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昨天講到了關於第七位菩薩站起來發言,對於不二法門的感悟。他用一種妙臂在提攜眾生。他在提攜眾生的過程之中告訴我們說。菩薩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不但不住在有的觀念上。我們眾生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現相界的存在,一種實實在在的有。而這種有的只取不舍帶給我們無盡的煩惱,於是就會有輪迴。不住在有的觀念上這種輪迴的觀念就打破了。同時他也不住空的觀念上。有人說,不住在有是錯誤的,住在空總是沒錯的。依然錯誤。昨天我們引用永嘉禪師《證道歌》的話說「斷滅空,撥因果,猶如避溺而投火。」就是怕淹死,但是又被火燒死了,依然是一種二邊,二邊就不是平等,所以要平等。因為幻化,因為都是假的,空也不是固定的,有也不是固定的。所以不會停留下來,所以我們要不住,不住就是你心裡不執著他。不是說你不面對,不面對你就沒有機會來鍛煉、來考驗、來突破。但是你面對的時候你要不停留下來。這樣的菩薩就會見到法性幻有。

妙臂菩薩給我們的感覺,他所要表達的感悟的這種境界就是見到諸法空相,是幻有假有,只是像耍戲法一樣,好像是真的,其實不是真的。這種幻有並不障礙法性真空,因為好像是有,其實沒有,而沒有就是法性,就是真空。所以我們看到宇宙的一切現象也是好像是有,但事實上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他是變化的,所以他不是實在的,有沒有呢,有,他是假的,假有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同時法性真空也並不障礙緣起的幻相。雖然是沒有,但是這個沒有,這個空性完全是在緣起的幻相上就感悟,他們兩個之間是不矛盾的,如果你認為他們是對立的,那你就斷滅,所以叫空不礙有,不障礙有。如是相不礙性,性不礙相。從相不礙性的角度去看,我們就看不到欲界、色界、無色界。因為是我們眾生的狹隘局限才會導致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其實沒有,為什麼,三界如幻如化。所以《唯識》中講說「三界為心,萬法為識」。《三論》中也就是《中觀》講,「三界唯空,萬法如畫」。三界都是空性,沒有主宰性,如幻如畫,如果有也是如幻如化。性不離相,空性跟現相兩者之間是不相離的。如此看來生和死的問題也不過是一個遊戲,所以你不能在意他。你要打破生死的觀念,你就必須脫胎換骨,洗心革面,不要上當,不要受騙,都是假的。如果能夠突破的話你一下就自在了,所以你的自在就是解脫。

如此菩薩就能夠廣度眾生,遊戲三界,倒駕慈航。高僧大德圓寂之後,我們祝願他乘願再來。為什麼,他有能力,因為他知道都是三界如幻的,眾生也是沒有自性的,於是他願意來。否則他來了走不了他還願意來嗎。來去自由,大菩薩往往如此。觀世音菩薩,大家都知道他已經成佛了, 正法名如來。為什麼還要倒駕慈航呢,慈悲呀,因為我們所以他又來了。但是他來了他是真來了嗎,沒有來,如來嗎。他去了,沒有去,叫如去嗎,沒有來沒有去,所以叫如來如去,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我們想來來不了,想去去不了,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痛苦難堪,輪迴不已,所以我們要從觀念裡走出來,應該向這位妙臂菩薩去學習。

可見菩薩心與聲聞的心,凡夫以為是二。菩薩的這個心是無所得,聲聞的心是偏空,所以有所得和偏空兩者之間的觀念是對立的,凡夫以為二,實際卻是沒有菩薩心,沒有無聲聞心,無所得也無所得。那麼所謂的空也是沒有自性的,如果你執著空的話,空就成了有所得。空就成了有。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裡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說空就是平等了,是不二了,目的就是讓我們不執著,一切都不要執著。下面說若復見有空,如果你回過頭來你再去執著空,諸佛所不化。不僅僅是一個佛教化不了你,所有的佛都拿你沒有辦法,教化不了你。重要的問題是用空來對之有,對之有所得。而你調過頭來執著空,錯了,又成了一個新的障礙,所以你要去突破這樣的障礙。如是心者即是佛,這個心就是無所得,真正的一點點執著也沒有了,也不住在生上也不住在死上,所以突破了,打破了那種生死的局限界限。這個就是證入不二法門,如果我們也能這樣,我們也能對照自己反醒自己改變自己,也會進入不二法門,也會向妙臂菩薩去學習。學佛學菩薩應該跟他學得一模一樣,如果你學得不是一模一樣,那就不是學佛不是學菩薩,所以說要反醒要改變,要真正的身口意三業去跟佛菩薩去相應。

我說了這種相應就像我們最初的發心,信心就像水一樣,你有水才能夠有佛菩薩的月亮太陽印到水裡,完全的相應默契,才是真正的證得證悟,不然的話你就是局外的,你僅僅在理論上沒有用的,僅僅是知識,就像我們以前說了,是守執。目的是讓你看月亮,而你一直執著這個執土,守執,那你看不到月亮。所以你要向上看,用這個船用這個工具來完成我們最終的歸宿,這才顯得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一切的法會也無非都是一種方便。就像剛才有一個居士跟我講,孔雀他不像呀,他是表法的,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為什麼是孔雀,孔雀能消化呀,孔雀你知道吃什麼呀,吃毒草吃毒蟲,能夠面對貪瞋癡,能夠面對五欲的世界。他不為所動,你不行呀。烏鴉吃毒草就死掉了,只有孔雀吃毒草茁壯成長。所以你要學孔雀能消化。為什麼能消化,一切法無常,沒有主宰性,你才真正能消化。如果說你看到那個法是實在的,你又能消化,那才怪了呢。你肯定是上當受騙,你肯定是受傷了,這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話僅僅看一個熱鬧是沒有用的,真正的對照反醒改變,這是最重要的。

