觀念不是很強烈,為什麼,因為他比較大氣,不是那麼小氣,你是這個我是那個不行呀。這個藥只要治病就是好藥,不治病再怎麼值錢也不是好藥。此菩薩「得日月星宿三昧,故曰善宿」。看到日月星宿了,觀照日月星宿,馬上就知道是緣起法,於是不執著,所以叫善宿菩薩。看到這種星宿而感悟到諸法的實相,空性。所以善宿。善於在星宿上去感悟佛法。所以叫善宿菩薩。善宿菩薩站起來說,外境的動相和內心的念慮,凡夫和二乘以為是二法。外邊在動,內在的念的分別。外在不動,內怎麼分別呢。所以內和外之間的緣起相。所以凡夫和二乘以為是二法,對立的,就實際而言,外境不實,動是在改變的。

你去海邊、你上河邊,你今天去了,你明天又去了,你說還是那個嗎,不是了,已經過去了。那個海流過去了,那個河流過去了。你也不是昨天的了,也是在不停的在過去。所以外境不實,因為他動,即是不動。因為那不實在,所以你看到是動,其實沒有動,他不是原來那個,他沒有動呀。心緣無性,你面對這種動,你不去執著他,他就沒有自性,即無念,你不會停留下來,不停留下來你就解脫了。無念就沒有分別,不分別了,沒有分別就沒有苦惱了,你有分別你就有苦惱。無分別即不著境,你不執著外境,內無分別,外不著境。不執著,則一切外境動靜平等,因為動是無常的,靜也是無常的,都是假的,是相對而言的,都是不可靠的。為什麼,因為對靜而說動,對動則說靜,動靜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相對而言,相對而言的東西就是假的,局限的。則動者自動,靜者自靜。所以說動和靜是相對的,沒有自性。所以動是你自己認為他在動,靜是你認為他在靜,其實沒有。如果就能通達徹悟。感悟原來都是緣起的假相,都是不實在的。於是心裡就不再罣礙,心裡不再執著。因為你的分別心變成了分別智。原來這個動是假的,靜也是假的,所以你不執著不罣礙,於是則動靜二相空性平等也叫空相平等,都沒有主宰性,他的本質就是空的。動是零,靜是零,零和零你說有區別嗎,沒有呀。這就是入於不二法門。走進來了,原來你對動的時候心裡不罣礙,對靜的時候也不罣礙。

就像我們坐禪一樣,很多人是坐在那裡打妄想。有人老問,說法師我為什麼打妄想呀。我說你不是木頭呀,所以你要打妄想。你要是木頭你就不會打妄想。打妄想怎麼辦呀。別在乎他呀,別隨彎就彎。你得弄個故事去改變他,比如念佛,比如拜佛,比如說你去觀妄想不實在呀。所以他就沒有能量,也不加油也不充電,當然妄想沒有能源他就不可能存在下去了。他存在沒關係,你別配合他,無所謂。所以你就正常了。所以你不是木頭呀,你要是木頭那你就麻煩了,我一點點都不執著,我什麼妄想都沒有,那我就說你肯定是木頭。我有妄想,這個妄想不是實在的,所以我才有希望不執著他,我去訓練自己,一點點我就不執著了,就不執著了,所以叫禪定呀。禪定是這樣的。

下面的經文是「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就是第六位菩薩也就是善眼菩薩。此菩薩擁有擇法的智慧眼。選擇佛法的智慧眼。什麼叫選擇,就是他看到這個法,馬上知道這個法沒有實在性,他不執著,所以叫善眼。我們不是善眼,我們是分別眼,我們是罣礙眼,所以我們會輪迴。這個智慧眼他能夠善於觀察契入中道之理,不執著空不執著有,不執著生不執著死,所以是中道的。他看到生同時看到死,看到死同時能看到生,契入中道,所以稱為善眼。我們不是善眼。看到好我們高興,看到壞我們煩惱我們痛苦,看到好我們高興,看到壞我們煩惱、痛苦,所以不是善眼。他站起來說,以二法而說不二法。因為有生死而說沒有生死,因為我們娑婆世界有輪迴,所以說沒有輪迴。輪迴是二法,不輪迴是不二法。所以就是一相,一相就是平等相,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沒有主宰性,死沒有主宰性,涅槃也沒有主宰性,所以就空花水月平等不二法門。即是一相平等,二於不二都不可說,即是無相。說二也是沒有主宰性,不二也沒有主宰性,二和不二是相對而言的,所以他是無相,就是沒有實在相。用凡夫、用二乘人的觀點去看,凡夫執著有,二乘人執著空,所以你執著有的錯了,你執著空的也錯了,都是偏呀。一隻腳走路。你走得了嗎。大家回去看《法華經》方便品有這麼一句話,「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兩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一足是空一足是有,他不是偏的,是同時的。我們今天是偏的,要麼執著空要麼執著有,要麼執著有要麼執著空,要麼執著智慧,要麼執著福報,都錯了,都是瘸腿呀。學佛菩薩的是必須是兩條腿都要站得很穩,這才是真正的學佛。此一相和無相就成了二法,菩薩執著有,聲聞乘、緣覺乘執著空,所以此一相和無相就是二法。事實的真相則是不二是對二法而言的。是因為有了這種空和有,所以才告訴你要走出這種空有的局限,你走出來了,你自在了。如果沒有二法了,空沒有主宰性,有也沒有主宰性,那二法是沒有的,請問不二法還有嗎,沒有了,沒有空沒有有,不二法相對而說的不二就沒有了,那真的是入不二呀,完全的超越。如是一相即是無相,這種不二也是沒有實在的。不二是一,一也是沒有呀。雖然如此,卻又不是執著有一個無相。你一聽說無相,你調過頭來無相,你要執著無相,還是有所得,還是錯誤的。如是入於平等,是為入於不二法門。這個時候你自在了,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好也這樣,壞也不執著。莊子的《逍遙遊》有這樣一句話,「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所有的人都讚歎我我也不更加努力,所有的人詆毀我我也不沮喪。當然這個局限,因為他偏空了。雖然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但是我還要面對悔意,我面對來鍛煉自己,並不是逃避,我要聽,聽完之後我能不消化,我能不在乎。你罵我我不在乎,我知道你是假的我也是假的。你是不實在的,我也是不實在的。我只有面對你我才能得到鍛煉自己,我不面對你我怎麼能鍛煉呢,如果不敢面對那不行呀,沒有機會,這個很重要呀,所以這個是不二法門。

