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1講

我們這次,大家有很殊勝的因緣,由於淨土梵音的啟請,大家能夠暫時的放下人世的塵勞,來共同學習《八大人覺經》。在講述本經之前,我想簡單地說明研究本經的目的。從總相來說,佛教的修行它是一個宗教,宗教和我們一般的世俗的技術最大的差別,就是它能夠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一種改造的功能,這個生命的改造,簡單的說,就是破除我們的邪執,使令我們離苦得樂。要達到這個目的,在經論上說,必須有兩個主要的因素:

第一個、就是在學習經典,必須要有所謂的契理性。

上契諸佛實相的真理,要達到契理,我們必須要假借聽聞正法,如理思維。聽聞正法,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世間的知識跟學習佛法的教法是有所不同的。世間的知識,它的方向是向外去追求的,所以我們內心當中經過科學,醫學的學習,我們內心當中會有一種知識,但是這種知識它不能一種產生滅惡生善,使令我們趨吉避凶的功能,但是我們在對佛法的聽聞,我們內心當中產生正見,再把正見加以思維觀察,就能夠把正見轉成我們心中的正念,使令我們清楚的知道,在生命當中,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作。因為你會痛苦,是因為有錯誤的行為。所以,我們能夠去判定生命的真相,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我們從因地的改造,就使令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所以,我們第一個要強調的是你所學習的必須是一種生命的真實相。

第二個、你所學習的必須是要契機。

下契眾生差別的根基。佛法的教法是相當的廣泛。生長在末法時代的眾生,他的特點,所謂的境緣粗惡,善根淺薄,我們本身的善根就很淺薄,但是人事的刺激太過複雜,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利用的時間就非常的有限。

本經的特色在於文簡意賅,它的文字非常的簡要,但是它能夠總持菩薩道的重點。以八個法門來總持菩薩道的重點,所以本經特別契合我們末法眾生,特別是在家居士。我們在工作,家庭的忙碌之餘,我們所剩的時間有限,所以我們今天能夠根據《八大人覺經》。它一方面契理,一方面契機。真是能夠能使我們破除邪執,開啟智慧。這就是我們研究本經的目的。

我們看講義。

將釋此經,大分為三:

壹、解釋經題

貳、經文大意

參、隨文釋義

我們把解釋這部經分成三個大課,第一個是解釋經體,第二個是經文大意,第三個是隨文釋義。

在天台宗的教法當中,解釋經典都是有一些剛開始的玄談,把這部經的要義做一個說明。玄談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對經題的解釋,一個是經文的大意。我們也根據天台宗的傳承來解釋本經。這個解釋經題,經題往往總持一經的要義,所以我們把《八大人覺經》這五個字做一個簡要的說明,由這個經題再解釋經文的大意。解釋經文之前,我們說明本經的修行綱要,你要掌握綱要,你進入經文,你才能有一個會歸處,才不會在文詞當中入海算沙,迷失了方向。所以在解釋經文之前,先講一個大意。第三個,隨文釋義,就是正是的隨著經文來解釋它的諸條的意義。我們解釋本經,就以三個主題來解釋。

壹、解釋經題  (分二:一、總釋經題。二、別明六義)一、總釋經題:先將經題作一個總說。

淨界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我們先來看第一科,解釋經題。在古德的註解當中我們擇錄兩個重點,來和大家學習。第一個總釋經題,第二個釋別明六義。先做一個籠總的解釋。經題有別題和通題的差別。別題當中有三個重點。一個是八,一個是大人,一個是覺,[八]:代表法門的數量。就是八種我們必須修學的法門。這個八是依[法]來說的。

[大人]:是依這個人,這個人當然不是凡夫,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在經論上是稱為大人,大人表示一種殊勝,跟尊貴的意思。

我們凡夫在經典上是愚癡的小兒,因為我們內心沒有光明的智慧,我們凡夫的生命,內心和環境接觸的時候,心隨妄轉,我們對環境的真實相,沒有判斷的能力。只能跟著感覺走,就像小孩子一樣,他有什麼樣的情緒,他沒有辦法控制。