下面的經文說「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八位菩薩站起來發言,他要談他對不二法門的感悟。他的這種感悟對我們依然是一種引導,是一種啟迪。依據天台宗智者大師的解釋,他認為這個菩薩出世的時候,因為同弗沙星相應。這個弗沙星相應之後,所以菩薩的名字叫弗沙。什麼叫弗沙,弗沙是二十八宿,天上有二十八宿,有星宿,二十八個星星,其中之一叫鬼星。這個鬼一聽到 ,我們就覺得毛骨悚然,我們怎麼可能學鬼呀。但是這個鬼星對我們的啟迪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站起來發言說,善和不善,凡夫以為是二,我們也認為是二,說這個人是善人,那個人是不善的人,我們認為他們之間是對立的,這種觀念要去突破。雖然我們也是恆順眾生說那個人是善人,那個人是惡人,但是我們的心裡不執著那個善和不善,這個恆順眾生但是不執著,不執著又能恆順,這個就是佛法。卻不知善不善完全是相對待而安立,是相對存在的。為什麼他是善人呢,是因為他做了好事。為什麼他是惡人呢,是因為他做了壞。但是你要知道,這個做好事的人跟發心,守菩薩戒,或者是真正成為菩薩的人去比較那依然是局限和狹隘的,不能稱為善,因為真正的善是智善,要超越善和不善的,才是智善,才是最圓滿的善。這善是相對的,是局限的,所以完成這個突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上的精進,那種努力不懈。純粹是個人主觀定位,是分別心。說這個好那個壞,這個善那個惡。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因人而異的,每一個人的角度不一樣,所以認識就會有他自己的局限,只有突破了各個角度,這個局限才會得到一種改變,得到一種根本的徹底的打破,不可以截然把兩者之間分開,因為善是惡的善,惡是善的惡。二者之間相對待而存在的。如果你把他們分開,以為善是孤立的善,不善是孤立的不善,就錯了。不是孤立的,不是單獨的。

就客觀而言,你站在主觀上一廂情願,你是這樣認為的,但是站在一個宏觀的高度超越於善和不善的高度去看待善和不善,一切法隨其各自因緣而受果報。因為善和不善他不是我們自己定位就是這樣的,他各有因緣。你認為那個人惡,你心裡就分別,你心裡就痛苦。但是那個人惡,你要知道惡者自己受報,他會因為他的惡他的種子成熟的時候,他會受報,你痛苦什麼呢。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錯誤而傷害自己。我們覺得很不平衡,但是你要知道,那個人他將來會受報的,你不要煩惱了。他沒受報,你先受報,你是最傻的。所以你沒有智慧,你要去突破,你不要上當,也不要受騙,非常重要。我們很多人是看不透這個局限的,很煩惱很痛苦。所以各有因緣莫羨人,欲求大道應無我。應該沒有我的執著我的局限我的狹隘,各有因緣莫羨人,不要去羨慕,也不要去煩人,也不要惱人。

《華嚴經》說菩薩不惱害眾生,不要去煩別人,不要去恨別人,你恨別人不是菩薩,菩薩是悲憫,慈能予樂,悲能撥苦。我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我能幫別人從痛苦的局限裡走出來,這個就是菩薩。對此,如果我們不升起善與不善的一個觀念,你不去執著善不去執著不善,也就是不執著善不執著惡,為什麼,善不是固定的,惡也不是固定的。昨天可能還惡,今天你可能一念心,你改變了。今天你可能是善,明天遇到一個因緣,我隨境所轉了。那是不固定的,不固定就是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你憑什麼要執著他呢,就像我們說,闡提是斷了善根的眾生,可是按照《頓悟論》也就是道生法師的說話,闡提是可以成佛的呀,因為闡提本身也是沒有自性的,有一天他會有善根的發現,闡提就不是闡提了,因為他不是定法。我們今天看一切事物都是以定法以執著來看待的,錯。一切法都是沒有主宰性的,於是我們能夠突破這種善和不善的一個實在的觀念,如果我們能夠突破這種實在的觀念,我們就會感悟到沒有自性,是空相。於是就會通達,通達就自在。因為你沒有罣礙,我就自在了,你會通達。他們兩種之間沒有區別,這種對立完全是一種統一。我們從對立之中能夠感悟到那種統一,我們不再著相了,我們不再留痕跡了。雖然我們也會恆順眾生,做一些宏法利生的事業,但我們並沒有覺得我們了不起,我們幫助別人了我們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主宰性。如果我們認為有主宰性,有我,有我所,那你還是局限的,你還是在輪迴之中。可能只是你輪迴的質量要好一點,可能你升天了,可能你做人可能你很富貴,但是你終究還在輪迴當中,你要打破這個輪迴,你必須不能執著,只有你不執著了,你才可能真正的徹底解脫。

如果能夠這樣,諸法都是真如,善和不善對我們來講都是一種因緣,都是一種機遇,都是一種鍛煉,都是一種考驗,如果你能突破他,你要感謝善感謝不善。像我們面對煩惱,就像煩惱比做垃圾比做糞便,好嗎,不好呀,但是善於收集,善於面對,善於轉化的人卻是好的。你把糞便收集起來,垃圾收集起來,垃圾收集起來可以利用,可以發電。糞便收集起來去發醇,然後把它放在花園、草坪裡面,會使花園更美麗,會使草坪更茁壯,你說是好還是不好呢,沒有固定的呀,就看你善不善於去轉化,你善於轉化你就擁會有孔雀的胃。你善於消化,吃毒草而茁壯成長。否則你沒有這個胃,一下子就氣死了,一下子就生病了。所以你要善於改變他,只有善於改變,你就是完成了惡能轉悟即同如來。如來就是你不執著,如幻如化了,你自在了,這個就是證入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也要向弗沙菩薩去學習。雖然他是鬼星,我們覺得他很麻煩,他是業障,但是我們覺得我們能夠突破他,善和不善的觀念還是我們的局限。如果我們跟這位菩薩去學的話,證入不二法門的話,這個觀念就成了助道的因緣。所以我們不要拒絕挫折,我們也不要拒絕煩惱。對我們來講就是考試,一旦你考試突破了,你就上了台階了,如果你突不破就被隔在這一邊,隔在這一邊就是二元的。如果能夠透過這種現象,感悟到那種空性,突破了,完全平等,大自在。

