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同修,大家上午吉祥。今天又難得,到了十月十九號,我們此一番新的法務,《大方廣佛華嚴經》貫講,講到第二課了。今天的秩序也非常好,也隨喜大家發心一起來把這個道場,在我們居士林主要護法責任人的溝通和組織下,能夠維持得很好,大家辛苦。這樣的話,我們也有一個非常殊勝的聽法環境。而且我們大家每個人發心來坐在這裡,倒是說自己一念的事情,但是現在因為這是一個公共場所,然後聚集了這麼多的人,整個這個防火,秩序,安全,其實是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所以希望我們能夠積極配合,隨順大眾,然後再把這個法能夠鑲嵌入心。

一別,說是一個月一次,我感覺到好像跟在法源寺差不多了現在。說一溜兒就過來了,一溜兒就過來了,今天剛好也住在附近,早上就走過來了,我就想起那會兒一樣,沒什麼區別。

上一次,我們講到了經前的一些內容,給大家說了一下版本,《華嚴經》的境界,感應,等等差不多也是分十門這樣說。今天開始我們主要的內容,要講《華嚴經》的經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但是我來的時候,包括現在要講的時候和今天進行的時候,我都有一個擔憂。為什麼呢?因為今天的內容就是特別你不能走。什麼叫走呢?不是怕人走了,拍拍屁股走人嘛,倒也就算了,神走了,根本就跟不上了。扣得非常緊,又很分門別類。就跟一個雲一樣,一會兒風一吹,就展開了,一會兒風一卷,又成一團兒。

所以今天的法的一個狀態是這樣子的。那希望大家呢,能夠應這個因緣。因為這個會聽成兩種效果。我在看祖師們的著作的時候,也生起這樣的一種差別心。要麼你就會覺得說,太教條了,說就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你非得分門別類,一樣兒一樣兒地給展開,這有啥用呢?要麼你就會聽得把你的心,凡夫心,我們的意識心,給撐大,給提升,對法生起前所未有的喜悅。這是我的兩種心境。而且覺得說,原來再跟我們淨土法門,極樂世界,《彌陀經》一配合,就發現說,哎呀,真的佛法不可思議,太富貴了。

所以我這次備這個課程的時候,我也想起咱們佛門有一位大德,叫永明延壽禪師,大家都知道。永明延壽禪師號稱一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我記得講《宗教不宜混濫論》的時候也提出來,說他有這麼一個功德。那我們想想,一天一百零八件佛事,那會兒想的嘛,反正就肯定老和尚起得很早。回了普陀山了,感受到這起得早的優勢了。三點半起床,四點上完殿,到七、八點還有一大堆時間。你稍微晚一點兒的話,你一不小心起床吃個早點都七、八點了,到那會兒到七、八點還有半天好過。

總以為說老和尚肯定也是每天起得早,起早貪黑地把這事情行滿。後來傳老一解釋,說一百零八件佛事呀,大家想想,光說一百件佛事吧,一百件佛事,你就睡四個小時,二十個小時,那也得什麼呢?二十個小時分成兩撥,十小時五十件,一小時要幹什麼?要幹五件。可是大家要知道,有的佛事是,你比如說,《法華經》要誦一部,你說這一小時,就這麼五件事能幹完麼?一部都誦不了呀。哦,後來才發現,怎麼做的呢?不是用凡夫心做的,凡夫心做不來。

所以我們今天聽這個課呀,你會發現真的能把心撐大。而且不是說心怎麼覺得大,是心真的有這麼大,本來就這麼大。就跟這筋一樣,沒拉開,你就覺得胳膊腿不自在,你把筋拉開了以後,你才發現說,真的,手也能探到後面,腿也能繞到頭上,是都可以的,不是雜技演員才可以。所以今天,相信特別是我們看淨土,說供養十萬億佛、飯食經行、七寶、沐浴、微風寶樹、出和雅音,說一天佛事就這麼不間斷地,就淨幹這些,還是一念間,一頓飯的功夫,(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哦,原來如此,確實是這樣子的。所有的這些佛事,都能夠在一心中進行。今天我們講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就看一看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也許真的有。

因為上一講也有同修給我反饋到,說哎呀,聽著聽著就玄了,就不知道哪裡去了。我今天也說,我說上一講你要玄的話,今天就更玄了。所以要把這個神要凝住,需要定力,需要心量,需要觀照,還需要包容,要放下。就是把「我」放下,「我聽不懂」的這個事兒也要放下,很可能就懂了。這是很微妙的。我講也只能在居士林這兒,你們都是老朋友了,講一講,其他的講這些話,他們可能心都沒到過這兒,你說怎麼聽得相應。所以說,能把今天的這個,能夠充滿心地,那就容不得我們有一個,好像說,哎呀,悠然閑散的妄想。

我在普陀山寫這個講義,因為大家要知道,我還有其他的呀。一會兒就到了《彌陀要解》,一會兒又在這個,馬上普陀山要傳戒了,還有《沙彌律儀》也要講,現在暫時把網上的《淨土或問》和《印祖文鈔》先停一下,等到普陀山傳完戒了,可能再會撿起來,以後可以直播。那麼,我原來想想,這哪兒行呀,這人都沒法活了,問題是現在常住上還有一些事情要去做。一會兒說這個用的褥子來了,被子來了,床單來了,水杯來了,佛像來了,又請了兩套藏經,一會兒就來了,一會兒就來了,包括今天早上還又說又來被子了。

誒,原來這日子過不了,現在也就慢慢撐開了。大家知道訣竅是什麼?不是說能力增強了,不是說你的這個好像,這個行事的能力,掌控的這個主導力,你給增強了,就是不管了,知道嗎?就是放下說,愛咋地咋地,這個因緣總得有人成就因緣,哪怕今天沒水了電停了,也是共業,反正會好的,它就自然會好的。

我在新搬的這邊,有一個叫正趣堂,正趣堂剛剛去,心裡總覺得,什麼都新的應該好一點吧,好用一點兒。結果它老出問題,老出問題。真的是,給大家講一件感應的事情,最近。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像出考題一樣,老出問題。我也因為在普濟寺那邊,兩個寺院,在那邊講法,在那邊講法,也在那邊有一個大的洗浴,有時候我就那邊沖一下涼就行了,過來這邊,雖然住在這邊了,這個洗澡間沒用過。那天試水,試著把它開一下,水龍頭就不出水,就答答答答滴幾滴,就不出水。

後來又使勁兒摳了一下,稍微比原來強點兒,也就是洗澡的話就覺得水根本不夠用。換以往的話,說這還行,這趕緊要找他們工程隊,後來想想說正好吧,我那邊洗了,這邊也就不洗了,這個水就省下了,自己的福報又省一些。一下子把念一轉,下午他們那個電工自己來了,我也不知道他怎麼找到的,怎麼知道這事兒的,因為在我屋裡,就我知道呀。電工就來了,他說師父,你這個屋裡的這個水龍頭不出水,我去給你修一下吧,晚上就修好了。本來我覺得按照自己的脾氣的話,今天非給我修好,找不著電工了。但是你把它一放下,電工自己就來了。我要講的這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放下了聽,越聽要越進,不是越聽要越散,越糊。

歷史上智者大師說,九旬談妙,就是九十天講《妙法蓮華經》的一個妙字。咱們今天也算是一天說題吧,一天把《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哎呀,我才發現說,釋迦牟尼佛太慈悲了。怎麼會講這麼多經?你看,我看到這個經題的緣起才發現說,佛的智慧能夠契機契理地說。一部經典一個緣起,大家要知道。就像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所有的經題,得來的名字有很多種,就是為什麼怎麼起的這個名。有的是以一個人,一個眾生的名字而做的緣起,以人為名的。大家要聽啊,這裡面有知識也有法。你喜歡記的,你就記吧,今天我黑板上也不一定能寫的來。以人為名的。

第二個就是以法為名。這是兩大類,要麼是以有情眾生,一個人為緣起起的名字,經題;另外一個就是所詮的法。這個人裡邊,有人請法,或者說有人說法,有的是為這個人說的,有的是為那個人說的,都不一樣。那麼像在光說法裡邊,也有什麼呢?比如說,這個法是打了一個比喻,以比喻法為法的。以這個修行法為法的,以這個因地的修行為法,以果地所成就的功德為法,這些都屬於以法為名。或者也有以體為名的,大家能搞明白什麼叫做以體為名?

