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心的五種描述

我們的所作所為,無不是由我們的心來指揮。我們的心性是什麼樣的,就會有什麼樣的作為。這些作為有虛偽造作的,有習氣自然的,有無明盲目的,有智慧覺悟的幾種。通過這幾種心性的指導,我們為人處世會有千差萬別的表現,演出我們千差萬別的人生。

佛教中對心的描述有五種:第一個是肉團心,這是無自性的物體。第二個是緣慮心,表現虛妄攀緣的心性。第三個是集起心,表現習氣的心性。第四個是含藏心,含藏了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心性。第五個是真如心,是我們的真正自性。

肉團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們身體裡面那塊會不停跳躍的肉塊。它是個物體,是無自性的,是五蘊裡面的色(物質)蘊。它是我們生命的最基礎的組件,好比計算機硬件中的CPU。

緣慮心是指我們遇到事物後,根據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識)進行思考、分別、判斷、覺悟等等的虛偽造作,是一個很不穩定的過程。因為每一個人的含藏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情不同、環境不同等等,對同一個事物的表現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甚至因為個體的情緒作用對完全相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表現。緣慮心是我們生死煩惱的根源,要想辦法斷掉。

集起心是我們無始以來所養成的心性表現。我們所說的下意識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我們對於同一件事物的處理過於頻繁,形成我們的習慣,或者叫串習,甚至到下意識。比如我們的眼睛一旦感覺不對勁就會眨眼或者閉上,也就是說這部分的心性處理事情的時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識)進行分別的。這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心性,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變人們心性。要使它接近真如心,它與真如心的最大區別是沒有覺悟。

含藏心是我們無始以來全部的心的表現。因為無始以來各種各樣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裡面,現在因為隔陰之惑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還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們三歲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來的。我們遇到事物的時候就會在這個「模糊的數據庫」裡面查找、比較、分別、判斷。因為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陰之惑,所以在外面就表現為無明或者似是而非、難以確定,被緣慮心所利用就產生妄想煩惱,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現為智慧、覺悟。轉變的過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過程,或者說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認識」,從而轉變我們對事物的處理態度。所以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們的真心,或者叫覺悟心,或者叫智慧,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禪心等等。它是對外界事物的真實反映,表現為智慧或者叫寂照,寂者巍然不動,照者明明白白。因為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現為虛懷若谷,或者說心包太虛等等。正是因為這樣,含藏中的無明,因為「認識」的全面,轉變成真如。它是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途徑,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