下面的經文是「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九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他深入法性,法性是空性,這是不是法性呀,是法性呀,他是不是呀,他也是,前面的花也是,法的自性叫法性。毗盧舍那佛,就像我們來到了毗盧寺,毗盧是什麼意思呢,毗盧性海。毗盧舍那佛證悟的境界也就是遍一切處,哪個法沒有那種自性呢,有呀,都是空,所以遍一切處,所以到處都有佛。只是你沒有感悟,所以你就覺得佛就應該在這兒,佛在任何一處。空性所在即佛之所在,法王座上無等無偏,在空性上都是平等的,就是要進入不二法門。所以應該說,我們共同來探討《維摩詰經》因緣極為殊勝,就像我們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金剛的種子,真正的佛法,所以說大家要珍惜。在大眾之中說法無所畏懼,獅子菩薩說法當然是無所畏懼。獅子本身就是萬獸之王,他真的是無所畏懼,如獅子吼一般,所以稱為獅子菩薩。文殊菩薩騎獅子,而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智慧無所畏懼,你有了你就會無所畏懼,你沒有智慧你會幻得幻失,不知道怎麼做,你會恐懼,會罣礙,會煩惱。如果你真的跟這位獅子菩薩去學,你這些沒有了。他站起來說,罪、福表面看起來是對立的二元,是兩個東西,我們要做好事,我們要拒絕不好的。不好的就是罪 ,好的就是福。我們要修福報。這好像是對立的。如果我們能通達罪的本性,罪是什麼,貪瞋癡,於是你會有殺盜淫,那麼你這個殺盜淫就是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本身是罪,但是如果你通達那種殺盜淫、貪瞋癡有主宰性嗎,固定不變嗎,永恆嗎,沒有呀,一直是因緣呀。我為什麼殺生呢,是因為我恨。如果你恨這個是一種執著,強烈的執著。如果你去改變他,你升起慈悲心,那你的瞋恚心就改變了。他是可以改變的,不是固定的。當然我們應該這樣說,改變是比較難的,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是中國的一句話。不是不能移呀,是難移,很難。因為你生命的痕跡是帶著這種烙印的來的。所以你有那樣的性格,你有那樣的秉性,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沒有錯,可是不完全一樣,可是不是固定不變,只是很難改變。所以只要你有智慧,只要你認識到那種罪和福的本質,你會發現原來罪沒有實在性,沒有實在性的東西他就是一種假,他是緣起的,他就是空,如此罪和福他們之間的本質有區別嗎,沒有差異,都是性空平等。罪是緣起,福是緣起,都是緣起性空, 緣起和性空是兩個嗎,一個。我們已經說了罪的法相是空性,福的法相是空性。如同用金子來造佛像,這個佛像很莊嚴很漂亮。也去造馬桶便盆,很髒的東西,用金子來造,大家看到都很髒。但是如果你看到他們的本質你就沒有那種髒和淨的觀念,也就沒有了罪和福的這種局限。你看到是本質,你就不會分別,一下看到是金子,金子就是空性,他們是平等的,這個時候你就進入不二法門呀。我是學中觀的,在探討龍樹菩薩做的《百論》的時候,第一品就是舍罪福品,罪也不是實在的,你也要舍掉,福也是不實在的,你也要舍掉。有人說了,法師如果我舍掉了那我怎麼面對現實呀,但是面對而不執著,有福沒關係,你生活的好一點沒關係,但是你不要執著,你知道這是緣起,緣起就是性空,你要面對,面對來鍛煉自己不執著。所以要舍,舍並不是放棄了,是放下了。是你的觀念、思想發生一種改變,放下,不再執著了,而不是放棄了,放棄你就沒有機會鍛煉。所以你要鍛煉,你就必須面對,面對去改變。那麼二者之間都是因緣的假相,所以我們去觀察他的本質發現,他們原來都是金子製作的,所以他們就平等。你看到平等的時候,你就沒有看到罪,也沒有看到福。因為得意忘形了,你看到本質,忘形就是不再執著外在了,外在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如是即是以金剛空慧,我們今天在全世界各地佛法密宗特別盛行,密宗叫什麼呀,是金剛乘呀。如果你要學會了入不二法門,那麼你就進入了金剛乘了,金剛乘就是要空,《金剛經》本身就是講空的,這個空是面對有來鍛煉的,使自己不再執著的。如來你不懂入不二法門,你可能學金剛乘學密宗就沒有什麼受益,也不過是結個緣而已。當然我不是否定他。就是你不了解你怎麼能相應呢,了解就是有緣,有緣才能夠受益。我一廂情願的給你念經,你拒絕你煩惱,甚至你排斥,那是沒有用的。而你高興,我念經你才受益,你願意接受,這個相應,緣具足了嘛,應該是這樣的。正是因為如此他決定了達此罪福二相,都是緣起性空,都是沒有主宰性的,於是你會感覺都是一種假,於是你就會有抵抗力,有免疫力,你就在污濁的環境裡,在痛苦的挫折之中,你都有承受能力,因為你明白你有般若你有智慧,這個智慧來源於空性,他沒有主宰性,隨時隨刻的變化,使你明白萬物皆流。既然已經流過去了,你能挽留住嗎,你還要糾纏嗎,那你是錯覺的,所以你自在了,於是你解脫了。別人罵你你也自在,別人讚嘆你你還是自在,因為你知道那都是緣起的假相,你就會不上當,不受騙。如此就沒有繫縛,就是用繩子把你拴上,沒有了,因為我都沒有哪有繩子呢,連我都沒了。有人說我用繩子把你拴往,我也沒有了,繩子也沒有了,當然就解脫了。沒有束縛當然也就不需要解脫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了無牽掛。這就是進入不二法門,所以進入不二法門不是很難,重要的問題你要改變眾生性,眾生就是 貪瞋癡,就是著相,就是眼花繚亂,就是無事生非。眼睛花了看到天上有兩個月亮,告訴別人天上有兩個月亮。別人看不到,別人正常,你還瞧不起別人。而別人又自卑說你看別人能看到兩個,我怎麼就能看到一個。你眼睛正常呀,別人不正常,你為什麼要看到兩個。看見兩個的人確實不正常。但是不正常的人變成了驕傲的資本。正常的人自卑。他覺得我怎麼不能看見兩個呢。學來學去都不正常了,那我們看到什麼呀,一定要正常。

