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五個禪七馬上就要結束了,就在禪七結束之際,老天爺連續考驗我們。隨著氣溫下降,在南方沒有防禦嚴寒的設備的情況下,水管暴露在外邊,以前從來沒有結過冰,現在水管也結冰了,水塔裡水上不去,也下不來,這麼多人飲水、洗臉都成問題。所以今年這個禪七非常特殊。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挺過來,真是一場不尋常的禪的旅行、禪的實踐、禪的體驗。體驗禪,往往要在異常的環境下來落實。在順境中修行,心容易安定 ;在環境不怎麼順利的情況下修行,加上自己本身的煩惱,在毫無準備應付困難挑戰的情況下,往往經受不住考驗。

修行的路很長遠,修行是一輩子的事。一個人從發心要成佛作祖度眾生那一天開始,一直到盡未來際,都要不動搖,不退轉,不忘失菩提心,不忘失菩薩道。修行是與生命的存在共始終的一件大事,是我們盡未來際的一件大事。發菩提心的人,對於此生當世這幾十年的光景,往往看作是一彈指間。這一彈指間過去了,還有未來無盡的彈指間。時間的長河就是由無盡的剎那組成。

在這無盡的剎那中,如何把修行的路走到底,這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要經常考慮的一件事。要有信心,有決心,在菩提道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修行的生活才能真正具有穩定性和長遠性。這一期一會,從出家眾來說,有許多是老參上座,飽參飽學 ;居士們也是如此,大多是學佛已久的人。當然也有個別人是第一次參加禪七,能夠堅持一個七、兩個七乃至五個七,一路堅持過來,也很難得。

在禪七即將結束之時,居士們又要回到家庭生活中,回到工作中,回到塵勞中,我們怎麼樣繼續保持在禪堂裡得到的受用,怎麼樣繼續做功夫,下面我針對居士們提幾點建議。

修學佛法的完整體系是戒定慧三學。用淺顯的話來說 :戒,是我們修行的保證,持戒清淨,修行就少魔障 ;定,是情緒的穩定,情緒穩定了,修習禪定就容易進入境界 ;慧,就是心地的開朗,心開意解,有正確的知見。修行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以邪為正,以正為邪,就容易走到誤區,就會走很多彎路。

針對以上這幾點,首先建議各位居士要做到持戒清淨。能攝持諸根,心不散亂,有利於定心的穩定。也有一些老居士,不但是受了五戒,也受過在家菩薩戒,那就要在持五戒的基礎上,進一步持好在家菩薩戒。持戒清淨,就容易使三業清淨。三業清淨是修禪定的根本保證。修禪定的目的,也是為了使三業清淨。戒與定互相促進,修行的速度會加快,修行的效果更明顯。所以第一條建議,在家修行要做到持戒清淨。這裡所說的持戒清淨,是根據在家居士的要求而言。七眾弟子,每一眾都有自己的戒律。每一眾將自己應守的戒律守住了,都是持戒清淨。要做到持戒清淨,就必須學習戒律。五戒是些什麼內容,在家菩薩戒是些什麼內容,要請這方面的書來學習。學習了戒律,才懂得怎麼樣持戒。

持戒當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四根本戒。殺、盜、淫、妄,這四條戒最難守。在家居士的四根本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對於在家居士來說,第一條守好了,其他幾條就容易守住。

第一條不殺生,作為一個修行人,不殺生也包括不吃葷腥。殺生往往是由於貪口腹,好吃,想補養身體。想吃山珍海味,吃一切動物的肉,來補養自己這個臭皮囊。大家想想看,我肉眾生肉,實際上沒有什麼差別。吃了眾生肉,來補養自己的身體,這實際上是背道而馳。傷生害命,絕對是一件缺德破戒的事。所以首先要把這一條戒持好,然後就不至於因為好吃而引起偷盜 ;不至於因為身體營養過剩,沒有地方消耗,而犯邪淫戒;犯了戒,又會找種種藉口打妄語。這幾條戒,只要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可能有連鎖反應,引起其他三條根本戒難以守持。