你看我們學習《華嚴經》,它講的就是整個宇宙萬法現在的這個狀態,這個本體。那麼以這個法為名呢,你這個法能幹什麼用?有的就是以用為名的,這個經幹什麼來的。像《彌陀經》以信願持名為宗旨,為讓大家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為它的功德,就能起這樣的作用,等等諸如此類。

總之,大家要知道,在我們眾生法界中,只要佛一開始講法,就說明這個時空裡邊,這個色心之內,色心就是我們的精神和物質,所有的這個法之內,就會出現佛光開始普照。明白吧?每一部經典的緣起點,現在我們按摩不是要找原始點嘛,佛經每次開啟,講這個法的時候,講這部經的時候,法界的佛光就開始普照。

所以我們首先,你比如說列四個類別。一個以人為名,有好多種。比如說,從能請人所得的名,就是今天誰請這個法。有一部經典叫做《思益梵天所問經》。大家聽過沒有?好像我說過,但是這部經典不是很熟,今天很多經典你們可能聽都沒聽過。《思益梵天所問經》,就是這個思益,叫這個思益的這個梵天,其實是個菩薩,他請佛來講法,叫《思益梵天所問經》。這個給我們傳達就是說請法太重要了。

我們現在能夠得聞釋迦牟尼佛的法,全憑那會兒大梵天王帝釋天去請的。現在很多時候,我們請法的意識不太濃,反正聽說有這麼一個講法,心裡也發願願意去聽。但是請法啊,請法一定要有這樣的緣起和表達的。魔王都有請佛入滅的意識。大家看,他為什麼?他知道隨順這個因緣就能啟建這個法。所以在十大願王裡面有請轉法輪,要有請法的意識。這是從能請的人這樣說的。

還有一些是屬於什麼?叫能說的人所得的。有一部經叫做《無盡意菩薩經》,這個菩薩說,說這部經。《維摩詰經》也是從能說人所得的名。那大家想想說法的因緣,剛才是請法,這是說法的因緣,就是從他啟建的,不容錯過的。只要一說法,就這場法會,就咱們今天這場法會,將來一定就是一個佛國淨土,就是一個清淨海眾。所謂的不是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嘛。你想,我們的緣起法中,一念這個說法因緣一啟動,那將來就是一個淨土,就是一個佛國,這都毋容置疑的。你看從能說人所得名。

還有一些經典是為什麼呢?所為人所得的名,就是今天專門為這個人講。大家想想,這個人到底有多大的福報,過去世怎麼結的這個勝緣,佛專門為他講的一部經,結果就利益無量的大眾。

還有一種是為所說人所得名,有一部經典叫做《金色童子經》。就是以這個金色童子為原型。咱們現在不是拍電影或者演劇嘛,對吧?都會說有一個原型是誰,原型人物。大家想想,一部經典,能夠把他作為一個案例來成為緣起法,引發所有因緣中的人,共同得度,你說這是什麼福報?所以,為什麼你看我們在講起這個的時候,常說過去世哪一世結了大因緣了,無形中供養了一個聖人,或者在這個饑饉年的時候供養了辟支佛,有的是小童子無形中捧沙供了佛,就這麼點事,就引發了多少劫的功德受用。大家想,佛專門因為我為原型,而講了一部經典。

這都是以人為名,所說的一切法的緣起,而且這裡邊,所有的這個四種裡邊,能請的人立名的,功德最大。大家想,阿難當時一個問題問的,佛才說的極樂世界,現在我們都在受極樂世界的恩惠,阿彌陀佛的攝受,就是因為阿難一個人。這是屬於一種叫問請,就是當面的向佛提問。

後面的幾種幾乎都是叫緣請,就是由於他啟動了這個因緣而引發這部經典的宣說。你比如說阿難當時,《楞嚴經》咱們不是講過了嗎,被摩登伽女攝入淫席,對吧?《觀無量壽經》就是因為一次最俗不可耐的宮廷政變,但是就引發出了一部淨土的聖典。所以每一次起因,每一種請,都是啟動我們法身般若解脫的亮點,成就了覺,覺悟。成就了覺悟。大家知道有這個亮點太難了,我們的緣起中有正法存在。我每天都在普濟寺大殿,有時候拜下去的時候,拜拜再這麼繞一繞,都能聽見,有時候就聽到在那念念叨叨的,燒完香,磕完頭,各種各樣的目標啊。有的就是已經到了菩薩座下,親自一頭磕下去,他都緣不到這個正法上來,這叫有人緣沒有法緣。所以大家要知道,請法,依人立名,很重要。

那麼比如說再換一個系列,從比喻來講,做一個譬喻。你像有一部經典叫做《大雲經》,還有咱們聽的比較多的叫《寶積經》,《寶積經》,無量眾寶聚集在一起,做個比喻一樣,這屬於從比喻而言。

如果從這部經的體來講,這部經所闡的本體就是真理實相,那最知道的就是《大般若經》,是闡述佛法,闡述宇宙萬法的本體。從理上而言。

從用上而言,就是這部經典裡邊講,既然你有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實相,修證,你總得給我露點本事,你能幹什麼?有一部經典叫《神足經》,《神足經》知道吧?就是講神足通的那個意思,叫《神足經》,這就是從用上來,有什麼用,就能起這樣的用—《神足經》。

如果從因地來講,今天修這個法,講這個法,講他的因地,因也有兩種,一種叫做因行,就是你在因地修什麼法而得的這個殊勝功德,你修的什麼因。有一部經叫做《正恭敬經》,那顧名思議,我們就不用說內容,有的我也沒看過。咱們就光說經名,你看,非常清晰,《正恭敬經》,指他因地的行為,對不對。可是還有一些以因為名的是什麼,是指他的因位,不是因行,位置的位,有一部經典叫做《十住經》。大家知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就光講還有一個《十地經》,這些都是屬於因位。還有部分是講因行,這是講因的,以因立名的。

再有一些從果立名的,這個我們聽的比較多,《涅槃經》。《涅槃經》就是從修成的圓滿結果上所立的經名—《涅槃經》。

這是說單方面的,從人也罷、法也罷、喻也罷,我們不是說單呀、復呀。那麼兩個往一塊配對的,兩個往一塊一起配的,也有這樣。比如說,法跟譬喻在一起,那我們以前一直講到《妙法蓮華經》,就是一個法一個比喻。「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再比如說,有一個叫《勝天王般若經》,這就是勝天王屬於人,般若屬於法,又是人跟法雙舉在一起,知道吧。還有一部經叫《十住斷劫經》,《十住斷劫經》,我考一下大家,你能聽出來《十住斷劫經》屬於兩個什麼立在一起的。