下面經文說「獅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第十位菩薩站起來談他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種感悟對我們來講應該捫心自問,應該引起我們注意,讓我們反醒、反思、對照、改變,跟他一樣,這才不白學,不然你就看個熱鬧, 那有什麼用呢。這位菩薩得首楞嚴三昧,一切無畏。首楞嚴三昧就是大定,天上打雷下雨,那邊開槍放炮,無所畏懼,獅子、老虎、狼在你面前繞來繞去,無所畏懼。記得當年虛雲和尚在鐘南山洞裡坐禪,老虎掛單來了。虛雲和尚就坐在那裡,老虎看見他,本來是老虎洞,他跑到老虎沿裡掛單,老虎就研究他我的地方你怎麼來了,如果你驚慌老虎就把你吃掉,他儒儒不動,其實怕的是誰?是老虎。按情理來講,沒有不怕老虎的,但是你不害怕 ,老虎就害怕。所以老虎最後沒辦法,走了,把洞讓給虛雲老和尚了。如果你害怕那你完了。當然今天我們養的都是寵物狗,到鄉下去看那些狗非常凶狠,你害怕你在前面跑他就追你,你不害怕他他怕你,當然我們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你要去訓練和鍛煉,所以你要解決這些問題。越是害怕越解決不了問題,不害怕能突破的,就像生死一樣的,能突破。

羅什法師曾經解釋過《維摩詰經》,是我二零零零年講經時候用的,在北京通教寺。我翻過羅什法師的註解,他以為獅子渡水,要截流直渡,曲則不渡。為什麼,它勇敢呀,它不怕呀,所以它就直接渡過來,它不會繞彎不會它曲曲折折的,當機立斷,無所畏懼,管他深淺,它不怕呀。我們怕呀,近一近退一退,繞一繞彎,獅子不怕,我們要學獅子,無所畏懼,坦蕩。所以曲則不渡,什麼叫曲呀,他不繞彎,一點彎都不會繞的。此大士之根本智,就是這位獅子意菩薩他證得了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看到了本性,原來他是沒有自性的,所以他不怕。我們著相了,所以你要怕,這個是老虎呀,那可是獅子。如果你看到本性了,沒有獅子沒有老虎你怕什麼,突破了你自己。所有的敵人是誰,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是我們自己,只有你戰勝了自己,你才無所畏懼。所以這位大士他證入根本智,深入法際,法際就是諸法的實際,就是本來面目。生死海中,直登彼岸。一下就突破了,沒有生沒有死,所以他突破生死。不像我們在生死圈裡一會執著好一會執著壞,一會執著生,一會執著死,我們貪生怕死,幻得幻失,左右為難,不能左右逢緣,所以他不一樣的,在生死的大海之中一下就過了。無所畏懼,不怕生也不怕死,他知道生是沒有自性的,死也是沒有自性的。他能夠無所畏懼,所以稱為獅子意菩薩。他站起來說,世間的善惡煩惱等有漏與一切法無相的無漏,凡夫與二乘人以為有二法,如果證得諸法平等,則無有漏無漏,什麼意思呢。他站起來說,我們作為人性的這樣缺陷,以為世間的善惡煩惱是有漏的,有為法是無常的。我們就認為世間的這種善呀惡呀煩惱呀痛苦呀 貪瞋癡呀,是有為法,是有漏的,他障礙了我們,他影響了我們解脫,影響了我們的智慧通達,這是有漏的。相對而言的,與一切法無相的無漏,如果你去通達無為法,也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就是無漏。那麼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有兩種觀點,凡夫以為是有煩惱有解脫,二乘人也以為有煩惱有涅槃,這是凡夫和二乘人認為的。

我們也會認為我要上西方極樂世界。你要上西方極樂世界,《維摩詰經》裡佛國品,將來我們再有因緣的時候繼續探討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如果你要往生佛國淨土,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你應該淨心,什麼是淨心就要不執著不罣礙,就是要通過不二法門來不執著不罣礙,否則你要不執著可能嗎,你已經習慣了,無始劫來你已經執著慣了,你必須通過這種透視不二法門,透視他的本質,他們之間的平等,於是你會完成不執著不罣礙,不煩惱不恐懼。那個時候你才發現,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那個時候你沒有任何罣礙了,你的佛土就成就了。你要上西方是可以的,你要上東方也可以,隨緣往生,隨願往生。如果證得諸法平等,面對這二法,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這二法,如果相對於此,面對於此,證得諸法平等,有為法和無為法之間的平等,於是則沒有漏也沒有無漏,有漏與無漏是我們的分別心,是我們給自定的。有漏是這樣的,無漏是那樣的,中間有界限嗎,沒有,是我們設定的。就像我們認為一種觀念是不好的,比如說,你罵一個人說,你豬呀。大家就會覺得你毀辱了我,如果從我們的祖先那從開始就叫我們是豬,那今天不叫你豬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受傷了,所以這是假名。你不要從表相上去著相,你要看他的本質,這樣的話你就突破了。所以我們沒有抵抗力的原因就是分別,所以我們要求別人來尊重自己,我們很脆弱,你沒有抵抗力。其實菩薩非常大氣,能夠像孔雀一樣去消化各種煩惱,能夠吃毒草而茁壯成長,如果你也能夠面對現實,面對貪瞋癡,財色名食睡,能夠透視他的這種真相,能夠去消化,能夠無所畏懼,你也茁壯成長,所以你也能夠成就。這個世界就被打破了。因為我們要知道,你認識的局限會導致你世界的局限。你越小心眼你的世界越煩惱,你的世界會越沉淪。越是大心越是昇華。所以叫宰相肚裡能行船,看大人和小人之間的區別是不一樣的。我們學過《八大人覺經》,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做大人,大人就是菩薩,心量是不一樣的,心量為什麼不一樣,能夠不二,進入不二法門。沒有有漏也沒有無漏即無有此想,沒有這樣的想法你就沒有這樣的罣礙。