大人就是說他內心已經從黑暗中開啟了光明的智慧,他知道在生命當中,什麼樣的因緣你去造作是功德相,會帶給你歡樂,什麼樣的因緣你去造作是過失相,它會帶給你痛苦。他有這種判別是非,明白善惡的功能。所以叫做大人。

這是讚歎菩薩心中有這樣的智慧。這個地方就是說,大人當然是菩薩,大人為什麼能夠成就智慧呢?就是因為他修行前面八個法門。所以大人是一個人,八表示法,這個大人的菩薩因為修行八個法門而成就了內心的覺悟。所以這個覺是一個目標。是菩薩的生命當中所要追求的目標。

[覺]:有自覺,內心的覺悟,跟覺他,就是你能夠有大悲心幫助別人也覺悟。第三個是覺行圓滿,前面的自覺是智慧,這裡的覺他是慈悲。我們悲智雙運,就叫做覺行圓滿。

從經題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八大人覺,它的一個重點,就是在於啟發一個菩薩的智慧。簡單的講,本經的重點就是要我們在黑暗當中,我們本來是跟著感覺走的一個心情,打開了智慧。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來善知取舍。

覺悟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一個人的行為,是跟你的思想有關係的。你有這種思想,就會有這種行為,他有那種思想,他就有那種行為。在《金剛經》上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內心中你是住在什麼樣的思想,你就會產生內心中不同的相貌。

我們在剛開始沒有學習佛法之前,我們對生命的看法是認為生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這個人為什麼會快樂?會有這麼多的財富,他為什麼身體健康,人又長得那麼莊嚴? 這是他運氣比較好。這個人他一出生,生長在貧賤的家庭。這是他運氣不好,換句話說,生命是一種偶然。這樣的思想就很容易造成我們即時行樂,乃至於不擇手段的行為。因為生命是沒有任何的規則,沒有任何的章法,但是這樣的思想是錯誤顛倒的。

(一)業果的真理

所以我們剛開始的覺悟就是因果的覺悟。剛開始,你必須很清楚的告訴你自己,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規則。一個人會產生安樂的果報,它有它的因素,一個人會產生痛苦,也有它的因素。也就是說我們因為過去的善業,遭感安樂的果報,我們也因為過去的惡業,遭感痛苦的果報。生命是有一定的規則的。這樣,我們想要離苦得樂,勉強自己去減少罪業,我們想追求安樂,我們應該勉強自己去行善,剛開始我們覺悟的第一個真理就是因果絲毫不爽,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從凡夫的,「云何應住",我們凡夫的心是住在外鏡,心隨境轉,我們遇到好的環境我們就修善,我們遇到不好的環境,我們就造惡。現在我們提升到,心以真理為住,以因果的道理為住,這時我們的心是住在善業,以善業來當我們的皈依處。這個因果的觀察,智者大師說,這個叫做有相形,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感覺得到。

(二)空性的真理

從因果的覺悟,我們進一步觀察到,我們內心當中,經常去判斷善惡,來知道斷惡修善,畢竟都是在有相的環境上分別,帶動內心的躁動和得失,所以我們應該在進步,從一個有相的判定,就提升到對無相的空性的觀察。就是所謂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事實上,所謂善業所召感的安樂的果報,它是因緣所生法。由罪業召感的貧窮,卑賤的果報,它也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從它的本性來觀察,它是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會從有相的業果分別就提升到無相的空性,在空性當中,無有少法可得。所以,你內心當中,會從一種善惡對立的擾動,而趨向一種平等的寧靜。這個時候,我們因為對生命的觀察更深入了,所以我們的離苦得樂就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微妙。這樣的空性的觀察叫做無相形。