斷劫這個能夠,它是幹什麼?代表什麼?就是能斷煩惱,剛才講《神足經》是幹什麼的,對,以用立名的,就是這部經典給你講到的,「十住」就是修的智慧,這個位次,這個境界,那就是它的體;「斷劫」,就是因為他的智慧能夠斷煩惱,所以叫體用雙舉,有體有用。如果說因和果在一起,因果雙舉呢,那就是有一部經典叫做《漸備一切智德經》,就是漸漸的,備就是修行,修的資糧,準備準備準備,積攢了很多就叫漸備,然後果呢,叫做一切智德,漸漸地,修行積功累德,得了一切智德,這就叫做因和果在一起,叫因果雙舉,舉是舉起的舉。這是從兩個法在一起。

比如說講到,比如我正在說的這個時間,這部經典以時間為法,有一部經叫做《時非時經》,時間的時,非時,《時非時經》。如果從所說處為名,有一部經《密言經》,就這部經典在哪裡講的。《楞伽經》就是在楞伽山上講的,這是說這部經典在哪裡說的,等等諸如此類。

你們還跟著嗎?能跟得上嗎?不要蔫了,這才開始,今天這個才開始。現在我們要講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語,我給大家念一下,你聽一遍就可以了。梵語聽不懂可以原諒,漢語跟不上了,就是你走神了。梵語叫《摩訶毗佛略勃陀健拏驃訶欲底修多羅》,翻譯成漢語叫做什麼?《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多了一個「雜」,「雜」是什麼意思?就是各種各樣的法,沒有一法不在裡邊,隨便你去挑,叫「雜」,多的意思。大方廣佛雜華嚴,飾,修飾的飾,裝飾的飾,其實就是我們說的莊嚴的意思。所以說它的全稱叫《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中國人好簡,才把它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七個字。今天你能把這七個字貫下來,就不錯。

這七個字,如果我們把它拆開,像剛才講到的這些經題的立名方法,把它拆開講。比如說「經」這一個字,是能解釋佛說法的教義,就是能詮的教,屬於經。什麼教法,講的什麼道理,傳遞給大傢什麼消息。華藏世界,修行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那麼佛證到果位的境界以後,你看我們馬上要講世主妙言品裡邊,各種各樣的眾生就說不清楚,每一個眾生都有各自的法門也不可思議,所以它這裡邊所有的這些法都給你傳達出來,就是經屬於能詮的教,詮釋的詮,能說的教。

「大方廣佛華嚴」屬於所解釋的義,就是它裡邊包含的意思就這麼多。什麼叫大,什麼叫廣,什麼叫方,什麼叫佛,這是教和義相對的。

如果說「大方廣」屬於法,那我考一下大家,「華嚴」屬於什麼?有的就知道,「華嚴」是比喻,這就是法喻來解釋這七個字。「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比喻,做比喻的。華,就是各種妙華,嚴,就是裝飾修飾,其實就是我們修因證果,用因地的修行,來莊嚴果地的境界。因修到位了,果就成熟了,這就是華嚴的意思,用華嚴來做比喻,叫做法喻一對。

「大方廣」是所證的無障礙境界,大家要知道,這個大字,這個方字,這個廣字,只有成佛了以後才能承擔,這是所證的無障礙境界,這是屬於法。「佛」,誰證的這個境界呢?只有佛才能證這個境界,所以佛是能證這個境界的人,這又屬於人法一對。

你看我們剛才講到的,人法喻呀,教義呀等等,那麼實際上這七個字裡邊,就這麼一對一對就有差別。「佛」是果,剛才講了,「華嚴」是因,由華嚴的莊嚴,莊嚴成佛的圓滿境界,這是因果一對。這七個字裡邊。「經」是能詮的教,前六個字是所詮的義。「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法喻,前面是教義。那麼「佛」是能證的人,「大方廣」是所證的法,是人法。「佛」是果位,「華嚴」是因地,因果。這是這七個字中就有這麼四對。

但是這個《華嚴經》在各種經典的論著中,它的授名也是不同的,就是叫法不一樣。你比如說,有一個從數字上來講,在梁朝的《攝大乘論》中就講到《華嚴經》叫做什麼呢?又叫《百千經》,一百的百,一千的千,一百塊錢,一千塊錢,就叫《百千經》,就等於說他富貴到就不斷的往上存錢也是一百一千的存,法也這樣,百千萬億不斷地這樣積功累德,叫《百千經》。

在《涅槃經》和《觀佛三昧經》裡邊講到,又把它叫做《雜華經》。《雜華經》,就是各種因地的行門,來莊嚴他的六度萬行之華,《雜華經》。

從法上立的話,還有一個叫《不思議解脫經》。《華嚴經》的異名,我們現在在講,《不思議解脫經》。

在《華嚴經》的離世間品和如來出現品裡邊,那就說得更多了。一個裡面把《華嚴經》又給說了十種名字。在離世間品裡邊,講到說佛的境界,就是佛所證的境界,在剛開始「如是我聞」的時候,講到世尊始成正覺。始成正覺,他所有看到法界絕對的真理,再不會錯了,從此以後一入永入,再不會有退呀有偏邪知見,有顛倒之法了,永遠再不會了,所以這個《華嚴經》又叫做「決定義華」。

決定,就是這個法就是這樣子的,改不了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樣子,改不了了。現前一念心地,可以變現無量無邊的國土,六道眾生也是我們一心所變現的輪迴幻相,這個法也改不了了。包括說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法藏比丘成佛,攝受法界眾生,這個法也改變不了了,決定都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邊,都在這個內容之中,所以叫做「決定義華」。決定,意義的義,就是一撇一捺一點,決定義華。

第二個名字叫什麼呢?「普入一切法」,什麼叫「普入一切法」?大家想怎麼能夠做到普入一切法?我們一開始就講到永延明壽禪師一天干那麼多事,他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有這個功用?因為一切法都是這個法,就咱們講的佛法。你靜靜地,咱們坐在這個講堂,就我們現在觀照一下,你說我們學了這麼多經典,講了各種各樣的法門,無非就是現前一念心性。

你說除了這個佛法,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法?大家再找一個法。非常微妙的,雖然我們一天好像活得這麼豐富多彩,住在京城裡多姿多樣的生活,你說除了佛法還有什麼法,這需要悟性。供在這的蘋果,掛在那的牌匾,四邊的音響,有時候會用的空調,種種這麼多的繁雜的各種物品,無非就是法。這些法無非表的是什麼?就是佛法。