那麼沒有有漏也沒有無漏,即無有此想。沒有這樣的想法你就沒有這樣罣礙,如是你就會不著相了,你也不再認為死就是斷滅了,你也會不認為生就是一種榮幸,不再這麼認為了。因為生是假生,死是假死。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真正解脫就是改變觀念,所以你不著相。但是你也不執著無相。不執著有相也不執著無相,你就覺得沒有了、斷滅也是不行的。該是男人就是男人,該是女人就是女人,該是什麼就要是什麼。但是你要面對這種是什麼而不去執著,就是進入於不二法門。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這是很難得的,大家都是停留在表面上。沒有透視沒有大智慧,於是都消化不良,都是局限,學來學去都是心量很小,沒有突破,沒有突破這種二元中間那條界限,打破他一定打破他,打破他你有希望的。

下邊經文「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得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十一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見解純正無染,所以稱為淨解,正知見,學佛按照藏 傳的佛教的說法,學佛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個要有出離心,你要從固定的觀念行為走出來,不要再執著,出離畫地為牢,佛教講的如意,如意是什麼意思呢?是回頭才如意。如意是帶鉤的,如意像雲彩卷一樣,如意像靈芝一樣。因為云是變化的,變化的你怎麼可以執著他呢,他一直在動,回頭就吉祥回頭就如意。而且他還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再執著了,回頭都是靈丹妙藥,能夠療治百病。人的病都是貪瞋癡引發的,到老了得腫瘤得癌症,說實在的,你不愛生氣的人你心量非常大的人不會得這樣的病,那個不是一天兩天才完成這個病 兆的出現,所以你要回頭你知道他不固定,你不要上當不要受騙,你的病改變了。很多學佛的人確實改變了他自己的疾病。在北京居士林的時候我們認識幾位居士原來是癌症,學佛了之後癌症有的一直也沒有發展,有的就轉化不是癌症了,我們認識一個居士本來是肝硬化,通過聽經之後聽法之後,幾個月之後到醫院一化驗都正常。你想想,改變了思想你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了行為你就會改變你的命運,所以改變疾病很正常,人情緒最容易生病了,所以說學佛有很多好處,生也安樂死也安樂,也不在乎生也不在乎死,也不怕生也不怕死,一直活得很大氣。他站起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即心有造作和心無造作,一個是有為法,一個是無為法。凡夫與二乘人以為有二法。凡夫人以為有為法和無為法是兩個,是對立的,一個是解脫的,一個是輪迴的。他們之間格格不入。我們很多人愛憎分明,受傷的是自己。當然有人說,法師你說不愛憎分明,和稀泥嗎,不是,我們要講原則,但是你心裡不要執著,你要告訴別人錯了或者對了,但是你不能執著這個對了或者錯了。因為什麼,因為你為了恆順世間法,恆順眾生,你告訴別人對了還是錯了,只要你告訴三遍之後,你不要再告訴他了,因為他不接受你的時候就是因緣,不可強求。所以我們說這不是放棄這叫放生,放生暫時先保持一點距離,讓他反醒一下,有一天他要感恩你,他會感謝你,如果你要求他太高,他會恨你,他會煩你。所以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徒怎麼樣,首先以身作則,化解煩惱,笑口常開,心裡面法喜充滿,歡喜自在,你就會影響別人。佛教徒做得很好呀,承當快樂,負責任,不是很好嗎,還要去努力,還要去讓別人感覺到你很成功,這就很好呀。所以有人說佛教徒消極,誰說消極,不消極呀,是你誤會了,看明白更積極。我知道今天我不講經,我把今天也會浪費,怎麼樣,我就得講,我講了多心裡塌實呀,我也改變我了,我也改變別人了,活得才有價值呀,要不然你浪費生命呀。