(三)中道的真理

第三個,從業果到空性,第三個覺悟是中道的思想,就是前面的有相和後面無相的平等不二。空有不二。遠離空有的對立,而悟入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相,所謂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中道實相。所以,一個菩薩覺悟的真理有業果的真理,空性的真理和中道的真理。當然,你能夠有這樣的覺悟,是因為有修行八種法門。前面所解釋的叫做別題。個別的經題。這個「經"叫做通題,通於一切經典的。事實上,這個「經"的印度話叫做「修多羅", 修多羅叫做「契經"。上契諸佛實相之理,下契眾生差別根基。中國人的個性喜歡簡單,把契字拿掉,就拿這個經字,它有「契合"的意思。

二、別明六義

(一)通別義。(二)人法義 。(三)一多義 。(四)能所義 。(五)名德義 。(六)感應義 。

這個地方是總釋經題,我們看第二段的別名六義。個別說明經的六種含義。六義當中我們分成三段。第一段「通別義"是總說。二到五是別名,第六是總結。先看總說,通別義:

通別義,八大人覺是別,經是通,就是通別的和合。這是一個總說。

人法義、能所義:

我們看第二個「人法義",二到五就是從八、大人跟覺這三個地方的相互關係。我們通過四重來了解。先看八和大人之間的關係。

八跟大人的關係有「人法義"和「能所義",「人法義"是說八是一個所修的法門。這個法門存在宇宙當中,它本身是沒有明瞭性的,它本身並不能產生破除邪執,開啟智慧,離苦得樂的功能,必須有一個人去修習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才能夠破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這個人是一個有明瞭性的眾生。所以,在修學當中,一定有「人法"和「能所"。「人"是能修行的人,「所"是所修習的法。有「人法"的差別和「能所"的差別。

一多義:

看第三個「一跟多",前面講八跟大人,這個地方講八跟覺,八個法當然是多了,它開出八個廣大的法門,但這些法門趨向一個「覺",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本經研究八個法門其實就是一個重點,是開啟菩薩內心的智慧,就叫做「覺"。所以當中有「一"跟「多"之間的差別。

名德義:

接下來我們解釋第五「名德義"。「名德義"就是解釋大人和覺的關係,大人是個菩薩,當然,這個菩薩是個假名,比如你受了菩薩戒,人家稱你是某某菩薩。你有菩薩的假名,假相,假用,你搭上了海青,穿上了幔衣。那麼你就有菩薩的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是否有這樣的真實功德,這個功德就是覺悟了。如果你只是顯出菩薩的相貌,你內心還是顛倒的,那麼你就是有名無德。所以,大人是一個名,你內心的光明的覺悟是真實的功德。這是名和德的相互關係。這就是解釋八,大人和覺的相互關係。

感應義:

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就是「感應義"。這當中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能應,眾生的善根成熟是能感,所以使令這個法門在人世間能夠宣揚,流通,使令眾生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這當中有感應的意思。眾生的根基,善根對這個法有好樂,就召感菩薩來宣說。這個是我們簡單的把經題做一個說明。總結來說,《八大人覺經》,就是菩薩依止這八種法門而來成就內心的覺悟,完成自利利他的功德這是《八大人覺經》經題的意思。

貳、經文大意

淨界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我們看第二的"經文大意"。在天台宗的解經,在解釋經文之前要了解經文的大綱,本經修習重點的有兩個:

一個是正見的觀照

所謂的"甚深見", 在修行之前,你要對生命有一個正確的觀照,這個觀照力就是無常無我的觀照,主要是無常無我。

第二個是修行

前面是觀照力,這個地方是產生行動力。把你所觀照的結果,帶動你身口意的行動。所以我們叫做廣大行,前面叫「甚深見",這裡叫做「廣大行"。在廣大的修行當中,菩薩有兩個重點:

一、自利

第一個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就是你自己內心自受用的功德,第二個是他受用的功德,利他的功德。在自利當中又分為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斷惡,我們身口意有很多惡法,要把它斷除。第二個是修善。

(一)斷惡

在斷惡方面,本經提出了兩個修學重點,第一個是常修少欲覺,第二個是知足守道覺,簡單的說,就是少欲知足。身為一個菩薩,我們想離苦得樂,我們就應該知道痛苦生起的因緣,我們之所以會有很多病痛,很多災難,這些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生和今生中造了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這些罪業力量成熟表現出來的時候,就現出種種痛苦和災難的果報。痛苦是由罪業引生。

