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子女,寬嚴把握要有度

我們對待子女,寬嚴把握要有度。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不同的社會大環境下,要採取不同的方式。15 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了,所以要講道理為主。一味地苛責就可能造成嚴重的逆反和不良的後果。

老師對學生生氣,乃至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哪能憤怒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呢?不過是略現嚴厲之相,讓學生和孩子害怕就行。就算再怎麼嚴厲,目的也不過是讓學生(孩子)害怕而已。關鍵是平時的教育,就應當嚴氣正性,一言一動毫無苟且輕佻,這樣學生自然如臨「泰山壓頂」不敢放肆。

如果平時毫無沉重氣象,甚至與學生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等到學生調皮過頭的時候,老師(或者父母)就算怒氣衝天,對學生(孩子)又有什麼益處呢?所以關鍵是老師和父母自己要做好。

子孫發達富貴往往是祖輩積德所致,與因果報應並不矛盾。這並非指祖父輩積下來的福德資財可供子孫直接繼承和享用,而是指祖父輩若有德,自然感召本身具有福德的子孫生到自己家。只可惜人們俗眼難以見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導致子孫在繼續享受的同時卻幹著損德的事,那麼這家的富貴是難以持續的,這就是「富不過三代」現象產生的原因,也是兒女成賢,當為培福、不為積財的道理。

有智慧的人不會把大筆的遺產留給子女,富貴迷人。留遺產太多反倒害了子女。兒孫自有兒孫福,讓子女自己去努力奮鬥,掙得自己的富貴、幸福是明智的選擇。錢財有形但卻無常,而道德是恆久的。所以留遺產給子女兒孫,不如積陰德給子女兒孫。

子女作惡往往是由於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一味嬌慣、不加教訓養成的。嬌生慣養的害處是,一方面使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朴素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容易使他們養成任性的習慣,長大後可能會做出悖倫犯法的事情。任性嬌慣,必然就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勸言,難免自以為是,走入歧途。一味地溺愛子女,嬌慣成性難成正人。教育之愛,使子女培養為正人是正確的愛,而任性嬌養是溺愛。

溺愛使子女成為廢人和壞人,直至危害生靈。殺生者將自害一世,自損慧命,甚至世世墮落,可見危害至深。教育的主旨是灌輸敦倫盡分、因果不爽的觀念。要教導子女勵志求學和做好人,努力修德,勤讀書,從小立志。只有德智並進,人才有出息。讀書要按照聖賢所說的知行合一去做。

教育不講因果報應、道德仁義,是最大之缺失。素質教育要把倣傚聖賢躬行實踐的一課補上。子不教父之過,沒有教不好的子女,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正確的教育指導,關係很大。要愛之有道,避免從小嬌生慣養,不懂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