如果離開一切名言概念,所以上面那句話「若離一切數」,這個數就是名言概念,他是張三,他是李四,他是人,他是老虎,他是椅子,他是麥克風,那個是供果,那個是佛像,都是一切數,名言概念。是我們人規定的呀,有些是外來的,我們接受這種信息這種觀念,我們認為他是實在的,那麼就必須要突破這種名言概念。因為你認為這種名言概念是實在的,他就會影響你,他就會困擾你,他就會束縛你。但是如果你突破他,你就是達到了無所得的境界。本來沒有實在性,他在變化,我們也在變化。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哪裡是實在,所以你認為實在你上當你受騙了,所以你的世界會因為你的執著生命的質量下降,如果你不執著,提升了。如果你無所得,你走出來了。就是這樣,非常說理。當然你說我習慣了,習慣是什麼,就是業力,習慣了貪瞋癡,就像有人說如果我不跟他計較是不是顯得我很窩囊呀,是不是顯得證明我很怕他,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有這樣的觀念就說明你還是沒有突破,你突破了就沒有這樣的比量了。是不是我怕他,你要逞英雄嗎?是沒有必要的。輪迴才這樣,不輪迴不會是這樣,當然你可能改變他的時候你可能會引導他會開示他,當你不能夠改變他,你就不要去引導不要去開示,怎麼樣呀,沉默。沉默能解決很多問題呀。希臘哲學家說「沉默是金,雄辯是銀。」此時無聲勝有聲,到最終的時候維摩居士就是沉默的,是無話可說的。真正的感悟就是這樣,是你的因緣不是別人的,如果知識可以,互相交流可以,但是對於佛法的感悟就靠你自己的因緣了。我們面對淨解菩薩,我們也要反思,我們也要去琢磨我們自己做的哪方面的缺陷去改善一下,這種改善非常有意義,這就是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改變。我原來那樣,我現在這樣了,不困難,思想的改變。錯覺,原來你認為那是錯覺。就像我們比喻過,說你戴著紅色的眼鏡,你看誰都是紅的,你看世界都是紅的。如果你戴綠色的,你看誰都是綠的,你看這個世界也是綠的。學佛就是要包容你要換位思考,別人和你不一樣,你為什麼一定要求別人和你一樣呢,不現實吧。包容允許別人那樣,但是這不是目的,這僅僅是最初的開始,目的把眼鏡摘下來,你發現什麼也沒有,你調過頭來你再去人們在爭在斗呀,你是我非呀,然後你才發現似是而非,都是沒有摘下自己的我執的眼鏡,這個時候你自在了,所以要去突破呀,所以要去離開一切的名言概念。所以你不要被名言概念所束縛,說你好你美呀,特別高興。你是菩薩呀,你高興。你業障鬼呀,你馬上就急了,上當了。說我菩薩我也坦然,說我業障鬼我還是坦然,那你就不二法門了。當然你說讓一個本來對佛法沒有多少認知的人達到這種境界,不可能,他會抱怨這個法師今天對我不好,所以我不去了。他會覺得另一個寺廟好,你要知道《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苦口的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苦口良藥利於行的,利於病的。所以大家要珍惜讓我們成長的因緣,而這個因緣往往是棒喝的。就像明代的德山宣見和尚在禪堂裡,拿著一個棒子,問什麼是佛,下面的人說佛就是覺者就是醒來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砰一棒子,一下就打懵了。錯了,一下就懵了,就沒有錯呀,旁邊的人也懵了,就這麼學的就這麼教的,就這麼看書來的呀。他還問,什麼是佛,這個時候就沒人敢說話了,旁邊有個出家人,他呯就給一棒子,他說我沒說呀,你打我幹什麼,他說我看你要說呀,說和不說都是不能執著的。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都不對了,都不要去執著。當然今天你打誰都跟你急,把棒子搶下來,不打你才怪呢。這就是事實,不願意開悟,不願意成長,不願意解脫,所以說佛法是契理的,契機的,面對今天的因緣我們大家還是要珍惜,百千萬劫難遭遇。可以這樣講,容易得到我們不會珍惜。義淨三藏,他在做法師,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做一首詩,最後有這樣一句,「後人如未按斯旨」,後人不知道,十個法師去了,回來的只有兩三個,那幾個中途都死掉了,因為你要通過爬山呀、過河呀,艱難至極呀,所以把這個經典取回來。經過千辛萬難,不容易的,所以後人如未按斯旨,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苦辣酸甜,往往講經容易看哪,很容易呀,資訊越發達人的信心減少了,降低了,並不因為這增加了。如此就會達到平等沒有差別,也就是心有造作心無造作,有分別無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從這裡面走出來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緣起的。如此心與虛空等同,這個心一點不執著一點不罣礙,那你跟虛空就一樣了。所以祖師說學佛走的是什麼道呀,大家不知道說菩薩道,有的人說什麼佛道,錯了,鳥道。天空中飛的鳥有痕跡嗎,沒有痕跡呀,自在,鳥道才自在,佛道菩薩道,就是要走鳥道,鳥道才自在,隨緣自在,我想這麼飛就這麼飛,想那麼飛就那麼飛,那你一定自在,心裡了無牽掛,沒有痕跡可尋,所以是鳥道。因為證得清淨的空慧,清淨就是沒有執著沒有的罣礙的,平等的,所以是空慧,因為你跟空相應了,不再執著了,智慧現前。你知道空,而你並沒有相應,這是什麼,這叫文字般若,說你會念這《維摩詰經》那不是本事。說我會消化我會理解我會用,這個是本事,因為這個文字般若是要通達實相般若,空平等,但是還不夠,因為你並沒有證悟,所以你要去觀照,觀照般若才是真般若,觀照是你要去相應,你要去受益,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清淨空慧的這種獲將會使我們沒有障礙,沒有任何障礙,你想邁哪一隻腳就邁哪一隻腳。當然你到寺院裡你看別人隨緣邁那隻腳你就邁那隻腳,別人在這邊走邁那隻腳你也邁那隻腳,但是你心裡沒有那種罣礙。當別人邁錯了,你也沒有說也不會說你錯了你錯了,什麼叫錯了,對他來講就對了,對你來講是錯了是因為你們這種對立這種分別造成的,他不懂這樣就是對的。你知道他也不是對的,他也是隨緣安立的。

就像中國人們見面了,我說阿彌陀佛,他認為這是信佛的一種標誌,錯了,在印度在東南亞一些國家見面都是要來這個的,不是因為信佛你就要這個,印度的話叫南無了,就是敬禮了,不是學佛的專有禮節,但是有人不認為,他不知道,我不能這個。我說你這個對你沒有壞處,你要是認為有壞處那才是真正的壞處。是你分別心的一個結果,不可以這樣。你這樣了對自己是傷害,不是對我的,你可以不對我,沒有關係。沒有障礙了,我們就走進不二法門。所以這個就是淨解菩薩的體悟、感悟,所以我們應該從淨解菩薩那學這麼一招,不能白學。入寶山不能空手而歸,如果你空手而歸那白學了,所以我們要去相應。

下面經文。「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的意思是第十二位菩薩站起來談自己的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已經證得金剛三昧,金剛就是空,三昧就是平等、等持,也叫三昧定也叫證定,看到空就看到有,看到有就看到空,所以叫三昧。斷惑證真,沒有任何的迷惑,完全跟空性相應,所以他才能夠等持。最為勇猛,沒有一點點含糊,沒有一點點的拖泥帶水,猶猶豫豫,沒有。非常的勇猛,勇往直前,所以稱那羅延。那羅延他翻譯過來是力士、一些寺廟門口有人說那是哼哈二將,其實那是力士,二大金剛,天將,是護法。力士堅固、什麼叫堅固,不是脆弱,我們人都很脆弱。他為什麼堅固,他勇敢,他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他就堅固。勇健、勇敢,無所謂。他站起來說,他自己談自己的感受。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我們認為他們是對立的,我們認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矛盾的,在凡夫和二乘人以為他們之間是二法,因為對立矛盾就是二法。實際而言,世間法緣起性空,幻化不實。所以我們說財色名食睡,包括成功、財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緣而起的,由緣而起的,他的本質是沒有固定的,你得到了你會失去,你失去你可能會得到。所以說我們在失去的過程之中我們常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我們會感悟世間的無常。我們在得到的時候我們也可能會失去。一個人挫折並不是壞事,他可能是財富。當然他要真正的有智慧,他才會有這樣的醒悟,否則他可能被煩惱所淹沒,哲學家說一點點煩惱毀了我,更多的煩惱會成就我。所以善於消化善於轉變煩惱的應該是菩薩。