持戒清淨,以保持四根本戒的清淨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把應該守持的遮戒守持清淨。持戒清淨,能夠保證身口七支清淨。身口,就是身體的不殺、不盜、不淫,和口的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能夠守持好四根本戒,身口七支就能清淨。持戒清淨是修禪定的第一個根本要求。在修禪的指導書上,都是這樣強調的。

修禪的第二個根本要求,就是要保持意業清淨。意業如何才能清淨呢?就是通過持戒的力量,逐步地息滅貪、嗔、癡。貪瞋癡淡化一點,意業就清淨一點。作為凡夫眾生,想要得到意業的徹底清淨,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成佛了,斷盡一切煩惱,意業才能徹底清淨。修行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就要想方設法做到什麼程度,不斷地要求自己,檢查自己。一事當前,檢查自己有沒有貪心,有沒有嗔心,有沒有癡心。

貪瞋癡三毒往往和三受聯繫在一起,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對於順的境界、好的境界起貪心,對於不好的境界、逆的境界就起嗔心,對於不好不壞的中庸境界起愚癡心。面對種種環境,要時時提醒自己,以智慧觀照,一切有為有漏之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沒有值得我們貪戀的地方。一切受用本分草料,不要有過分的貪求。這樣就能逐步推進意業的清淨。

修禪的第三點要求,就是要讀誦大乘經典。對於一般人來說,不可能把所有的大乘經典都讀完,因為沒有那個條件。在此給大家推薦幾部經典,希望大家能夠用幾年的時間,好好地學習。在佛教界流傳較廣、讀誦比較多的大乘經典,我們都要想方設法,安排時間,擠出時間來讀誦學習。

首先,與禪有密切關係的,最短的經典《心經》,一定要把它讀得滾瓜爛熟,背誦下來,理解其義。然後是《金剛經》,也不長,也有很多居士能夠背誦。其次,像《維摩經》《圓覺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這幾部經典必須要讀。修行的路很長,修行所經歷的境界很複雜,這些經典都是大乘了義經典,是我們修行做人的指路明燈。

在沒有善知識的情況下,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向大乘經典求教,只有直接向佛求教。讀誦大乘經典,就是直接與佛陀、與諸大菩薩進行溝通。再其次,禪宗的幾部語錄,《六祖壇經》是必須要讀的,然後還有黃檗禪師《傳心法要》、大珠慧海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把這三部語錄放在自己的書桌上,每一天選一兩段念一念,修行的勁頭就會提起來,修行的境界就會得到提升。祖師的語錄,都是他們從親身體會中說出來的話。他們講的話,言所行,行所言,都是從自性中流出,都是經驗之談,所以要特別重視。

修禪的第四點要求,就是一定要有相互幫助的善知識、善友。善知識和善友實際上是一回事。在佛經上,是把所有能夠給修行人提供善法、提供善言、提供善方便的人,都叫做善知識。善知識的話,有益於身心的淨化,有益於修行的進步,有益於在修行中相互溝通、相互警策、相互幫助。

這四點,是修習禪定乃至修行其他法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然後,還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工作中,廣行眾善,助人為樂,要盡到自己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盡職盡責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人倫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要把盡到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當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學佛的人,修行的人,千萬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就等於退失菩提心。

在家庭中就有家庭的責任,在社會中就有社會的責任,你那一份責任不去做,叫誰去做呢?你推給別人,等於是在增加別人的困難,給社會製造麻煩,給家庭製造麻煩。給社會和家庭製造麻煩,實際上也是一種罪過,也是一種犯戒。所以說,盡到人倫之本,盡到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不管是出家修行,還是在家修行,各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都不可以逃避。在即將結束這一次法會之前,向各位提供如上幾點建議。

(2008年1月2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