佛法說的就是這些法。所以大家想想還有什麼法?我們的吃喝拉撒,我們的財色名食睡,就是這些法。當我們每天覺得說煩惱這麼多,境界外緣太繁雜的時候,你想想這個有第二個法嗎?人家說的萬籟寂靜。所以為什麼菩薩們說外境越散,他的心越靜?為什麼?他就普入了這一切法,這一切法他收入心中就這一個法,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由於這樣,大家發現沒有,你看剛才我們這麼一提醒,這算個提醒,對吧。我們每個人如果當下你有相應的觀照起來的話,每一法上,你可能就產生不是原來的這種貪著或者分別了,是什麼?就依照著佛法去見這一個法。每一法每一法,隨舉一個法就能夠頓見佛境,佛性,能夠頓入佛智。《華嚴經》所有講的這一切法境就是一切智境,就是任何一法都讓你產生智慧,所以第三個名字就叫做「普生一切智」。決定義華,普入一切法,普生一切智,就是任何一法都讓你看到的是佛法。

前幾天,你們在看直播的,我還講過,我在給他們講普濟寺的毗盧觀音,你們見過普陀山的那個大觀音菩薩吧,普濟寺的觀音菩薩,見過啊。講到這個法身化身報身了。我說其實我們活生生的現在後面見到的釋迦牟尼佛,我們也可以見到他的法身報身化身,大家知道嗎?就是因為我們人的凡胎肉眼,煩惱心去面對的時候,他就是一尊佛像,好像是塑成這麼一個形象,貼了金。

但是一旦你的智慧發生的時候,他就會變了,他就會活,他就會給你產生相應的顯現了。你看我這麼看一眼,我反過頭來,那我還想一下他,我想一念他,他的形像在我心念中出現,這就叫化身。我回頭看,哦,妙相莊嚴,兩位侍者在旁邊,金色身,這就叫報身。那我們的這個化身、報身,當體這尊佛像所顯現的智慧、這個妙境,一切法,都無非就是這個法,普入一切法,剛才講到的,就這一法,那麼這就是法身。所以說,普生一切智,就是這麼生起來的。

在《華嚴經》裡面,就是每一法都要你把心調在這個檔次,否則你就真的看不下去了嘛。八十卷,誦都誦不完嘛。你說光開始世主妙言品,大家有的可能誦過了,一會說各種天子,各種天子,各種執金剛神開始,就一個又一個的執金剛神,你讀的都煩了。但是,如果你心在普生一切智的時候,就說,你會法喜充滿。原來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業力不可思議,就說明法身不可思議。你看一人一個樣,他在護法,他在請法,他在表法,他在流通法,每個修的都不一樣,性格也不一樣。執金剛神就脾氣就非常暴躁,拿著金剛杵要打人的。有一些上界的天子呢,又德行非常高雅,都在表這個法。這叫做「普生一切智」。所以你有了這樣的智慧,再看這個世間的時候,就不是原來的那點檔次和格局了,知道嗎。

所以,第四個《華嚴經》學完以後,就叫做什麼?叫「超諸世間」。這是《華嚴經》的又一個名字,叫做「超諸世間」,超越世間。世間在哪裡?大家想想世間在哪兒?世間在哪裡?就是不在時空之內,不是時空交錯。裡面有一品叫做離世間品,就是講的這個。

那如果我們學習《華嚴經》,用一個比喻,不是當真啊,你不敢說會錯了。你絕不會再墮入到二乘道了。就因為我們的這個緣,已經啟動了你的大乘(根性)。所以《華嚴經》的第五個異名,又叫做「離二乘道」。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決定是大乘種性。雖然也在六道中這麼晃晃悠悠,這輩子投生到這兒,但是大家要生起這個見解。心地要頓超,我們現在已經是大乘根性,不會再墮入二乘。你的緣起,你上的船,就是這個大船了,根本就不會再躺到那個小木船晃悠晃悠的,沒有意思。叫「離二乘道」。

第六個名字叫做「不與一切諸眾生共」。「不與一切諸眾生共」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學習《華嚴經》會把我們的佛性長養、培養出來,顯現出來以後,我們再看一切法不是從哪裡得了,一切眾生從哪來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嗎?雖然說有血有肉,實際上就從這來的。那麼,這裡講的「不與一切諸眾生共」,就是我們從此以後,不是用識、煩惱識,知道吧,妄識、妄心,不是用這個妄心去見了,跟習氣、業習法也不共了,而是什麼呢?不在諸世間法上見了。要用智,不是用識。很簡單嘛,你看,我們就坐在這裡,我們講法、講法,給大家一開始好像慢慢講的,只要我們的觀照,大家同步,我們共同的觀照,我們這一說,大家一會過來,馬上這個境就轉了嘛,馬上這個境就轉。真是這樣的,哎呀,太不可思議。

由於一直在這樣的修學的話,就能夠。第七個名字叫做「悉能照了一切諸法」,悉,皆悉,熟悉的悉。「悉能照了一切諸法」,就是整個宇宙萬法,沒有一法不在其中能夠炳現。《華嚴經》「悉能照了一切諸法。」

第八個叫「增長眾生出世善根」。你就光今天把這個經題聽一聽,就可以熏習你無量的善根種子,讓它生根發芽。你說,真的是不在這兒聽法,誰提醒我們這些,我也靠大家來聽法,我又把《華嚴經》給掀開了。大家來聽我講法,又把心緣到這個法境上,這才叫互做增上。增長眾生出世善根。

第九個叫做「離世間法門品」。離世間呀,「離世間法門品」,就是這個《華嚴經》這一大部經,才讓我們得這個離世間的這個法,入離世間這一門。說白了就是讓我們脫離業,放下情,業盡情空嘛。

所以大家聽的,最後一個名字特別有意思,叫「應尊重,應聽受,應誦持,應思惟,應願樂,應修行。」六個應。應當,應當的應。應尊重這部經典,應聽受這部經典,應誦持這部經典,應思惟這部經典,願樂這部經典,修行這部經典。六個願,這是《華嚴經》的第十個名字。

又要說另外在這個如來出現品裡邊,還有為什麼今天給大家講,這個經典還有一個名字叫「如來秘密處」。就我們今天已經到了如來秘密處了,唯佛才能究竟,九界已還的都全不知情,阿羅漢都聽不明白。所以在介紹《華嚴經》的時候,不是給大家說過了,我們何德何能,能夠入這個法,入到這個法緣中來。你想,佛滅後幾百年都隱沒了,聽不到。

阿羅漢雖然他們坐在法場,都沒辦法搞明白,不適應,沒有大乘根性,雖然證了阿羅漢果了。大家要知道,這個雖然,我們有時候也會有,甚至有法師們也會說,都吹牛吧,動不動就是大乘大乘,連小乘的行為都不夠。這倒也是事實。我們現在連十善法,五戒十善的行為都不夠,這是對的,要慚愧。可是就從這個緣法上來,他就是比阿羅漢厲害。他就沒聽過,不適應,不知情。我們現在就聽了,慢慢就了解,將來就知道。這個一直到往生到極樂世界,即刻就能對接。對接了,馬上就給你變現,兌現。然後你才能到他方去供養十萬億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叫「如來秘密處」,其他的都不知情。

「一切世間所不能知」,這是第二個。一切世間所不能知,為什麼?因為眾生迷才叫不覺嘛。佛才能叫大覺世尊,那眾生不知道呀,不知道。

第三個叫「名入如來印」。這個為什麼我們剛才講的,能入如來的三昧正印定,就是跟佛比肩,《華嚴經》。你看為什麼說,「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這就是入如來印。