緣起如幻性空,面對這個世間法,我們知道他就是緣起的就是如幻的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他就是性空,而你感悟到這一點,這就是出世間法,請問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他是對立的嗎,他也不是對立的,就是你加工一下,他就變成了出世間法。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轉變就是修行。即在一切法中不出不入,如果你認為有出有入那只是相對而言,其本質是沒有我們從娑婆世界裡面走出來也沒有走進來,因為你所說的走進也是一個緣起的,一個面對眾生隨緣而說的進和出,其實就是觀念的改變,這種觀念的改變之後,那麼你發現如果說有出有入的話就是這樣的,事實沒有這樣。只有達到這種不出不入,不流溢也不散亂,沒有出來,也就是中庸之道,沒有超過也沒有達不到,不散亂,這就是入於不二法門。

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一個道理,出來是緣起說,那麼進入也是緣起說。那麼舉個例子,我們要往生西方,西方在哪呢,我現在不知道東南西北,但是我隨便做一個參照物,西方在那邊,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往生這一邊,他好像就代表西了。我們現在又拿另一個參照物,說西邊,請問這是西邊,現在西邊又有了西邊,請問他變成了什麼,變成了東邊,固定嗎,不固定,假的。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是假相,是我們的錯覺。所以那邊再放一個東西,他就成了東。請問他固定嗎,這是我們設定的。地圖還有大有小呢,你說哪個是標準呀,哪個都是標準,你以他為標準,他就是標準,你不以他為標準他就是不標準,以他為標準的人是有緣,不以他為標準的人是沒有緣。就像我們今天探討不二法門有緣才探討,沒有緣你來了也會走。所以這個沒有標準。你不要執著,你隨緣最好。你說好,對好,你說不好,對不好。他說你沒有原則,有呀,恆順眾生這就是原則,我心裡頭了無牽掛,不留痕跡,這就是修行。

下面經文「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是第十三位菩薩站起來發表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種感悟對我們來講也是要對照要反醒,不能空過。這位菩薩善知眾生心意,眾生想什麼他知道,也善解生死、善於理解感悟生死,沒有生沒有死。還有涅槃的妙理,感悟生死感悟涅槃,因為生死是局限,涅槃是不局限,這種生死好像不是佛法,涅槃好像是佛法,是這樣嗎,不是的。所以稱為善意。他能夠感悟,我們不能夠感悟。他站起來說,生死與涅槃是二法,凡夫與二乘以為有二,生死涅槃,大乘佛法說「生死涅槃等空花」,生也是空,生死都是空花,涅槃也是空花。兩者之間是不二的,但是這個裡邊凡夫和二乘人,聲聞乘人緣覺乘人他以為兩者之間是對立的,是兩個。實際而言,生死如幻化,即是生死沒有自性是空,如見生死性是空,生死的本質是什麼,生是緣起法死是緣起法,生死的本性是什麼,不可得,沒有主宰性,老是生死,沒有說離開生而又死的,沒有說離開死而又生的,如此看來就是沒有主宰性的生,沒有主宰性的死,也就是沒有實在的生沒有實在的死,假生假死,你為什麼恐懼呀,所以我們不再恐懼了。如是則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你賦予他什麼他就有什麼。現在你終於醒來了,那就沒有解脫沒有束縛,也就是不生不死,就是涅槃了,能這樣理解的人就是證入了不二法門。所以他告訴我們不二法門是可以走進的。突破生和死的本質原來沒有實在性,沒有自性,於是生死本身就是涅槃,另外一個涅槃嗎,沒有呀,所以這個很好呀。所以我們要對照自己,我們是怎麼樣面對生死的。

下經面文「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第十四位菩薩站起來表達他對不二法門的一種感悟,這位菩薩是以現量智照見諸法了無罣礙,稱為現見。現量就是沒有分別的事情事物的真相,就是這樣。我們看到第一天的時候,我們說我們所看到的裙子帽子圍巾,分別,但是如果是現量,哪怕你裙子帽子圍巾我看到就是布,我看到就是真相,這就現量,我一直能夠保證看到的是布,你怎麼變化你都是布,我一直不會上當,一直不會表相這種誘惑,我不迷惑,所以叫現量。他站起來說,能夠了脫生死稱為盡,了緣即一期生命,了脫生死稱為盡。不能了脫生死稱為不盡。一個是盡一個是不盡。針對兩者,凡夫和二乘都以為有二法,是對立的是矛盾的。就實際而言,就真實而言,了脫生死只是不住生死而已,不是不面對,是不住在生死之上,就是不在乎生死,就沒有生死。因為生死他是沒有實在性的,所以是不住生死而已。不了脫生死即是以為生死是實在的,所以就被影響了,被罣礙了。於是被生死牽著鼻子流轉六道於是就不得出離。你想不流轉六道是不可能的,可見,不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相之中,即生死盡。生天堂我不快樂,入地獄我不煩惱,你不住在上面你就是這一種生死盡,了脫生死。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相之中,即是生死不盡。不盡就是一直會演下去,一直轉下去,這個輪迴會一直轉下去。如果你通達了生死的沒有自性,沒有實在性,嘎然而止,馬上就走出來了,就盡了,不再繞,否則就不盡,一直繞下去,這是慣性,不繞都不行,沒有大智慧根本就了脫不了生死。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現之中,就是生死不盡而法性緣起沒有自性,就是空的,如是盡與不盡平等不二,盡與不盡都是無盡相,因為盡是沒有主宰性的,不盡也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都是無盡相。而無盡相是空,不盡是空是沒有主宰性的,如是沒有盡無盡定相,實在相,沒有解脫相也沒有不解脫相。所以你都是畫地為牢。如是入者,這樣你走進去就是進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打破了這種盡和不盡這種局限,你說盡錯了。你說盡就是你走出這個局限輪迴,你說不盡就是你繼續輪迴,這兩者之間有實在性嗎,沒有。沒有怎麼樣,入不二法門。此中所謂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都是局限的,不盡就是不能走出局限,你要有二元,有對立,是相對的,好壞,盡和不盡都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局限的,所以都是無盡相。