下面經文是「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比較晦澀比較難懂,當然我們去探討,把他消聞的時候就比較容易一點。那麼經文的意思是第七位菩薩也就是妙臂菩薩開始談自己入不二法門的這種感悟。此菩薩善於運用種種殊妙方便的手臂來提攜眾生,善於打手勢,過去有個舉指禪師。禪宗裡說,什麼是佛,手指頭一指,別人就開悟了。他旁邊有一個侍者,他一看這個老和尚天天一指一指,他也學會了。別人問什麼是佛法,他一指別人也受益了。然後就跟舉指禪師說他那個侍者很了不起,他也會指。於是有一天他把侍者叫來了說什麼是佛法呀,他的侍者一指。他說你過來過來,把侍者的手指頭拽過來用刀子一下子把手指剁掉了,這是很殘酷的,但是這是慈悲心呀。如果不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他會一直不知道為什麼。然後小和尚就哭,跑,他在後面追,他還問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小和尚要指,沒了,他沒有這個東西。你連這個東西也沒有,心裡才真正的大自在,否則你自在不了。怎麼可能呢,我們總是有點執著的,總是要抓住點什麼。什麼你都抓不住,萬物皆流,都是在動在變化。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都離我們而遠去。所以你別做夢了,走出來吧,醒來吧,只能這樣。所以這位菩薩他善於用手臂來提攜眾生,來接引眾生,來教化眾生。所以稱為妙臂,非常的美妙,而且他的手勢打得非常好。大家一看他的手勢馬上就開悟。他站起來說,菩薩和聲聞乘人共同感悟無生,菩薩也要證入無生。聲聞乘人也要悟入無生。只是菩薩不但要事空,而且還要理空。也就是理事圓融,理也空事也空,事也空理也空。這個理本來是事物的真相,是理。緣起性空。但是這個空你要放在現實生活中,現實生活事物宇宙萬有存在的現象。事空,你同樣去感悟,理也是空的,事物是假的,是空的,沒有錯。但是有人說,空是好的,空也要空,就像這個手指頭,你說這個手指頭,我告訴你人要拿下,拿下你才會自在,否則有這個你還是不自在,非常重要的。那麼菩薩不但事空而且理空,連空也空。聲聞人只現相的事障。現相就是一看那個樹呀,那個男人,那個女人對我來講影響了,他只看到表相。沒有空去理障,所以他說這個是不可靠的,但是他卻執著不可靠的,是假的他就執著是假的。如是即以生為生,執著生呀,狹隘呀。以無生為無生,兩者之間沒有關係,以為生和無生是對立的。即終日執著無生,所以他怕生,他執著無生,他趕緊從生裡面走出去,逃跑、逃避。所以揮身滅志,馬上進入涅槃。不敢面對現實,不敢面對眾生,不敢發起慈悲心菩提心,是這樣一種狀態。所以「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俗界、色界、無色界,是我們生命的局限,他把我們困住了,看到生死如冤家,看到生死害怕,趕緊跑,這是局限的。不見理體法性,不知道三界空界,不知道生死沒有主宰性,也是空性。

於是悲心不生,看到別人痛苦不能去幫助別人,不能去拔苦,幫助別人走出他的局限和困惑。即不願教化眾生,不願意教化眾生,不願意幫助眾生,他幫助眾生就是利於自己。所以這樣一個不願意就等於揮身滅智,比較消極,沒有慈悲心。即不願意教化眾生。菩薩觀法如幻如化,菩薩看到宇宙萬有都是如幻如化沒實在性的,於是不但不住有的觀念上,同時也不住空的觀念上。有情眾生執著有,聲聞乘人、緣覺乘人執著空。菩薩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所以就大自在。因為幻化,所以不住。也就是不停留在上面,不停留在空,不停留在有上。如是菩薩見法相幻有,法相都是幻化的,沒有實在性的,都是不實在的,所以他就不會障礙法性真空,所以他就能夠觀法的空性,能夠自己解脫。同時法性真空,雖然法性真空,菩薩要面對現實,要教化眾生,要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之中,迴光返照,改變我執,改變我執有利於眾生,這樣相得益彰,在利他中完成自利,自利而更好的利他,利他才能自利。這樣的話無二無別,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門。

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