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人,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

2500多年來,佛陀一直提倡佛弟子要去積極傳播佛法,因為僅憑世俗教育,很難讓人的身口意真正向善改善。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本科畢業、碩士生、博士生、MBA、EMBA等等,有的還到處花錢去學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盛行,學習「人之初,性本善」。看到老人跌倒了要去把他扶起來;如果你是醫生,不能賺病人太多錢等等道德論理課,這些道理難道不是做小孩兒的時候就要學好的嗎?現在一把年紀了,所謂的成功人士們反倒是熱衷於補習這些非常基礎的社會道德教育。

「多做一點善事,不要把自己得來的錢財浪費掉,要誠實守信……」這些就是大人們拿來教育小孩兒的。比如家裡吃的、喝的多了,你不要浪費,可以送給需要幫助的人,送給同學和朋友。人們都是在這樣的教育中一點點長大的,但長大成人之後,卻還不如小孩子懂事。可見,世俗教育並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思維,只有殊勝的佛法教育,才能真正觸及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發自內心去改變。原因是什麼呢?讓你懂得了反省。

世俗教育,一般都是叫你往外去看,去爭、去拼,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在告訴你:「使勁兒往前衝,不能當第一就當第二,能當第二就別拿第三,最好是前十名。」幾乎家家都在向孩子們灌輸這樣的思想,沒幾個父母會告訴孩子,「只要你的道德品質好,只要你能積德行善,讀書不一定要讀到前十名,努力就好。」父母也很希望孩子擁有高尚的品德,但大多數時候他們會熱衷於教育孩子怎麼去貪、怎麼去嗔恨、怎麼嫉妒別人等等。

比如「不能吃虧了,能多拿就多拿;同學拿了第一,你下次要想想怎麼才能超過他,拿到第一。」教孩子多拿多佔就是在教他們貪,「看人家孩子多好啊,你要想想怎麼超過他」就是在教孩子嫉妒他人。就這樣,很多孩子從小就被教育得心理畸形,加上整個社會道德逐漸缺失,想從世俗教育中豎立堅實的道德基礎,並不容易。

在藏區,或是其他全民信教的地方,比如不丹、歐洲等地,因為有宗教信仰,從小就被灌輸虔誠的宗教教育,哪怕他並不能全部遵守,起碼是從小拿著、念著經書長大的。佛經也好,聖經也罷,在人們的大腦裡逐漸留下了根深蒂固的信仰烙印。比如佛教徒的心目中,因果觀念就深入人心。有些地區民間信仰盛行,像國內的福建人、廣東人就好一點,起碼知道「抬頭三尺有神明」這個概念,就算很多時候他不一定很虔誠,但起碼會有一點點道德的標準,心有敬畏,而這些在很多地方是嚴重缺失的。

佛法,是要我們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反觀內心世界,善護念身口意,從而棄惡行善,自淨其意,如此才能真正越變越好。這種教育在任何社會教育的學科裡是找不到的。有些教社會學、心理學的老師,其實自己的心理亂得一塌糊塗,需要找別人輔導他的心理。原因是什麼?他不是根深蒂固地對他講的內容有信仰,他是把那些當做一種學問在研究。

包括所謂的婚戀專家,大部分自己的婚姻也是失敗的,我認識好幾個都是離了三次婚的,被人稱為婚戀專家,自己的人品卻差得齷齪不堪,還到處跟別人講道德倫理。事實就是這樣,很多人講得出來,自己卻做不到;修行人是自己講得出來,還能做到,最起碼能做到一大半。這就是修行人與學者的差別,學者可以一天到晚滔滔不絕地說,說得比誰都好聽,實則淪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偉大的佛陀,不只是自己明白了深奧聖妙的佛法,更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做弟子身口意的楷模,通過言教、證教讓佛教偉大的教義得以傳承,廣弘興盛。我們學佛,要做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就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