再一個叫「開大智門」。什麼是大智,你們知道嗎?大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是大智?我們一聽說能夠開大智門,就是跟芝麻開門一樣,跑到山裡面,找這麼個地方去了嗎?說我們的智慧要開,不知道要撈取多少資本才叫智慧。那你們讀經的時候,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個概念?叫做無師智、自然智,聽過吧。就是無師智、自然智,自然現前,即得現前,這才叫做大智。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本具的智慧,是由《華嚴經》開啟而已,不是從《華嚴經》得來的,知道吧。世主妙言品裡面所有形容的那些無礙境界,我們現在就身處其中,是我們沒開,沒開就看不見,自我意識不到,是這個意思。所以叫「開大智門」 。

第五個又叫「示現如來種性」 。 因為這部經典講的都是佛的境界,佛的修行,佛的因、佛的果、佛的體、佛的用、如來種性。示現給大家看,如來種性。

「成就一切菩薩」,這是第六個名字,叫成就一切菩薩。諸位大菩薩你聽懂了嗎?成就你們。這我們才想起來,說為什麼華藏世界海要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其實就是成就一切菩薩。就是修這個菩薩行,越修越修,好像說,度無量眾生怎麼樣。菩薩真正的修行就越修到後面他越快,越想快,其實這個功德它是越什麼呢?越微細,其實越難度高。所以為什麼說,菩薩要圓成佛道,要速速圓成佛道。

就是他已經看見這個好處了,已經整個就是近在咫尺了,然後他還要這麼去,不划算了。所以,你看《華嚴經》是給誰講的呢?就是給這個法身大士講的。為什麼?因為讓他們迅速打開格局,就是正在吭哧吭哧地修六度萬行的時候,突然間給他一轉說,你本具就是佛功德,誒,一切菩薩就成就佛了。就是這樣。就跟也許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再看娑婆世界說,哎呀,曾經在娑婆世界,又要出離,又要了生脫死,最後發現也是極樂世界的一分子,本來樣子。所以叫「成就一切菩薩」,是這麼成就的。

一旦這個法成就了以後,第七個名字叫「一切世間所不能壞」 。就是什麼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壞空,已經不能夠壞了。大家想,為什麼一切世間所不能壞?他為什麼有這個功德?你們聽過說,百花能夠把春天給壞了。有嗎?百花齊放,最後把春天給壞了,有沒有這個道理?沒有呀。因為什麼,春天就成就了百花齊放。百花是害不了春天的,他們就是,已經就是這樣了,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就這個意思了。

第八個名字叫「一向隨順如來境界」,不說二話。在《華嚴經》裡面,大家記住,前面我們講到了別教一乘,就是這個意思。不說二話,只談佛乘。

「能淨一切諸眾生界」 ,我們本來處的,就今天我們也是算是眾生界,處在這個染法之中,那麼宣說本經,就是宣說眾生是淨的。大家要記住,不是把眾生怎麼洗呀涮呀,弄淨的啊,眾生本來就是淨的,所以叫「能淨一切諸眾生界」。

最後一個,「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

這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什麼給大家一個一個地這樣的去貫解這個名號?大家知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念佛念佛,就是憶佛見佛,對吧。就是見佛的色身莊嚴,見佛的相好莊嚴。大家要知道,念佛號是見佛的功德身,念經名是見佛的法性身,這是根本。如果從一體三寶來講,沒有法,出生不了諸佛。沒有法,僧無法可依。所以佛法僧裡邊,我們現在學這個經名,就是見佛的法性身。就像《地藏經》裡面,或一歷耳根,或聞在本識。所以這就叫破疑生信、斷惑證真。這是我們講到這二十個異名。

下面開始,我們就是先總的顯現一下這七個字的功德。這七個字,每個字都有每個字的功德。

比如說這個「大」,《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是說這部經的體,萬法的體。我們一涉到佛教的教法,或者聽這個的時候,總是一會兒說體相用什麼,都要講這個,什麼剛才講到的果法,因法,體法,用法,相法。什麼叫做體?體,就是說白了,就是它的本來面目,就是這個「大」。你待會兒就知道了,為什麼說,用這個大來形容這個體呢?「體大」,好比我們現在說,哎呀,他的個真高。高就是他的體,對不對。

那我問一下大家,你說這個高是什麼意思?有多高呢?能說明白嗎?方便說叫高,大家都認為這個就叫高,所以我們就說他最高,沒有比他再高。大,也是這樣。「大者,體也。」就這樣,當體就是這樣,就說到這兒,就這麼著了,你就明白了。你再問說「大」,那就變成什麼?大小的大了。就不是這個說,就是現前這個境界,古今也沒有變,一直就是這個樣子,再沒有一法能夠超出它的法。

所以為什麼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大家想過沒有?就是沒有一法再能夠超出它。超出它是什麼意思?就是離開它也可以這麼行,也不能超過它,也不能離開它,也不能跟它相比,也不能駕凌於它上。這就叫「大」。所以佛門常有一個詞叫其大無外,這個話呀,跟我們剛才講的說,除了佛法,還有什麼法是一樣的道理,你把它會通過來。就是說的這個。大者,體是指它的體。

「方」,是指的它的相,它的相貌。既然說,哇,你這個人真高,那你具體就要說他脖子也長。我這脖子就比一般人長。我記得那會兒到了佛學院讀書的時候,問我有什麼特長,我說就是脖子長。後來他們就一下把我記住了。脖子長,胳膊長,腿長,腰長,那就說明這個人真高。所以說,方就是相也,沒有一相不是它的。沒有一個,就是它身上這個相貌不是它的相。這部經典也是指的「方」,就是指的相。

「廣」,是指它的用,它能幹什麼。佛說法呀,各種各樣的法門,從凡夫到佛,一步一步的次第,全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以「廣」,是它的用,有這樣的用。

「佛」,大方廣佛嘛,「佛」,我們剛才講了是它的果,成就的果。「華」,是它的因,這個時候,華跟嚴要展開說、分開說了。華是因,就是一朵一朵地把它莊嚴起來,對吧。什麼莊嚴呢,用「嚴」來莊嚴,嚴是什麼?就是指的智慧。就比如說,華是它的因,比如說我們行佈施、持戒、忍辱,對吧?精進、禪定,但是,你沒有智慧般若波羅蜜,你這五樣呢,都是白搭,還是生死法。所以從這個來講呢,「嚴」就是指的智慧,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指的教法,是指的教法,這是總名七字的功德。

後面我們就開始講一下,光說這個「大」,大到什麼程度。剛才講的是說體比較大,「體大」。就是說,沒有一法能夠,奠定了它的這個,沒有一法能夠超過它,這個體是常的,遍的。誰能夠悟到這個大字啊,入了這個大字就開悟了,跟這個大字相應,就開悟了。

這個第二個,大字的十個意思,剛才我們是指的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各有各的標配,現在我們再光說這個大。這個大,是指的一個是「體大」,二一個是「相大」,它的相貌就具足恆河沙性功德,無所不具,我們上次講到的,事事無礙。那剛才講到的無量光無量壽,是不是這個相,相大,是不是這個相?那我們光知道無量光無量壽是這個相。我跟大家講一下,包括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也是這個相,無間地獄。

大家想想,為什麼無間地獄能夠從年竟劫、苦楚相連,你不要說苦,或者說裡邊的種種情境,油鍋呀,什麼鑊湯呀等等,你就光思惟它為什麼苦楚能夠相連的這個功德,相連也是大的境界,更無間斷,也是大的境界。數那由他,也就是不可思議的時間久劫,也是這個境界,是不是這個相?這就叫做「相大」。你看,從極樂淨土到無間地獄,都是它的相,這叫《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大,第二個「相大」。「體大,相大」。