就如《華嚴經》中說:眾生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心所緣無盡,佛智所入境界無盡,世界轉法 轉智轉無盡。什麼意思呢,就是針對這樣無盡的世界才有無盡的佛法,如果沒有這無盡的世界哪會有無盡的佛法呢。佛說的八萬四千種法門,毫無異議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而出現的,如果沒有八萬四千種眾生,沒有八萬四千種疾病,就不會有如來的八萬四千種法,八萬四千種藥。所以這裡面說,眾生無盡。什麼叫無盡,無量無邊,所以叫無盡,雖然無量無邊,但是歸皈空性。什麼叫眾生呀,我今天告訴諸位,眾元所生故名眾生,眾元所生是沒有主宰性的,請問當下你就了達了,原來我上當了,我老認為他是實在的,我自己也是眾 緣所生,我老認為我實在的,我自己痛苦我自己上當了,所以眾生無盡世界無盡,世界也是緣起的,虛空界無盡。無量的虛空也是無盡的,那麼法界無盡的,於是相對的法界,性也是不無盡的,無量無邊的。那麼涅槃界無盡。走出這個局限也是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的。佛出現界無盡,佛出來度眾生的,也是無量的,有各種各樣的佛,有三千佛名經,好有像萬佛懺,都有,為什麼,因為眾生無盡,所以佛也無盡。如來智界無盡,所以如來佛的智慧的境界也是不可窮盡的,心所緣無盡,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也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樣的一個因緣,所以佛智所入境界無盡,所以佛接引我們,改變我們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可窮盡的,所以世界轉法轉智轉無盡,所以佛用的方法改變我們,無量無邊的,也是沒有窮盡。

所以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原來所謂的盡和不盡都是相對而言的,如果盡也就沒有無盡,如果盡是沒有主宰性的,無盡也是沒有主宰性的,請問上哪去找什麼盡和無盡。沒有中間的界限,所以我們都是一廂情願。所以憨山大師金代的,他說,佛以眾生心為心,佛有沒有心呀,有心,以眾生心為心。眾生心他會執著嗎,眾生心是執著的,佛面對他隨緣教化,所以眾生心是不可得的。

下面經文「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十五位菩薩的感悟,也應該能夠引起我們的注意。此位菩薩以守持真如法性而善法無所失,因為他已經,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他能夠知道一些法如幻如畫,但是又能夠守持真如法性,同時善法也不失。所以就是在空上面對有,在有上要回歸空,所以空有不二。所以稱為普守菩薩。普遍的守持,也就是我們的不可能,我們有時候守有時候不守,或者根本就沒有守。他站起來說,我與無我,凡夫與二乘人以為是二法,就真實相而言,主觀客觀是相對的,我與無我與也是相對的,於是才有了我相,如果去除五蘊人及人所有法,如果我們去除了,我們去研究每個人都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精神和物質的組合體,這種主觀的我是沒有實在性的,那麼我所有的法有實在性嗎,也沒有,所以我們說沒有我,這個我就是主宰的實在的,如果有主宰的有實在的,那麼還需要四大五蘊來完成這個我嗎,如果需要的說明緣起的,緣起的就是性空的,所以我們有理由說是無我。則非我也不可得,我都沒有,哪裡有非我呢,如是,徹見我的真實性空,空性,我原來是假是空的,也就是沒有我也沒有無我。無我是在我上去感悟,你要是否定了無我和我也是錯誤的,但是都是沒有主宰性的。即不再執著我與無我,不執著我了又執著無我也錯了,所以我與無我都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這種二見不可得,所以就走進不二法門,感悟不二法門。所以我希望我們在修行在學佛的過程之中,用理論來堅定自己的信仰,沒有理論我們有什麼意義呢,我理論了所以我就一直堅定佛法是真理,真理這個詞是來自佛教的,真諦這個詞是來自佛教的,智慧這個詞是來自佛教的。

下面經文「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的意思是第十六位菩薩站起來他去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他深知天然空性,空性本來是一切事物本來就具有的。可以這樣講,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如果有人能夠找出來有主宰性的法,沒有永遠是長的法,你給我找出來我都不信佛,找不到的,所以我才相信佛法。所以我們面對這位菩薩的深知天然空理,智慧運用迅速如雷電一般,智慧運用馬上就看到了,馬上就感悟到了,所以他立竿見影,迅速的就出現了。我們把一個竿立到那,馬上一個影子就會出現,同時的,這就是完全的那種默契相應。所以稱為電天菩薩。像天空中的閃電一樣,馬上就相應,他站起來說,不昧佛性即是明,不違背佛性就是光明就是智慧,昧就是違背,什麼叫佛性,佛性就是空性,事物的真相;那麼昧於佛性即入眾生性即是無明,就是如果我們違背空性,我們就執著有,執著有就是眾生性就是輪迴性,如果你輪迴了就是沒有光明也就是沒有智慧。所以《心經》裡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沒有光明也沒有不是光明,光明也是不可得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一點。所以明與無明,凡夫和二乘人以為明與無明是二法,有智慧和沒有智慧是兩個法,是相對的,是矛盾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把這種對立把這種矛盾界限要把他打破,一旦打破我們就自在了。就實際而言,真實性而言,無明是以現象幻有為實,無明就是沒有光明沒有智慧,就是我們把現相的假有以為真實,幻相,眼睛看天上的月亮看出兩個來,以為是真實,這就是無明,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了知如幻即是明,如果我們明白那是眼睛花了沒有第二個月亮,那就是智慧那就是光明。如此此明與無明完全平等,如果你認為他們是對立的,錯了。他們是緣起的,是相對無明而說明,相對無明而說無明,那麼如果無明的界限,無明是沒有實在性的,無明沒有實在性本身就是明瞭,那麼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就徹底沒有了,所以說完全平等。沒有差別,即是無二,沒有二,沒有差別,當下就是,悟性就在你的腳下,於是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也要去學。不然的話這不二法門這麼微妙,你在旁邊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那是入寶山空手而歸,那是不應該的。

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