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做到這三種法,現生證二果

曾經有幾位道友,她們都發願說:今生當中,修行一定要證得道果。說起來容易,真能那麼容易嗎?但慢慢的我覺得實在也是容易。我們先不說用大乘的頓悟法門,且就所謂的小乘佛教來看,佛在《增一阿含經》裡給比丘們說:若能做到三種法,現生證二果,繼續用功,乃至於得四果。

哪三種法呢?

第一種法,諸根寂靜。

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經中說: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恆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恆護意根。」意思是說當六根接觸到外境的時候,要不起種種的分別執著,恆護根門。

這要作到很難。但前提我們可以依戒法來慢慢訓練自己:眼不見非法之色,耳不聽非法之聲,乃至於心不想非法之事。戒定慧三學,我們先依戒法,有意地遠離緣非,經過久久的熏習,思惟,要作到諸根寂靜,也是很容易的。

第二法、飲食知節。

吃,不是為了讓自己長得白白胖胖的,而是要把飲食當成藥物,來療治飢餓的舊病,讓新病不生。借助於這個色身,來修於道業。也就是食存五觀中的第五觀: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第三法、不失經行。

經中說:云何比丘不失經行。於是。比丘前夜。後夜。恆念經行。不失時節。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晝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中夜。右脅臥。思惟系意在明。彼復於後夜起。思惟深法。除去陰蓋。如是。比丘不失經行。

這裡所說的「經行」,包括行、住、坐、臥四威儀。道品,指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就是正念。比丘晝夜六時,行住坐臥,都要讓自己住於正念當中,思惟妙法。如果修念佛法門,能住於佛號當中,也是屬於正念。

佛說如果能修習此三法,現身得於二果。從經中可以看出,修行要證果,確實不難,只是看我們肯不肯給自己一個訓練而已。

佛又繼續說:比丘們,有三大病——風病、痰病、冷病。風病用酥治,痰病用蜜治,冷病用油治,就能治好。同樣,我們的心有三種病——貪慾病,瞋恚病,愚癡病。也有三法對治:貪慾的病生起來,要用不淨想對治;瞋恚病,生起來了,用慈心去對治;愚癡病,用思惟因緣法,住於因緣觀來對治。這樣,三種病都能夠治好了。

既然佛為我們說了這麼多的法,為什麼要強調依戒起修?

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時時處處在一種粗狂當中,所以先要依戒讓身遠離緣非,回歸於內心,漸漸去除粗的煩惱,讓心變得越來越寧靜,越來越微細。乃至於起一個什麼樣的念頭,都能知道。比如說,當一念的貪慾心生起來了,你馬上就能覺了:哦,生起來了!趕快用相應的法來對治。如果你每天都能觀照好自己的念頭,知道現在是起善念了,還是起惡念了,並能用相應的法來思維作觀。我想你的修行可能就有一些進步了。

其實,要作到這些並不難,但我們就是不肯做。總是想著要找一個什麼法來修。每天拜佛誦經,也只是盲目地求數目的多少。而不知道作這些是為了什麼。

我們磕頭拜佛只是一種方法,拜下去的時候,心要清楚明瞭地緣念身體的每個動作,來對治種種不善的念,繼而對治妄念。要讓心趨於定的當中,寂靜的當中。所以不管用什麼樣的法,一定要通過思維,知道用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看到個別的人,很用功,但是煩惱很重,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他把用功和修行分開了。雖然拜了很多佛,念了很多經,也只是停留在種善根,積累資糧方面。最主要的是,通過誦經拜佛這些法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當你貪瞋癡起來的時候,怎麼樣來呵止它,怎樣用相應的法來對治它。比如說,當你不慎與人發生爭執了,你馬上就要生起觀照:我為什麼要和他爭執?是我的什麼心起來?是嗔恨心還是嫉妒障礙的心?然後馬上呵斥自己,要忍辱退讓。

所以一個出家人看他的外相很安詳,但他內心裡很忙,因為他要讓正慧現前,來對治那些邪念的。因此佛法確確實實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不知道怎樣來使用而已。於是借助於打坐、經行、誦經、拜佛等等來慢慢調伏自己。正如那些祖師大德們所講:放下心中的五欲,這才算是修行。

但我們要在生活當中真正能作到看得破放得下,心裡不生一念貪著,每天的起心動念都能清楚明瞭,乃至於證得道果,就看我們怎麼樣去付之於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