第三個「用大」。就是它的好處,無量無邊,說不周全,在這個註釋裡面的一個專業詞叫「業用周普」,業就是造業的業。就是它的這個《華嚴經》裡面講的這些法、這些門呢,周—就是沒有地方不到,普—就是沒有一個根機用不著,這叫業用周普。你比如說它的用,到佛也能用得著。為什麼,《華嚴經》是怎麼來的呢,就佛直接說,好吧,你們要聽,我就把我的我有的東西直接說給你們。

所以,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本來是享用自己的法樂,內證的境界,佛的用。就是《華嚴經》這個境界是給佛用的呀,所以叫用大。最高到佛他也能用得著,何況我們眾生呢。次一點的菩薩,是給法身大士所宣的法,他們用得著用不著?也能用得著。二乘人聽了以後,聽不明白,聽不明白不是說聽不明白就算了呀,後面所有的一代教法是為什麼?為了讓他們回小向大呀。回小向大,那麼羅漢也用得著,知道嗎。聖人全部都用得著,何況我們凡夫呢。

這就是它的用大,從因到果,一生圓滿佛道,還有比這作用厲害的嗎?一生圓滿佛道,所有的經典裡面呀,只有《華嚴經》講一生圓滿,只有《華嚴經》。所以這叫做用大。最大的就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能夠用得上的大用、用大,導歸極樂。所以,第三個就叫「用大」。

第四個「果大」。《大方廣佛華嚴經》果位大,從他所得的智慧境界來講,毗盧遮那,大家想想,毗盧遮那佛呀,法身毗盧遮那在密教裡面叫大日如來。他們修這個大日如來的法的話,這就是已經到了究竟極果了。特別是唐密,完全是依這個而展開的法,毗盧遮那如來,所以,他的智慧境界大。第二個,他斷的果位大。斷的果,就是所斷的煩惱能夠直接證到究竟果位,無明。

所以為什麼佛叫善逝嘛,善逝呀,真正的善逝才能證明他所斷的煩惱大,為什麼?沒有煩惱,進退自如,來去無礙。善逝世間解,善逝。從他所證的這個世界來講的話,也比任何世界都大,叫華藏世界海,整個世界都包圓了。你們北京人不是喜歡說叫包圓嗎,這就是人家的果大,果位大。

第五個叫做「因大」,修的因大,一定是要發菩提心,就是發的十信。從十信起,信解行證,上次我們講過,十住起解,十行,十迴向是發願,十地是證位,然後,因中的差別諸位,歷歷在目,就叫因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階位,歷歷在目,這叫做「因大」。

第六個叫「智大」。所得的智慧圓滿,這個智慧的功德能夠把所有的修行都莊嚴在一真法界。所以,後面我們講「如是我聞」都跟其他經典都不一樣。其他地方講「如是我聞」,總是忘不了阿難在印度的七葉窟嘛,講「如是我聞」。大家在一起,都在聽,如是我聞,很有現場感,真實感,這個世界感。但是《華嚴經》的「如是我聞」就不是這樣子的。你要代法身大士的諸菩薩們來說。

《華嚴經》的「如是我聞」,不是說你不敢設想阿難,是阿難的本地風光,而不是他應現的羅漢身份。《華嚴經》的「一時」,一時什麼佛在摩羯陀國或者什麼,一時也不是我們常說的,說這部經典之時,眾生的根性成熟之時。《華嚴經》的「一時」就是說,只有這個時,沒有第二時。你就是跑遍了全球,不要說遊遍了整個宇宙法界,只有這一時。釋迦牟尼佛曾經還在六道輪迴,還在下墮三途,他也在這一時。現在他已經入滅了,我們此時此刻聽這個法,也在這一時。所有的法都在這一時,這叫做「大智為主,遍嚴一切」,就是一切法無所遺漏的都往這個法上會,「智大」。

「教大」,第七個叫教大。就是每一個文,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語,甚至說一個句頭句尾都是遍於一切十方三世,重重無盡的。我們學習《華嚴經》,包括我們現在講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你也不要把它當做文字來找感覺了,大家能明白吧。你一定要立體著配套我們現在這個現實世界,所謂的現實世界,就正在闡述所有它的這些大,要不然,你聽不進來的。遍十方三世重重無盡這叫做「教大」,就是整個宇宙萬法都在詮釋《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說的週遍整個法界宇宙萬法,這叫做「教大」。

既然這樣,第八個就是「義大」。因為它所詮的法界無窮嘛,每一法都無所遺漏嘛,所以它的義大,這個意義的義呀,就剛才講的一撇一捺的義大。

既然這樣,那麼,所有的眾生,不是說光咱們南閻浮提六道輪迴,就這些居士林的佛弟子來所受它的教了,是這個法門能夠讓無盡的眾生,全部作為所受度的對像來得度,這叫做「境大」。所對的境,所有一切眾生,無盡的眾生。所以你看我們,心為什麼說要今天要把大家撐大?就比如說我們迴向,你說迴向,說是說,哎呀,迴向什麼盡法界,遍法界虛空這一切眾生,你的心真的能夠遍起來嗎?我們一說有時候,一說,哎呀,弟子今日念佛,迴向所有四生九有眾生的時候,我們的心基本上還是說,哎呀,四生九有誰知道在哪兒呢,反正我就這麼念一念吧。

模糊的,麻木的,是冷的,熱不起來。你要知道,四生九有、六道輪迴、重重無盡的這些眾生,真是都真的在那兒。你要知道,我們一個迴向心生起來,我們的這一切心念所週遍的這個,觀照到他們的這個心的量大,也真的能到那兒。這個東西要裡外要裡跟面要對得齊齊整整、真真切切,這才叫做境大,知道嗎。所以,就因為我們現在就這點本事,逼得釋迦牟尼佛只好先說一個淨土法門,先給你露這麼一條道兒,就靠這條道兒,入這個光明法界,再全部展開。

因為心跟不上,我們心不為自己,現在是不為自己為六親眷屬,認得的人,或者今天聽到誰,在你的因緣中,聽到誰突然間走啦,或者家裡有往生的了,給他動一念真實心,我說的,能迴向一下,已經不錯了,你就修得真的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呀,你算是脫穎而出,叫芬陀利華。縱然如此,你說我們,耳朵噌地今天聽到哪裡有發生了一個不測,說生起憐憫心,跟自己的六親眷屬,父母、爺爺、奶奶、姥姥真的往生,你說心能持平嗎?

