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又如何了脫呢?這都是我們必須了解的。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世尊告訴我們生死的根源就是妄想。所以,任何法門,無論是念佛、持咒,或是參禪,根本上只是一種方便,其作用都是對治妄想。然而,在種方便法門中,又有什麼不同呢?

虛雲老和尚曾經打過這麼一個比喻:譬如到一個目的地,有的步行、有的乘船、有的乘火車、有的坐飛機。那麼修行持咒、念佛等法門,就猶如步行、乘船、乘車。而參禪這一法門,就像坐飛機一樣,直來直去,不受一切阻礙,快捷了當。所以古來說此乃最上乘之法門。

修習這一法門的首要條件是要具足信心,信什麼呢?信我們當前這一念,就是我們了脫生死的主要關鍵。當前這一念不隨貪瞋癡轉,不隨色聲香味觸法轉;當下一念無生,明明瞭了,了了明明,還有什麼生死可了呢!所以,問題是在於我們當下不肯承當。

傅大士說: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衹這語聲是。」可知我們終日與佛一起,還要求佛加被。其實你這一念,念念將了自性;如果不生二念,你就是佛。但是,我們就是不肯承當,還要處處求佛加被,修持其他種種有為法門。所以《楞嚴經》中佛說:「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然而,修持這個無上法門也有先後次第。因為各人的根器不同,修習不同,所以行持時也有層次上的分別。若然,我們參禪工夫得力,則能漸漸遠離五蘊。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

《楞嚴經》(卷九)上佛說: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你們在道場中,諸念消除,妄想息滅。

「其念若盡」妄想消盡,棄念入靜。則諸離念。一切精明。」沒有了妄想諸念,心就能精明明瞭。

「動靜不移。憶忘如一。」不移就是不轉;憶忘如一,即記起來也是如此,不記起時也是如此。

「當住此處。入三摩提。」三摩提就是正定。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如明眼人,入於暗室。

「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喻未破色陰也。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如暗消除,色陰突破,色陰清淨就是見到自性,也就是破了本參。隨著個人工夫的深淺,破本參的程度也有不同。一般說破了本參,就能見了自性。

要到受陰盡了,得意生身,才能來去自由。所以得意生身的人,就如同從籠中出來的小鳥,能夠自由自在地飛翔。我們修行人如果受陰一盡,便能來去自由了。所以古來祖師有的把腿子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唐朝洞山良价禪師的示寂便是一個好例子。

指月錄卷十六記載: 「師將圓寂,便剃髮澡身披衣聲鐘辭眾,儼然坐化。時大眾悲痛欲絕,號慟不止。洞山禪師忽然開目對大眾說:「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 」於是命執事辦「愚癡齋」,大眾仍然戀慕不已,拖延至七日後,食具方備,禪師亦隨眾齋畢,就對大眾說: 「僧家無事, 大率臨行之際,務須喧動。」便歸丈室,端坐遷化了。」若想陰淨時,就沒有妄想,晝夜六時虛明直照。五蘊皆淨,就成聖果,真正了生脫死了。

在宋代,黃龍禪師發明瞭三關的法要。初關叫「祖師關」,也就是「破本參」,即是開悟了。如果再加功辦道,到了事理圓融的地步,你就能「過重關」。在重關上再用功進步便能腦門生眼,一切無礙,便是「破牢關」了。

其實參禪這一法,只要你把一個話頭參到底,根本不受這個三關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