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心地的善因

請看下面的《陰騭文》:「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行」就是修行。下面,就是逐件事情來加以勸勉這些善事。「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這是提綱挈領的兩句話,都在闡明著如何培植我們心地的善因。

這個心地,你要培植的話:「時時」就是恆常,一切時不間斷;「種種」,就是一切事情,無論是大事、小事,種種的事情。所以「時時」和「種種」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可分開。方便和陰功:「方便」,你種種善巧方便;「陰功」就是不要讓別人知道——陰德。這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你的方便之行,要想到每時每刻、無有間斷地去作;陰德、陰功去作,要種種的功德無有遺漏。

以世間的眼光來看,這是不可能作得到的。但是以佛法的立場來看,你只要發了這樣的心,隨分隨力,就不會有什麼困難的事。你要根據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就得「勇往為之」;力量現在還達不到的,你可以先發大願,等到「他生後世」,力量充足了再來作,也是有功德的。

這裡就提出發願的重要性。《華嚴經》有一品叫「淨行品」。「淨行品」談到: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那菩薩在一切時、一切處,都發出善願。我們每天念的三皈依,它也是「淨行品」裡面的語言。所以「發願」就是我們先把這個心發出來,你發心、發願的當下就有功德。所以這裡討論「發願」。

首先我們從「世間」發出「善願」:如果在朝廷作官,你就發願,願國君的恩德週遍海內外;如果在草野作百姓,就願他人永遠享受太平;見到他人父子,願他們父子父慈子孝;見到他人的兄弟,願其兄友弟恭;自己得到飲食,祈願天下所有飢餓者都能吃飽;自己得到衣裳,祈願天下之寒者都能得到溫暖;經過市場的時候,祈願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夠家產富足;經行在田間小道的時候,祈願年年風調雨順;見到他人去渡江河的時候,祈願不要遭受風波之險患;見到人穿越山間險阻的時候,祈願他不要遭遇蛇虎之傷害;遇到貧窮之人的時候,願他能夠得到富足;聞到他人有疾病痛苦的時候,祈願他身體康強;見到他人得到了福報的時候,為他高興,就如同自己得到了福報;見到他人處在逆境、種種失敗的時候,自己為他哀傷,就好像自己處在逆境、失敗一樣。這都是世間的善願。

你這個善願能夠念念不間斷,你的心量就會打開;你心量一打開,你真的感覺到四海為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使宇宙萬物都跟自己同體: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心境不二。那你就是這個世間的君子、大賢了。

那這個只是世間法裡面善的願。為什麼呢?是由於他只知道有一生,有這一世,還不知道有多生多世。這些世間的善願,只是憂患世間力量之不及。而不了解他生後世:你只要有今生髮了願的種子,必定要在未來成熟而成就。世間的善願只是局限在人道,而不能擴大到「天仙、地獄、鬼、畜」裡面。你善願只是念:其他人怎麼樣,你還沒有想到地獄的眾生怎麼樣,畜生道眾生怎麼樣。不僅如此,縱令他的世間善願事事都如意了,六道都蒙他發願的恩惠了,那也不過是人天的福報,還沒有拔除輪迴生死的根本。

所以「大智慧人」,就得進一步發「出世」的大願——出世間法。那麼出世的「宏願」,是體現在菩薩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麼四宏誓願:我們受三皈依,或者其他場合上都會念。

這個「四宏誓願」,是從聲聞教的苦、集、滅、道所昇華出來的偉大的菩薩精神。從苦諦的層面來看,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無量劫以來八苦交煎,無有出離之緣,所以要發願度盡眾生;從集諦的角度來看,觀察三界一切眾生,遭受痛苦果報的原因是在於有煩惱——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煩惱無量劫以來如油入面,係縛我們的身心,讓我們不得出離,所以要發願斷盡煩惱。

從道諦的角度來看,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眾生,他從生到死都是為了生計去奔波,沒有因緣來聽聞佛法的真理和智慧,學點東西也只是學世間的知識技能——應試教育,不能在心性上產生感動和一種菩提力量的生髮,所以要傳播佛法的真理,我們要發願勤學法門;第四,從滅諦的層面來看,觀察三界一切眾生不能相信「即心即佛」,一切眾生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他不相信,既然不相信有佛性,更談不上修行佛道,永劫以來都沉淪業海,所以要發願必成佛道。

所以這個菩薩的四宏誓願,是我們修行佛道巨大的動力機製。每一願都包含著無量的「妙義」。比如,為什麼我們要度眾生?眾生有人道的眾生,有畜生道的眾生,有阿鼻地獄的眾生,要度盡,憑什麼我要度他們?

這要思惟: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是未來佛,我們要幫助他;同時,這些六道眾生,生生世世跟我們互為父母、兄弟、師長,為報恩故,為孝道故,我們要度他們;再思惟,一切眾生都跟我們同體,有一眾生不能得度,我們也不能究竟圓滿。一個菩薩,是要把度眾生作為頭等大事的。成佛倒駕慈航,為報眾生恩故,必須要來度眾生。

所以這每一個誓願裡面,都包含很多微妙的道理。每個人能夠「體會」這四句話,「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念念不絕」,心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種性,就是菩薩了。也就是菩提心了。

經典所云:「修行佛法如果不發菩提心的話,就好像你耕田不下種子。」你耕田不下種子,最終就沒有收穫。你修行不發菩提心,最終就成不了佛。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這樣,就要從世間的善願,進到發出世間的善願。你縱然時時刻刻只是發世間的善願,經於恆河沙劫那麼長的時間,都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的功德來得大。所以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一定要發菩提心。

具體到我們念佛法門,你能發「念佛往生、成佛度眾生」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念這個名號是為什麼?是為成佛的;成佛是為了度眾生的。我怎麼樣成佛?先往生淨土,去成佛。所以這個佛號,千萬不要把它作為人天福報的手段了。

所以念佛者,一定要把往生淨土作為最大的事情去辦。一到淨土,就一定能成佛。不怕不度眾生,就怕不成佛;你成佛,一定會去度眾生。因為這時候,你現量親證到跟眾生同體的境界。你這時候去度眾生,是法爾自然的。就好像一個母親要幫助她的子女,是不需要去勸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