能持平嗎?反正我不能。我自打出家了以後,現在就盡量,那還說實在的,有時候還說,誒,他是不是我弟子呀。還要有這種分別心,我跟大家說實話,我慚愧懺悔。我就這點本事,所以我只能往生,往生了,就清一色的童男子相,就持平了。在這兒持不平,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業習中就有親疏遠近,這個境平等廣大不起來,就靠《華嚴經》往開撐。

第十個就是「業大」,業大是什麼意思,《華嚴經》不會滅的呀。大家能理解《華嚴經》不會滅嗎,就是法滅的時候也是《華嚴經》的法,這個能聽明白吧。就是法滅了,有正法,相法,末法,滅法,還是華嚴法。所以你看夢參長老,我在此說,為什麼說,他說五台山,說世界未成,五台山已成,世界已壞,五台山不壞。其實就是講的這個法,「業大」。華嚴的上首菩薩是文殊普賢嘛。

所以這個就每一個法都有每個法的法境。這十大,體大,相大,用大,果大,因大,智大,教大,義大,境大,業大,這十種法,都能夠把這個大,給它詮釋到各種層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是我們光講了一個「大」字。

下面我們要開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方」。「方」也有十種意思,但是我們就帶過一下就行了,因為方和廣其實是在一個境。前面我們講到的什麼體、相、用、因、果、智、教、義、境、業等等這些法呢,為什麼,這都屬於大方嘛。方是一個什麼啊?法的意思,前面講了嘛,大是體,對吧,方是相,就是相的話它就有這個道理,對不對,有我們對這個道理的理解。

所以,為什麼法叫做軌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慢慢慢慢地這一種程序就形成了,我們對它認可了,那麼它就形成一法。你看,我是個人,大家都是人,都認可了,人這就是人這一法。居士林,居士林在西四這邊,這個地方,那我們對西四也是一個法,居士林也是一個法。我們國土裡面還有出家人,在講經,大家稱為居士,來聽經,也認可說出家人是一個法師,來講經是一個學修,這也是一個法。

這就叫軌生物解,就是這個道道條條慢慢慢慢形成了,大家認可了,就叫軌道的軌,讓大家生起了理解力,叫軌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說,既然它形成這樣了,就每一個法就有每一個法的樣子,所以叫「方」。「大方」,這個「方」呢,就是說前面的這十種體呀相呀用呀這種大,其實都是它「方」的內涵,就是方內之法,可以這麼理解。就是隨便你用,愛聽哪一個,就給你講哪一個,適合哪一個,那你就修哪一個,這就叫「方」。

但是這個「大方」最重要的落腳處在什麼,在「廣」,在廣。廣是什麼意思,是多的意思,就隨便你用,你用不完的,《華嚴經》你用不完,你學不完,你學不盡。能夠把你能夠學的能力能夠盡到頭,這就叫重重無盡,永遠都對你有開發度,永遠都對眾生有開發度,所以說「包無不盡」。也就是說,前面的十種這叫做多。這個「大方」落腳的這個「廣」字呀,我們也要從十個層面來理解一下。

這裡面其實它配對呀,因為我們今天沒有時間,太多的在黑板上寫了,反正後面也坐了同修,大家能夠思路清晰地聽下來就好。這個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對於《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理解。因為我們進入到經文的講解的時候呢,就又一個別開生面,換一個風格,跳躍式的這樣的把主要的這樣的來做一個貫解,但是從前言和經題來講,我們是要把它圓滿給貫完的。

這個「廣」字呀,第一個,三個字,廣的意義,第一個叫做「廣依義」,皈依的依,廣依義。為什麼呢,因為《華嚴經》言教非常的繁,一層一層,非常的廣,它有什麼功用呢?就是為一切眾生所依,叫廣依義。這一切眾生包括六道輪迴中無間地獄,到九法界的等覺菩薩。包括這些大菩薩,沒成佛的大菩薩。都是要把《華嚴經》的經教作為他所依,才能圓滿,所以叫「廣依義」。

第二個意思叫「廣說義」,宣說廣大的甚深之法。我給大家講一下我一個心路歷程,什麼叫做廣大甚深。就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不可能。你比如說我回去普陀山,可能大家也看在微信上看見,我講到佛靈僧不靈。因為普陀山那邊呢,江浙一帶福報非常大。福報非常大呢,我們一般的錯誤地會認為,通常的凡夫淺見,或者說道人的一種著相法吧。那認為說佛法當然要苦修、清修為本了,這是對的。那麼好像福報太大,能不能想得起來道業呀,大家的道風到底怎麼樣呀。我這麼多些年一直也沒有回普陀山常住,總以為直奔五台,說那個高高山上又冷又凍,苦淒淒的,磕五個台繞一圈,這才功德無量的,拍一拍胸口說我在修行。

可是不一定是這樣,我給大家說,不一定是。為什麼修行看不出來?我們現在所有的功德都是在表法,說在修行,就是在表這個圓修法中呢,你能把這個功德給咱表出來,就是應該說學佛嘛,應該是怎樣的對吧。要虔誠,要恭敬對吧,要信仰。我一直就是這樣的個有色眼鏡凡夫心眼,所有我就回去普陀山,剛回去時候極不適應。後來回了普陀山呀,再不敢這樣犯業障,知道嗎。原來觀音菩薩真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比文殊菩薩更厲害、更無情。你不要以為說他慈悲,他看誰,知道吧。你去燒香拜佛懵懵不懂的,你說什麼他給你行行行,好好好。他發現你可以面對說不行的時候,他就一直給你不行,知道吧。所以我回去講的,哎呀,我就發現整個這個普陀山上,原來這個法境如此的廣大甚深。

我們現在說廣說義,你不要走遠了,我們為這個服務的。第一個廣依義,第二個廣說義。這個廣說人家是不說的。我回去了即啟建了說在普濟寺開始講法,哎呀我也說,你看我這走到哪兒都是法緣,必須要講。講著講著我突然發現,有一天悟到了,聽法的法師們呀,他早已經有法了,他就是來做莊嚴眾來成就普陀山,表這個說法,緣起的法。因為人家根本不說,就是海印三昧不動道場,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境,還說什麼嘛,這不就在說嘛。

所以那麼多的師父們,就是每一個人就跟觀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一樣的,示現的各種各樣。我是好我就好,我是毛病我也一點兒都不遮攔不裝。但是我後來才發現人家心如明鏡,就這樣。所以整個這麼一個琉璃道場就從來不動,只做一件佛事。是什麼呢?你把錢拿來。為什麼?因為願悉飽滿舍慳貪嘛。大家對觀音菩薩有恭敬有感情,唯做一件佛事,就是給所有一切有緣眾生來培福。

生智慧讓文殊菩薩管,就是好這些在著相上苦行,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業消智朗,當然有這個法,由文殊菩薩來管。觀音菩薩,你要到這,要麼你完全不圖了生死,那就修福;要麼你就知道說原來生死就是不了了之,根本不用去提倡修,不用去提倡了,這才叫了,那你就生智。所以那兒的福都是圓滿福,那兒的慧都是究竟慧。

圓滿福究竟慧,福慧已經莊嚴到頭了,還用說嗎?所以叫圓通寶殿。你就自己進去自己撈吧,看你撈什麼。觀音菩薩從來沒動過,就這麼個法境。如如不動就一件佛事,方便善巧,給眾生培福的機緣。所以普陀山現在叫「越來越好」,來一次好一次。上次我們大和尚還寫了一個說「來好來好,越來越好」。後來有一個同修也很有智慧,他說「舍得舍得,越舍越得」。哎呀,我說真圓滿。這就是菩薩法界的法,所以叫「廣說義,宣說廣大甚深法。」廣大就是說,看你在哪兒你就自己顯哪兒了,認哪兒的法。甚深就是它是一個無底的,你不要以為說你能取之到頭兒,沒頭兒,這是說的「廣」。