為什麼會造罪呢?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的煩惱當中,以貪慾為根本。雖然煩惱有很多,有貪慾,嗔恨,高慢,但是你為什麼會發脾氣,你就是有貪慾,你貪不到就生氣,貪得到就起高慢心。煩惱主要的根本是貪慾,所以佛陀要我們菩薩,你要調伏貪慾,兩個重點,一個是少欲,一個是知足。

(二)修善

第二個是修善。菩薩不能夠只是消極的斷惡,應該廣泛的成就種種的波羅蜜的善法,修善當中,本經提出的三種修學重點,第一個是常行精進覺,第二個是多聞智慧覺,第三個是佈施平等覺。就是精進,多聞,當然多聞就成就智慧,第三個成就佈施的福報。前面的少欲知足是一種持戒,這個地方是福慧雙修。持戒為本,福慧雙修。

二、利他

前面的五個覺悟,主要是成就菩薩自受用的功德,但是我們菩薩在發心上,不是追求自身的安樂,我們也應該去關係別人,是不是也是離苦得樂,我們也應該一些有利他的行動,這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方便,就是出家梵行覺,就是修出離心,第二個是大心普濟覺,就是修大悲心。以出離心為基礎,以大悲心為究竟,來成就利他的功德。所以本經,我們在研究八大人覺,主要是一個內在觀照力,無常無我的觀照。帶動少欲,知足,精進,多聞,佈施,出家,大心的行動力。就是,一個是眼睛的觀照,一個是腳的行動。

佛法的修學跟一般的宗教有些地方是相同,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說天主教,基督教,乃至一貫 道,它也能做慈善事業,做佈施啦,持戒啦,慈善事業,佛教對這方面也是認同,也去做慈善事業,但是佛教徒在做慈善事業,不同點,它有觀照力。它對生命有觀照力,它不是一念的善心,它是有智慧的觀照,所以,在佛法當中,只有佛法的法門有資格稱為波羅蜜,外道的善法,只是成就一種人天的暫時的果報,它並沒有所謂的乘,沒有到彼岸的功德。因為內心當中沒有觀照力。

我前段時間遇到一個一貫 道的信徒,他告訴我說他很喜歡念佛。我說你是一貫 道的信徒,你怎麼喜歡念佛呢?他說他內心一天工作忙碌以後到佛堂,到他的修行的地方,他念佛的時候,他的心就能夠平靜下來。所以,他說他喜歡念佛。我說那你念佛的時候,你相信你所念的佛號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他能夠讓你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他也能讓你臨命中,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對你有救拔的能力。你對這個名號有真實的皈依麼?真實的觀照麼?他說他完全沒有,他說他不相信這個佛號有這種力量。他只是把佛號用來當作一種攝心的方便,我念佛只是讓內心靜一靜,如此而已。那麼,這樣子講呢,這個人當然不可能往生了,這個佛號在他內心當中扮演,只是讓他心靜一靜的角色。

為什麼我們淨土人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會產生對我們有很大的救拔力量呢?因為我們有觀照,我們觀照這個佛號是代表阿彌陀佛的全體的化身,它就代表阿彌陀佛,它對我們有救拔能力,我們對它產生一種通身靠倒的皈依,所以,這樣子,就啟動這個佛號對我們的加持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不同的人來修不同的法門,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就是你內心當中是不是培養對這個法門的觀照力。重點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在研究八大人覺的時候,其實它的重點,第一個根本法門就是正見,後面是依止正見所帶動的行動。這樣子,這個行為才有真實,究竟的到彼岸的功德。我們在研究經文之前先有這樣的認識。

參、隨文釋義

好,我們看第三大科,隨文釋義,這以下就是正式的隨順經文來解釋它的義理了,我們以下的科判是根據藕益大師的註解的科判:

入文分三,甲一,總標,甲二,別明,甲三,結嘆。

藕益大師是把本經分成三大課,先做一個總標,第二個是個別的說明,第三個再做一個總結的讚歎。先看第一大課的總標,我們在正式講經文之前,做一個總標的說明,我們把經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甲一,總標: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我們做一個說明。在解釋八個法門之前,我們先對八個法門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佛弟子",這個地方是佛陀對所有弟子的一個勸勉,我們今天身為一個佛弟子,當然佛弟子和一般的眾生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一種希望改造我們的生命,我們不希望我們只是跟隨我們的煩惱,習氣的慣性在活動。我們有一種希望要改造生命,使令我們從痛苦的因緣當中而轉成一個安樂的因緣。

有這樣的目標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佛陀告訴我們,你應該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因為我們的修行而改變。我們就應該在一天當中,把人世間的塵勞,都應付完了以後,你應該到一個寂靜的處所,或者是佛堂,或者是你的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你能夠內心當中安定下來,安定下來幹什麼呢?來至心地誦念【八大人覺】的法門。

至心和誦念是兩個修行的重點。我們先解釋至心。

[至心],藕益大師說就是真實不虛妄之心。

我們凡夫的心是心隨境轉,我們的內心都是向外去攀緣,外面五欲的境界。所以,我們內心當中都是活在虛妄的分別心。這樣的心當然不能來修行了。這樣的心修行是沒有效果的。所以我們在修行法門之前,要把內心做一個調整。

就是你到了寂靜處所或者是佛堂,先拜個佛,通過對佛陀的專注皈依,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拜個佛,或者你願意持咒也好,總之,你心中有一個所緣境,來降伏我們的妄想。使令我們從一種躁動的心,轉成一個明瞭寂靜的心。這樣子叫做至心。等於說修這個止,專注的止。把心帶回家,把妄想躁動的心變成一個明瞭寂靜的心,這個叫做至心。

當我們的明瞭寂靜的心現前的時候,就可以有資格修行了。怎麼修行呢?誦念。誦是讀誦它的文字,念是思維它的法義。誦其文,念其義。我們在前面的拜佛,念佛,持咒的加行之中,就現出了明瞭寂靜的心。這個時候,我們在寂靜的心中起觀,來觀察這八種法門的義理,在觀察當中,就慢慢的開顯我們心中的智慧光明。誦念就是一種觀照。由一個寂靜的心起觀照。去觀照八大人覺的法門。

藕益大師把佛法的修學分成兩個重點。

一、世間的福德

二、出世間的解脫

所以,我們佛法的修學,你不管是修習哪個宗派,就是兩個主題:

第一個,成就善業力

第二個,成就正念力

可是我們剛開始通過佈施,持戒,持戒修福,成就你內心的善業。成就暫時的安樂果報。但是你在修習善業的時候,你又能夠生起觀照。那麼,你的善業就能夠通過生死的關卡成就出世的解脫。當然,這個地方偏重的誦念,就是觀照力了。就是你不但只是修善,你還培養你的觀照力。觀察生命的真相。

本經的翻譯者是一個印度的論師。是安世高尊者。安世高尊者是安息國的一個王子,安息國是現在的伊朗。他從小就好樂出家的修行。但是,因為他父親對這個兒子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夠繼承王位。所以安世高尊者因為他父母的期望,也就不敢去出家。等到父親往生以後,他覺得他的世俗責任已經了了,就把王位讓給他的兄弟,他就出家去了。出家以後,他不但是修學佛法。他還去學習世俗的典籍,天文,地理,看相,他全部通達。他通達佛法跟外道的技術以後,他就在禪定當中去觀察他未來的弘法因緣。他觀察他跟中國的眾生有緣。所以,他就從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行腳來到了中國。來到中國後,他一方面從事講經,一方面從事翻譯。

有一天,他到了洞庭湖,中國洞庭湖這個地方,他想過這個湖,到廬山去。在坐船的時候,因為洞庭湖的湖畔,就是湖旁邊的地方,有一座很大的神廟,這個神非常感應。但是這個神嗔心,慢心很重,哪一個船要經過洞庭湖,你一定要去那個地方禮拜供養,打個招呼。否則你這個船肯定要出事的。那麼,當然安世高尊者所坐的船也就不例外了,這個船夫要過湖之前,趕緊的在湖畔的地方停靠,拿了很多物品去供養神廟裡面的神。供養以後他想要走了,但是這個神就附在管理員的身上就說話了。

他說,這位先生你且慢,你的船裡面是不是載了一個出家人。他說我不知道,我的船載了很多人,我不知道哪一個是出家人。他說你的船裡面肯定有一個出家人,他跟我有很深的因緣,請你去把他請來,我有事情跟他交待。船長回去就找,果然有一個出家人,就把安世高尊者請到神廟裡面。安世高尊者一看到管理員,這個神附在管理員身上,一看到管理員,就呵責他,他說你知道麼,我們兩個前生是同學。你前生就是喜歡修福報,就是十善業,當然很好了,善業召感安樂的果報,但是你在修福報的時候,你就不修智慧,你的福報沒有方向的引導。所以,沒有修智慧的福報,福報就容易起顛倒,你看你今生變成這樣一個神的果報。

這個時候,這個神,他前生還是還是佛弟子,多少聽聞佛法,就起嗔恨心,就跟安世高尊者說,他說,同學啊,我現在很後悔,當初沒有聽你的勸建。只修福報,不修智慧,這個福報變成一種愚癡的福報。那麼我今生就仰仗今生的福報,造了很多罪業,我看到很多人沒有來給我供養,我一生氣,君王一怒,血流千里。就把整個船都翻覆了,就死掉很多眾生,所以我今生如果我這樣下去,來生肯定要到地獄去。他就向安世高尊者懺悔。懺悔以後,他就跟管理員說,你把我的倉庫打開,所有人的供養我的珍寶,資具,衣服全部供養安世高尊者,作為弘揚佛法之用。

安世高臨走之前,就跟他說,同學,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身體現給大家看一看。這個神說,我的身體很丑陋,不能現給大家看。他說,沒關係,給大家一個信心,這個時候,這個神現出這個相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蟒蛇。好幾十丈的大蟒蛇。經過安世高尊者跟他的開示以後,他發起羞愧心,所以一個人,他是這樣啊,色法是由心法的住世,所以,他心改變了以後,他的果報就改變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當心念改變的時候,他的生命就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他因為經過真實的懺悔以後,那個神,那個蟒蛇就死掉了,就投胎做人。

所以,印光大師說,

修福不修慧,就會產生一種三世怨。

什麼叫做三世怨呢?就是你今生相信了因果,積極的修習善業,你修習善業幹什麼,對來生充滿了期待,成就大國王,大富長者。但是,你內心當中沒有產生光明的智慧,你承受福報的時候,你就容易生起顛倒。在五欲的環境當中,迷失了自己。我們一般的沒有福報的小老百姓要造罪還不是很可怕,你福報越大,你所用的力量就越強,你造的業就是更加的加倍。所以,你就會在來世享福報的時候,忘失了你的正念。在五欲的環境當中迷失了,就造罪業。所以,到第三生,就到三惡道去受刀山油鍋的痛苦。叫做三世,你的修行,給你第二生的快樂,但第三生就痛苦。

所以,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佛弟子,除了積集善業以外,應該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的撥出一點時間幹什麼呢?至心誦念[八大人覺]。這是你應該要去加強你心中的光明智慧。使令你的福報,這個方向使令你往清淨的方向去成就,不要在這種五欲的地方得果報,往安樂清淨的功德去得果報。

所以,我們講善業是沒有方向的。善業,它會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安樂的果報到底是一種顛倒的果報,還是清淨的果報就不決定。那麼,善業要得一個果報,必須要由你心中的觀照來引導。這個善業力就像一個車子的動力,觀照力就像方向盤。它能夠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地方是佛陀勉力我們,佛弟子應該要多多的修習智慧。這個地方是一個總說,我們下堂課就正式的進入經文。