第三個「廣破義,破一切障,無有餘故。」你看如果說我們的見解真的能夠,如我剛才所說的能夠到這個地步對吧。你的眼中還會有如法不如法,有嗎?你的眼中還會有清淨不清淨嗎?就一切都是如法的,都是神通妙用,都是加持,正面的引導,反面的激盪,都是法。這時候一入到這個境界了,真的就是隨便來一個。就昨天你看我飛機上來了,飛機上來了這個是真的因緣中。

我在來之前呀,要沐浴一下剃頭嘛,這也算是對法的尊敬每次的。沐浴完了以後,我一般就在洗臉的那個裡邊,把衣服搓幾下就算搓乾淨了弄出來。搓乾淨我還打一個妄想說,什麼時候能夠把染淨能修平了。你看人就執著這個,非得要洗得乾乾淨淨,到了馬桶邊了就討厭得不行,拉一堆進去更就不想,蓋兒一蓋噌地一衝,就好像一衝就沖走了。可是沖不乾淨,都是身上有的呀。

我作意過這個法,心裡想,哎,什麼時候能夠心地修得把這個修平。昨天就連路上都不放過我,你知道吧。我就從普陀山到咱們北京歇會兒都不行。飛機上,登機以後,這邊坐一個女眾,旁邊這邊在看書,看書就巧到什麼程度,我把這個法義拿出來,說哎呀有些地方再批眉一下,找筆呢找不著筆,說又要上行李架拿筆,拿出來寫一下嘛。這個菩薩就拿出來個筆,就在那兒比劃她的書,就這樣拿個筆就在那兒,這手還會這樣兒,你們見到過吧。

哎呀,我還想想說,是不是我又自作多情地往這兒會,人家根本就演法演得無心,我自己會道自以為有意了。結果呢左邊這個菩薩又出現了,一開始呢躺在那兒呼呼地在睡,我還想這是什麼意思幹什麼呢,仔細看了一下也聞不著酒氣呀,沒聞到酒氣。結果過了一會兒往那兒一趴,呼呼呼地就跟噴泉似的,就在我左邊呀,就開始噴了吐上了。

馬上這個嫌憎之心就會生起來嘛,連身體都下意識地要往這兒傾斜一下,對不對。可是當我正當這一念嫌棄心生起來,你看右邊那個女菩薩人家看我一眼,馬上就從那個座位後面抽垃圾袋,噌地就拉開了。誒呦,我就生起慚愧心了,說這個時候他最需要的就是這個垃圾袋嘛,你給他遞上去什麼的,我怎麼就想生怕把我的僧服給我弄髒了。

那完了以後呢,又一個試驗考題就又跟進上來了,那個空姐馬上就過來說,先生請你坐到這邊吧。那在頭一排,我一般坐呢不喜歡坐中間嘛,就喜歡坐走道,因為腿能伸直一點,腿長,寫東西呢也有時候活動一下。她請我坐那兒呢,正好是那個道的邊上,旁邊這個女士也身體這麼略略輕微了一下,哎呀我馬上就提醒說,這個先得給別人想想,我就問這個女眾,我說阿彌陀佛!我說要不要你去坐吧,如果你嫌這個男的,我說我坐這兒沒關係的,我說你去坐吧。這才把自己先想自己的心轉成先想旁邊的心,就這樣。就剛在普陀山動了說什麼時候把那個染淨心能修平,在飛機上就這麼給我演。所以這就叫什麼呢,現在我們在講法,你不能走神兒,「廣破義」是什麼?破一切障,無有遺故。

遺漏的遺,就是一切境界來的時候呢,你不要再把它放過說,這是人事,那是修法,這是一個,不遺。因為我們一般理解無有遺故,就是說好像都把障礙破完了,好像怎麼怎麼樣,功成名就了,是正在進行中,你一個法都不能落下,一個境界都不能錯過,就這麼修。你不修的話就回去還吐,不只來的時候吐了,你什麼時候修過去了,就不吐了。哎,也沒有辦法。所以這叫「廣破義」。

第四個「廣超義」,就我們剛才講到的,你能夠超越了,超出世間諸所有法嘛,超越就是無有一個法能類比故。沒有一法能跟《華嚴經》相並論。就跟我們剛才說百花跟春天,能壞春天嗎?反過來說百花跟春天、陽春三月能比,爭奇鬥艷嗎?也不能啊。百花齊放就是陽春三月,你再去跟陽春三月競春色,能比賽,能競爭出來嗎?競不出來。所以這叫做「廣超義,無有諸法能類比故。」

「廣治義」,就是「具攝無邊對治之法,為能治故。」所有的法來的時候,你都一樣一樣要對治過去。這個確實是如此,你看我原來就特看不上會掐會算這一類的人,特別是如果他是出家人的話,我就給他扣個帽子說,不務正業。後來想一想為什麼,是因為我不會,我不開這一道兒。我也嘗試過拿著《周易》看一下,什麼麻衣相術也看一下,看不懂嘛。

連八字什麼一掌經不會掐,就這個都記不住,說不會。所以那個特短了,顯得說我說法,我這才叫正法,受不了。可是隨著我們的學習,大家看,在《華嚴經》裡邊的登地以上,還要高層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神機妙算,到處去算。誰來給看都能給你看得真真切切,給他講得頭頭是道,然後再把他攝到佛法中。所以這就叫無邊對治之法,要對治,一切都是法,你能夠把這一法一法地慢慢地對治,這叫「廣治義」。

第六個叫「廣攝義」。廣攝義是什麼呢?通攝無邊的異類法。就剛才的掐算法,看相法,甚至是十惡業法,等等這些法,都要在這個《華嚴經》裡邊,都能夠把它包起來,在其中。「通攝無邊異類法故。」包括外道法,我們一般講的佛法是佛法,邪知邪見就是外道法,魔法,所有的法都在華嚴法中。

「廣德義」,德行的德,就是「俱攝二嚴,諸聖德故。」一個是福一個是慧,這叫二嚴,就是兩種福慧莊嚴嘛。能把福慧莊嚴,能夠轉成所有的聖者功德,就是佛的功德。

「廣生義,能生無量諸大果海故。」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大的果地覺海,叫「廣生義」。

「廣絕義」,這個很有意思,廣絕義說了這麼多的義,最後說「非是心識稱量所能知故。」不是我們思維呀,講說呀,語言呀,溝通呀,這麼才能夠把它搞清楚的。說白了還是得觀照,修證,或者說純信。這是我附帶地給大家說一個,你觀照也罷,修證也罷,也要入這個境。那麼現前《華嚴經》講這個境,你純信它,也是入,以信來入。信的話,我們純信的時候,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徹底接受,不假思考的時候,也是一種非心識稱量。不是心在想,或者念頭在思惟了。

第十個就是「廣知義,具足種智,破邪見障,無有餘故。」一切智慧現前了以後,那麼所有的這些有所得法吧,我們把邪法就放在有所得的這個層面來講的話,都已經不在話下。

這是我們上午給大家講的大、方、廣,從經文各種立題,就表這個每一部經典的內容的核心之法。不管是人也罷,法也罷,請問者,說問者,原型者,等等諸如此類,這是一個版塊。第二個版塊呢,給大家講了一下《華嚴經》有異名,也有它的對法,就是人法一對,教義一對,它的異名,特別是這二十個異名各有所表,重重無盡。第三個版塊,就講到具體的這七個字,每個字所顯的功德。我們正在講這個,現在講了大、方、廣,下午開始要講佛。好,我們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隨喜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